近日,學術圈「熱鬧非凡」,小編簡單梳理了一下,一起看看。
01
海外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近日曝出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北大醫學部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25篇論文涉嫌學術造假。被質疑的25篇論文主要發表在1998年到2019年近20餘年期間,其中有8篇發表在詹啟敏任北大副校長和醫學部主任期間,造假類型大體可分為三類:實驗圖像重複,違反動物實驗倫理以及實驗結果或存在常識性錯誤,還有個別為引物無效或缺失。
25 篇涉嫌論文問題列表(DeepTech 梳理)
目前,詹啟敏團隊已對四篇論文進行了回復,另有四篇進行了勘誤。25篇論文中,實驗圖像形似或重複的論文有15篇。對於其中一篇圖像重複的論文,詹啟敏團隊回復稱,是因為不同的實驗錯誤地放置了同一幅實驗圖所致。而對於另一篇圖像重複的論文,論文作者回復其實圖像並不相同,是因為解析度過低,還有一篇論文,作者致歉稱,是對圖像排序時導致了錯誤。但對於更多論文,尚未進行答疑。
25篇論文中有兩篇被指違反動物實驗倫理的文章,尚未得到詹團隊的回覆,均發表於詹啟敏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副校長期間。其中一篇文章於2010年發表在美國臨床研究協會主辦的《臨床研究雜誌》上。
北京大學醫學部黨委宣傳部負責人在電話中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我們現在正在了解情況。」《中國新聞周刊》就此事向詹啟敏本人求證,但直到發稿前尚未得到回覆。(DeepTech深科技、中國新聞周刊、科研大匠)
目前,被公開質疑的大牛學者越來越多(點擊查看詳情):
詹啟敏:男,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首席專家,國家 973 重大基礎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
1982 年 12 月畢業於蘇州大學醫學院(醫學學士),1987 年 8 月畢業於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醫學碩士)。1982 年 12 月至 1984 年 8 月蘇州大學醫學院放射醫學系助教,1987 年 8 月至 1989 年 8 月中國醫學科學院科研處國際合作交流科科長,1989 年 8 月至 12 月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醫學院博士後,1989 年 12 月至 1991 年 8 月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博士後,1991 年 9 月至 1995 年 12 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立癌症研究所博士後,1996 年 1 月至 1998 年 8 月在癌症研究所任高級研究助理,1998 年 9 月至 2003 年 2 月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任助理教授,2003 年 3 月至 2003 年 12 月在該校任終身教職副教授。2002 年 1 月至今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分子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05 年 5 月至 2016 年 4 月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副校長,2016 年 4 月至今任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2017 年 8 月至 2018 年 5 月任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醫學部主任,2018 年 5 月至今任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2019 年 3 月至今任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深圳研究生院院長。
長期致力於腫瘤分子生物學和腫瘤轉化醫學研究,在國際上率先發現和系統揭示了細胞周期監測點關鍵蛋白的作用和機制,闡明多個重要細胞周期調控蛋白在細胞癌變和腫瘤診斷與個體化治療中的作用。近年來,在基因組水平全面系統的揭示了食管癌的遺傳突變背景,為了解食管癌的發病機理、尋找食管鱗癌診斷的分子標誌物、確定研發臨床治療的藥物靶點提供了理論和實驗基礎。3 次擔任國家 973 項目首席科學家(15 年),2 次承擔國家基金委重點項目,承擔國家基金委重大項目和創新群體項目(9 年資助),發表 SCI 學術論文 240 多篇,包括 Nature,Cell, J Clin Invest, EMBO, Mol Cell Biol, Science, Cancer Res, Oncogene, J Biol Chem and PNAS, 發表科技論文的 SCI 引用 14000 多次,主編著作 5 部。應邀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作大會報告 150 餘次,15 次擔任國際(雙邊)會議共同主席。
02
連獲三年青創獎學生被證實為
西南大學人工智慧學院院長段書凱院長之子
此前媒體報導,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西南大學附屬中學學生段某嚴連續 3 年獲獎,且獲獎成果橫跨物理學、計算機存算一體和人工智慧,其中一項獲獎成果與西南大學人工智慧學院院長段書凱的一項專利高度相似。近日,澎湃新聞記者通過查詢過往學位論文證實:段書凱、段某嚴為父子,參賽作品輔導老師之一王麗丹為段某嚴母親,且與段書凱學術交流密切。
在段書凱的重慶大學博士學位論文《高維和時滯混沌系統的理論研究及電路實現》中,致謝部分寫道,「特別感謝我的妻子王麗丹博士和我剛滿三歲的兒子段X嚴。」論文時間為 2006 年 10 月。
在王麗丹的重慶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多卷混沌發生器的設計、電路實現與應用》中,致謝部分寫道,「特別感謝我的丈夫段書凱博士後和兒子段X嚴。」該論文答辯時間為 2008 年 5 月。
針據西南大學官網介紹,段書凱還分管學院的師德師風建設。
7 月 22 日下午,澎湃新聞多次致電西南大學黨委宣傳部求證三人關係及事件調查進展,但電話均未接通。(澎湃新聞)
西南大學人工智慧學院官網對學院領導班子段書凱的介紹
03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一名小學五年級學生和一名小學三年級學生也就是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李紅良教授的兩個女兒的「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獲得了青創獎備受關注。該項目用綠茶提取物茶多酚在裸鼠做對照實驗,最後證明綠茶提取物兒茶酚EGCG有一定的抗腫瘤效果。最終獲得了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
大賽官網展示的「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
該研究獲得了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
對此,李紅良在回復上遊新聞的採訪時稱,「我沒有參與女兒的實驗研究,該實驗由湖北省人民醫院的實驗技術員王茜全程指導完成,王茜是其愛人的朋友。」「我個人認為這次研究、申報都是符合規範的。武漢市科協調查一下午了,結果會公布的,懇請大家不要傷害孩子。」
7月17日上午,武漢科協發聲明回應稱,實驗想法由學生提出,在指導老師的演示教學後,學生獨立完成實驗並得出報告結果。在武漢市選拔賽中,專家組一致認可《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成果,並建議推薦參加省級競賽。
但據中國教育在線援引知情人士和北大博士後趙可心:小學生研究動物項目3年前就不能報獎,實驗室根本不可能允許小學生進入。有該領域科研人員表示,「小鼠成果沒有幾年不可能完成。」
知情人士告訴《知識分子》,李紅良沒有披露的一點是,他和王茜存在上下級關係。該知情人士告訴《知識分子》,王茜是李紅良領導的武漢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的成員。從2008年起,李紅良擔任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也即武漢大學第一臨床醫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長,並創建了武漢大學模式動物協同創新中心。李紅良也是武漢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所長。「王茜2014年5月加入了李紅良團隊…… 任職於動物模型組。」 (知識分子、中國教育在線、科研大匠)
李紅良,理學博士,武漢大學博士生導師、二級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
現任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武漢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所長、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長,武漢大學動物中心主任、武漢大學A3實驗室主任、中南醫院醫學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武漢大學模式動物協同創新中心主任。
期待各事件後續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