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論文被質疑 實驗小鼠腫瘤尺寸或過大

2020-08-19 財新健康

導讀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詹啟敏參與的3篇論文被認為涉及動物實驗倫理問題,同行評議者質疑圖片中小鼠體內的腫瘤遠遠大於論文中所稱的尺寸,可能不符合動物實驗倫理準則

在著名同行評議網站Pubpeer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詹啟敏參與的25篇論文被質疑或存在學術不端,其中有3篇論文被認為涉及動物實驗倫理問題,其餘論文被質疑出現圖片重複、數據異常等問題。

文丨實習記者 範文君 記者 徐路易

北大醫學部主任詹啟敏擔任通訊作者的論文近日被同行質疑或存在圖片重複、數據異常,以及違反動物實驗倫理。在著名同行評議網站Pubpeer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詹啟敏參與的25篇論文被質疑或存在學術不端,其中有3篇論文被認為涉及動物實驗倫理問題,其餘論文被質疑出現圖片重複、數據異常等問題。

7月24日,詹啟敏在其個人公眾號上回應稱,其團隊仔細核實了相關文章表述和實驗結果,少數論文確實存在標記錯誤,但並不涉及學術不端。截至8月14日,詹啟敏及其團隊在Pubpeer上對12篇論文進行了回應,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有關動物實驗倫理的問題均未公開回應。

Pubpeer上掛出的25篇論文中,部分論文為匿名質疑;但其中涉及動物倫理問題的一篇論文由前史丹福大學研究員、著名學術打假人伊莉莎白·比克(Elizabeth Bik)實名提出質疑。三篇被質疑違背動物實驗倫理的文章分別發表於2010年、2015年和2019年,同行評議者質疑圖片中小鼠體內的腫瘤遠遠大於論文中所稱的尺寸。

最早的公開質疑出現在三個月前,被質疑的是2015年發表於《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的一篇論文,詹啟敏任通訊作者。論文中稱,實驗小鼠體內的腫瘤直徑為1釐米;然而,比克在Pubpeer上發表評論稱,從圖片上來看,小鼠體內的腫瘤遠遠大於這一尺寸,並且質疑腫瘤大小是否符合動物實驗倫理準則。對於另兩篇論文,一位匿名評議者也在三個月前提出了類似的質疑,認為從圖片目測的腫瘤大小遠超文中的數據。

財新記者聯繫了該文的另一位通訊作者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張麗華,以及共同第一作者大連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副教授董巖、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趙群,截至發稿前尚未得到回覆。

對於比克質疑的論文,沃爾特與伊莉莎-霍爾醫學研究所實驗室負責人、牛津大學林肯學院教授、科學倫理專家大衛·沃克斯(David Vaux)向財新記者表示,從論文圖片來看,腫瘤直徑目測在2釐米左右,質量約為4克;而論文稱腫瘤直徑為1.0+/-0.2釐米,與實際不符。沃克斯提到,實驗所用的成年小鼠體型約為3釐米寬,質量約為20克,而圖片顯示的腫瘤超過了小鼠體重的10%,違反了國際慣例。

……

(本文來自新聞原創付費閱讀網站「財新網」。如有意閱讀全文,可直接訂閱。謝謝!)

[2020-08-05]

「現在這個行業,離謀財害命只差半步。」一名腫瘤用藥基因檢測公司的銷售人員如是說,基因檢測行業亂象盛行,政策閘門還沒有落下,在這個難以證偽的行業裡,很多患者被騙上當而不自知。

53歲的劉女士於2018年初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查出非小細胞肺癌晚期,醫生要求她儘快做腫瘤用藥基因檢測。這是大多數癌症患者都會經歷的環節,被視為精準醫療的前置程序,目的是確認患者體內的致癌位點,醫生再根據位點尋找對應的靶向藥。靶向治療被稱為「生物飛彈」,理想情況下,靶向藥進入患者體內,在致癌位點發生作用,使腫瘤細胞特異性死亡,並且不波及腫瘤周圍正常組織細胞。

基因檢測就像一個「掃描雷達」,可以讓腫瘤患者實現個體化治療,提高用藥效率,達到最佳療效,減少治療費用。《NCCN(美國國家癌症綜合網絡)2016 版癌症治療指南》顯示,在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時,有EGFR基因突變的患者使用吉非替尼等靶向藥物的有效率為 71.2%,高於傳統化療方案的 47.3%;而對於 EGFR基因未突變的患者有效率僅為 1.1%。

記者手記|中國CAR-T腫瘤免疫療法如何突破?[2020-08-12]

「未來一兩年,CAR-T療法會有新的突破。」談及CAR-T研發現狀,傳奇生物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官範曉虎表示,儘管過去三年沒有新的CAR-T產品獲批,但行業或即將迎來變局。

範曉虎是在近期舉辦的高瓴Hcare全球健康產業峰會上作出上述表述的。他認為,CAR-T療法作為一種總緩解率高的產品,在未來一定能夠被患者所使用,而在這其中,還需要通過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的推動。

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全稱為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通過基因修飾技術,將帶有特異性抗原識別結構域及T細胞激活信號的遺傳物質轉入T細胞,使T細胞直接與腫瘤細胞表面的特異性抗原相結合而被激活,從而殺死腫瘤細胞。CAR-T作為一種新型療法,目前在血液腫瘤領域已有較多嘗試,其適應證也在不斷擴展,在非血液腫瘤、傳染病和免疫疾病等領域中也取得了一定進展。

腫瘤檢測中概股泛生子二季報繼續虧損 營銷和研發費用高企[2020-08-10]

腫瘤基因檢測公司營收大增,但虧損局面仍難扭轉。近日,泛生子(NASDAQ:GTH)公布2020年二季度未經審計財務報告。報告顯示,2020年第二季度總營收漲幅達40.3%,其中診斷和監測業務收入9390萬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52.1%。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47.8%提升至63.1%,但同期淨虧損也大幅拉大,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non-IFRS)計算淨虧損相對收窄。

這是泛生子上市後首次披露財報。泛生子是一家專注腫瘤精準醫療的公司,主要業務為基因檢測,產品覆蓋癌症全周期,從癌症早篩到診斷及治療建議,再到監測及預後管理。腫瘤領域基因檢測通常可用於腫瘤早檢、用藥指導、遺傳性腫瘤篩查等方向,是該領域第二家上市公司。

6月19日,泛生子赴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其IPO發行價為16美元,掛牌首日最高觸到17.71美元,收盤時回落,截至8月7日,其股價為13.51美元,總市值11.94億。

責編|馮禹丁

版面|劉登輝 張淑娟

本文首發於財新網

我們堅持並尊重原創版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轉載授權、投稿及爆料請聯絡財新健康管理員

郵箱:denghuiliu@caixin.com

恰詢:caixinhealth@caixin.com

相關焦點

  • 20名中外學者發論文質疑韓春雨:實驗無法重複
    但他表示,實驗論文不會馬上發表。  論文稱韓春雨實驗無法重複  距離韓春雨文章發表6個多月,仍沒有實驗室公開聲明實驗重複成功。昨日,記者了解到,一篇名為《有關NgAgo的問題》的學術論文在《蛋白質與細胞》雜誌上在線發表。  根據該雜誌官網介紹,其由中國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生科院和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聯合創辦。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被質疑「造假」,期刊發函重點關注
    而一旦撤稿,就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根據「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的信息,質疑者正是Elizabeth Bik——學術圈有名的「質疑專業戶」,此前還質疑了南開大學曹雪濤多篇論文存在實驗圖片「不當複製」的問題。
  • 13名學者質疑韓春雨實驗結果 韓春雨:細胞汙染可能性大
    近日,13名國內學者實名質疑韓春雨實驗結果,呼籲第三方介入調查。 資料圖片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將NgAgo基因編輯技術論文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已逾五個多月。這期間,多名國外科學家曾聲明無法重複實驗。近日,13名中國科學家也公開實名質疑,他們仍沒重複出實驗結果,並呼籲有關方面組織第三方介入調查。《自然-生物技術》雜誌昨日回應,正在繼續調查,現在沒有進一步結論。
  • 2名小學生研究喝茶抗癌獲獎,網友質疑:這麼小就敢取小鼠心肝脾肺腎?
    涉及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獲獎研究「爆料」還在繼續……繼「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重慶高中生獲獎論文與某碩士論文撞圖」後,湖北武漢一項獲獎作品也陷入被質疑風波。至此,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遭質疑獲獎作品已涉及至少三地。
  • 第一作者嚴重操縱實驗數據;4.8分期刊上13篇中國學者論文被同一人...
    另外,《德國應用化學》一篇涉及性別和種族歧視以及詆毀中國學術界的觀點文章,引發眾怒。論文作者被質疑歧視女性和少數族裔,並且暗示中國論文發表量的快速增長導致國際期刊平均質量下降。此外,作者還提倡「學生應絕對服從於導師」。
  • 河北科技大副教授韓春雨實驗遭國內13位研究學者質疑
    10月10日晚,國內13位知名研究學者實名公開了他們「重複」韓春雨實驗方法無法成功的結果。這些學者的一致觀點是:「不能再拖了,必須要發聲,要讓國際科學界看到基因編輯中國科學家的態度。」  韓春雨此前發表的論文聚焦的是基因編輯技術,這項技術可以允許科研人員對基因進行剪切和編輯操作。
  • 13名學者實名質疑韓春雨實驗結果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近日,13名國內學者實名質疑韓春雨實驗結果,呼籲第三方介入調查。 資料圖片  希望有第三方介入;《自然-生物技術》稱正在調查,沒有進一步結論;韓春雨仍表示細胞汙染可能性大  新京報訊 (記者信娜)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將NgAgo基因編輯技術論文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已逾五個多月。這期間,多名國外科學家曾聲明無法重複實驗。
  • 清華醫學院院長董晨被質疑 24 篇論文造假,本人回應:基本排除惡意...
    而最近的一個「造假」事件是:PubPeer有人質疑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董晨24篇文章有些許展圖存在問題。更為具體,舉報者表示:在這24篇論文裡,出現了部分實驗圖像在不同項目中重複出現,但標記數值不同;兩幅實驗圖像相似度極高;不同指標的直方圖完全一致的情況。6月27日,董晨對這一質疑的本人回應是:「基本上排除惡意造假,展圖沒有經過人為加工,造假是不成立的。」
  • 中國科學報:轉基因安全之爭應止於公開實驗—新聞—科學網
    試驗結果公布後,圍繞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轉基因試驗應如何進行等問題,國內外學者爭論不休。有學者對於法國科學家的試驗提出多項質疑,認為不排除其他因素導致實驗鼠致癌,但也有學者堅持認為該試驗可信度極高,為期兩年的試驗周期充分突破了之前轉基因公司的封鎖。
  • 【魅力江蘇】萌小鼠,或成挽救腫瘤患者的「大英雄」
    事實上,在科研領域,鼠類的貢獻非常大。實驗小鼠來源於野生小鼠,經過人們長期的選擇培育,已成為目前研究最清楚、最深入且應用最為廣泛的嚙齒類實驗動物。個體小、易飼養、性情溫順、遺傳和微生物控制方便、生長期短、成熟早、繁殖力強等特點,使其在生物醫藥領域被廣泛應用。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
    10月9日,中國學者在燃料電池領域的一篇重磅文章——《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因圖片錯誤問題被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正式撤稿。
  • 中科院院士魏於全學術論文遭造假質疑(圖)
    司履生解釋,「我發現,魏於全在實驗中竟然沒有設立不用任何治療的對照組。」「要知道,一項科學實驗如果沒有這樣的對照組,那麼這項實驗的所有結果都是不能成立的。實驗出現這樣嚴重而低級的硬傷,論文竟然也能夠發表,我對這樣的學術造假實在感到義憤填膺。」  司履生在寫給中科院院部的公開信中,一共列舉了7項質疑理由,涵蓋了魏於全發表在《中華腫瘤》雜誌上的論文所依據實驗的眾多細節。
  • 中國學者研究闡明夜間光照如何導致小鼠抑鬱樣行為
    中新社北京6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自然科研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神經科學》最新發表中國學者的一篇研究論文稱,每晚用藍光照射小鼠兩小時,幾周後,小鼠便會出現抑鬱樣行為。該論文闡明造成這一現象的神經通路,或能解釋過度的夜間光照會如何影響人類。
  • 被舉報學術造假、女兒研究遭質疑……李紅良辭去武漢大學職務
    2018年1月18日,同校教授霍文哲通過媒體曝光舉報,質疑李紅良團隊2017年2月及2017年5月發表在《自然-醫學》上的兩篇論文:《靶向CFLAR改善小鼠和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和《多泡體調控蛋白Tmbim1通過靶向Tlr4的溶酶體降解改善小鼠和猴子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存在學術造假。霍文哲認為,李紅良團隊在關鍵的動物實驗部分存在實驗周期、動物數量均不足兩大問題。
  • 撤稿199篇中國論文的國際期刊 被質疑是文章灌水重災區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撤稿199篇中國論文的國際期刊,學術質量究竟如何該雜誌給出的撤稿原因是「論文作者涉嫌學術不端並且沒有回覆編輯部的質詢」。然而,《歐洲醫學藥理學評論》也是被質疑文章灌水的重災區之一。
  • 北大副校長被疑論文造假,海外打假網站頻出手是否「自身硬」
    在詹啟敏遭到質疑的25篇論文中,大體可分為三類:實驗圖像重複,違反動物實驗倫理以及實驗結果或存在常識性錯誤,還有個別為引物無效或缺失。 在PubPeer上,目前詹啟敏團隊對四篇論文進行了回復,另有四篇進行了勘誤。25篇論文中,實驗圖像形似或重複的論文有15篇。對於其中一篇圖像重複的論文,詹啟敏團隊回復稱,是因為不同的實驗錯誤地放置了同一幅實驗圖所致。
  • 研究表明,轉基因玉米會讓小鼠患腫瘤,是真相還是鬧笑話?
    該文章以中科院和北京大學的名義,引用了一篇論文,列出了一系列轉基因有害的「科學依據」,其中最主要的是「D—胺基酸的毒理性」。這篇文章說得有道理嗎?我們來聽專家的分析。一、專家反駁「論文」該文作者拿法國塞拉利尼教授「用轉基因玉米飼餵的大白鼠普遍患腫瘤」的實驗結論作為論據之一,然而科學界的同行對該實驗有很多質疑。
  • 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詹啟敏被指涉嫌25篇論文不端,發表時間橫跨20多年
    著名學術打假網站 PubPeer 這次盯上了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近日,有網絡消息指出:著名學術質疑網站 Pubpeer 陸續刊登了詹啟敏的 25 篇論文涉嫌學術造假,這些陸續被曝光的論文涉及將相同圖片 PS 後應用於不同實驗甚至不同文章中、捏造實驗數據和嚴重違反動物倫理。
  • 我國學者Science論文或被首次撤稿
    而一旦撤稿,就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根據「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的信息,質疑者正是Elizabeth Bik——學術圈有名的「質疑專業戶」,此前還質疑了南開大學曹雪濤多篇論文存在實驗圖片「不當複製」的問題。Elizabeth Bik過去3年一共對中國400多篇科研論文提出過質疑。
  • 編輯部發函關切中國學者,或成我國首篇被撤稿Science論文
    而一旦撤稿,就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根據「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的信息,質疑者正是Elizabeth Bik——學術圈有名的「質疑專業戶」,此前還質疑了南開大學曹雪濤多篇論文存在實驗圖片「不當複製」的問題。Elizabeth Bik過去3年一共對中國400多篇科研論文提出過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