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詹啟敏參與的3篇論文被認為涉及動物實驗倫理問題,同行評議者質疑圖片中小鼠體內的腫瘤遠遠大於論文中所稱的尺寸,可能不符合動物實驗倫理準則
在著名同行評議網站Pubpeer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詹啟敏參與的25篇論文被質疑或存在學術不端,其中有3篇論文被認為涉及動物實驗倫理問題,其餘論文被質疑出現圖片重複、數據異常等問題。
文丨實習記者 範文君 記者 徐路易
北大醫學部主任詹啟敏擔任通訊作者的論文近日被同行質疑或存在圖片重複、數據異常,以及違反動物實驗倫理。在著名同行評議網站Pubpeer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詹啟敏參與的25篇論文被質疑或存在學術不端,其中有3篇論文被認為涉及動物實驗倫理問題,其餘論文被質疑出現圖片重複、數據異常等問題。
7月24日,詹啟敏在其個人公眾號上回應稱,其團隊仔細核實了相關文章表述和實驗結果,少數論文確實存在標記錯誤,但並不涉及學術不端。截至8月14日,詹啟敏及其團隊在Pubpeer上對12篇論文進行了回應,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有關動物實驗倫理的問題均未公開回應。
Pubpeer上掛出的25篇論文中,部分論文為匿名質疑;但其中涉及動物倫理問題的一篇論文由前史丹福大學研究員、著名學術打假人伊莉莎白·比克(Elizabeth Bik)實名提出質疑。三篇被質疑違背動物實驗倫理的文章分別發表於2010年、2015年和2019年,同行評議者質疑圖片中小鼠體內的腫瘤遠遠大於論文中所稱的尺寸。
最早的公開質疑出現在三個月前,被質疑的是2015年發表於《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的一篇論文,詹啟敏任通訊作者。論文中稱,實驗小鼠體內的腫瘤直徑為1釐米;然而,比克在Pubpeer上發表評論稱,從圖片上來看,小鼠體內的腫瘤遠遠大於這一尺寸,並且質疑腫瘤大小是否符合動物實驗倫理準則。對於另兩篇論文,一位匿名評議者也在三個月前提出了類似的質疑,認為從圖片目測的腫瘤大小遠超文中的數據。
財新記者聯繫了該文的另一位通訊作者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張麗華,以及共同第一作者大連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副教授董巖、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趙群,截至發稿前尚未得到回覆。
對於比克質疑的論文,沃爾特與伊莉莎-霍爾醫學研究所實驗室負責人、牛津大學林肯學院教授、科學倫理專家大衛·沃克斯(David Vaux)向財新記者表示,從論文圖片來看,腫瘤直徑目測在2釐米左右,質量約為4克;而論文稱腫瘤直徑為1.0+/-0.2釐米,與實際不符。沃克斯提到,實驗所用的成年小鼠體型約為3釐米寬,質量約為20克,而圖片顯示的腫瘤超過了小鼠體重的10%,違反了國際慣例。
……
(本文來自新聞原創付費閱讀網站「財新網」。如有意閱讀全文,可直接訂閱。謝謝!)
「現在這個行業,離謀財害命只差半步。」一名腫瘤用藥基因檢測公司的銷售人員如是說,基因檢測行業亂象盛行,政策閘門還沒有落下,在這個難以證偽的行業裡,很多患者被騙上當而不自知。
53歲的劉女士於2018年初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查出非小細胞肺癌晚期,醫生要求她儘快做腫瘤用藥基因檢測。這是大多數癌症患者都會經歷的環節,被視為精準醫療的前置程序,目的是確認患者體內的致癌位點,醫生再根據位點尋找對應的靶向藥。靶向治療被稱為「生物飛彈」,理想情況下,靶向藥進入患者體內,在致癌位點發生作用,使腫瘤細胞特異性死亡,並且不波及腫瘤周圍正常組織細胞。
基因檢測就像一個「掃描雷達」,可以讓腫瘤患者實現個體化治療,提高用藥效率,達到最佳療效,減少治療費用。《NCCN(美國國家癌症綜合網絡)2016 版癌症治療指南》顯示,在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時,有EGFR基因突變的患者使用吉非替尼等靶向藥物的有效率為 71.2%,高於傳統化療方案的 47.3%;而對於 EGFR基因未突變的患者有效率僅為 1.1%。
「未來一兩年,CAR-T療法會有新的突破。」談及CAR-T研發現狀,傳奇生物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官範曉虎表示,儘管過去三年沒有新的CAR-T產品獲批,但行業或即將迎來變局。
範曉虎是在近期舉辦的高瓴Hcare全球健康產業峰會上作出上述表述的。他認為,CAR-T療法作為一種總緩解率高的產品,在未來一定能夠被患者所使用,而在這其中,還需要通過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的推動。
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全稱為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通過基因修飾技術,將帶有特異性抗原識別結構域及T細胞激活信號的遺傳物質轉入T細胞,使T細胞直接與腫瘤細胞表面的特異性抗原相結合而被激活,從而殺死腫瘤細胞。CAR-T作為一種新型療法,目前在血液腫瘤領域已有較多嘗試,其適應證也在不斷擴展,在非血液腫瘤、傳染病和免疫疾病等領域中也取得了一定進展。
腫瘤檢測中概股泛生子二季報繼續虧損 營銷和研發費用高企[2020-08-10]
腫瘤基因檢測公司營收大增,但虧損局面仍難扭轉。近日,泛生子(NASDAQ:GTH)公布2020年二季度未經審計財務報告。報告顯示,2020年第二季度總營收漲幅達40.3%,其中診斷和監測業務收入9390萬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52.1%。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47.8%提升至63.1%,但同期淨虧損也大幅拉大,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non-IFRS)計算淨虧損相對收窄。
這是泛生子上市後首次披露財報。泛生子是一家專注腫瘤精準醫療的公司,主要業務為基因檢測,產品覆蓋癌症全周期,從癌症早篩到診斷及治療建議,再到監測及預後管理。腫瘤領域基因檢測通常可用於腫瘤早檢、用藥指導、遺傳性腫瘤篩查等方向,是該領域第二家上市公司。
6月19日,泛生子赴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其IPO發行價為16美元,掛牌首日最高觸到17.71美元,收盤時回落,截至8月7日,其股價為13.51美元,總市值11.94億。
責編|馮禹丁
版面|劉登輝 張淑娟
本文首發於財新網
我們堅持並尊重原創版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轉載授權、投稿及爆料請聯絡財新健康管理員
郵箱:denghuiliu@caixin.com
恰詢:caixinhealth@caix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