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雨在實驗室。近日,13名國內學者實名質疑韓春雨實驗結果,呼籲第三方介入調查。 資料圖片
希望有第三方介入;《自然-生物技術》稱正在調查,沒有進一步結論;韓春雨仍表示細胞汙染可能性大
新京報訊 (記者信娜)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將NgAgo基因編輯技術論文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已逾五個多月。這期間,多名國外科學家曾聲明無法重複實驗。近日,13名中國科學家也公開實名質疑,他們仍沒重複出實驗結果,並呼籲有關方面組織第三方介入調查。《自然-生物技術》雜誌昨日回應,正在繼續調查,現在沒有進一步結論。
韓春雨昨日接受媒體採訪稱,他依然認為(實驗失敗)細胞汙染的可能性最大,至於誰重複成功了實驗,他暫不方便透露。截至記者發稿前,河北科技大學未對此作出回應。
13名學者實名表示無法重複實驗
韓春雨論文發表一個月後,便「風波不斷」。曾有多個國際學者實名聲明無法重複其實驗結果,並建議《自然-生物科技》雜誌介入,要求韓春雨公開原始數據。
這之後,中國學者無法重複實驗結果的聲音也不絕於耳。直到近日,包括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魏文勝、中科院動物所研究員王皓毅在內的13名學者實名發表聲明,稱多次實驗但均未成功,並期望第三方介入調查。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立銘在聲明中表示,兩個月中,其實驗室曾先後測試上百種實驗條件,但都未得到預期結果。魏文勝在曾在採訪中說,幾個月內,他的學生也曾做過多次、不同的嘗試,但均未能成功重複實驗。
為何選擇此時實名聲明,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勁松解釋,目的是希望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的問題,希望韓春雨能夠和我們一起將實驗重複出來。我們已經表明了我們的態度,現在等待韓的回覆,並希望能有第三方介入調查。
《自然-生物技術》雜誌稱仍在調查
8月2日,《自然-生物技術》啟動針對韓春雨文章的調查。昨日,《自然-生物技術》所在出版集團的媒體官員回應記者,稱《自然-生物技術》雜誌正在繼續調查這一情況,現在沒有進一步的結論。
此前,上述雜誌新聞發言人曾回應,將按照既定流程調查。根據流程,作者須將材料、數據、代碼和相關的實驗流程及時向讀者提供,不能加以不當限制。
面對數月以來愈演愈烈的質疑,王立銘認為,對於附有監管責任的機構,包括為韓春雨研究提供資助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河北省發改委,以及其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學,應該開展客觀和全面的調查,檢驗其中是否存在學術錯誤乃至學術不端的行為。
一位不願具名的學者也認為,這屬於科學共同體的自潔機制,如果某一個實驗無法重複,應該互相交流談論,共同解決。這是很嚴肅的事情,他強調,面對同行的質疑,當事人應該尊重,正面回應。
■ 新聞回顧
曾被譽為「諾獎級」成果
自從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韓春雨在《自然-生物技術》發表論文後,便身陷漩渦。先是被媒體熱捧,稱其為「三無」教授但有「諾獎級」發現。但一個月後,因為未有實驗室成功重複韓春雨實驗結果,其所受質疑愈演愈烈。
8月,數名國外學者實名稱多次實驗後,仍未能做出結果。並建議《自然-生物技術》介入,要求韓春雨公開原始數據。韓春雨曾回應,質疑不科學,並稱已有實驗室重複成功。
此後,不斷曝出針對韓春雨實驗結果的質疑。這期間,他在接受採訪時也曾說明,已有實驗室重複成功,但不方便透露具體信息。
韓春雨曾缺席多個基因編輯領域會議也被視為反常之舉。一位學者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發表成果後,當事人應該與同行交流,並積極希望獲得認可。但他卻缺席幾次重要的學術會議,如9月末舉行的以「基因組編輯新技術的興起將帶來的衝擊」為主題的「中國科協第114期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等。
【焦點1】
學者稱汙染很容易發現並糾正
面對實驗結果無法重複,韓春雨曾多次接受採訪時表示,已有實驗室重複成功,但不方便透露對方姓名。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姜韜看來,這種情況似乎有些反常。
他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如果能夠將最新成果重複成功,會願意分享。「能緊跟最前沿進展是幸運和榮耀的」。
為何多個實驗室無法重複實驗結果,韓春雨曾多次在採訪中猜測,無法重複實驗也許是材料受到汙染。其中一位發表實名聲明的學者告訴記者,材料是否汙染並不能算根本問題。「對實驗室而言,採取消毒等措施防止材料汙染是很基本的操作,實驗中材料受到汙染也很容易發現並糾正」。
中科院動物所研究員王皓毅在接受採訪時曾說,多位老師都按照韓春雨論文的描述,使用同樣的細胞系,同樣的gDNA,針對同樣的目標基因進行編輯,但仍沒有得到陽性結果。
韓春雨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提到,實驗重複失敗的科學家要是願意實名出來,我們就讓重複實驗成功的人實名出來。如今,已有13名科學家實名發表聲明,但已重複成功的實驗室仍「諱莫如深」。
【焦點2】
幾百家商業公司未能重複成功
多位實名發聲的學者在表達無法重複實驗過程的基礎上,大多期望由第三方介入,儘快將事情調查清楚。昨日,《自然-生物技術》相關負責人回應,正在繼續調查。
根據《自然-生物技術》的既定流程,作為在自然科研旗下期刊發表論文的條件之一,作者須將材料、數據、代碼和相關的實驗流程及時向讀者提供,不可加以不當限制。但上述不願透露姓名的科研工作者表示,直到目前,其仍未公布更核心的實驗數據。
他還透露,目前,幾百家基因編輯的商業公司也在以更高效的方式重複實驗。但據他了解,這些公司也尚未重複成功。「至少幾百家吧,而且他們的重複效率更高」。
如果當事人仍未正面回應,上述學者認為,應該呼籲有關管理方,藉助外部第三方力量展開調查。王立銘也認為,對於負有監管責任的機構,包括為韓教授研究提供資助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河北省發改委,以及韓教授工作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學,應該開展客觀和全面的調查。
【焦點3】
質疑未澄清 韓春雨已榮譽等身
除質疑研究結果本身,多位學者也對學術爭議未定前,便對韓春雨給予學術榮譽及支持提出質疑。王立銘聲明,我不贊成在相關調查尚未開展並得出結論之前,輕率地判定韓教授的工作是否存在問題。而與此同時,我也非常反對在目前就給予韓教授過多的學術榮譽和支持。
另一位不願具名的科研工作者也贊同,在學術爭議本身沒有結果之前,過多的榮譽會加劇風險。他認為,學術榮譽本身應建立在研究結果受到認可的基礎上。
根據報導,文章發表五個月內,韓春雨已收穫多份榮譽與資助。7月,韓春雨被選舉為河北省科協第九屆委員會副主席,並被學校推薦為「長江學者」候選人;8月,被評為「河北省最美教師」;9月,成為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候選人之一;10月,河北科技大學的生物工程(基因編輯)被納入河北省高校「雙一流」建設中的「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項目」,並獲得河北發改委超過2億元撥款,建設河北科技大學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中心。
但在多位學者看來,這樣的嘉獎似乎來得過快。王立銘聲明,在學術界內部仍存爭議的情況下,急急忙忙給予的讚譽和支持,顯然忽視了學術研究自身的規律和行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