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雨事件再起波瀾,面對質疑,他這樣回應……

2021-01-15 光明日報

2016年10月10,《科技日報》頭版刊發《韓春雨就「重複實驗失敗」答科技日報記者問》。在接受採訪的時候,韓春雨看起來十分平靜,侃侃而談,並拒絕自證清白。以下為採訪實錄:


問:現在有一些實驗室表示無法重複您的實驗,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韓春雨:我現在也在研究別人為什麼會重複實驗失敗,但還沒有科學的結論,我私底下可以說一些猜測的原因,比如可能是材料汙染,但是科學的結論還要等一段時間。


問:您自己重複過這個實驗嗎?

韓春雨:當然,論文發表之前按要求重複過實驗,論文發表後也重複過


問:那為什麼不架起 360 度攝像頭,在監控環境下將實驗重複一遍呢?

韓春雨:這是有罪推論,我覺得沒必要。日本的小保方晴子是沒有一家實驗室重複出來,而我這個實驗已經有人重複出來,連《自然》的記者 David 都調查過了,我為什麼要自證清白,自己有病嗎?


註:《自然》雜誌亞太通訊員 David Cyranoski 於今年 8 月採寫報導,文章稱:採訪了三位匿名的中國科研人員,其中一位表示在好幾個細胞系檢測了 NgAgo 系統,而且結果顯示 NgAgo 能夠在預期的位點誘導遺傳突變,但 NgAgo 系統的效率並沒有比 CRISPR-Cas9 高,可能還要後續調整改進。另有兩名要求匿名的科學家稱有了一些初步的試驗結果顯示 NgAgo 是有效的,但是仍然需要進一步測序去確認。但事後,《自然》及 David 本人均表示該報導不能作為韓春雨實驗可重複的證據。


問:《自然》後來發過聲明,說記者報導不能代表雜誌的調查結果,另外《自然》的報導裡提到的 3 個人都是匿名,您覺得能作為實驗可重複的證據嗎?

韓春雨:你要是說報導不能作為證據,那些質疑我的報導為什麼被人們作為我造假的證據。《自然》的記者 David 是非常專業的,我提供了一份 5 個人的名單給他,最後他採訪到其中 3 個人,但是對方要求匿名。David 的報導為我正名了為什麼大家置若罔聞,一味地追捧那些質疑我的報導,老是說「多人無法重複」。


問:您已經明確知道有人已經重複出來了是嗎?方便告訴我們具體是誰麼?是國內科學家還是國外科學家?

韓春雨:是的,我當然知道,但不能告訴你,說出來了那些人就會受到騷擾。那些說不能重複的人不也都是匿名麼?


問:現在有重複失敗的科學家向我們表示願意實名。

韓春雨:那就讓他們實名說唄,他們要是願意實名出來,我們就讓重複實驗成功的人實名出來。


問:迄今《自然》和河北科技大學對您提出了調查要求麼?

韓春雨:沒有。《自然》的報導已經寫得很清楚了,除此之外我沒有收到來自《自然》雜誌別的要求。學校方面很信任我、支持我,我沒必要也沒打算自證清白。


問:外界的質疑影響您了麼?

韓春雨:當然會有影響,特別是一開始的時間很不適應。之前會有很多人給我發騷擾簡訊,半夜打騷擾電話,有的還打電話來謾罵。


問:那您希望這一事件未來的走向是什麼?

韓春雨:我就是希望你們都不要報導這些事情,我能安靜地做科研。


問:您覺得什麼時候您能有進展,讓這場爭議有個了結。

韓春雨:這我沒法跟你說,科學的事情沒法預測。地心說和日心說爭論了多少年?日心說的堅持者還被燒死了呢!我只能跟你說最近我會有新的進展,大家不要受一時一事的幹擾。




2016年10月10晚些時候,12位學者實名發聲,公開表示他們所在的實驗室未「重複」出韓春雨的實驗。


王立銘說,他所在的實驗室做了很多嘗試,其實驗結果很明確:「在我們測試過的所有條件中,我們都沒有觀察到NgAgo方法對果蠅基因組的編輯活性。」當然,從邏輯上說,NgAgo在果蠅胚胎中沒有基因編輯活性,並不能證明NgAgo方法存在錯誤,更加不能簡單推導出韓教授團隊存在學術不端的嫌疑。但王立銘說,儘管如此,科學研究的成果,既然發表在學術期刊供全世界同行討論和學習,就必須保證其「真實無誤、可重複」。

   

王立銘認為,既然在過去5個月的時間內,都沒有學術同行能夠順利重複其結果——至少沒有人實名站出來聲稱,自己做出了符合韓春雨論文中聲稱那麼「高效」的結果。他認為,韓春雨本人和相關方面就需要採取行動,進一步確認其真實性,為維護學術共同體的生存和信用做出自己的努力。

   

這也是12位學者願意公開發聲的初衷——首先,是給出科學同行重複實驗的結果,其次,是給出他們作為科學同行的一個態度,魏文勝說,「今天,我們這些做過實驗的人,願意實名站出來公布我們的結果,而非簡單的口水漫談——這就是我們作為中國科學家的態度。」

   

當然,他們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呼籲,即希望有關方面組織第三方介入,儘快將這件事情調查清楚。

   

魏文勝說,已經過去了5個月,因為這項技術而帶來的質疑,韓春雨本人,並沒有給出「實質性」的回應;而韓春雨接受經費的資助方,也並沒有進行調查;他所在的高校,雖然聲稱調查,卻並未給出令人信服的結果,不免讓人「失望」。

   

《中國青年報》記者致電韓春雨,他告訴記者,對於多名科學家實名發聲無法重複實驗,「我不做任何評價」。他還提到,「過上一兩周左右,我們這邊還會有回應。」



附:

  韓春雨事件一波三折,就在昨天,光明網發表的評論員文章還談到了韓春雨,題目為《再等韓春雨些時日又何妨》:

  

  「以當今科學與人類福祉緊密關聯的性質,尤其是在中國——科研活動經費幾乎都來自納稅人繳稅而構成的公共財政的情況下,公眾有權利知道科研成果的真偽,科學家也有義務對公眾做出相關的說明。不過,在科學研究問題上,公眾也不妨多一點耐心,多待一些時日,給相關研究者及其科學界同行留足時間,以完備其回應的結論。

  在此,所謂不妨多一點耐心,更主要的還是指那些在相關結論未出就破例迅速動起來的部門和單位。據報導,在韓春雨團隊的NgAgo—gDNA基因編輯技術實驗被披露後,韓春雨在幾個月內已經成為河北省科協副主席、「美麗河北·最美教師」。7月,韓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學又推薦其為2016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人選的候選人;9月,韓春雨成為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候選人。不僅如此,這個尚未得到科學界公認的NgAgo—gDNA基因編輯技術,卻在短時間內吸引來了河北省財政性資金安排2.24億元,用於河北科技大學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中心項目的建設……

  上述的頭銜也好,資金也罷,不是不可以給,也不是不可以撥。但是,等相關質疑和爭議有了定論再行決定,一點也不晚。正是在沒有上述頭銜和資金的條件下,韓春雨進行了NgAgo—gDNA基因編輯技術實驗,並認為其成功。顯然,不論NgAgo—gDNA基因編輯技術實驗可否重複,上述這些頭銜與資金都並非韓春雨及其相關實驗的必要條件。在質疑和爭議聲中,再多的頭銜、再多的資金,對NgAgo—gDNA基因編輯技術實驗可否重複一點忙也幫不上。科學家的問題,不是頭銜能解決的;科學的問題,不是錢能解決的。否則,如何收場。」(節選)


內容綜合自:光明網、中國青年報,澎湃新聞網,科技日報,知社學術圈公眾號

本期編輯:孫小婷 康薇薇 王遠方

相關焦點

  • 韓春雨再遇波瀾!20位中外學者聲稱無法重複其實驗
    那篇在斑馬魚裡否定NgAgo基因編輯功能的文章發表才四天,國內另一份期刊Protein Cell(該雜誌由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生科院和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聯合創辦,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饒子和院士擔任主編,副主編包括北京生科院院長康樂院士、副院長高福研究員、蛋白質科學國家實驗室主任許瑞明研究員,2010年創刊,最新IF:3.817)又迅速以Letter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Questions about NgAgo」的質疑文章
  • 對於方舟子的質疑,韓春雨做出這樣的回應
    方舟子公開發文質疑韓春雨"諾獎級"實驗成果的可重複性問題【詳情】,而對於方舟子和部分網友的質疑,韓春雨也於7月2日在百度貼吧上做出了回應。    對於方舟子和網友們提出的質疑,韓春雨在該回復裡進行了詳解解答:  質疑1.
  • 韓春雨面對質疑聲稱:實驗沒問題 已重複兩次
    從網上開始有聲音質疑韓春雨文章結果,《知識分子》一直保持追蹤國內外學術界最新的動態,但不依據私下匿名來源為主作報導,直到13位中國科學家公開實名發言後,《知識分子》才有可以較為完整、公開的事實可以報導。  韓春雨NgAgo實驗的可重複性爭議歷經數月之久,至今雖有多方表態,但仍然沒有跡象顯示很快會得到解決。如何在學術規範下尋找解決之道,是擺在中國科學界面前的重要挑戰。
  • 韓春雨:希望與質疑的科學家能當面討論
    五個月以來,這位年輕學者又因為實驗的可重複性而飽受質疑。近日,12名科學家向《自然》期刊提交其實驗結果,均與韓春雨的論文結果有所不同。該期刊新聞發言人回應稱,已收到關於韓春雨論文的多個意見,批評意見經同行評議後,有可能會被刊登。10月31日,前後十幾通電話之後,時代周報記者終於聯繫上韓春雨本人。
  • 韓春雨事件調查結果留給學界的疑惑:如何面對複雜的學術環境?
    至於目前這個結果,其無奈感慨,「讓我們很困惑, 不知道如何面對這個複雜的學術環境, 很困惑。」韓春雨事件始於2016年5月2日。同日早間,河北科技大學官網刊發《韓春雨團隊發布聲明》,其中提到:「鑑於該論文已撤稿,學校決定啟動對韓春雨該項研究成果的學術評議及相關程序。」聲明中表示,韓春雨團隊同意按學校安排選擇一家第三方實驗室,在同行專家支持下開展實驗,驗證NgAgo-gDNA基因編輯的有效性,並將實驗結果公布,以回應社會關切。
  • 「韓春雨事件」後續進展調查 - 南風窗網
    」事件已經持續了數月。    儘管一直面帶微笑,也表示很理解媒體的工作,但言談中能感受到他一直壓制著自己不悅的情緒,氣氛稍微有點緩和的時候,他說,希望很多事情結束之後,能以一種高興的方式見面,再等一等,過一段時間會有消息的。    此前,韓春雨做過幾次回應,但都沒有能夠平息質疑。他說「重複率低和不能重複是兩碼事,重複率低不代表不可重複。這兩個是本質的差別。」
  • 韓春雨回應質疑:讓我自證清白是明顯給我設的套
    據《科技日報》報導,韓春雨曾對該報表示,如果沒有做出實驗的人實名出來,他也願意公布已經做出實驗的另3人名單。隨後,有13位科研人員公開稱未做出實驗,但韓春雨拒絕公布已做出實驗的人員名單。  韓春雨說,他並未有過這樣的表態,是否公布另3人名單,是要看對方的意願,而別人不願捲入此事件中。
  • 13名學者質疑韓春雨實驗結果 韓春雨:細胞汙染可能性大
    近日,13名國內學者實名質疑韓春雨實驗結果,呼籲第三方介入調查。 資料圖片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將NgAgo基因編輯技術論文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已逾五個多月。這期間,多名國外科學家曾聲明無法重複實驗。近日,13名中國科學家也公開實名質疑,他們仍沒重複出實驗結果,並呼籲有關方面組織第三方介入調查。《自然-生物技術》雜誌昨日回應,正在繼續調查,現在沒有進一步結論。
  • 20名中外學者聯名質疑韓春雨 過去半年無人重複試驗(3)
    近日,12名科學家向《自然》期刊提交其實驗結果,均與韓春雨的論文結果有所不同。該期刊新聞發言人回應稱,已收到關於韓春雨論文的多個意見,批評意見經同行評議後,有可能會被刊登。  10月31日,前後十幾通電話之後,時代周報記者終於聯繫上韓春雨本人。他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希望質疑的科學家能當面與他討論。
  • 20名中外學者發論文質疑韓春雨:實驗無法重複
    ■ 回應  韓春雨:將發論文回應 不會馬上發布  中外20位學者聯名在線發表論文後,昨日,韓春雨告訴記者,科學論文就會用科學論文回應,前一段時間,我們也已經在進行準備,會在雜誌上發表論文。但他解釋,實驗論文不會馬上出來。
  • 韓春雨央視獨家回應爭議:為什麼「我的成功」無法複製?
    而這瘋狂讚譽僅僅不到一個月就出現巨大反轉,爭議至今,漩渦中的韓春雨作何回應?△河北科技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韓春雨韓春雨團隊在其論文中報告稱,他們發明了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 △2016年12月27日,韓春雨接受央視《新聞調查》採訪時回應。
  • 南方日報:誰來給韓春雨事件畫上句號?
    昨日,韓春雨回應,科學論文會用科學論文回應,將發表近期實驗結果,不過他隨即補充,論文不會馬上發表。   韓春雨事件曾經一度是熱點,無論是最初引發轟動的「諾獎級成果」,還是隨之而來的各種批評和質疑,問題起碼始終處於科學研究範圍之內。可現在還有多少人持續關注事件呢?
  • 韓春雨事件調查結果公布:未發現主觀造假
    從籍籍無名到因一篇論文一戰成名,再到面對隨之而來的種種質疑時的堅稱「有人複製出來了」「自己已複製」,再到後來的撤稿,直至今天的聲明,這一戲劇性事件終落幕。聲名鵲起我開始研究這個課題可能是具有偶然性,但之後取得這個成績是必然的,我向來都是『臨事而懼,好謀而成』。」韓春雨還曾對媒體這樣描述過自己。那時候,「膽兒小」的他不知是否會料到自己會掀起一場軒然大波。質疑四起
  • 河北科技大學就韓春雨實驗結果受質疑作出書面回應
    原標題:河北科技大學就韓春雨實驗結果受質疑作出書面回應 已有機構用韓春雨團隊技術實現基因編輯   具體信息會適時向社會公布   針對部分國內外實驗室提出無法重複韓春雨NgAgo技術實驗結果一事,10月14日,河北科技大學向河北日報等媒體提供一份題為
  • 「韓春雨事件」的警示
    作者:子 長  延宕兩年有餘的「韓春雨事件」終於有了調查結果。  「韓春雨事件」可謂近年來涉及科研誠信的一則典型案例。一方面,該團隊研究結果當初發表於世界頂級學術刊物《自然·生物技術》上,其所引發的爭議和影響已遠超出國內。
  • 河北科技大學回應韓春雨受質疑:已有校外機構重複實驗成功
    (原標題:河北科技大學回應韓春雨受質疑:已有校外機構重複實驗成功)
  • 河北科技大學回應韓春雨事件:懇請多給一點時間
    @中國青年報:【河北科技大學就韓春雨實驗結果受質疑作出書面回應稱:已有機構用韓春雨團隊技術實現基因編輯具體信息會適時向社會公布】針對一些國內外實驗室提出無法重複韓春雨NgAgo技術實驗結果一事,10月14日,河北科技大學向媒體提供一份題為《關於輿論質疑韓春雨成果情況的回應》的書面材料。全文如下: 感謝社會各界對河北科技大學的關心、支持和愛護!
  • 13位科學家公開質疑,韓春雨該「自證清白」
    據悉,包括李大力帶領的團隊在內,在5個月中,全球數百家實驗室竟然沒有一家公開宣布能成功重複韓春雨的NgAgo實驗。10月11日,國內13位生物學家發表聲明,表示希望韓春雨公開所有實驗原始數據,他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學,以及諸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相關機構及時啟動學術調查程序。
  • 韓春雨回應「13個課題組重複實驗失敗」
  • 賈鶴鵬:面向質疑,韓春雨應該怎麼做?
    近日,曾經名不見經傳的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又站在了媒體關注的風口浪尖。不過,這一次並非是媒體對其於5月2日刊發在《自然·生物技術》的論文《NgAgo DNA單鏈引導的基因編輯工具》的「諾獎級」成果的讚譽,而是諸多研究作假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