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0日,《科技日報》頭版刊發《韓春雨就「重複實驗失敗」答科技日報記者問》。在接受採訪的時候,韓春雨看起來十分平靜,侃侃而談,並拒絕自證清白。以下為採訪實錄:
問:現在有一些實驗室表示無法重複您的實驗,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韓春雨:我現在也在研究別人為什麼會重複實驗失敗,但還沒有科學的結論,我私底下可以說一些猜測的原因,比如可能是材料汙染,但是科學的結論還要等一段時間。
問:您自己重複過這個實驗嗎?
韓春雨:當然,論文發表之前按要求重複過實驗,論文發表後也重複過
問:那為什麼不架起 360 度攝像頭,在監控環境下將實驗重複一遍呢?
韓春雨:這是有罪推論,我覺得沒必要。日本的小保方晴子是沒有一家實驗室重複出來,而我這個實驗已經有人重複出來,連《自然》的記者 David 都調查過了,我為什麼要自證清白,自己有病嗎?
註:《自然》雜誌亞太通訊員 David Cyranoski 於今年 8 月採寫報導,文章稱:採訪了三位匿名的中國科研人員,其中一位表示在好幾個細胞系檢測了 NgAgo 系統,而且結果顯示 NgAgo 能夠在預期的位點誘導遺傳突變,但 NgAgo 系統的效率並沒有比 CRISPR-Cas9 高,可能還要後續調整改進。另有兩名要求匿名的科學家稱有了一些初步的試驗結果顯示 NgAgo 是有效的,但是仍然需要進一步測序去確認。但事後,《自然》及 David 本人均表示該報導不能作為韓春雨實驗可重複的證據。
問:《自然》後來發過聲明,說記者報導不能代表雜誌的調查結果,另外《自然》的報導裡提到的 3 個人都是匿名,您覺得能作為實驗可重複的證據嗎?
韓春雨:你要是說報導不能作為證據,那些質疑我的報導為什麼被人們作為我造假的證據。《自然》的記者 David 是非常專業的,我提供了一份 5 個人的名單給他,最後他採訪到其中 3 個人,但是對方要求匿名。David 的報導為我正名了為什麼大家置若罔聞,一味地追捧那些質疑我的報導,老是說「多人無法重複」。
問:您已經明確知道有人已經重複出來了是嗎?方便告訴我們具體是誰麼?是國內科學家還是國外科學家?
韓春雨:是的,我當然知道,但不能告訴你,說出來了那些人就會受到騷擾。那些說不能重複的人不也都是匿名麼?
問:現在有重複失敗的科學家向我們表示願意實名。
韓春雨:那就讓他們實名說唄,他們要是願意實名出來,我們就讓重複實驗成功的人實名出來。
問:迄今《自然》和河北科技大學對您提出了調查要求麼?
韓春雨:沒有。《自然》的報導已經寫得很清楚了,除此之外我沒有收到來自《自然》雜誌別的要求。學校方面很信任我、支持我,我沒必要也沒打算自證清白。
問:外界的質疑影響您了麼?
韓春雨:當然會有影響,特別是一開始的時間很不適應。之前會有很多人給我發騷擾簡訊,半夜打騷擾電話,有的還打電話來謾罵。
問:那您希望這一事件未來的走向是什麼?
韓春雨:我就是希望你們都不要報導這些事情,我能安靜地做科研。
問:您覺得什麼時候您能有進展,讓這場爭議有個了結。
韓春雨:這我沒法跟你說,科學的事情沒法預測。地心說和日心說爭論了多少年?日心說的堅持者還被燒死了呢!我只能跟你說最近我會有新的進展,大家不要受一時一事的幹擾。
2016年10月10日晚些時候,12位學者實名發聲,公開表示他們所在的實驗室未「重複」出韓春雨的實驗。
王立銘說,他所在的實驗室做了很多嘗試,其實驗結果很明確:「在我們測試過的所有條件中,我們都沒有觀察到NgAgo方法對果蠅基因組的編輯活性。」當然,從邏輯上說,NgAgo在果蠅胚胎中沒有基因編輯活性,並不能證明NgAgo方法存在錯誤,更加不能簡單推導出韓教授團隊存在學術不端的嫌疑。但王立銘說,儘管如此,科學研究的成果,既然發表在學術期刊供全世界同行討論和學習,就必須保證其「真實無誤、可重複」。
王立銘認為,既然在過去5個月的時間內,都沒有學術同行能夠順利重複其結果——至少沒有人實名站出來聲稱,自己做出了符合韓春雨論文中聲稱那麼「高效」的結果。他認為,韓春雨本人和相關方面就需要採取行動,進一步確認其真實性,為維護學術共同體的生存和信用做出自己的努力。
這也是12位學者願意公開發聲的初衷——首先,是給出科學同行重複實驗的結果,其次,是給出他們作為科學同行的一個態度,魏文勝說,「今天,我們這些做過實驗的人,願意實名站出來公布我們的結果,而非簡單的口水漫談——這就是我們作為中國科學家的態度。」
當然,他們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呼籲,即希望有關方面組織第三方介入,儘快將這件事情調查清楚。
魏文勝說,已經過去了5個月,因為這項技術而帶來的質疑,韓春雨本人,並沒有給出「實質性」的回應;而韓春雨接受經費的資助方,也並沒有進行調查;他所在的高校,雖然聲稱調查,卻並未給出令人信服的結果,不免讓人「失望」。
《中國青年報》記者致電韓春雨,他告訴記者,對於多名科學家實名發聲無法重複實驗,「我不做任何評價」。他還提到,「過上一兩周左右,我們這邊還會有回應。」
附:
韓春雨事件一波三折,就在昨天,光明網發表的評論員文章還談到了韓春雨,題目為《再等韓春雨些時日又何妨》:
「以當今科學與人類福祉緊密關聯的性質,尤其是在中國——科研活動經費幾乎都來自納稅人繳稅而構成的公共財政的情況下,公眾有權利知道科研成果的真偽,科學家也有義務對公眾做出相關的說明。不過,在科學研究問題上,公眾也不妨多一點耐心,多待一些時日,給相關研究者及其科學界同行留足時間,以完備其回應的結論。
在此,所謂不妨多一點耐心,更主要的還是指那些在相關結論未出就破例迅速動起來的部門和單位。據報導,在韓春雨團隊的NgAgo—gDNA基因編輯技術實驗被披露後,韓春雨在幾個月內已經成為河北省科協副主席、「美麗河北·最美教師」。7月,韓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學又推薦其為2016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人選的候選人;9月,韓春雨成為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候選人。不僅如此,這個尚未得到科學界公認的NgAgo—gDNA基因編輯技術,卻在短時間內吸引來了河北省財政性資金安排2.24億元,用於河北科技大學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中心項目的建設……
上述的頭銜也好,資金也罷,不是不可以給,也不是不可以撥。但是,等相關質疑和爭議有了定論再行決定,一點也不晚。正是在沒有上述頭銜和資金的條件下,韓春雨進行了NgAgo—gDNA基因編輯技術實驗,並認為其成功。顯然,不論NgAgo—gDNA基因編輯技術實驗可否重複,上述這些頭銜與資金都並非韓春雨及其相關實驗的必要條件。在質疑和爭議聲中,再多的頭銜、再多的資金,對NgAgo—gDNA基因編輯技術實驗可否重複一點忙也幫不上。科學家的問題,不是頭銜能解決的;科學的問題,不是錢能解決的。否則,如何收場。」(節選)
內容綜合自:光明網、中國青年報,澎湃新聞網,科技日報,知社學術圈公眾號
本期編輯:孫小婷 康薇薇 王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