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誰來給韓春雨事件畫上句號?

2020-12-05 人民網

原標題:誰來給韓春雨事件畫上句號?

  近日,國內外20名學者聯名撰寫的一篇名為《有關NgAgo的問題》的學術論文在《蛋白質與細胞》雜誌上發表。這是首次公開發表、專門針對無法重複韓春雨NgAgo實驗的學術論文。昨日,韓春雨回應,科學論文會用科學論文回應,將發表近期實驗結果,不過他隨即補充,論文不會馬上發表。

  韓春雨事件曾經一度是熱點,無論是最初引發轟動的「諾獎級成果」,還是隨之而來的各種批評和質疑,問題起碼始終處於科學研究範圍之內。可現在還有多少人持續關注事件呢?真相的拖延不決早將公眾的耐性消磨殆盡,隨著相關媒體的深入報導,純粹的一場科學實驗逐漸同高校、團隊、商業機構等各方利益牽連起來,事件負面影響越來越大。

  是時候給韓春雨事件畫上句號了。該由誰來畫呢?按理說最合適的人選當然是韓春雨本人。韓春雨也是整個科研團隊中最敢於直面媒體、常常積極拋出新信息的人,可惜,他卻總是習慣自食其言。在此之前,韓春雨曾表示,願意與對實驗抱有懷疑態度的專家、學者面對面討論。為此,不少國內外實驗室派出實習生,希望現場觀摩韓春雨團隊屢屢提及的「卓越的實驗技能」。但是,實習生們無一例外被排拒在基因編輯實驗之外,究竟是韓春雨忘了自己的承諾還是又有新的「商業機密」需要保護?不得而知,但我們至少明白,希圖其本人道出真相已不大可能。異樣的是,韓春雨團隊的其他成員同樣三緘其口,並有意無意地迴避多次國際會議。在實驗取得成功後,他們卻不願意與國際同行分享最新成果、不主動尋求認可,著實令人匪夷所思。

  我們也曾一度將希望寄托在其他科學家身上,希望他們通過學術對話打破沉默,可從最初國外實驗室抱怨無法重複結果,到現在國內外科學家聯名質疑,對話非但沒打開,反而陷入了更為尷尬的自說自話的境地:同行們的實驗不斷失敗,韓春雨團隊私密進行的實驗卻接二連三取得成功。要使雙方交流有效,彼此坦誠、無所隱瞞是必要前提,若韓春雨團隊始終採取如此敷衍了事的態度,顯然永遠別指望能就此畫上句號。最初出現質疑聲音時,《自然—科學技術》雜誌便表示將展開專項調查,據說調查仍在進行,可我們不妨想像一下,雜誌社的調查將如何進行?顯然是委託獨立第三方進行重複實驗。這樣的話,即使最終結果出來,韓春雨團隊難道不可以故技重施嗎?我們也曾希望法律能夠成為終結事件的有力武器,畢竟韓春雨團隊屢屢強調自己的成果已為某些商業機構採用,若其所言屬實,我們完全可以從該商業機構著手調查,因為在實驗成果存疑的情況下,其中存在著明顯的商業風險。然而,韓春雨團隊對合作機構的名字諱莫如深、不吐一言。

  根據我國現下的學術體制,最適合澄清事實、展開調查的是韓春雨團隊所屬單位河北科技大學,高校學術委員會必須對已如此公開化的質疑做出正面回應,可觀其所行,同樣屢屢食言,早已喪失公信力。究竟該由誰來為事件畫上句號,這絕非一個簡單的問題,由事件進展可推知,我國科研共同體缺乏應對這種情況的有效經驗、國家相關部門同樣因缺乏法律授權而不得介入。如何防止「後來者」模仿此類行徑,從而危及科研成果的真實性和可信性、甚至危害國家聲譽等,這些問題均刻不容緩有待解決。

(責編:董曉偉、文松輝)

相關焦點

  • 「韓春雨事件」的警示
    「韓春雨事件」可謂近年來涉及科研誠信的一則典型案例。一方面,該團隊研究結果當初發表於世界頂級學術刊物《自然·生物技術》上,其所引發的爭議和影響已遠超出國內。僅以對其研究結果質疑者的國別而論,就包括了來自澳大利亞、美國、西班牙、德國、韓國等多國科研人員,而且在從2016年5月論文發表至2017年8月韓春雨團隊主動撤稿期間,各方先後以質疑、聲明、回應等多種形式展開爭辯,使得事件的調查處理成為了關乎我國科研誠信的標誌性事件。
  • 韓春雨撤稿事件:事情遠沒有結束
    有專家在私下聊天時說,「誰也不想攪合此事。起頭就是高音 C,後面誰都難以接著唱。」一年多來,有關韓春雨實驗「可重複性」的質疑、回應、質疑、回應較量了若干個回合,爭議不休,未有定論。8 月 3 日,一直關注此事的本刊記者苗千收到國際頂級期刊《自然 - 生物技術》回復的郵件,稱應韓春雨等作者的要求,撤掉了其發表於 2016 年 5 月 2 日的 NgAgo 論文。
  • 韓春雨事件調查結果公布:未發現主觀造假
    《調查和處理結果》還稱, 2016年5月2日,韓春雨作為通訊作者在《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NgAgo-gDNA為導向的基因編輯技術》論文。2017年8月3日,韓春雨團隊主動撤回該論文。學校對此事件高度重視,按照學術、行政兩條線進行了全面核查。該論文發表後,韓春雨的個人住房、職稱、工資待遇等均未發生變化。
  • 韓春雨事件再調查:河北科大避談學術評議,被曝曾組織論文買賣
    同日,韓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學表示:「決定啟動對韓春雨該項研究成果的學術評議及相關程序。」撤稿,不是這一學術事件的句號。但自此之後,韓春雨與期刊之間、與國內外無一例外無法重複他實驗的科學家同行之間、與媒體之間,被他稱為有輸贏之分的較量,進入停滯期。
  • 韓春雨事件再起波瀾,面對質疑,他這樣回應……
    2016年10月10日,《科技日報》頭版刊發《韓春雨就「重複實驗失敗」答科技日報記者問》。在接受採訪的時候,韓春雨看起來十分平靜,侃侃而談,並拒絕自證清白。韓春雨:沒有。《自然》的報導已經寫得很清楚了,除此之外我沒有收到來自《自然》雜誌別的要求。學校方面很信任我、支持我,我沒必要也沒打算自證清白。問:外界的質疑影響您了麼?韓春雨:當然會有影響,特別是一開始的時間很不適應。之前會有很多人給我發騷擾簡訊,半夜打騷擾電話,有的還打電話來謾罵。
  • 最新消息:韓春雨團隊不存在主觀造假!網友:結果難以信服!
    2016年發生了一件整個學術界都為之轟動的事,那就是韓春雨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一篇關於新基因編輯技術的論文,這原本是件令人高興的事甚至有衝擊諾貝爾獎學金的可能,但隨後發生的一系列事情也就是結果的可重複性問題,畢竟這麼尖端的技術就你能實現
  • 韓春雨事件塵埃落定? Nature子刊發布撤稿聲明
    接下來,我們來回顧一下NgAgo事件的主要發展過程與關鍵時間節點。2014年2月,荷蘭科學家John van der Oost在Nature雜誌發表論文,報導TtAgo可以在高溫條件下體外切割DNA。韓春雨受到啟發,開始利用Argonaut進行基因編輯,並在2014年5月中旬取得關鍵突破。
  • 到底怎麼解決韓春雨「疑雲」?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回應「論文造假」爭議。在此之前,因為大面積無法重複實驗,韓春雨領銜的NgAgo基因編輯技術的重複工作已經遇冷。而關於是誰已經重複出來實驗結果,韓春雨拒不透露,「是的,我當然知道,但不能告訴你,說出來了那些人就會受到騷擾。」  還是要強調,哪怕實驗結果真的不能重複,也可能有多種客觀原因,未必就是韓春雨團隊在主觀造假,在沒有充分調查之前,不能對韓春雨團隊扣上「騙子」的大帽子。實驗不能重複和「實驗造假」,兩者判然有別,但是,對於前者,韓春雨有證明的責任。
  • 河北科大承諾公布韓春雨實驗驗證時間已到(附韓春雨事件表)
    據澎湃新聞報導,這些採購的儀器和資金用來支持韓春雨。以韓春雨為主導的一個巨型大科學項目,在NgAgo基因編輯技術重複性尚未得到驗證之前,已迫不及待呼之欲出。  為了方便公眾理解韓春雨事件的來龍去脈,筆者根據媒體報導中韓春雨的第一人稱描述和筆者核實的信息,整理了「韓春雨事件時間表」,讓我們看看發生了什麼。
  • 韓春雨事件:遲到的校方聲明,補上了學術自淨的最後一環
    學術自淨韓春雨的用NgAgo技術進行基因編輯的研究,2016年5月在《自然-生物技術》上甫一發表就引發了轟動,甚至被稱為「諾獎級成果」,卻在3個月後遭遇廣泛質疑。在國際上,《自然-生物技術》這樣的頂尖期刊可以號召實驗室來做義工。在國內,涉事校方是啟動和支持這些工作的最合理的學術共同體內部機構。
  • 韓春雨事件 我們該反思什麼
    一年多的紛爭和等待,以韓春雨團隊主動撤稿,而暫時告一段落。然而,就韓春雨團隊論文中實驗的可重複性,則依舊是個迷。韓春雨事件所引發的學術爭論也並未因此結束。韓春雨主動撤稿也並不意味著就是學術造假,相反,韓春雨主動撤稿卻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學術研究的一些信心。
  • 韓春雨事件再反思:有一種私慾叫「不求功利」
    :科技日報 參與互動    河北省科協副主席、美麗河北最美教師……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因一篇論文得到的所有榮譽,如今因一紙調查離他而去。
  • 「韓春雨事件」始末:「諾獎級研究」為何走向了撤稿
    [摘要]學術爭論,必須通過學術途徑解決(比如發表不同見解的學術文章,與第三方學術機構的公正檢驗等),而不是社交媒體或社會媒體上的爭吵來解決。8月2日,「韓春雨」這三個字再次回到大眾視野。隨著論文撤稿,「韓春雨事件」暫時告一段落,然而後續的調查還將繼續。作為論文的作者,韓春雨等人應該如何配合此事的進一步調查?是否應該將原始數據公開?是否應該請求第三方實驗室來驗證實驗?溫州醫科大學教授谷峰:「我覺得利用第三方來驗證實驗結果非常必要,我們也希望韓春雨團隊能夠在第三方實驗室能夠重複出來文章的結果。」
  • 韓春雨:磨出基因編輯「新剪刀」-光明日報-光明網
    科學家韓春雨的頁面上,個人介紹、求學經歷、研究方向只有短短的一句話,甚至連頭像圖片都沒有。以至於這個科研成果剛出現時,都沒人知道他是誰?土博士、非名校、副教授,當各類信息拼湊起來後,人們好奇的胃口被吊得更高了。     事實上,在河北省的知識分子圈中,韓家小有名氣。韓春雨的父親韓進廉是河北師範大學以研究明清小說見長的文學教授;母親是醫生。
  • 韓春雨回應「13個課題組重複實驗失敗」
  • 韓春雨事件:科學的疑問讓科學去回答
    兩個月前被稱為「諾獎級」的論文《NgAgo DNA單鏈引導的基因編輯工具》作者韓春雨,如今由於一些人認為實驗無法重複而被懷疑造假。一項轟動世界的驚人研究,如今卻險些要成為一件令人所不齒的事情。巨大的落差,使得輿論對韓春雨本人及相關事件的評價,也如過山車般跌宕起伏。 這件事為何會形成「輿論過山車」?在看似完全處在兩極的輿論方向之中,我們應該停下來以旁觀者的態度冷靜思考。
  • 韓春雨:實驗沒問題 已重複兩次
    可以確定的是,韓春雨NgAgo實驗的可重複性爭議終將水落石出,科學的嚴肅性必然得到維護。­  《知識分子》在刊出韓春雨專訪的同時,也將編輯部向學術界不斷求證的過程詳盡披露,以期忠實記錄這一段終將寫入歷史的中國學術生態節點性事件。
  • 韓春雨事件調查結果為何遮遮掩掩
    8月31日晚,河北科技大學官網發布了對韓春雨團隊的調查結果,稱「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同時表示正在退回「基於撤稿論文所獲得的科研項目、績效獎勵、榮譽稱號、社會任職等」。至此,韓春雨事件調查算是告一段落,但相關領域多位專家表示調查結果難以服眾。
  • 「韓春雨事件」後續進展調查 - 南風窗網
    「韓春雨事件」後續進展調查 韓春雨對本刊記者說,希望很多事情結束之後,能以一種高興的方式見面,再等一等,過一段時間會有消息的。
  • 韓春雨撤稿一周年回顧-虎嗅網
    與此同時,河北科技大學宣布,決定啟動對韓春雨該項研究成果的學術評議及相關程序。到現在已經一周年了,還沒有調查結果公布,因此我們覺得,回顧一下這個事件是有意義的。下面需要調查的就是韓春雨等人是故意造假,還是無心之失?這個調查結果到現在還沒出來。但在整個事件的過程中,一直有許多錯誤的理解流行在公眾中。甚至在撤稿之後,這些錯誤理解也沒有消失。因此在這裡,我們就來告訴大家如何正確地理解這些問題,幫助公眾提高對學術規範的認識。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是,韓春雨的論文既然通過了科學雜誌的評審,為什麼又會出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