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兩年多的韓春雨論文事件終於塵埃落定。
據科技日報8月31日報導,記者31日晚從河北科技大學官方網站獲悉,該校在其網站刊發了《學校公布韓春雨團隊撤稿論文的調查和處理結果》(以下簡稱《調查和處理結果》)《調查和處理結果》稱,該校學術委員會成立調查組,本著「依法依規、嚴謹規範、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原則,認真核查了該論文涉及的全部原始實驗資料,並委託第三方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重複驗證實驗,認為撤稿論文已不再具備重新發表的基礎,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
《調查和處理結果》還稱, 2016年5月2日,韓春雨作為通訊作者在《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NgAgo-gDNA為導向的基因編輯技術》論文。2017年8月3日,韓春雨團隊主動撤回該論文。學校對此事件高度重視,按照學術、行政兩條線進行了全面核查。
該論文發表後,韓春雨的個人住房、職稱、工資待遇等均未發生變化。在調查過程中,韓春雨主動要求退回基於撤稿論文所獲得的科研項目、績效獎勵、榮譽稱號、社會任職等。有關方面按照規定已取消了韓春雨所獲得的榮譽稱號,終止了韓春雨團隊承擔的科研項目並收回了科研經費,收回了韓春雨團隊所獲校科研績效獎勵。個別社會任職正在按法定程序辦理。
《調查和處理結果》最後表示,調查期間,韓春雨及其團隊積極配合,對同行學者和社會公眾的關注表示感謝,對論文發表所造成的誤導表示了歉意。河北科技大學秉持「興業盡責」校訓,支持和鼓勵廣大師生探索科學未知、服務社會民生。學校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弘揚科學精神,堅持對學術不端行為「零容忍」。
時間終會給出答案。
歷時兩年多,「韓春雨論文事件」塵埃落定。31日晚,河北科技大學在其官方網站刊發《學校公布韓春雨團隊撤稿論文的調查和處理結果》。結果稱,該校學術委員會成立調查組,本著「依法依規、嚴謹規範、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原則,認真核查了該論文涉及的全部原始實驗資料,並委託第三方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重複驗證實驗,認為撤稿論文已不再具備重新發表的基礎,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
從籍籍無名到因一篇論文一戰成名,再到面對隨之而來的種種質疑時的堅稱「有人複製出來了」「自己已複製」,再到後來的撤稿,直至今天的聲明,這一戲劇性事件終落幕。
聲名鵲起
時間回撥到2016年5月2日。43歲的韓春雨一夜爆紅。
當天,《自然·生物技術》在線發表了一項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論文稱,該技術有與 「基因魔剪」CRISPR比肩的高效率,能對特定基因進行敲除、插入等改造,被部分媒體稱為「諾獎級」發現。
這篇論文成為其通訊作者韓春雨學術生涯的分水嶺。在這之前,在河北石家莊土生土長的韓春雨本科就讀於河北師範大學,並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完成碩士學業,2003年在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讀完博士之後,回到石家莊的河北醫科大學短暫任教。 2006年,韓春雨轉至河北科技大學工作。在河北科技大學任教的10年間,他作為通訊作者只發表過兩篇中文論文。
直到5月2日這篇論文的出現。這篇在國際頂級期刊亮相的論文為韓春雨帶來了榮譽和撥款。他的頭銜多了起來:河北省科協副主席、河北省最美教師,他還是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於2017年1月落選)」和「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於2016年12月落選)」的候選人。
此外,項目估算總額達2.24億元的河北科技大學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中心獲得河北省發改委的批准,預算額達1958萬元的進口儀器設備採購項目也已招標完畢。
與此同時,韓春雨成為媒體追逐的對象。沒有海外留學背景卻取得一流成果,在「小作坊」式的簡陋條件下取得超越頂尖實驗室的科學發現……韓春雨成為「十年磨一劍」「甘坐冷板凳」的典範。
「如果說此前的技術是一個菜市場,我們就是發現了另一個菜市場,豐富了人們的選擇,而這個菜市場究竟好不好有待全世界的科學家去驗證,當然我也會進一步探究。」據媒體報導,彼時,對於這一新技術將會替代原有技術而成為最實用技術的說法,韓春雨團隊「比較謹慎」。
「我從來不做冒險的事情,我膽兒小。我開始研究這個課題可能是具有偶然性,但之後取得這個成績是必然的,我向來都是『臨事而懼,好謀而成』。」韓春雨還曾對媒體這樣描述過自己。
那時候,「膽兒小」的他不知是否會料到自己會掀起一場軒然大波。
質疑四起
很快,人們發現這個新的「菜市場」沒有想像中好。韓春雨和他的NgAgo-gDNA得到的那些無比炙熱的讚譽,在僅僅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就出現巨大反轉。
2016年5月20日,當時在清華大學任教的著名結構生物學教授顏寧,在微博上首先提出論文結果可重複性的問題。很快,知乎、百度貼吧等網絡社交平臺上,關於「韓春雨論文無法重複」的話題開始增加,再加上國外學者的公開質疑,各大媒體平臺上又一次出現了「韓春雨」的名字。一些中國學者也開始發聲,指出韓春雨論文結果無法重複。但也有零星學者表示,韓春雨的論文有效。
同年6月7日,以「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在北京香山飯店召開,韓春雨作為受邀嘉賓在會上作了中心議題評述報告。
在這一科學界的重要會議上,韓春雨的科研報告第一次當面遭到同行的質疑。韓春雨也並沒有完成原本兩天的全部會議議程。據與會者透露,他的導師強伯勤院士建議韓春雨留下來與同行進一步交流,但韓春雨依然選擇離開。
質疑繼續發酵。
2016年7月29日,此前曾宣布可以重複韓春雨實驗結果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研究者蓋坦•布爾焦稱,儘管他和同事在過去的一個月做了多次嘗試,但最終發現NgAgo-gDNA無法進行基因編輯。他呼籲《自然—生物技術》雜誌要求韓春雨公開原始數據。另外,美國、西班牙等多位科學家也公開表示,無法重複韓春雨NgAgo-gDNA系統的基因組編輯結果。
實名質疑
幾個月後的10月8日,在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實驗室,他接受了《科技日報》獨家專訪。
在那次採訪中,他明確告訴記者,自己重複過實驗,「論文發表之前按要求重複過實驗,論文發表後也重複過。」 他表示,確實有幾家實驗室做出來了,「我不會說出他們的名字,但過一陣你們會知道」,因為 「擔心他們受到媒體騷擾」,「我不能讓人家當擋箭牌」。
韓春雨還說道,如果實驗重複失敗的科學家,願意實名出來,他們就讓重複實驗成功的人實名出來。
質疑在《科技日報》刊登此次報導的當晚達到白熱化——國內13位科研人員實名公開他們「重複」韓春雨實驗方法無法成功的結果,呼籲有關機構啟動學術調查。北京大學教授饒毅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中科院 院士邵峰公開了致河北科技大學校長的一封信,建議河北科技大學按照國際慣例啟動調查。
隨後,科技日報記者再次來到河北科技大學,請他按照之前所說的,在有人實名表示無法重複試驗後,說出重複出實驗的人。本報記者在該校門口偶遇騎著破舊自行車、略顯憔悴的韓春雨。他認為,別人重複不了,細胞汙染的可能性最大。他本人正在抓緊時間進行重複實驗,「每天工作到凌晨。」他仍拒絕透露重複出實驗的人。
對於有科學家建議他公開重複實驗過程和數據的要求,他表示,願意和前來溝通的科學家交流。 然而與之有過交往的同行學者給出相反說法。「我們派學生過去都進不了他的實驗室。」一位研究人員對科技日報說。
當天,記者一行找到河北科技大學校長孫鶴旭辦公室。他拒絕回應任何問題。
幾天後,河北科技大學就韓春雨實驗結果受質疑作出書面回應稱:已有機構用韓春雨團隊技術實現基因編輯,具體信息會適時向社會公布,並懇請社會各界提供和諧寬鬆的輿論環境和文化氛圍,給予他們多一點支持、多一點時間、多一點耐心。
此時,雖然有一些「重複不了不代表造假」、「再給他一些時間」的聲音,但是,「業內對這件事情基本有結論了,就是造假。」 13位實名學者中的一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這位海歸學者還表示:「如果這種惡劣事件都不了了之的話,我確實會對國內學術環境感到絕望。」
撤回論文
日曆翻到2017年8月3日。 「韓春雨論文事件」有了新進展。當天凌晨,《自然•生物技術》雜誌在其網站上刊登韓春雨團隊的撤稿聲明。
聲明稱:「雖然許多實驗室都進行了努力,但是沒有獨立重複出這些結果的報告。因此,我們現在撤回我們的最初報告,以維護科學記錄的完整性。不過,我們會繼續調查該研究缺乏可重複性的原因,以提供一個優化的實驗方案。」
隨後,河北科技大學在官網回應稱,「學校決定啟動對韓春雨該項研究成果的學術評議及相關程序」。該校同時發表了韓春雨團隊聲明:「同意按學校安排選擇一家第三方實驗室,在同行專家支持下開展實驗,驗證NgAgo-gDNA基因編輯的有效性,並將實驗結果公布,以回應社會關切。」
論文撤稿後,河北科技大學按照國際慣例,從學術、行政兩條線進行了全面核查。8月31日,該校公布了對韓春雨團隊撤稿論文相關情況的調查處理結果,認為撤稿論文已不再具備重新發表的基礎,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
來源|科技日報
商務合作:market@guancha.cn
QQ :2920915625
歡迎訪問觀網風聞社區
喜歡文章,請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