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兩年多的韓春雨論文事件終於塵埃落定。
據科技日報8月31日報導,記者31日晚從河北科技大學官方網站獲悉,該校在其網站刊發了《學校公布韓春雨團隊撤稿論文的調查和處理結果》(以下簡稱《調查和處理結果》)《調查和處理結果》稱,該校學術委員會成立調查組,本著「依法依規、嚴謹規範、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原則,認真核查了該論文涉及的全部原始實驗資料,並委託第三方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重複驗證實驗,認為撤稿論文已不再具備重新發表的基礎,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
《調查和處理結果》還稱, 2016年5月2日,韓春雨作為通訊作者在《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NgAgo-gDNA為導向的基因編輯技術》論文。2017年8月3日,韓春雨團隊主動撤回該論文。學校對此事件高度重視,按照學術、行政兩條線進行了全面核查。
該論文發表後,韓春雨的個人住房、職稱、工資待遇等均未發生變化。在調查過程中,韓春雨主動要求退回基於撤稿論文所獲得的科研項目、績效獎勵、榮譽稱號、社會任職等。有關方面按照規定已取消了韓春雨所獲得的榮譽稱號,終止了韓春雨團隊承擔的科研項目並收回了科研經費,收回了韓春雨團隊所獲校科研績效獎勵。個別社會任職正在按法定程序辦理。
《調查和處理結果》最後表示,調查期間,韓春雨及其團隊積極配合,對同行學者和社會公眾的關注表示感謝,對論文發表所造成的誤導表示了歉意。河北科技大學秉持「興業盡責」校訓,支持和鼓勵廣大師生探索科學未知、服務社會民生。學校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弘揚科學精神,堅持對學術不端行為「零容忍」。
韓春雨論文撤稿事件始末
時間終會給出答案。
歷時兩年多,「韓春雨論文事件」塵埃落定。31日晚,河北科技大學在其官方網站刊發《學校公布韓春雨團隊撤稿論文的調查和處理結果》。結果稱,該校學術委員會成立調查組,本著「依法依規、嚴謹規範、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原則,認真核查了該論文涉及的全部原始實驗資料,並委託第三方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重複驗證實驗,認為撤稿論文已不再具備重新發表的基礎,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
從籍籍無名到因一篇論文一戰成名,再到面對隨之而來的種種質疑時的堅稱「有人複製出來了」「自己已複製」,再到後來的撤稿,直至今天的聲明,這一戲劇性事件終落幕。
聲名鵲起
時間回撥到2016年5月2日。43歲的韓春雨一夜爆紅。
當天,《自然·生物技術》在線發表了一項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論文稱,該技術有與 「基因魔剪」CRISPR比肩的高效率,能對特定基因進行敲除、插入等改造,被部分媒體稱為「諾獎級」發現。
這篇論文成為其通訊作者韓春雨學術生涯的分水嶺。在這之前,在河北石家莊土生土長的韓春雨本科就讀於河北師範大學,並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完成碩士學業,2003年在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讀完博士之後,回到石家莊的河北醫科大學短暫任教。 2006年,韓春雨轉至河北科技大學工作。在河北科技大學任教的10年間,他作為通訊作者只發表過兩篇中文論文。
直到5月2日這篇論文的出現。這篇在國際頂級期刊亮相的論文為韓春雨帶來了榮譽和撥款。他的頭銜多了起來:河北省科協副主席、河北省最美教師,他還是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於2017年1月落選)」和「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於2016年12月落選)」的候選人。
此外,項目估算總額達2.24億元的河北科技大學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中心獲得河北省發改委的批准,預算額達1958萬元的進口儀器設備採購項目也已招標完畢。
與此同時,韓春雨成為媒體追逐的對象。沒有海外留學背景卻取得一流成果,在「小作坊」式的簡陋條件下取得超越頂尖實驗室的科學發現……韓春雨成為「十年磨一劍」「甘坐冷板凳」的典範。
「如果說此前的技術是一個菜市場,我們就是發現了另一個菜市場,豐富了人們的選擇,而這個菜市場究竟好不好有待全世界的科學家去驗證,當然我也會進一步探究。」據媒體報導,彼時,對於這一新技術將會替代原有技術而成為最實用技術的說法,韓春雨團隊「比較謹慎」。
「我從來不做冒險的事情,我膽兒小。我開始研究這個課題可能是具有偶然性,但之後取得這個成績是必然的,我向來都是『臨事而懼,好謀而成』。」韓春雨還曾對媒體這樣描述過自己。
那時候,「膽兒小」的他不知是否會料到自己會掀起一場軒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