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晚,河北科技大學官網發布了對韓春雨團隊的調查結果,稱「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同時表示正在退回「基於撤稿論文所獲得的科研項目、績效獎勵、榮譽稱號、社會任職等」。至此,韓春雨事件調查算是告一段落,但相關領域多位專家表示調查結果難以服眾。
韓春雨論文調查歷時一年多,最終卻僅給出了幾百字的調查結果,對諸多細節避而不談,「未發現有主觀造假情況」的結論幾乎等同於「無可奉告」。韓春雨團隊有沒有造假?不知道!那些存在紕漏的數據如何得到的?你猜吧!

據稱,河北科技大學是本著「依法依規、嚴謹規範、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原則對韓春雨團隊開展調查的。調查結果顯示數據「不具備重新發表的基礎」,換句話說,就是「數據根本不能用」,這樣的數據是不是捏造的?假設韓春雨沒有「主觀造假」,僅依靠一次偶然性的數據就撰寫了論文,為何多次堅稱「論文發表之前按要求重複過實驗,論文發表後也重複過」,並且認為那些不能重複的實驗室「80%是因為實驗被汙染,剩下的是實驗者的操作技術不過關」?調查結果寫的如此簡練,是不是因為詳細調查結果不好拿出來給公眾看呢?
調查結果如此遮遮掩掩,學校自然有學校的道理。當初,韓春雨的論文發表後,很快有學者提出質疑,學校想的並不是要把事情查清楚,而是趕緊爭取利益、申請經費,因為韓春雨的論文,河北科技大學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中心獲河北省發改委批覆經費超2億元,學校也投入超過2000萬元為該中心採購科研儀器,韓春雨本人因此獲得了河北「最美教師」稱號並擔任河北省科協副主席之職。現在,調查結果無論如何,都對學校不利,學校自然要把不利影響降到最低,自己打臉當然不能下手太重,於是學校自然就採用了這種大事化小的低調處理方式,企圖矇混過關。
說到底,還是利益問題,韓春雨和河北科技大學已成一條繩上的螞蚱,如果韓春雨被查出「主觀造假」,學校也難辭其咎,撥的款、投的資恐怕比較難辦。然而,對學術造假行為的調查敷衍了事、遮遮掩掩最終影響的是學校的信譽,因為科學的嚴謹性是不容挑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