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雨對本刊記者說,希望很多事情結束之後,能以一種高興的方式見面,再等一等,過一段時間會有消息的。
作者:文∣本刊記者 張墨寧 發自北京、石家莊 來源:南風窗 日期:2016-11-28
「韓春雨學術爭議」事件已經持續了數月。
最新的消息是,《自然·生物技術》新聞發言人表示,可能會刊登經過同行評議後的批評意見,在論文被作者或編輯推斷出基本結論無效的情況下會撤稿,但調查需要相當一段時間。韓春雨則在前不久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已能重複實驗結果,近期會有消息公布。
自今年5月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作為通訊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的子刊《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一篇研究成果以來,他的公眾形象從震動了國際生物學界的中國本土科學家迅速轉向受國內外同行廣泛質疑者。
現在,很多人在等待。
榮譽加身的韓春雨
韓春雨受到多位國內外同行的質疑後,他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學曾經在今年10月中旬發過一個簡短聲明,希望社會各界能夠給韓春雨多一點時間和耐心。但無論公眾還是提出質疑的同行,都期待儘快有一個答案。
畢竟,距離文章發表已經過去半年了,公開質疑的科學家們也已經經過了多次實驗,結果仍然無法重複,在他們看來,這顯然不是僅僅靠耐心和等待就能水落石出的事。
韓春雨之前享受了多大的讚譽和盛名,現在就不得不承受同樣程度的質疑和非議。他的研究成果甫一面世,用「革命性」來描述也不過分。發表的文章顯示,他的團隊發明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不但能夠克服第三代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的技術弱點,而且能在37℃常溫下對細胞內的基因進行敲除、插入等改造工作,具有更大的應用前景。正是基於這兩點,他的成果才引起了轟動,一度被評價為「諾獎級」的實驗。
而韓春雨之前籍籍無名的身份,甘於寂寞、一心科研的形象也為這項成就增添了科學探索之外的光環。他被稱為「三無」學者,他所在的學校只是一個二本院校,他本人既沒有顯赫的留學背景,也幾乎沒有任何頭銜稱號。一舉成名後,更多顯示這位科學工作者「逆襲」的細節展現在公眾面前,實驗經費緊張,拖欠試劑公司30萬元試劑費,今年3月前往合作者沈嘯在浙江大學的實驗室時才第一次坐飛機。
不吝莫大讚譽的包括後來質疑他的人。
饒毅曾經稱「韓春雨的工作是國際一流的,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做出這樣的工作,讓我們更加關注中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導、研究員魏文勝邀請韓春雨去做報告。浙江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王立銘在文章裡重述他最初的心情:「這樣重量級的學術突破出現在中國,這樣價值連城的智慧財產權握在中國學術機構和中國科學家手中,我真的是非常開心。」同時,他也覺得「韓教授的突破性工作和他所擁有的簡陋研究條件的驚人反差讓自己慚愧。」
此外,還有很多同行表達了興奮和讚嘆,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宣布無法重複,他們後來紛紛轉向了質疑。
不可重複還是重複率低?
轉折發生在文章發表大約兩個月之後。
儘管早就有人提出了實驗的不可重複性,但真正形成影響的質疑是幾位國外頂尖的科學家發聲之後。他們相繼表示經過了多次嘗試,無法重複實驗結果,國內的數名同行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隨後,《自然·生物技術》發表聲明稱,「已有若干研究者聯繫本刊,表示無法重複這項研究。本刊將按照既定流程來調查此事。」
韓春雨也應盈利性質粒共享信息庫Addgene要求,提交了新版的實驗流程,補充了防止細胞汙染、實驗用水的pH值、禁用EDTA和添加鎂離子等幾項要求。但這些補充說明並沒有能夠指導別人成功重複。
在此前的媒體採訪中,韓春雨對無法重複給出的一個解釋是細胞汙染,但如何處理細胞汙染問題,他則沒有給出明確的方法,也拒絕公開自己的實驗數據。
正是因為韓春雨閃爍的態度,讓質疑他的科學家們開始用更為直接、公開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態度。10月10日,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溫州醫科大學等科研院所的13位課題組負責人實名公開表示,無法重複韓春雨有關NgAgo的實驗。他們一致表示希望韓春雨能公開所有原始數據,韓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學及其他相關單位啟動學術調查。他們表示此次聲明是想提醒韓春雨和河北科大:作為同行,大家都在很認真地重複實驗、驗證技術,生怕因誤解而給出的負面判斷累及新技術發展。但同樣作為科學共同體一員的韓春雨,也應儘快認真回應目前的科學質疑,完成作為論文通訊作者的責任和義務。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基因工程技術研究組組長王皓毅是其中之一。他看到論文後很快就進行了實驗,還派學生到韓春雨的實驗室取質粒。幾次學術會議場合碰面,他向韓春雨請教重複不出來的原因以及實驗的關鍵點,韓春雨很客氣地給了他一些建議,但並未奏效。
在接受《南風窗》記者採訪時,王皓毅說,一開始並不會去懷疑,因為陰性結果是很難確定的,做出來一個東西很容易確定,但做不出來就很難確定,很難說是哪裡錯了。可是如果普遍反映做不出來,那就可以討論了,大家也會有一個判斷。
「實驗科學的基石就是可重複性。同樣一個實驗,如果今天的觀測跟明天的觀測不一樣,唯一的變量就是時間,但理論上時間如果沒有影響的話,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人觀測得到的結果應該是一樣的,這才是一個可以發表的、科學的觀察,如果大家沒有一個對重複性的共識,就不存在實驗科學討論的基礎」,他說。
不過,韓春雨一直堅稱有人做出來了,在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他表示有六七家機構做出來過,但考慮到公布出來會給別人帶來麻煩,只能隱匿。
到目前為止,主動公開能看到實驗結果的只有中科院神經所研究院的仇子龍,幾個月前,他聲明,能在基因組水平看到NgAgo引起的基因編輯,雖然效率較低。對於這個問題,王皓毅則認為很微妙:「什麼叫做出來了?他的結果如果是50%的效率,別人做出來是1%的話,我不認為這是做出來了,只能說這個東西是工作的,但遠沒有他發表出來的那麼好,如果有人能夠完美重複,那只能證明有些關鍵點是我們大家不知道的,既然是已經發表的成果,就不應該是一個秘密。」
有人重複出來過,這也是韓春雨一直拒絕自證清白的原因,他曾經通過媒體表示,讓他自證清白就相當於讓韓寒公布手稿,明顯是給他「設的套」。
為什麼要自證清白?
論文發表以來,韓春雨就再也不可能像從前一樣過著安靜泡在實驗室裡的生活了。成名後,他被請去參加各種報告會、學術會,媒體的採訪也紛至沓來。質疑漸起,陸續有同行向他求教重複實驗的秘訣,此外,據熟悉他的人透露,每天要接幾十條微信、簡訊和郵件,有時半夜還能接到電話騷擾和謾罵。以至於他對外界的打擾疲於應付。
11月4日,《南風窗》記者前往河北科技大學中校區,韓春雨的實驗室位於一幢掛著「河北省藥用分子化學實驗室」牌子的小樓裡,中校區如今只剩下了理學院,學校的行政機構和其他學院都已經搬到了遠離市區的新校區。進出這座小樓要刷門禁卡,這也是韓春雨成名後才設置的。
在《南風窗》記者給韓春雨的電話、簡訊均沒有得到答覆後,隨一名學生進入了實驗樓,他指向三樓最邊上的一間實驗室:「韓老師就在那裡。」
開門的恰好是韓春雨,他不願意接受記者採訪,聲稱學校有紀律。「我現在肯定還是專心做實驗,你們這麼一天天來,就是打擾了。」韓春雨說,他甚至希望記者不要把見到了他的狀況寫出來,以免更多人來訪。
儘管一直面帶微笑,也表示很理解媒體的工作,但言談中能感受到他一直壓制著自己不悅的情緒,氣氛稍微有點緩和的時候,他說,希望很多事情結束之後,能以一種高興的方式見面,再等一等,過一段時間會有消息的。
此前,韓春雨做過幾次回應,但都沒有能夠平息質疑。他說「重複率低和不能重複是兩碼事,重複率低不代表不可重複。這兩個是本質的差別。」「自己確實在論文發表後成功重複過兩次實驗,而且能基本確定實驗結果不是假陽性」。
然而,在質疑者看來,除非韓春雨公布實驗數據或者公開進行實驗,否則,任何回應都很難有說服力。但韓春雨不願意這樣做,不公開實驗數據是因為「條件有限,實驗室很窮,只是把數據掃在電腦上,有些能掃有些不能」,而至於公開實驗,他認為這是有罪推論,沒必要這樣做。他希望能給他足夠時間找出確鑿汙染源,以文章的形式回應所有的質疑。
這樣的處理方式看起來僅限於學術圈,科研工作者們關上門來解決問題。但他的同行認為,是真是假應該得到公開而及時的驗證,既然無法獲得進行重複實驗的關鍵點,要求韓春雨自證清白就合情合理。這是規範,也是科學家的責任和義務。
在這場爭議中,一些人以擔心洩密為由支持韓春雨,儘管韓春雨早在去年底就已經為NgAgo申請了專利,但仍有可能因為公開而損害領先性。畢竟,科學界的競爭異常激烈,首創和開拓性研究不僅涉及到榮譽,背後還有巨大的商業利益。
這也是王皓毅願意接受採訪的原因,他希望能夠通過這次爭議讓社會公眾明晰一些概念。「學術論文、專利以及商業秘密這三者之間是不一樣的,學術論文一旦公開了,你的知識就成了人類所共有的知識。所以,想申請專利,就一定要在文章發表之前。專利的目的就在於充分公開它的秘密,從而使大家都可以用,但用的時候是基於報酬。所以,無論科學論文還是專利,都要求完全、透明地呈現細節,能夠讓其他人重複、應用。商業秘密則是另外一回事了,你要用這個賺錢,不願意讓別人知道,那當然可以,但那就不要發表論文、申請專利了。」王皓毅說,他也表示,有一些不太正常的行為在學術界也是存在的,比如為了保持領先,可能在描述方法上故意遺漏一些細節,讓別人比較費勁去重複,從而讓自己有足夠多的時間去做後面的工作。
「確實有這種事情發生,首先這個是不對的,我認為不是一流的科學家應該做的事情,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不意味可以重複不出來,而且在目前這麼多質疑的情況下,有任何所謂的秘密,也應該要公開。不公開本身就在大量浪費同行的時間和金錢。」
王皓毅說,一旦發表就意味著你得到了這件事的榮譽,既享受這個榮譽,又不承擔責任是不應該的。而且,一篇文章的發表只是一個開始,不是結束。實驗成果呈現給世界了,別人怎麼評價,這個領域怎麼接受,是不是使用和承認,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作者必須要做好應對後續所有可能的準備。
會不會啟動調查?
實名的科學家們一直希望河北科技大學或者國家自然基金委等相關機構能夠組織第三方啟動調查,就像日本的小保方晴子事件那樣。兩年前,小保方晴子宣稱發現類似幹細胞的多能細胞,面對國際同行無法重複其實驗結果的質疑,她所在的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在幾周內迅速開始調查,發現其博士論文和實驗記錄存在疑點後,第一時間宣布撤回學術論文,小保方晴子的博士學位亦被早稻田大學取消。
迄今為止,河北科技大學和國家自然基金委都沒有公開宣稱要進行調查。《南風窗》記者前往河北科技大學採訪時,學校宣傳部部長張建功說,所有的態度都在10月的聲明裡,在那份聲明裡,學校表示「目前,已經有獨立於我校之外的機構運用韓春雨團隊的NgAgo技術實現了基因編輯,該機構與韓春雨團隊的合作正在洽談中。具體信息我們會適時向社會公布。」
從河北省內和校方的態度來看,並沒有因為質疑而打亂安排。一位不願意具名的科研工作者說,河北省相關科技部門前不久曾經跟他們接觸,希望能夠促成與韓春雨的合作,但是他們拒絕了,一是研究方向並不完全契合,二來也不想裹挾到紛爭當中。
早在8月份,河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公示了「原則同意」河北科技大學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工程項目建議書,批覆公文顯示,該中心總建築面積2.52萬平方米,總投資達2.24億元。韓春雨在近日也被學校推薦為國家「萬人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此前,韓春雨獲得的榮譽有河北科協副主席、美麗河北最美教師等,國家自然基金委則給了百萬科研資助。
10月11日,科學領域公眾號《知識分子》刊出了一封公開信,饒毅和邵峰兩位科學家曾致信河北科技大學校長孫鶴旭,建議「在進一步實驗驗證其正確與否之前,各方宜謹慎對待韓春雨及其研究成果,不宜給予過高或不必要的支持。建議河北科大按照國際慣例成立由校內和校外相關專家組成的委員會,認真仔細核實韓春雨的研究成果」。河北科大在多次聯絡下回信,稱「學校將認真考慮」。
在整個爭議過程中,一直有一種聲音將質疑看做是對韓春雨個人的打壓,或者出於對本土成長起來的科學家的不屑,或者是基於第三代基因技術的某種利益。實際上,韓春雨在此前的幾次回應中,也多次提到了大家不要忽略背後的利益,暗示新的技術可能給第三代基因編輯技術帶來的衝擊。他曾對媒體表示,之所以會弄成這樣,是因為它有價值。
在與《南風窗》記者的短暫交談中,他也再一次強調了這個「背景」,「你們去看看背後的東西,就會對這個事情有所了解了,CRISPR-cas9的官司是怎麼打的?牽扯到4000多萬美金你們應該知道吧」,韓春雨說。他所指的是,美籍華人科學家張鋒和詹妮弗·杜德納爭奪CRISPR-cas9專利的官司。
「每個人不可能擺脫立場,我是做了很多第三代技術的,但就算有人想陷害你,這個東西至少得是真的吧。」王皓毅說,利益和真偽是兩回事。而很多此前實名的科學界都不願意再繼續糾纏看起來缺乏科學對話基礎的爭議。在郵件回覆中,北大生命科學院研究員魏文勝表示,沒有時間和精力接受採訪討論韓春雨的學術爭議。
中科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學術副所長邵峰認為,這本來是學術界最常見的事情,已有非常成熟的處理方式,沒有必要因為處理不當,而引發更多波瀾。實際上,韓春雨也擺出了自己的底線,他曾表示「如果是假陽性,連編輯基因組這件事都不能做,我肯定撤稿,如果有部分假陽性,我申請更正。這都是正常的,我發現實驗中有問題,我就去更正,這在科學中也經常發生。」
無論最終的結果如何,這場爭論都是有價值的。科學共同體之間、科學家與公眾之間是不是有共識,可以超越圈子、門派、利益的猜疑,首先去確立科學的是非標準。如同韓春雨所說的,他需要時間,一項新技術的確不可以輕易否認,但求真的科學精神卻是沒有外延限制的。王皓毅說,真假問題最後的底線是科學,如果在科學界都討論不出真假的話,那無法想像其他領域會怎麼樣。
本刊及官網(南風窗在線)刊登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聲音、錄像、圖表、標誌、標識、廣告、商標、商號、域名、程序、版面設計、專欄目錄與名稱、內容分類標準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南風窗雜誌社書面許可,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形式使用,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垂詢電話020-61036188轉8088,文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