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波三折、沸沸揚揚的韓春雨基因編輯技術爭議出現戲劇性的變化。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的時候,韓春雨聲稱,「這是有罪推論。。。我為什麼要自證清白?」 「他們(指重複失敗的科學家)要是願意實名出來,我們就讓重複實驗成功的人實名出來。」
韓春雨的這一說法迅速得到多名學者的響應。據中青在線報導,當天晚上,即有來自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溫州醫科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12名生物學家實名發聲,證實自己實驗室未能重複韓春雨實驗,並呼籲第三方調查。
韓春雨對此將如何回應?是否真的會有「重複實驗成功的人」實名出來證實NgAgo基因編輯技術可行性? 更重要的是,中國式的學術調查在如此大的爭議面前,是繼續做鴕鳥?還是痛定思痛,建立完善的學術不端調查機制,讓清者清白,濁者恥辱? 而爭議之中另外兩位關鍵人,又是什麼態度?我們拭目以待。
爭議回放
在審視與點評最新進展之前,我們先看看這一爭議的關鍵時間節點。
2014年2月,荷蘭科學家John van der Oost在Nature雜誌發表論文,報導TtAgo可以在高溫條件下體外切割DNA。韓春雨受到啟發,開始利用Argonaut進行基因編輯,並在2014年5月中旬取得關鍵突破。
2015年6月3日,韓春雨向Nature Biotechnology投稿。12月21日,浙江大學沈嘯和韓春雨提交「以Argonaute核酸酶為核心的基因編輯技術」的專利保護申請。2016年3月21日,Nature Biotechnology接收韓春雨的投稿,並在5月2日在線發表其題為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論文。
2016年5月8日,多家知名微信公眾號以一鳴驚人為題,先後報導韓春雨在極端艱苦與簡陋的條件下,做出世界級的科技成果,韓春雨首次進入大眾視野,引發熱議,並受到許多媒體熱捧。對於許多處於中國學術體制邊緣地帶的本土青年學者,韓春雨的成功具有極大的勵志效應,讓很多人看到自己的希望。
2016年5月27日,首個聲稱未能重複韓春雨實驗的帖子在未名空間BBS出現,據稱來自中科院上海分院。其後此類質疑在不同平臺不斷湧現。2016年7月2日,知名學術打假人方舟子發表《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諾貝爾獎級」實驗的重複性問題》,對其進行公開質疑,NgAgo基因編輯技術的爭議開始進入大眾視野。
2016年7月13日,韓春雨當選為河北省科協副主席,並在當月被河北科大推薦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候選人。8月18日,韓春雨獲評「美麗河北·最美教師」榮譽稱號。8月31日,河北省發改委批覆同意投資2.24億建設河北科大基因編輯研究中心。9月30日,河北科技大學推薦韓春雨做為「萬人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同時,基金委網站顯示,韓春雨獲批題為「NgAgo-gDNA基因編輯技術的完善與應用探究」的100萬科學基金,自2017年1月開始,為期兩年。
2016年7月21日,中科院神經所研究員仇子龍發表聲明,稱能在基因組水平看到NgAgo引起的基因編輯,並呼籲韓春雨儘快發布NgAgo 2.0版和Smart版。這是韓春雨之外迄今唯一實名宣布加入NgAgo和ssDNA後可以看到基因編輯的研究組。
2016年7月29日,澳大利亞科學家Gaetan Burgio發表長文,表示不能重複韓春雨論文圖4的結果;國際轉基因技術協會則給會員群發郵件,告誡大家「NgAgo無法在哺乳動物細胞中進行基因編輯。。。不要再浪費時間、金錢、人力和課題。」 這一新的發展隨後被國內多家知名微信公眾號與媒體報導,NgAgo爭議國際化、大眾化、白熱化。
2016年8月2日,Nature Biotechnology首次對爭議表態,「已有若干研究者聯繫本刊,表示無法重複這項研究。本刊將按照既定流程來調查此事。」 8月8日,Nature雜誌則爭議做了專題新聞報導,稱有不願透露姓名的科學家向Nature記者證實實驗的可重複性。河北科技大學則表示,在一個月之內韓春雨將採取適當形式公開驗證,屆時將有權威第三方作證。8月9日,韓春雨應Addgene要求,發布新版的protocol(實驗流程)
2016年9月4日,知名微信公眾號與諸多媒體紛紛指出「一個月」期限已到,之前所傳「韓春雨將採取適當形式公開驗證,屆時將有權威第三方作證」的承諾並未兌現,爭議再次成為焦點。
2016年9月9日,方舟子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舉報韓春雨,並建議北京大學饒毅、清華大學魯白、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邵峰等知名生物學家參與調查。9月11日,澎湃新聞發布化名文章,呼籲河北科大啟動對韓春雨學術誠信的調查。
2016年10月10日,《科技日報》頭版刊發《韓春雨就「重複實驗失敗」答科技日報記者問》。在接受採訪的時候,韓春雨拒絕自證清白。同天晚些時候,12位學者實名發聲,公開表示他們所在的實驗室未「重複」出韓春雨的實驗。記者隨後致電韓春雨,韓春雨表示 「我不做任何評價」,「過上一兩周左右,我們這邊還會有回應。」
最新進展
處於爭議的中心,韓春雨10月8日在河北科技大學他的實驗室接受了科技日報記者的採訪,據稱非常平靜和淡定。韓春雨訪談核心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在研究別人為什麼會重複實驗失敗,但還沒有科學的結論,可能是材料汙染;韓春雨這一說法和以前解釋沒有區別。
論文發表之前按要求重複過實驗,論文發表後也重複過,但拒絕在監控環境下將實驗重複一遍,不接受有罪推論,沒有必要自證清白,並稱「那些說不能重複的人。。。都是匿名」,因而拒絕透露成功重複實驗的科學家姓名。
針對記者所說有重複失敗的科學家表示願意實名發聲,韓春雨表示,「他們要是願意實名出來,我們就讓重複實驗成功的人實名出來。」
沒有收到來自《自然》雜誌別的要求。學校方面很信任我、支持我。對於記者「什麼時候您能有進展,讓這場爭議有個了結」的提問,韓春雨表示「科學的事情沒法預測」,「希望你們都不要報導這些事情,我能安靜地做科研。」
首先需要指出,韓春雨所提到的「那些說不能重複的人。。。都是匿名」的說法並不準確。如前所述,在國內外有一些生物學家公開宣稱不能重複其實驗。即便如此,科技日報的訪談在10月10日發布之後,迅速得到業界反應。當天晚上,就有12位學者實名向中國青年報公開聲明他們無法重複」韓春雨實驗方法的結果,包括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魏文勝,中科院動物所研究員王皓毅,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立銘、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教授熊敬維、中科院動物所研究員李偉、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曉群、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孫育傑、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研究員李勁松、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吳強、溫州醫科大學教授谷峰、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李大力、和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楊輝。這些學者表示「不能再拖了,必須要發聲,要讓國際科學界看到我們這個領域中國科學家的態度。」
王立銘則在其個人微信公眾號發表個人聲明,「沒有觀察到NgAgo方法對果蠅基因組的編輯性」,並提出三點倡議:
韓春雨團隊在存在學術爭議乃至質疑時,應積極參與學術討論,幫助學術同行確定事實真相;
附有監管責任的機構,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河北省發改委,以及河北科技大學,應該開展客觀和全面的調查,檢驗其中是否存在學術錯誤乃至學術不斷的行為;
在相關學術爭議和質疑尚未塵埃落定的時候,有關方面的褒獎或是批判,也許都應該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王立銘也表示,NgAgo在果蠅胚胎中沒有基因編輯活性,並不能證明NgAgo方法存在錯誤,更加不能簡單推導出韓教授團隊存在學術不端的嫌疑,但科學研究的成果,既然發表在學術期刊供全世界同行討論和學習,就必須保證其「真實無誤、可重複」。
而在這一最新進展之後,中青在線記者致電韓春雨,韓春雨告訴致電的中青在線記者,對於多名科學家實名發聲無法重複實驗,「我不做任何評價」,「過上一兩周左右,我們這邊還會有回應。」
點評
韓春雨基因編輯技術的爭議,凸顯中國當前缺乏學術爭議與不端的調查機制。作為中國的科學家,我們一方面需要對老百姓、納稅人負責,另一方面要對我們在國際同行面前的形象負責。如果這一問題不儘快解決,將極大損害中國學術界的整體聲譽,無論是對內,在老百姓面前,還是對外,在國際同行面前。
然而,在此之前,國內的學術爭端調查,大多習慣於做鴕鳥,把頭埋進去,靜待風暴過去,就萬事大吉了。就在去年,磁性蛋白的論文搶發風暴和智慧財產權爭議,鬧得沸沸揚揚,路人皆知。可是有關方面有一個明確的說法嗎?沒有!其後果,就是所有捲入此事的科學家都落得一身泥漿,清者不清,濁者不濁。現在,看起來磁性蛋白的風暴是過去了,但這樣不清不白留下的後患是無窮的,NgAgo風暴轉眼就來。而這類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對中國學者的整體形象,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在歐美國家,學術不端有一套非常完善的監管機制,從單位、到基金資助組織、但科研監管組織,自下而上,非常嚴密,不管是位高權重的諾獎獲得者、校長、科學巨星,還是不知名的小學者,博士後,都難逃監管的法網,也都有自證清白的渠道和機會,非常值得我們借鑑。最有參考價值的,是Baltimore公案,涉及到生物界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Baltimore,他在MIT的合作者,一個助理教授,和她的博士後。這一爭議歷時十年,MIT,NIH和美國國會都卷了進去,最後證實了Baltimore和他的合作者的清白。相反的例子則是Bell實驗室的Sch?n,曾經是物理界炙手可熱的超級新星,可是面臨學術不端的指控,Bell實驗室毫不留情,揭開了其造假的本來面目。而最近Duke大學研究人員貪汙與篡改數據案,也是在校方調查下浮出水面的。如果學校因愛惜羽毛而護短,則長久的負面影響是無窮的。即便是在東亞的日本和韓國,科研院所也都有自我糾錯的機制,能讓小保方晴子和黃禹錫的造假案水落石出。
然而,中國的現實情況,讓單位自我糾錯非常不樂觀,中間涉及的利益糾葛太大。而即便單位現在能夠糾錯,在大眾面前,也被認為缺乏公信力。事實上,單位已經失去自我糾錯的第一時間,無論是磁蛋白,還是NgAgo。因此,有必要呼籲Nature Biotechnolgy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組織國際的第三方調查,還原事情的真相。
此外,爭議之中另外兩位關鍵學者的態度,也頗值得考量。一位是浙江大學沈嘯教授,韓春雨Nature Biotechnology的論文共同作者,專利共同申請人。在這一風暴之中,迄今未見發聲。另一位是上海神經所仇子龍教授,曾公開聲明重複實驗,後續數據如何,亦未見說明。二位的態度,其實也是非常重要的。
正如王教授所說,NgAgo在果蠅胚胎中沒有基因編輯活性,並不能證明NgAgo方法存在錯誤。而生物學的特性,結果不能重複,也並不能一定表明其中存在學術不端與造假。在一定程度上,我們能夠理解韓春雨教授的牴觸情緒。但是,事情鬧到這一地步,中國學術界需要一個說法,老百姓需要水落石出,韓教授也需要自證清白。而這,正是我們的呼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