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雨拒自證清白, 12學者實名不能重複, 中國式調查何去何從?

2020-12-05 儀器信息網

  昨天,一波三折、沸沸揚揚的韓春雨基因編輯技術爭議出現戲劇性的變化。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的時候,韓春雨聲稱,「這是有罪推論。。。我為什麼要自證清白?」 「他們(指重複失敗的科學家)要是願意實名出來,我們就讓重複實驗成功的人實名出來。」

  韓春雨的這一說法迅速得到多名學者的響應。據中青在線報導,當天晚上,即有來自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溫州醫科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12名生物學家實名發聲,證實自己實驗室未能重複韓春雨實驗,並呼籲第三方調查。

  韓春雨對此將如何回應?是否真的會有「重複實驗成功的人」實名出來證實NgAgo基因編輯技術可行性? 更重要的是,中國式的學術調查在如此大的爭議面前,是繼續做鴕鳥?還是痛定思痛,建立完善的學術不端調查機制,讓清者清白,濁者恥辱? 而爭議之中另外兩位關鍵人,又是什麼態度?我們拭目以待。

爭議回放

  在審視與點評最新進展之前,我們先看看這一爭議的關鍵時間節點。

  2014年2月,荷蘭科學家John van der Oost在Nature雜誌發表論文,報導TtAgo可以在高溫條件下體外切割DNA。韓春雨受到啟發,開始利用Argonaut進行基因編輯,並在2014年5月中旬取得關鍵突破。

  2015年6月3日,韓春雨向Nature Biotechnology投稿。12月21日,浙江大學沈嘯和韓春雨提交「以Argonaute核酸酶為核心的基因編輯技術」的專利保護申請。2016年3月21日,Nature Biotechnology接收韓春雨的投稿,並在5月2日在線發表其題為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論文。

  2016年5月8日,多家知名微信公眾號以一鳴驚人為題,先後報導韓春雨在極端艱苦與簡陋的條件下,做出世界級的科技成果,韓春雨首次進入大眾視野,引發熱議,並受到許多媒體熱捧。對於許多處於中國學術體制邊緣地帶的本土青年學者,韓春雨的成功具有極大的勵志效應,讓很多人看到自己的希望。

  2016年5月27日,首個聲稱未能重複韓春雨實驗的帖子在未名空間BBS出現,據稱來自中科院上海分院。其後此類質疑在不同平臺不斷湧現。2016年7月2日,知名學術打假人方舟子發表《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諾貝爾獎級」實驗的重複性問題》,對其進行公開質疑,NgAgo基因編輯技術的爭議開始進入大眾視野。

  2016年7月13日,韓春雨當選為河北省科協副主席,並在當月被河北科大推薦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候選人。8月18日,韓春雨獲評「美麗河北·最美教師」榮譽稱號。8月31日,河北省發改委批覆同意投資2.24億建設河北科大基因編輯研究中心。9月30日,河北科技大學推薦韓春雨做為「萬人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同時,基金委網站顯示,韓春雨獲批題為「NgAgo-gDNA基因編輯技術的完善與應用探究」的100萬科學基金,自2017年1月開始,為期兩年。

  2016年7月21日,中科院神經所研究員仇子龍發表聲明,稱能在基因組水平看到NgAgo引起的基因編輯,並呼籲韓春雨儘快發布NgAgo 2.0版和Smart版。這是韓春雨之外迄今唯一實名宣布加入NgAgo和ssDNA後可以看到基因編輯的研究組。

  2016年7月29日,澳大利亞科學家Gaetan Burgio發表長文,表示不能重複韓春雨論文圖4的結果;國際轉基因技術協會則給會員群發郵件,告誡大家「NgAgo無法在哺乳動物細胞中進行基因編輯。。。不要再浪費時間、金錢、人力和課題。」 這一新的發展隨後被國內多家知名微信公眾號與媒體報導,NgAgo爭議國際化、大眾化、白熱化。

  2016年8月2日,Nature Biotechnology首次對爭議表態,「已有若干研究者聯繫本刊,表示無法重複這項研究。本刊將按照既定流程來調查此事。」 8月8日,Nature雜誌則爭議做了專題新聞報導,稱有不願透露姓名的科學家向Nature記者證實實驗的可重複性。河北科技大學則表示,在一個月之內韓春雨將採取適當形式公開驗證,屆時將有權威第三方作證。8月9日,韓春雨應Addgene要求,發布新版的protocol(實驗流程)

  2016年9月4日,知名微信公眾號與諸多媒體紛紛指出「一個月」期限已到,之前所傳「韓春雨將採取適當形式公開驗證,屆時將有權威第三方作證」的承諾並未兌現,爭議再次成為焦點。

  2016年9月9日,方舟子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舉報韓春雨,並建議北京大學饒毅、清華大學魯白、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邵峰等知名生物學家參與調查。9月11日,澎湃新聞發布化名文章,呼籲河北科大啟動對韓春雨學術誠信的調查。

  2016年10月10日,《科技日報》頭版刊發《韓春雨就「重複實驗失敗」答科技日報記者問》。在接受採訪的時候,韓春雨拒絕自證清白。同天晚些時候,12位學者實名發聲,公開表示他們所在的實驗室未「重複」出韓春雨的實驗。記者隨後致電韓春雨,韓春雨表示 「我不做任何評價」,「過上一兩周左右,我們這邊還會有回應。」  

最新進展

  處於爭議的中心,韓春雨10月8日在河北科技大學他的實驗室接受了科技日報記者的採訪,據稱非常平靜和淡定。韓春雨訪談核心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在研究別人為什麼會重複實驗失敗,但還沒有科學的結論,可能是材料汙染;韓春雨這一說法和以前解釋沒有區別。

  論文發表之前按要求重複過實驗,論文發表後也重複過,但拒絕在監控環境下將實驗重複一遍,不接受有罪推論,沒有必要自證清白,並稱「那些說不能重複的人。。。都是匿名」,因而拒絕透露成功重複實驗的科學家姓名。

  針對記者所說有重複失敗的科學家表示願意實名發聲,韓春雨表示,「他們要是願意實名出來,我們就讓重複實驗成功的人實名出來。」

  沒有收到來自《自然》雜誌別的要求。學校方面很信任我、支持我。對於記者「什麼時候您能有進展,讓這場爭議有個了結」的提問,韓春雨表示「科學的事情沒法預測」,「希望你們都不要報導這些事情,我能安靜地做科研。」

  首先需要指出,韓春雨所提到的「那些說不能重複的人。。。都是匿名」的說法並不準確。如前所述,在國內外有一些生物學家公開宣稱不能重複其實驗。即便如此,科技日報的訪談在10月10日發布之後,迅速得到業界反應。當天晚上,就有12位學者實名向中國青年報公開聲明他們無法重複」韓春雨實驗方法的結果,包括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魏文勝,中科院動物所研究員王皓毅,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立銘、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教授熊敬維、中科院動物所研究員李偉、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曉群、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孫育傑、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研究員李勁松、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吳強、溫州醫科大學教授谷峰、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李大力、和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楊輝。這些學者表示「不能再拖了,必須要發聲,要讓國際科學界看到我們這個領域中國科學家的態度。」

  王立銘則在其個人微信公眾號發表個人聲明,「沒有觀察到NgAgo方法對果蠅基因組的編輯性」,並提出三點倡議:

  韓春雨團隊在存在學術爭議乃至質疑時,應積極參與學術討論,幫助學術同行確定事實真相;

  附有監管責任的機構,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河北省發改委,以及河北科技大學,應該開展客觀和全面的調查,檢驗其中是否存在學術錯誤乃至學術不斷的行為;

  在相關學術爭議和質疑尚未塵埃落定的時候,有關方面的褒獎或是批判,也許都應該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王立銘也表示,NgAgo在果蠅胚胎中沒有基因編輯活性,並不能證明NgAgo方法存在錯誤,更加不能簡單推導出韓教授團隊存在學術不端的嫌疑,但科學研究的成果,既然發表在學術期刊供全世界同行討論和學習,就必須保證其「真實無誤、可重複」。

  而在這一最新進展之後,中青在線記者致電韓春雨,韓春雨告訴致電的中青在線記者,對於多名科學家實名發聲無法重複實驗,「我不做任何評價」,「過上一兩周左右,我們這邊還會有回應。」

點評

  韓春雨基因編輯技術的爭議,凸顯中國當前缺乏學術爭議與不端的調查機制。作為中國的科學家,我們一方面需要對老百姓、納稅人負責,另一方面要對我們在國際同行面前的形象負責。如果這一問題不儘快解決,將極大損害中國學術界的整體聲譽,無論是對內,在老百姓面前,還是對外,在國際同行面前。

  然而,在此之前,國內的學術爭端調查,大多習慣於做鴕鳥,把頭埋進去,靜待風暴過去,就萬事大吉了。就在去年,磁性蛋白的論文搶發風暴和智慧財產權爭議,鬧得沸沸揚揚,路人皆知。可是有關方面有一個明確的說法嗎?沒有!其後果,就是所有捲入此事的科學家都落得一身泥漿,清者不清,濁者不濁。現在,看起來磁性蛋白的風暴是過去了,但這樣不清不白留下的後患是無窮的,NgAgo風暴轉眼就來。而這類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對中國學者的整體形象,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在歐美國家,學術不端有一套非常完善的監管機制,從單位、到基金資助組織、但科研監管組織,自下而上,非常嚴密,不管是位高權重的諾獎獲得者、校長、科學巨星,還是不知名的小學者,博士後,都難逃監管的法網,也都有自證清白的渠道和機會,非常值得我們借鑑。最有參考價值的,是Baltimore公案,涉及到生物界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Baltimore,他在MIT的合作者,一個助理教授,和她的博士後。這一爭議歷時十年,MIT,NIH和美國國會都卷了進去,最後證實了Baltimore和他的合作者的清白。相反的例子則是Bell實驗室的Sch?n,曾經是物理界炙手可熱的超級新星,可是面臨學術不端的指控,Bell實驗室毫不留情,揭開了其造假的本來面目。而最近Duke大學研究人員貪汙與篡改數據案,也是在校方調查下浮出水面的。如果學校因愛惜羽毛而護短,則長久的負面影響是無窮的。即便是在東亞的日本和韓國,科研院所也都有自我糾錯的機制,能讓小保方晴子和黃禹錫的造假案水落石出。

  然而,中國的現實情況,讓單位自我糾錯非常不樂觀,中間涉及的利益糾葛太大。而即便單位現在能夠糾錯,在大眾面前,也被認為缺乏公信力。事實上,單位已經失去自我糾錯的第一時間,無論是磁蛋白,還是NgAgo。因此,有必要呼籲Nature Biotechnolgy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組織國際的第三方調查,還原事情的真相。

  此外,爭議之中另外兩位關鍵學者的態度,也頗值得考量。一位是浙江大學沈嘯教授,韓春雨Nature Biotechnology的論文共同作者,專利共同申請人。在這一風暴之中,迄今未見發聲。另一位是上海神經所仇子龍教授,曾公開聲明重複實驗,後續數據如何,亦未見說明。二位的態度,其實也是非常重要的。

  正如王教授所說,NgAgo在果蠅胚胎中沒有基因編輯活性,並不能證明NgAgo方法存在錯誤。而生物學的特性,結果不能重複,也並不能一定表明其中存在學術不端與造假。在一定程度上,我們能夠理解韓春雨教授的牴觸情緒。但是,事情鬧到這一地步,中國學術界需要一個說法,老百姓需要水落石出,韓教授也需要自證清白。而這,正是我們的呼籲。


相關焦點

  • 韓春雨回應質疑:讓我自證清白是明顯給我設的套
    後來,河北科技大學以官方名義公布,稱有獨立於該校之外的機構成功重複韓春雨實驗。  最新進展  《自然·生物技術》:仍在調查  韓春雨論文爭議事件持續至今,不少學者提出質疑。  英國愛丁堡MRC再生醫學中心分子生物學學者普蘭·德瓦利曾發起一項網絡調查。截至29日,已有215名研究人員對調查問卷作出回應,其中超過60%的人對目前的NgAgo-gDNA技術表示不滿意。據新華社  42歲的韓春雨,經常穿著休閒裝,留著極短的頭髮。
  • 韓春雨回應「重複實驗失敗」:我為什麼要自證清白?
    韓春雨回應「重複實驗失敗」:我為什麼要自證清白?日本的小保方晴子是沒有一家實驗室重複出來,而我這個實驗已經有人重複出來,連《自然》的記者David都調查過了,我為什麼要自證清白,自己有病嗎?
  • 韓春雨回應"重複實驗失敗":我為何要自證清白
    韓春雨:當然,論文發表之前按要求重複過實驗,論文發表後也重複過。 科技日報:那為什麼不架起360度攝像頭,在監控環境下將實驗重複一遍呢? 韓春雨:這是有罪推論,我覺得沒必要。日本的小保方晴子是沒有一家實驗室重複出來,而我這個實驗已經有人重複出來,連《自然》的記者David都調查過了,我為什麼要自證清白,自己有病嗎?
  • 12位學者未能重複韓春雨實驗 呼籲第三方介入調查
    10月10日晚,12位學者決定實名公開他們「重複」韓春雨實驗方法的結果:「陰性的」「不工作」等等。這樣的結論通俗表達即是,他們沒能「重複」出韓春雨的實驗,其實驗方法「讓人懷疑」。  這並非第一次有人質疑韓春雨的實驗方法,但願意實名站出來,並接受公共媒體的採訪,卻十分罕見。
  • 韓春雨:打開僵局的關鍵,仍然拒絕自證清白
    圖片來源:people.china.com.cn只帶著一個小實驗團隊,韓春雨做出了發表在頂級期刊上的新技術,這讓他一度成為最受追捧的年輕科學家。但後來,因為研究結果的可重複性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來自同行與公眾的質疑聲越來越大。而現在,因為一句「他們(重複失敗的人)要是願意實名出來,我們就讓重複實驗成功的人實名出來」[3],韓春雨收到了13個擲地有聲的名字。
  • 媒體:韓春雨事件,學術界能否自證清白?
    對韓春雨研究成果的質疑一波接一波,利益相關者和機構也逐漸浮出水面原標題:韓春雨事件,學術界能否自證清白「實驗可控性非常高韓春雨真得準備一個能被科學界認可的說法,因為《自然·生物技術》針對此事的調查將於2017年1月底之前完成,一旦該期刊決定撤銷論文,那時,對期盼韓春雨研究站得住腳的中國生物學界將是一個不小的打擊,也許會促使國內學術界呼籲加劇對韓的懲罰。支持者轉而質疑驗證一項科學研究成果,可複製是硬條件。
  • 媒體:韓春雨事件 學術界能否自證清白
    韓春雨真得準備一個能被科學界認可的說法,因為《自然·生物技術》針對此事的調查將於2017年1月底之前完成,一旦該期刊決定撤銷論文,那時,對期盼韓春雨研究站得住腳的中國生物學界將是一個不小的打擊,也許會促使國內學術界呼籲加劇對韓的懲罰。 支持者轉而質疑 驗證一項科學研究成果,可複製是硬條件。
  • 韓春雨事件再起波瀾,面對質疑,他這樣回應……
    2016年10月10日,《科技日報》頭版刊發《韓春雨就「重複實驗失敗」答科技日報記者問》。在接受採訪的時候,韓春雨看起來十分平靜,侃侃而談,並拒絕自證清白。日本的小保方晴子是沒有一家實驗室重複出來,而我這個實驗已經有人重複出來,連《自然》的記者 David 都調查過了,我為什麼要自證清白,自己有病嗎?
  • 《自然—生物技術》回應韓春雨實驗無法重複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日前曾表示,韓春雨發明的基因編輯技術有可能開闢生物學的一個新領域,這讓熱望「中國第一」的媒體有了大力渲染民族自豪感的機會;作為一個來自省屬院校的不知名學者,在佔用很少資源的情況下,卻做出巨大的成果,再次凸顯了中國科學界的一個現象:知名高校和普通高校,大型和小型研究機構在資源佔有等方面存在的明顯差異性;當然,最重要的關注點是韓春雨NgAgo論文可重複性爭議
  • 歷時一年調查,就這結論,韓春雨能過關嗎?
    韓春雨在整個被質疑的過程中,多次堅稱「論文發表之前按要求重複過實驗,論文發表後也重複過」,卻又不願意公開原始數據、自證清白,「我為什麼要自證清白,自己有病嗎?」韓春雨多次強調,別人重複不了實驗,細胞汙染的可能性最大,「80%是因為實驗被汙染,剩下的是實驗者的操作技術不過關」,但又不願意去其他實驗室指導,認為「不太現實」。2016年10月10日,在《科技日報》刊發的報導中,引述韓春雨的話說,「他們(指實驗重複失敗的科學家)要是願意實名出來,我們就讓重複實驗成功的人實名出來。」
  • 13名學者實名質疑韓春雨實驗結果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近日,13名國內學者實名質疑韓春雨實驗結果,呼籲第三方介入調查。 資料圖片  希望有第三方介入;《自然-生物技術》稱正在調查,沒有進一步結論;韓春雨仍表示細胞汙染可能性大  新京報訊 (記者信娜)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將NgAgo基因編輯技術論文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已逾五個多月。這期間,多名國外科學家曾聲明無法重複實驗。
  • 20名中外學者發論文質疑韓春雨:實驗無法重複
    論文稱韓春雨實驗無法重複  距離韓春雨文章發表6個多月,仍沒有實驗室公開聲明實驗重複成功。昨日,記者了解到,一篇名為《有關NgAgo的問題》的學術論文在《蛋白質與細胞》雜誌上在線發表。  根據該雜誌官網介紹,其由中國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生科院和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聯合創辦。
  • 「韓春雨事件」後續進展調查 - 南風窗網
    自今年5月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作為通訊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的子刊《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一篇研究成果以來,他的公眾形象從震動了國際生物學界的中國本土科學家迅速轉向受國內外同行廣泛質疑者。    現在,很多人在等待。
  • 20名中外學者聯名質疑韓春雨 過去半年無人重複試驗(3)
    時代周報記者 付聰 發自石家莊  紛擾半年的韓春雨謎題,謎底依然沒揭開。  時至今日,打開河北科技大學生科院網站,一首《浣溪沙/賀韓春雨博士發明基因剪刀》的詞還掛在第三條,後面兩條新聞也是關於半年前韓春雨因「諾獎級」發現的論文發表在頂級刊物《自然·生物技術》(下稱「《自然》」)期刊而揚名。五個月以來,這位年輕學者又因為實驗的可重複性而飽受質疑。
  • 韓春雨:實驗沒問題 已重複兩次
    ­  10月10日晚,12位科學家實名呼籲調查(後增加一名科學家),《知識分子》當晚連線韓春雨,並於第二日中午趕赴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實驗室面訪。當天下午,我們來到河北科技大學校長孫鶴旭的辦公室,遺憾的是,孫校長拒絕回應任何問題。
  • 媒體:啟動調查韓春雨實驗,不能再拖了
    媒體:啟動調查韓春雨實驗,不能再拖了 2016-10-12 03:希望此事件能成為學術澄清機制在中國發揮作用的一個樣板,涵養科研主管官員、媒體、公眾的科學意識和精神。  僵持了一段時間的「韓春雨事件」看起來要迎來轉機,13位國內學者日前實名表態,他們的課題組經多次努力後,仍無法重複韓春雨的NgAgo基因剪切實驗,呼籲有關部門啟動調查。
  • 13名學者質疑韓春雨實驗結果 韓春雨:細胞汙染可能性大
    近日,13名國內學者實名質疑韓春雨實驗結果,呼籲第三方介入調查。 資料圖片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將NgAgo基因編輯技術論文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已逾五個多月。這期間,多名國外科學家曾聲明無法重複實驗。近日,13名中國科學家也公開實名質疑,他們仍沒重複出實驗結果,並呼籲有關方面組織第三方介入調查。《自然-生物技術》雜誌昨日回應,正在繼續調查,現在沒有進一步結論。
  • 韓春雨事件最新:「實名質疑」又添 10 位學者
    2017 年 1 月底完成調查Nature biotechnology  就韓春雨及同事所著論文「利用 NgAgo 進行 DNA 引導的基因組編輯」發表「編輯部關注」(全文拉到底),稱將在 2017 年 1月底之前,與原作者保持聯繫,並為其提供機會以完成調查。
  • 河北科技大學公布調查結果:韓春雨團隊不存在主觀造假
    國外學者的公開質疑,各大媒體平臺上又一次出現了「韓春雨」的名字。一些中國學者也開始發聲,指出韓春雨論文結果無法重複。但也有零星學者表示,韓春雨的論文有效。  作為世界頂級學術期刊,刊登任何一篇論文都要經過嚴格地審查,對中國科研人員來說,更是如此。韓春雨的論文也同樣經歷了這個過程。  但是,科研論文是否具有可重複性,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基礎之一。
  • 一周聲音|韓春雨回應「重複實驗失敗」:我為什麼要自證清白,自己有...
    根據報導,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歷時3年多,覆蓋全國23個省、44個大中小城市和城鎮,從出廠水、用戶龍頭水到水源水,針對飲用水中亞硝胺濃度和種類進行了一次科研調查。負責調查的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陳超介紹稱:研究中測試了當前已知的全部9種亞硝胺類消毒副產物,其中NDMA(亞硝基二甲胺)的濃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