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 1 月底完成調查
Nature biotechnology 就韓春雨及同事所著論文「利用 NgAgo 進行 DNA 引導的基因組編輯」發表「編輯部關注」(全文拉到底),稱將在 2017 年 1月底之前,與原作者保持聯繫,並為其提供機會以完成調查。
原論文的作者中有兩位,即韓春雨和沈嘯,已同意雜誌發表「編輯部關注」,而高峰、姜峰和 Yongqiang Wu 則認為這並不合適。
又有 10 位學者加入 「反對陣營」
同時,Nature biotechnology 還發表最新文章,由韓、德、美三國 10 位學者聯合聲明稱,三個獨立的實驗小組利用 NgAgo 未能發現基因組編輯的跡象。
這十位科學家在來信中說:「儘管在報導的三種細胞系中做優化 NgAgo 介導的基因組編輯的不同嘗試,但未能檢測到成功編輯靶向序列的證據。」
已有 30 位國內外學者實名質疑
5 月,韓春雨論文「利用 NgAgo 進行 DNA 引導的基因組編輯」公布網絡版,受到國內外學者廣泛關注。
7 月,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基因學家 Gaetan Burgio 對實驗可重複性提出質疑,他呼籲 Nature 要求韓春雨公開所有原始數據和實驗條件。
8 月,Nature 發文回顧 NgAgo 事件,其中有三位匿名的中國科學家表示可以恢復韓的實驗結果;同時期,韓春雨向非盈利性質粒共享信息庫 Addgene 提交新版的詳細實驗方法。
10 月,國內外 20 位科學家聯名發表,質疑韓春雨的實驗無法重複。論文作者包括此前曾實名發聲無法重複韓春雨實驗的 13 名中國學者。
11月,Nature biotechnology 發表「編輯部關注」,同時刊登韓德美三國 10 位科學家對韓實驗結果的質疑。
編輯部關注:利用 NgAgo 進行 DNA 引導的基因組編輯
《自然-生物技術》的編輯就上述論文發表「編輯部關注」,以提醒讀者人們對原論文結果的可重複性存有擔憂。此次,我們發表三個團隊的實驗結果(http://dx.doi.org/10.1038/nbt.3753),他們都設法去重複韓春雨及同事發表在原論文中圖 4 的結果,這一關鍵圖表展示了對哺乳動物細胞內源性基因位點的編輯。這些團隊無一能在任何位點,或在任何高於檢測方法敏感度的條件下觀察到 NgAgo 所誘發的變異。另外一組作者在《蛋白質與細胞》期刊也報告了類似結果(doi:10.1007/s13238-016-0343-9)。
我們和論文作者進行了溝通,他們正在調查造成可重複性缺乏的潛在原因。我們向其告知了這一聲明。儘管調查仍在進行中,但韓春雨和沈嘯同意我們的發布這一編輯部關注,高峰、姜峰和 Yongqiang Wu 則認為目前並不合適。這些調查一旦完成,我們會向讀者提供最新信息。
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 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
The editors of Nature Biotechnology are issuing an 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 regarding this article to alert our readers to concerns regarding the reproducibility of the original results. At this time, we are publishing the results of three groups (http://dx.doi.org/10.1038/nbt.3753) that have tried to reproduce the results in the critical Figure 4 in the original paper by Han and colleagues, which demonstrates editing of endogenous genomic loci in mammalian cells. None of the groups observed any induction of mutations by NgAgo at any of the loci or underany of the conditions tested above the sensitivity of the assays used. Similar results have been recently reported by a different group of authors in Protein& Cell(doi:10.1007/s13238-016-0343-9).
We are in contact with the authors, who are investigating potential causes for the lack of reproducibility. The authors have been informed of this statement. While the investigations are ongoing, Chunyu Han and Xiao Shen agree with this 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 Feng Gao, Feng Jiang and Yongqiang Wu do not feel that it is appropriate at this time. We will update our readers once these investigations are comp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