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韓春雨事件,學術界能否自證清白?

2020-12-06 手機鳳凰網

對韓春雨研究成果的質疑一波接一波,利益相關者和機構也逐漸浮出水面

原標題:韓春雨事件,學術界能否自證清白

「實驗可控性非常高,重複率在我的實驗室達到了90%。」半年前,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正春風得意。那是2016年6月2日,浙江大學醫學院報告廳內,座無虛席,過道都擠滿了學生,韓春雨在介紹新發現的一種基因編輯技術,講述過程中,他愉快地抖了很多「包袱」,基本都響了——人們報以陣陣笑聲。

5月2日,韓春雨作為通訊作者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論文稱,發現一種叫NgAgo的酶能夠用於編輯哺乳動物基因,而且,它可能比最時興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更精確、更通用。

這在學術界是一個重磅消息,全球許多實驗室開始跟進研究。韓春雨在媒體熱情洋溢的介紹中,迅速成為一顆耀眼的科研新星。

然而,好景不長。11月28日,《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韓國首爾大學、德國弗萊堡大學和美國梅奧研究生院等研究機構的10位科學家的來信,稱韓春雨的發現無效果。13天前,國內期刊《蛋白質與細胞》在線發表了由國內外20名學者聯名的學術論文,提出多個實驗室均無法重複韓春雨的實驗。

國內外學術界如此一致和公開的質疑,非常罕見。韓春雨真得準備一個能被科學界認可的說法,因為《自然·生物技術》針對此事的調查將於2017年1月底之前完成,一旦該期刊決定撤銷論文,那時,對期盼韓春雨研究站得住腳的中國生物學界將是一個不小的打擊,也許會促使國內學術界呼籲加劇對韓的懲罰。

支持者轉而質疑

驗證一項科學研究成果,可複製是硬條件。當韓春雨團隊發表論文,宣稱NgAgo技術比目前廣泛使用的CRISPR-Cas9技術更有優勢。全球都沸騰了,很多實驗室馬上跟進實驗。

這個實驗並不複雜,一兩周時間基本可以完成。很快,一些實驗室就發現無法重複NgAgo的編輯效果。不僅國內其他實驗室,美國、西班牙等國的多位科學家也公開表示,無法重複韓的實驗結果。  

在具備條件的實驗室,重複一次這樣的實驗,成本主要花在人工和試劑,約幾千元到上萬元可以完成。「這不貴,所以當我的一位博士生很激動地要嘗試時,我勉強答應了,雖然他可能做不出來什麼。」一位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對《財經》記者說。

全世界重複這一實驗的研究團隊眾多,包括產業界也在跟蹤,這樣疊加起來所花費的研究經費直線上升,還不包括由於無法重複實驗浪費掉的精力和時間成本。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姜韜看來,世界範圍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和從事基因組編輯服務的商業公司實驗室重複韓春雨的實驗,造成的無效消耗,恐怕已經超過千萬元。

美國羅切斯特大學醫學中心教授Joseph Miano幾次試圖重複韓春雨實驗都失敗了,在其指導下也不能成功。他要求韓春雨要麼公布秘密方法,要麼承認造假,並要求韓春雨用他獲得的巨額科研經費,賠償各個實驗室為重複其實驗造成的金錢和人力損失,向學術界道歉。

10月10日晚,13名國內科學家聯名要求第三方對韓春雨的實驗進行調查。促使他們站出來的原因是,不能再拖了,要讓國際科學界看到基因編輯領域中國科學家的態度。他們認為,此事如處理不好,會嚴重影響中國科學家的聲譽。

北京大學講席教授饒毅主編的公眾號「知識分子」,是最早向公眾熱情推崇韓春雨的媒體之一。如今,饒毅的態度完全轉變。他和中國科學院院士邵峰二人公布了一封寫給河北科技大學校長孫鶴旭的信,信中要求調查韓春雨。他們從9月初即通過多種方式致信孫鶴旭,拖了一個月後,河北科技大學才簡單地回了一封信稱,「將認真考慮他們的建議。」

邵峰表示,由於溝通似乎收效甚微,所以選擇公開這封信。

在看到韓春雨及其團隊一直未對質疑給予正面和有說服力的回應後,很多支持者都改變了看法。至11月,又有兩篇質疑文章接連在學術期刊上發表。

在韓春雨的陳述中,能夠重複其實驗的實驗室是存在的。最初,他聲稱有20家實驗室重複出了他的實驗,後來改口說有六七家。10月14日,河北科技大學校方發表一份聲明稱:已經有獨立於我校之外的機構運用韓春雨團隊的NgAgo技術實現了基因編輯,該機構與韓春雨團隊的合作正在洽談中。在此信息中,重複出實驗的機構似乎又變成了一家。

現在有實名質疑者,卻沒有為韓的研究實名站臺者,韓春雨也拒絕透露這些「重複出實驗」的實驗室名單。10月10日,《科技日報》的一篇報導引述韓春雨的話說,「他們(指實驗重複失敗的科學家)要是願意實名出來,我們就讓重複實驗成功的人實名出來。」其實,在那之前,有很多國外科學家是實名質疑韓春雨的。戲劇性的一幕在當晚出現,13名國內科學家聯名發聲實名質疑韓春雨團隊的實驗。第二天,他改口稱,誰重複出了實驗,暫不方便透露。

《財經》記者多次聯繫韓春雨和河北科技大學校方,均未得到回應。

可能成為懸案?

國內外至少上百家實驗室重複韓春雨實驗的結果表明,NgAgo技術的效率為零。這與韓春雨團隊在論文中稱,可以在哺乳動物細胞基因組上47個位點100%進行基因編輯,效率為21.3%-41.3%的結論,相差太遠。

截然相反的實驗結果,指向兩種可能:一是論文結論為真,NgAgo技術具有高效的基因組編輯功能,但韓春雨團隊隱瞞了關鍵的實驗步驟,以致眾多實驗室無法重複實驗;二是論文結論為假,NgAgo技術完全不工作。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屬於嚴重的學術不端。科研人員將研究成果公開發表,就是為了其他的科學家可以認同自己建立的理論,使用自己發明的實驗方法,意味著與這個研究有關的實驗步驟和數據都是可公開的,不可故意隱瞞誤導同行。

第二種情況,則有兩種可能:第一,韓春雨團隊在實驗過程中出現無意的失誤,導致並不真實的實驗結果。韓春雨在10月11日接受「知識分子」採訪時表示,他在論文發表後成功重複過兩次實驗。「一次是在論文發表後,一次是在前一段時間,都在一周左右的時間完成。」這意味著,韓春雨將無意的失誤這種可能性消除了。

第二種可能,就是有意而為的造假。在專業論壇裡,質疑者指出了NgAgo論文中的一些可疑情況,主要集中在論文中一組關鍵圖表,它展示了對哺乳動物細胞內源性基因位點的編輯,是NgAgo實驗中最為關鍵的實驗證據。沒有重複出這一實驗的研究團隊,基本都卡在此。

對於造假的指控,最直接的應對方式就是公布實驗的原始數據。通常將原始數據和論文中的數據做比較,就能知道數據是否被修改過。

學術界呼籲韓春雨公開更多的實驗數據。

作為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條件之一,作者須將材料、數據、代碼和相關的實驗流程及時向讀者提供,不可加以不當限制。8月8日,韓春雨曾向非營利性質粒共享信息庫Addgene提交了一份更詳細的實驗步驟,與其論文裡的實驗步驟大同小異,在試劑配方上有所差別。

在隨後的近四個月,按新提供的實驗步驟,全球仍然沒有韓春雨之外的科學家站出來,宣布重複了這項實驗結果。

截至目前,韓春雨拒絕出示原始數據來自證清白,一個理由是自己的實驗室條件非常有限,有時要用公共實驗室的儀器,實驗記錄不完整。但此種說法很難被科學界接受。「難道他的實驗室窮到連實驗記錄本、照相機都買不起?」科普作家方舟子對《財經》記者說,記錄、保存實驗數據是對科研的基本要求,是實驗真實性的基本保證。他認為,由於韓春雨有關該技術的論文插圖存在明顯的造假,而且韓在遭到質疑後,拒絕按照學術規範公布實驗原始數據,他判斷是屬於有意的造假。

在整個質疑的過程中,被置於火中煎熬的韓春雨,數次給出了同一個理由:別人重複不了實驗,細胞被汙染的可能性最大。

同行們卻稱,這種可能性幾乎沒有,因為不可能所有無法重複出韓春雨實驗的實驗室都出現了細胞汙染。而且,有部分人在再次重複韓春雨的實驗前,已經進行檢測並排除了支原體汙染。

部分實名質疑者為了搞清楚原因,曾向韓春雨的實驗室派出了客座研究人員,但是在韓春雨的實驗室,他們沒能獲得允許操作相關實驗。

姜韜告訴《財經》記者,判斷韓是否造假的唯一方法是鑑定上述關鍵圖的原始記錄。如果原始記錄丟失或損毀,那就成為永遠的懸案了。

美國要求保存實驗原始數據至少五年,如果遭到質疑則要無限期保存。

方舟子認為,如果一個成果的真實性遭到質疑時,研究者不能出示原始數據,就可以認定實驗結果是捏造的。

韓春雨對於實驗數據可以證明自己清白的科學共同體規矩也是認同的。11月23日國際期刊《自然》引述韓的話說,他已發現了其他研究人員沒有注意到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能夠解釋為什麼其他人難以重複他的結果。他說目前正在做確認實驗,這樣他就能發表數據和實驗步驟讓批評者滿意。

然而,這並不是韓春雨發表論文的原始實驗數據,也無法證明在發表論文時,他是否真正實現了NgAgo的基因編輯功能。

利益攸關者

浙江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研究員沈嘯,不僅是論文的作者之一,也是申請中的NgAgo技術專利的共同發明人。8月11日,《財經》記者在浙江大學沈嘯的辦公室見到了他,其時學校正在放暑假,沈嘯稱他的實驗室在重複該項實驗,做一些修正。此後,《財經》記者多次簡訊聯繫他,均未得到回應。

10月15日,在13位國內科學家實名質疑後,沈嘯通過鳳凰資訊發聲,「如果最後證明文章的東西是虛構的,我表示非常遺憾,我參與到裡面了,我不會逃避這個責任。」沈嘯在採訪中釐清了其參與實驗的情況,他的工作在於對實驗的設計提供建議並協助論文撰寫,並未參與到實驗過程當中,他所看到的也是論文中呈現出的數據。

如果論文沒有問題,沈嘯會因此獲得學術上和經濟上的好處,有問題,就要共同承擔責任,益處和責任是對等的。方舟子認為,沈嘯必須保證實驗的真實性。在實驗結果遭到質疑時,他是最有條件驗證實驗的,因為韓春雨無法拒絕向合作者提供實驗材料和指導。

在一片質疑聲中,韓春雨當選河北省科協副主席,被河北省委宣傳部和省教育廳授予「美麗河北·最美教師」榮譽稱號,被河北科技大學先後推薦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候選人和「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候選人。

4月,教育部官網發布的《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徵求意見稿中,定義了七類學術不端行為,其中第三類,是偽造科研數據、資料、文獻、注釋,或者捏造事實、編造虛假研究成果;第五類,是在申報課題、成果、獎勵和職務評審評定過程中提供虛假學術信息。

按上述教育部辦法,高等學校對媒體公開報導、其他學術機構或者社會組織主動披露的涉及本校人員的學術不端行為,應當依據職權,主動進行調查處理。

在上述河北科技大學回應質疑的聲明中,稱一項新的科學發現往往需要一個較長的驗證周期,懇請社會各界多一點支持、多一點時間、多一點耐心。不過在一些學者看來,河北科技大學的利益和名譽與韓春雨緊密綁在一起,是不可能通過該校校方進行調查的。

韓春雨和河北科技大學也憑藉這一研究獲得了巨額經費支持,河北科技大學基因編輯項目入選河北省「創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項目」,省發改委在8月9日批覆了河北科技大學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中心的建設項目,總投資2.24億元,所需資金由省財政安排,並於8月31日開始招標採購進口儀器設備。

因此,一些質疑者提出,在進一步實驗驗證其正確與否之前,各方宜謹慎對待韓春雨及其研究成果,不給予過高或不必要的支持。

9月9日,方舟子實名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舉報韓春雨,建議成立獨立調查組,要求韓春雨交出實驗原始數據,請其他實驗室重複韓春雨的實驗。目前「沒有收到任何回音」。

國內對涉嫌學術不端者公開處理的案例並不多。如2009年,西南交大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黃慶因博士論文作假,被取消博士學位和研究生導師資格;同年,浙江大學藥學院副教授賀海波因抄襲、剽竊他人實驗室數據,被浙江大學撤銷副教授職務,並開除。

針對韓春雨論文的調查,《自然·生物技術》給出了截止期,即2017年1月底之前完成。如果《自然·生物技術》決定撤稿,那麼國內相關部門也應該嚴肅進行處理。

本刊記者王麗娜對此文亦有貢獻

相關焦點

  • 媒體:韓春雨事件 學術界能否自證清白
    這在學術界是一個重磅消息,全球許多實驗室開始跟進研究。韓春雨在媒體熱情洋溢的介紹中,迅速成為一顆耀眼的科研新星。 學術界呼籲韓春雨公開更多的實驗數據。 作為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條件之一,作者須將材料、數據、代碼和相關的實驗流程及時向讀者提供,不可加以不當限制。8月8日,韓春雨曾向非營利性質粒共享信息庫Addgene提交了一份更詳細的實驗步驟,與其論文裡的實驗步驟大同小異,在試劑配方上有所差別。
  • 韓春雨拒自證清白, 12學者實名不能重複, 中國式調查何去何從?
    昨天,一波三折、沸沸揚揚的韓春雨基因編輯技術爭議出現戲劇性的變化。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的時候,韓春雨聲稱,「這是有罪推論。。。我為什麼要自證清白?」 「他們(指重複失敗的科學家)要是願意實名出來,我們就讓重複實驗成功的人實名出來。」
  • 被遺忘的韓春雨與NgAgo
    韓春雨的NgAgo已經過去了四年,現在是否造假已經杳無音信。2017年國家知識產權局消息,以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員沈嘯為發明人的專利——以Argonaute核酸酶為核心的基因編輯技術,因申請人未在規定期限內答覆國家智慧財產權的第一次審查意見通知書,該專利的申請被視為撤回。2017年1月9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該專利申請的「視為撤回通知書」。
  • 韓春雨回應質疑:讓我自證清白是明顯給我設的套
    韓春雨說,他並未有過這樣的表態,是否公布另3人名單,是要看對方的意願,而別人不願捲入此事件中。  後來,河北科技大學以官方名義公布,稱有獨立於該校之外的機構成功重複韓春雨實驗。  最新進展  《自然·生物技術》:仍在調查  韓春雨論文爭議事件持續至今,不少學者提出質疑。對此,刊登論文的英國期刊《自然·生物技術》在給新華社記者的最新回應中說,還在繼續調查這一事件,「目前沒有做出進一步的決定」。
  • 扒一扒:中國學術界的兩大懸案
    2016年的中國學術界有一懸案持續了半年之久,那就是韓春雨事件,從5月至今,韓春雨是否設計到學術造假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定論,實在是懸之又懸,這不禁讓小編想起去年的張生家事件,這就不得扒一扒學術界的這兩大懸案了。
  • 中國科學報:韓春雨事件調查結果難服眾 學界期待公布細節
    ■本報記者 甘曉 見習記者 程唯珈韓春雨圖片來源網絡8月31日晚,河北科技大學官網首頁發布了題為《學校公布學術調查和處理結果》(以下簡稱「結果」)的新聞。點開連結,這正是學術界期盼已久的對韓春雨團隊的調查結果。
  • 韓春雨:打開僵局的關鍵,仍然拒絕自證清白
    在協和,韓春雨流暢地向同行和學生介紹著這個前途光明的新工具。他談吐輕快幽默,在場師生反響相當熱烈。在仔細闡述NgAgo的優勢與不足後,韓春雨透露自己正在試圖將NgAgo優化出一個使用起來更方便的「2.0版本」,讓大家拭目以待。
  • 追問韓春雨事件調查報告的四大痛點
    據此前《中國科學報》報導,針對韓春雨論文的質疑集中在論文中的第四部分結果上,即證明NgAgo能否編輯內源人類基因組。2.撤回韓春雨基於論文的所獲是否合規合法?上述分析中我們看到,在2016年5月論文發表後僅僅兩三個月時間,「韓春雨論文」事件就不再是韓春雨一個人的事,主角隊伍不斷擴大,學校、地方政府悉數登場。鬧劇落幕,帳要怎麼算?4.調查報告沒有涉及的事件,河北科大與諾維信的合作,然後呢?
  • 韓春雨事件始末梳理 韓春雨事件結局是什麼韓春雨論文造假了嗎
    【河北科大發布調查結果,稱韓春雨團隊不存在主觀造假】持續兩年多的韓春雨論文事件終於塵埃落定。31日,河北科技大學官網刊發《學校公布韓春雨團隊撤稿論文的調查和處理結果》稱,該校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調查和處理結果》還稱, 2016年5月2日,韓春雨作為通訊作者在《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NgAgo-gDNA為導向的基因編輯技術》論文。
  • 河北科大承諾公布韓春雨實驗驗證時間已到(附韓春雨事件表)
    近日,有讀者梳理了韓春雨事件的重要時間節點,《賽先生》刊發在此,希望國內有關部門和學術界能夠秉承專業化原則揭開謎團。我們相信,針對該事件的專業化調查將對我國的科研文化、科研風氣和對未確認的科學成果如何報導產生至關重要的深遠影響。《賽先生》將對此事件持續關注,報導此成果的確認情況。  作者 林小鹿(歐洲某研究所生物學博士)  深陷實驗重複性爭議漩渦中的韓春雨事件已經過去兩個多月,河北科技大學承諾的一個月給出調查結論之期將近,公眾仍未看到水落石出的跡象。
  • 面對質疑 韓春雨聲稱:實驗沒問題,已重複兩次
    攝影:陳曉雪 編者按: 5月初,《知識分子》以國際科學媒體的標準,第一時間報導依據國際科學同行評議的學術刊物上發表的韓春雨論文以及當時多位科學家評論,並說明其是發展了荷蘭科學家的工作。此後,國內媒體和單位紛紛跟進,因為沒有新的工作進展,《知識分子》未繼續報導。
  • 袁嵐峰:這次的韓春雨論文撤稿事件能說明什麼?
    在歷時一年多後,這場戲劇性事件終於給出了一個科學方面的階段性結論。 如何理解這場事件? 我的專業是理論與計算化學,不是生物學,所以我無法對其中的科學原理和技術細節做太多解讀。不過,全世界的科學工作者組成了一個科學共同體,具有大致相同的價值觀和行為規範。
  • 從「諾獎學者」到「學術騙子」,韓春雨事件給全社會上了一課
    紛紛擾擾兩年多,「韓春雨事件」終於有了新進展——河北科技大學日前公布調查結果,認為撤稿論文已不再具備重新發表的基礎,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韓春雨本人也回應稱,實驗設計有缺陷、研究過程不嚴謹。提起韓春雨,對科學圈稍有興趣的人想必都不陌生。
  • 河北科大讓韓春雨事件謎團加深:未定學術不端,但有疑似處理—新聞...
    韓春雨事件的結論究竟是什麼?這目前仍是「懸案」, 河北科技大學在結論中對韓春雨是否「學術不端」並沒有明確認定。相較之下,另一所高校武漢大學在1月29日回應該校李紅良團隊被舉報學術造假時,直接認為李紅良 「不存在學術造假行為」。儘管如此,李紅良學術造假事件當下仍有爭議。
  • 北大教授對韓春雨事件公開信:這是中國學術節點性事件
    參考消息網10月13日報導 外媒稱,自5月2日韓春雨作為通訊作者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論文發表引起關注、5月底質疑的聲音開始出現,韓春雨實驗的可重複爭議在中國科學界和社會層面都引發了相關討論。中國媒體報導稱,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中科院院士邵峰11日表示。「這是中國學術生態節點性事件,需要科學共同體認真對待,我們此前通過多種方式致信河北科技大學校長孫鶴旭,但似乎收效甚微,所以選擇公開這封信。」
  • 13位科學家公開質疑,韓春雨該「自證清白」
    韓春雨本人在論文中描述,NgAgo基因編輯技術能在37℃常溫下對細胞內的基因進行敲除、插入等改造工作,其效率高達21.3%~41.3%,完全能夠媲美國際上公認為「基因魔剪」的CRISPR技術,特別在靶點選擇上更加寬泛,比CRISPR技術更具優勢。和國內科研工作者一樣興奮的,還有國內媒體,以及韓春雨所在的高校。媒體將NgAgo譽為諾獎級別的科研成果。
  • 韓春雨撤稿事件:事情遠沒有結束
    「在韓春雨事件中,河北科技大學的做法非常不對。科研單位對科研人員的科研行為有監督和規範的職責,科研單位一定要公正。如果能力有限,可以尋求其他科研機構的幫助,但是不能什麼都不做。」廖侃說,「科研水平和科研道德的建設、維護怎麼進行需要深入反思,不能說利益攸關、家醜不可外揚就不進行了。國內很多地方還是很難做到公正的評價,如果不改,以後還會有類似的事情發生。」
  • 媒體:應啟動對韓春雨學術誠信調查 這是對他的最好保護
    學術界是如何看待韓春雨事件?韓春雨事件的核心是什麼?國內某研究所分子生物學學術帶頭人(PI)為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特別撰寫了一篇評論。作者要求匿名處理,化名甄大元。本文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立場。
  • 科技日報頭版評論:「韓春雨事件」折射實證精神缺位
    科技日報頭版評論:「韓春雨事件」折射實證精神缺位 每次討論科技界的學術不端問題,韓春雨事件總被反覆提及。
  • 如何讓賀建奎、韓春雨事件不再重演?清華教授呼籲「三管齊下」
    如何讓賀建奎、韓春雨事件不再重演?在昨天舉行的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專家講壇」上,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李正風教授做了題為《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問題》的報告。在他看來,近年來我國科技界發生的這幾起事件都與科研誠信缺失有關,我們一定要讓科學共同體成為學術評價的真正主體,同時政府部門要加強對科學共同體的監管,完善公共治理體系,「三管齊下」才能有效提高國內科技界的誠信指數。 韓春雨犯了「誠實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