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中國學術界有一懸案持續了半年之久,那就是韓春雨事件,從5月至今,韓春雨是否設計到學術造假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定論,實在是懸之又懸,這不禁讓小編想起去年的張生家事件,這就不得扒一扒學術界的這兩大懸案了。
1.張生家事件
2015年9月14日,《科學通報》(英文版)發表了一篇關於動物磁感應受體蛋白方面的論文,論文的通訊作者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學術帶頭人(PI)張生家。
論文刊出,即在同行學術圈內引發爭論。質疑方認為,張生家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謝燦存在事實上的合作關係,張生家論文中提及的磁蛋白基因正是由謝燦 實驗室發現的,而謝燦等人的相關研究論文已投遞《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並正在審稿過程中,因此張生家「提前」發表的論文有 「搶發」他人成果的嫌疑。清華北大於論文發表當晚聯合要求《科學通報》撤稿。
而就在此前的8月22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謝燦對外公開了一封《關於清華大學張生家與北京大學謝燦關於磁感應受體蛋白項目合作中違背學術道德行為的情況說明》,請求兩校立即啟動調查阻止張生家投稿。
謝燦認為,張生家以合作的名義,拿走自己鑑定的基因、抗體,然後撕毀全部協議,搶發論文,違背了學術道德。
張生家則堅稱,自己和謝燦的研究完全是兩個領域,違背約定提前發文章屬於「正當防衛」的無奈之舉。
10月15日,論文發表一個月後,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以張生家作為「學術不端」分子的慘敗而暫時告一段落。清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解聘了張生家,但最終的詳細調查結果卻沒有對大眾公開。而張生家聲稱,最終的調查結果表明他並無過錯。之後各方在媒體上又爆出了大量的資料,小編就不在此文中列舉了,大家有興趣可以自行搜索。雖然張已人走,但其「茶」還未涼,這個已經具有國際影響的中國「學術不端」事件依然在學術界留下了一個大大的疑問。各方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堪稱學術界的「羅生門」。
2.韓春雨事件
2016年5月2日,韓春雨團隊關於NgAgo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發表,引發國內外、圈內外高度關注,他的研究成果也被稱為是「諾貝爾獎級別」。
但在論文發表沒多久後,國內外的多位科學家紛紛表示無法重複韓春雨實驗結果,懷疑韓春雨有學術造假之嫌,韓春雨則多次回應,自己的實驗沒有問題,別人重複不了,細胞汙染的可能最大,並稱已有實驗室重複出結果,但始終沒有透露實驗室的名字。
然而到目前為止,韓春雨依然無法自證清白,他稱這期間實驗室承受了太多的風波,實驗材料被毀,無法快速的重複出自己的結果。
這個在學術界紛擾半年的謎題,至今依然無法揭曉謎底。
3.兩大懸案之異同
相同點:都涉及到學術不端。
不同點:
張生家的論文研究成果沒有爭議,是可行的,但是這個研究成果究竟應該給誰,卻是一件無法定論的事情,雙方各執一詞,且都提供了對己方有利的大量「證據」。
韓春雨的論文發表後,國內外的多名科學家均無法重複出,並且給出了詳細的細節。韓春雨多次聲稱可以重複,卻不願公布細節。不管結果如何,至少韓春雨在5月份發表的論文是不完整的,真相究竟如何也只能留待日後了。
4.小編說
這兩大懸案真相如何,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但學術界應該少一些學術不端事件,近年來我國學術不端事件愈演愈烈,在國際上已經丟盡了臉面,小編認為相關部門應該加大嚴查力度,加大懲罰力度,而科學家們也應該嚴格自律,做科研,誠信為本,讓學術不端事件不再在科研圈中出現。(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