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對韓春雨事件公開信:這是中國學術節點性事件

2020-11-23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0月13日報導 外媒稱,自5月2日韓春雨作為通訊作者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論文發表引起關注、5月底質疑的聲音開始出現,韓春雨實驗的可重複爭議在中國科學界和社會層面都引發了相關討論。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0月13日報導,12日,北大教授饒毅及中科院院士邵峰表示曾在9月初嘗試與河北科技大學取得聯繫,遲遲沒得到答覆。直到10月10日下午,饒毅收到河北科技大學9月28日蓋章寄出的掛號信。

中國媒體報導稱,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中科院院士邵峰11日表示。「這是中國學術生態節點性事件,需要科學共同體認真對待,我們此前通過多種方式致信河北科技大學校長孫鶴旭,但似乎收效甚微,所以選擇公開這封信。」

在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等多家科研院所的13位課題組負責人實名公開表示無法重複韓春雨的NgAgo基因編輯新技術的實驗後,《知識分子》主編、北京大學講席教授饒毅和邵峰公開了這封信。

報導稱,他們早在9月初就嘗試與孫鶴旭校長溝通。饒毅透露,他們於9月7日給孫鶴旭發郵件。郵件寫道,他們屬於今年5月第一批對韓春雨的科研工作給予正面評價的科學工作者。初期,鑑於韓春雨的工作經過嚴格的同行評議,發表在嚴肅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生物技術》上,且未有同行看出明顯問題,根據他們的學術背景,按照國際學術慣例正面肯定了韓春雨的工作。

後來,國內外陸續有很多學者宣告無法成功使用韓春雨的這項新技術,對韓春雨的這項工作提出質疑,給韓春雨本人、河北科技大學乃至中國生物學研究帶來了很大影響,且這些質疑一直未得到來自韓春雨及其團隊的正面和有說服力的回應。他們在信中建議各方包括河北科技大學謹慎對待韓春雨及其研究成果。

他們在這封信中寫道,「鑑於這件事的影響力和關注度,以及科學研究成果的嚴肅性,請允許我們建議河北科技大學按照國際慣例成立由校內和校外相關專家組成的委員會(如果需要,我們可以幫助建議委員會成員),認真仔細核實韓春雨的研究成果。如有必要,可安排韓春雨及其團隊在委員會成員知曉或在場情況下,重複實驗結果,以儘快得出嚴謹的結論,澄清事實。」

這封郵件沒有得到回應。饒毅回憶,9月13日,他們託校長的同學電話詢問,帶回的信息是校長沒有收到郵件。9月14日,他簡訊詢問孫鶴旭準確地址以便郵寄信件,同樣沒有回應。9月15日,饒毅的助手電子郵件致信河北科技大學校長,告知饒毅、邵峰計劃用掛號信寄此前那份電子郵件的信。9月23日,由他們兩位籤名的掛號信寄給孫校長,並顯示兩天後由學校收發室代收。10月10日下午,饒毅收到河北科技大學9月28日蓋章寄出的掛號信。掛號信裡寫道,學校將認真考慮他們的建議,同時希望繼續支持河北科技大學的建設與發展。

邵峰說,「正如信裡所說,按照學術慣例,當一個新的研究成果剛出來時,我們默認它是真實可靠的,至少不應該公開懷疑,但對該研究成果的最終認同和褒獎,則需要經過同行的驗證並取決於相關研究者如何評價該成果對自己工作和領域發展的推動作用。」

邵峰說,當網際網路最初出現一些零星的質疑時,他傾向於認為韓春雨也許隱瞞了某些技術細節。「但隨後出現大面積質疑時,我們認為學校和韓春雨本人應該出來面對,因為在學術期刊上公開報導一個新的技術成果,其根本目的是要讓別人用,作為一名學者,作者也有義務使其他研究者能夠使用該新技術,否則即使發表了文章,但對科學卻是沒有貢獻的。」

邵峰認為,現在重要的不是給韓春雨本人下個結論,而是把事情推向正規程序,按照通行的學術規範來處理。

饒毅認為,河北科技大學的回覆比較籠統,不清楚將有什麼措施,「很多人希望河北科大是在認真討論,而不是推脫」。

如果學校不回應,學術共同體下一步該如何推進這件事?邵峰表示,「我們只能先看看這封信公開後的效果,學校也可以繼續不回應,但我們認為應該盡這個義務,因為好的學術生態需要科學共同體的每一員一起去維護,我們也在建議,未能重複和有效使用NgAgo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究者發表同行評議的學術論文,報導他們的實驗結果,以更為正規化的方式進行學術探討和質疑。」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韓春雨

相關焦點

  • 如何讓賀建奎、韓春雨事件不再重演?清華教授呼籲「三管齊下」
    如何讓賀建奎、韓春雨事件不再重演?在昨天舉行的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專家講壇」上,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李正風教授做了題為《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問題》的報告。在他看來,近年來我國科技界發生的這幾起事件都與科研誠信缺失有關,我們一定要讓科學共同體成為學術評價的真正主體,同時政府部門要加強對科學共同體的監管,完善公共治理體系,「三管齊下」才能有效提高國內科技界的誠信指數。 韓春雨犯了「誠實的錯誤」?
  • 追問韓春雨事件調查報告的四大痛點
    按照我們的理解,發表論文的基礎首先要實驗是真的、數據是真的,還需要前人沒有研究過,也就是說有創新性。NgAgo當然是創新成果,那麼不具備重新發表的基礎,問題就出在真實性上了。「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那麼,真實的原因是什麼?第三方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學術上的調查結果是什麼?
  • 中國科學報:韓春雨事件調查結果難服眾 學界期待公布細節
    對此,《中國科學報》記者聯繫多名科學家,包括當時公開實名質疑韓春雨論文結果的13名科學家,他們均表示對於韓春雨論文事件的調查結果難以信服,期待公布調查細節,用證據說話。《中國科學報》記者在河北科大官網首頁上點擊新聞標題後,連結至該校發展規劃與政策法規處網站,學術委員會相關內容也在這一站點顯示,「學術委員會委員名單」一欄為空。記者撥通該網站上顯示的該校學術委員會秘書處電話,一直無人接聽。
  • 河北科大承諾公布韓春雨實驗驗證時間已到(附韓春雨事件表)
    我們相信,針對該事件的專業化調查將對我國的科研文化、科研風氣和對未確認的科學成果如何報導產生至關重要的深遠影響。《賽先生》將對此事件持續關注,報導此成果的確認情況。  作者 林小鹿(歐洲某研究所生物學博士)  深陷實驗重複性爭議漩渦中的韓春雨事件已經過去兩個多月,河北科技大學承諾的一個月給出調查結論之期將近,公眾仍未看到水落石出的跡象。
  • 袁嵐峰:這次的韓春雨論文撤稿事件能說明什麼?
    在歷時一年多後,這場戲劇性事件終於給出了一個科學方面的階段性結論。 如何理解這場事件? 我的專業是理論與計算化學,不是生物學,所以我無法對其中的科學原理和技術細節做太多解讀。不過,全世界的科學工作者組成了一個科學共同體,具有大致相同的價值觀和行為規範。
  • 河北科大讓韓春雨事件謎團加深:未定學術不端,但有疑似處理—新聞...
    韓春雨事件的結論究竟是什麼?這目前仍是「懸案」, 河北科技大學在結論中對韓春雨是否「學術不端」並沒有明確認定。相較之下,另一所高校武漢大學在1月29日回應該校李紅良團隊被舉報學術造假時,直接認為李紅良 「不存在學術造假行為」。儘管如此,李紅良學術造假事件當下仍有爭議。
  • 從「諾獎學者」到「學術騙子」,韓春雨事件給全社會上了一課
    紛紛擾擾兩年多,「韓春雨事件」終於有了新進展——河北科技大學日前公布調查結果,認為撤稿論文已不再具備重新發表的基礎,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韓春雨本人也回應稱,實驗設計有缺陷、研究過程不嚴謹。提起韓春雨,對科學圈稍有興趣的人想必都不陌生。
  • 媒體:韓春雨事件,學術界能否自證清白?
    對韓春雨研究成果的質疑一波接一波,利益相關者和機構也逐漸浮出水面原標題:韓春雨事件,學術界能否自證清白「實驗可控性非常高不僅國內其他實驗室,美國、西班牙等國的多位科學家也公開表示,無法重複韓的實驗結果。  在具備條件的實驗室,重複一次這樣的實驗,成本主要花在人工和試劑,約幾千元到上萬元可以完成。「這不貴,所以當我的一位博士生很激動地要嘗試時,我勉強答應了,雖然他可能做不出來什麼。」一位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對《財經》記者說。
  • 韓春雨事件始末梳理 韓春雨事件結局是什麼韓春雨論文造假了嗎
    【河北科大發布調查結果,稱韓春雨團隊不存在主觀造假】持續兩年多的韓春雨論文事件終於塵埃落定。31日,河北科技大學官網刊發《學校公布韓春雨團隊撤稿論文的調查和處理結果》稱,該校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調查和處理結果》還稱, 2016年5月2日,韓春雨作為通訊作者在《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NgAgo-gDNA為導向的基因編輯技術》論文。
  • 科技日報頭版評論:「韓春雨事件」折射實證精神缺位
    科技日報頭版評論:「韓春雨事件」折射實證精神缺位 每次討論科技界的學術不端問題,韓春雨事件總被反覆提及。
  • 在韓春雨事件中我們更該關注什麼
    在當前的討論中,我們也許過度關注NgAgo論文可重複性問題了。熟悉科學的人都知道,大多數科學論文,包括一些發表在著名學術雜誌上的論文,最終都成為了「垃圾」,這些論文最終被證明沒有科學意義,或者被發現有致命錯誤。很多論文,甚至一些諾獎獲得者的某些成果,最終都被證實不具可重複性。
  • 媒體:韓春雨事件 學術界能否自證清白
    不僅國內其他實驗室,美國、西班牙等國的多位科學家也公開表示,無法重複韓的實驗結果。 在具備條件的實驗室,重複一次這樣的實驗,成本主要花在人工和試劑,約幾千元到上萬元可以完成。「這不貴,所以當我的一位博士生很激動地要嘗試時,我勉強答應了,雖然他可能做不出來什麼。」一位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說。
  • 論文降重|從韓春雨到翟天臨,學術不端層出不窮,應該如何避免?
    這就很清楚了,如果違反以上七條內容,那就是學術不端,就應該接收應有的懲罰。二、學術不端事件回顧這些年我國學術不端事件眾多,不一而足,以下挑選幾起影響比較大的事件進行闡述。1.韓春雨論文「沒有主觀造假」這個事件鬧得就大了,當時全世界都知道了。
  • 特稿:韓春雨撤稿驗證科學界「自淨」機制
    新華社北京8月7日電  特稿:韓春雨撤稿驗證科學界「自淨」機制  新華社記者黃堃  備受關注的韓春雨基因編輯論文爭議事件近日有了結果,韓春雨團隊在英國著名學術刊物《自然》子刊《自然·生物技術》網站上發表撤稿聲明。
  • 河北科大決定對韓春雨成果啟動學術評議,最壞結果會是什麼?
    河北科大決定對韓春雨成果啟動學術評議,最壞結果會是什麼?不過,對韓春雨團隊的研究成果而言,目前在學術期刊領域僅僅顯示其重複性受到國內外學者的普遍質疑。上述人士表示,「現在只是撤稿,後面具體怎麼發展,還有很多種可能。」值得一提的是,從國內類似的學術調查事件來看,目前最嚴重的後果為撤銷榮譽及追繳科研經費等。
  • 韓春雨論文的可重複性問題,要怎麼「科學解決」?
    「除非別人重複不出來——要是Ago怎麼做也做不出來,這說明咱是中國的小保方晴子了。」5月16日,河北科技大學的韓春雨在北京講到他的基因組編輯系統NgAgo時開玩笑說了這麼一句。在場的同行和學生大笑——在「STAP細胞」學術不端事件過去兩年後,因篡改和捏造數據被《自然》撤稿、理研撤職的小保方晴子,早已成為科研人士無論如何都不能效仿的反面教材。
  • 韓春雨事件塵埃落定,河北科大:韓春雨團隊不存在主觀造假
    在韓春雨撤回《自然·生物技術》論文的 1 年零 27 天后,這件從學術圈擴散至公眾視野的事件終於等來了當事人所在高校給出的正式處理結果。韓春雨就公布撤稿論文調查處理結果表態來源:河北科技大學官網2016年5月2日,韓春雨在《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NgAgo-gDNA為導向的基因編輯技術》論文,全球多個實驗室均未能重複其實驗結果。2017年8月3日,韓春雨團隊主動撤回該論文。
  • 韓春雨事件再調查:河北科大避談學術評議,被曝曾組織論文買賣
    同日,韓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學表示:「決定啟動對韓春雨該項研究成果的學術評議及相關程序。」撤稿,不是這一學術事件的句號。但自此之後,韓春雨與期刊之間、與國內外無一例外無法重複他實驗的科學家同行之間、與媒體之間,被他稱為有輸贏之分的較量,進入停滯期。
  • 韓春雨事件調查結果留給學界的疑惑:如何面對複雜的學術環境?
    韓春雨 資料圖宣布啟動學術評議逾1年之際,8月31日,外界終於等來曾經引起國內外學術界震動的韓春雨事件調查結果。河北科技大學不足600字的《韓春雨團隊撤稿論文的調查和處理結果》的關鍵字是「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對這一姍姍來遲的調查結果,學界多數人士認為有「應付」之嫌。
  • 錢江晚報:韓春雨事件背後的諾獎焦慮
    原標題:韓春雨事件背後的諾獎焦慮   一般人,只知道圖書編輯,報刊編輯;「基因編輯」,離大眾太遠,太高深。但是,這個本來遠在大眾視野之外的科研課題,眼下成了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