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星
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這幾個月來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這也不奇怪,因為他的NgAgo論文從發表到現在,整個過程充滿了激發公眾興趣和討論的要素:他發現的基因編輯技術有可能開闢生物學的一個新領域,這讓熱望「中國第一」的媒體有了大力渲染民族自豪感的機會;作為一個來自省屬院校的不知名學者,在佔用很少資源的情況下,卻做出巨大的成果,再次凸顯了中國科學界的一個現象:知名院校和普通高校,大型和小型研究機構在資源佔有等方面存在的明顯差異性;當然,最重要的關注點是韓春雨NgAgo論文可重複性爭議,這不僅僅涉及到科學本身的問題,還涉及到相關機構的利益,乃至科學界的誠信問題。
在當前的討論中,我們也許過度關注NgAgo論文可重複性問題了。熟悉科學的人都知道,大多數科學論文,包括一些發表在著名學術雜誌上的論文,最終都成為了「垃圾」,這些論文最終被證明沒有科學意義,或者被發現有致命錯誤。很多論文,甚至一些諾獎獲得者的某些成果,最終都被證實不具可重複性。在某些時候,可重複性甚至不是決定某篇論文是否有價值的最關鍵因素(儘管可重複性一般被認為是科學的定義特徵之一)。曾經有一篇諾獎獲得者撰寫的論文,其結論無法重複,最終被完全否定,但這篇論文卻開創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其實,科學就是一個過程,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需要強調的是,這一過程需要時間,在時間長河中,科學發現和假說不停地被證實或證偽,慢慢前行(這其實也是科學和其他領域不同的地方之一)。
其實,如果韓春雨NgAgo論文真有問題(或者沒有價值),其他從事基因編輯研究的學者一定會在將來「淘汰」韓的這篇論文,讓它和其他「垃圾」論文一樣,在大浪淘沙過程中被「淘掉」。當然,如果韓春雨NgAgo論文真有價值,韓的論文一定會被其他學者引用並欣賞,道理也是一樣的。
對韓春雨論文可重複性的關注,有科學界急於求真的原因,也許還有中國科學界的「臉面」問題,甚至可能還關係到科學界的誠信問題。這需要時間去檢驗,也不是本文關注的重點。
科學活動中,過快地否定固然不好,但過快地肯定問題更大。其實在這一事件中,相比韓春雨NgAgo論文可重複性問題,有一點也許更值得大家關注和討論:論文發表不久,NgAgo技術及相關研究可能會獲得國家的大力支持(據媒體報導,將可能得到數以億計的支持),這讓中國的科研經費分配製度再次曝光在公眾眼前。對絕大多數科研工作者來說,中國科研經費分配製度和其他科研製度的制定和執行遠比驗證韓春雨NgAgo論文可重複性重要。
有關中國科研經費分配製度的討論不少了,像公正性、透明性、規範性和專業性等問題屢屢被提及,但一直很難解決。如果NgAgo技術及相關研究真的在很短時間內,就獲得了數以億計的經費支持,這將再次凸顯中國科研體制的深層次問題。
中國的科學研究能夠獲得多少資源的支持和這些資源如何分配是關係到每個科研工作者的問題。在我國,由於科研資源幾乎全部來自政府,所以在這些問題上,在很大程度上政府說了算,或者是在政府主導下來決定的。前者由政府決定容易理解,因為政府需要平衡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的需求,當然我們科研工作者應該努力讓政府相信,長期而言,對科研的更多投入,其收益將是最大的。
但後者(即資源分配)超出了政府的能力範圍。現代科技具有高度的專業性,科學門類愈加細分和複雜,尖端前沿發展方向具有很高的不可預測性,即便是資深科學家也難以準確把握方向和做出正確判斷。
我國科技資源的高度政府主導性決定了政府的責任巨大,政府分配的科技資源(包括經費)一旦出現偏差,對我國科技發展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解決科技體制存在的不足,避免潛在的資源浪費,需要積極發揮廣大科技人員在決策中的作用。
科學進步需要批判性思維。韓春雨事件和最近引起熱議的大型對撞機項目也許標誌著中國的科學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積極的討論、熱烈的爭議和善意的批評將有助於中國科學步入更好的發展軌道,更上一層樓。
我們當前面臨的問題已不僅僅是科技資源的分配問題。我國領導層已經下決心在包括科技體制在內的諸多方向進行一系列深化改革。在這個關鍵的時候,每個科研工作者有義務發出自己的聲音。從如何面對有爭議的研究成果,到如何更公正地獎勵有貢獻的研究人員;從如何合理決定資源在不同學科中的分配比例,到如何正確地選擇科研項目及確定其支持力度;從如何更好發揮大型科研機構和院士等資深學術群體的作用,到如何充分調動廣大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能動性等等。在許多方面,每個科研人員都應該發出自己的聲音,幫助決策者選擇出更好的改革路線,制定出更好的方針。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