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春雨事件中我們更該關注什麼

2020-11-23 中國網財經

  徐 星

  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這幾個月來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這也不奇怪,因為他的NgAgo論文從發表到現在,整個過程充滿了激發公眾興趣和討論的要素:他發現的基因編輯技術有可能開闢生物學的一個新領域,這讓熱望「中國第一」的媒體有了大力渲染民族自豪感的機會;作為一個來自省屬院校的不知名學者,在佔用很少資源的情況下,卻做出巨大的成果,再次凸顯了中國科學界的一個現象:知名院校和普通高校,大型和小型研究機構在資源佔有等方面存在的明顯差異性;當然,最重要的關注點是韓春雨NgAgo論文可重複性爭議,這不僅僅涉及到科學本身的問題,還涉及到相關機構的利益,乃至科學界的誠信問題。

  在當前的討論中,我們也許過度關注NgAgo論文可重複性問題了。熟悉科學的人都知道,大多數科學論文,包括一些發表在著名學術雜誌上的論文,最終都成為了「垃圾」,這些論文最終被證明沒有科學意義,或者被發現有致命錯誤。很多論文,甚至一些諾獎獲得者的某些成果,最終都被證實不具可重複性。在某些時候,可重複性甚至不是決定某篇論文是否有價值的最關鍵因素(儘管可重複性一般被認為是科學的定義特徵之一)。曾經有一篇諾獎獲得者撰寫的論文,其結論無法重複,最終被完全否定,但這篇論文卻開創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其實,科學就是一個過程,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需要強調的是,這一過程需要時間,在時間長河中,科學發現和假說不停地被證實或證偽,慢慢前行(這其實也是科學和其他領域不同的地方之一)。

  其實,如果韓春雨NgAgo論文真有問題(或者沒有價值),其他從事基因編輯研究的學者一定會在將來「淘汰」韓的這篇論文,讓它和其他「垃圾」論文一樣,在大浪淘沙過程中被「淘掉」。當然,如果韓春雨NgAgo論文真有價值,韓的論文一定會被其他學者引用並欣賞,道理也是一樣的。

  對韓春雨論文可重複性的關注,有科學界急於求真的原因,也許還有中國科學界的「臉面」問題,甚至可能還關係到科學界的誠信問題。這需要時間去檢驗,也不是本文關注的重點。

  科學活動中,過快地否定固然不好,但過快地肯定問題更大。其實在這一事件中,相比韓春雨NgAgo論文可重複性問題,有一點也許更值得大家關注和討論:論文發表不久,NgAgo技術及相關研究可能會獲得國家的大力支持(據媒體報導,將可能得到數以億計的支持),這讓中國的科研經費分配製度再次曝光在公眾眼前。對絕大多數科研工作者來說,中國科研經費分配製度和其他科研製度的制定和執行遠比驗證韓春雨NgAgo論文可重複性重要。

  有關中國科研經費分配製度的討論不少了,像公正性、透明性、規範性和專業性等問題屢屢被提及,但一直很難解決。如果NgAgo技術及相關研究真的在很短時間內,就獲得了數以億計的經費支持,這將再次凸顯中國科研體制的深層次問題。

  中國的科學研究能夠獲得多少資源的支持和這些資源如何分配是關係到每個科研工作者的問題。在我國,由於科研資源幾乎全部來自政府,所以在這些問題上,在很大程度上政府說了算,或者是在政府主導下來決定的。前者由政府決定容易理解,因為政府需要平衡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的需求,當然我們科研工作者應該努力讓政府相信,長期而言,對科研的更多投入,其收益將是最大的。

  但後者(即資源分配)超出了政府的能力範圍。現代科技具有高度的專業性,科學門類愈加細分和複雜,尖端前沿發展方向具有很高的不可預測性,即便是資深科學家也難以準確把握方向和做出正確判斷。

  我國科技資源的高度政府主導性決定了政府的責任巨大,政府分配的科技資源(包括經費)一旦出現偏差,對我國科技發展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解決科技體制存在的不足,避免潛在的資源浪費,需要積極發揮廣大科技人員在決策中的作用。

  科學進步需要批判性思維。韓春雨事件和最近引起熱議的大型對撞機項目也許標誌著中國的科學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積極的討論、熱烈的爭議和善意的批評將有助於中國科學步入更好的發展軌道,更上一層樓。

  我們當前面臨的問題已不僅僅是科技資源的分配問題。我國領導層已經下決心在包括科技體制在內的諸多方向進行一系列深化改革。在這個關鍵的時候,每個科研工作者有義務發出自己的聲音。從如何面對有爭議的研究成果,到如何更公正地獎勵有貢獻的研究人員;從如何合理決定資源在不同學科中的分配比例,到如何正確地選擇科研項目及確定其支持力度;從如何更好發揮大型科研機構和院士等資深學術群體的作用,到如何充分調動廣大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能動性等等。在許多方面,每個科研人員都應該發出自己的聲音,幫助決策者選擇出更好的改革路線,制定出更好的方針。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羅伯特)

相關焦點

  • 袁嵐峰:這次的韓春雨論文撤稿事件能說明什麼?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袁嵐峰】 2017年8月3日,著名的科學期刊《自然·生物技術》撤回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副教授團隊於2016年5月2日發表在該期刊的論文。這次撤稿,是韓春雨主動申請的。在歷時一年多後,這場戲劇性事件終於給出了一個科學方面的階段性結論。 如何理解這場事件?
  • 追問韓春雨事件調查報告的四大痛點
    據此前《中國科學報》報導,針對韓春雨論文的質疑集中在論文中的第四部分結果上,即證明NgAgo能否編輯內源人類基因組。2.撤回韓春雨基於論文的所獲是否合規合法?對此,韓春雨表示了歉意,並對同行學者和社會的關注表達了感謝。3.除了韓春雨之外,其他人在這件事上的獲利,又應如何追回?上述分析中我們看到,在2016年5月論文發表後僅僅兩三個月時間,「韓春雨論文」事件就不再是韓春雨一個人的事,主角隊伍不斷擴大,學校、地方政府悉數登場。
  • 韓春雨事件始末梳理 韓春雨事件結局是什麼韓春雨論文造假了嗎
    【河北科大發布調查結果,稱韓春雨團隊不存在主觀造假】持續兩年多的韓春雨論文事件終於塵埃落定。31日,河北科技大學官網刊發《學校公布韓春雨團隊撤稿論文的調查和處理結果》稱,該校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調查和處理結果》還稱, 2016年5月2日,韓春雨作為通訊作者在《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NgAgo-gDNA為導向的基因編輯技術》論文。
  • 北大教授對韓春雨事件公開信:這是中國學術節點性事件
    參考消息網10月13日報導 外媒稱,自5月2日韓春雨作為通訊作者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論文發表引起關注、5月底質疑的聲音開始出現,韓春雨實驗的可重複爭議在中國科學界和社會層面都引發了相關討論。初期,鑑於韓春雨的工作經過嚴格的同行評議,發表在嚴肅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生物技術》上,且未有同行看出明顯問題,根據他們的學術背景,按照國際學術慣例正面肯定了韓春雨的工作。後來,國內外陸續有很多學者宣告無法成功使用韓春雨的這項新技術,對韓春雨的這項工作提出質疑,給韓春雨本人、河北科技大學乃至中國生物學研究帶來了很大影響,且這些質疑一直未得到來自韓春雨及其團隊的正面和有說服力的回應。
  • 科技日報頭版評論:「韓春雨事件」折射實證精神缺位
    科技日報頭版評論:「韓春雨事件」折射實證精神缺位 每次討論科技界的學術不端問題,韓春雨事件總被反覆提及。
  • 中國科學報:韓春雨事件調查結果難服眾 學界期待公布細節
    結果中稱「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同時表示正在退回「基於撤稿論文所獲得的科研項目、績效獎勵、榮譽稱號、社會任職等」。對此,《中國科學報》記者聯繫多名科學家,包括當時公開實名質疑韓春雨論文結果的13名科學家,他們均表示對於韓春雨論文事件的調查結果難以信服,期待公布調查細節,用證據說話。
  • 韓春雨事件 我們該反思什麼
    》的社論,稱「撤回韓春雨團隊於2016年5月2日發表在該期刊的論文」。然而,就韓春雨團隊論文中實驗的可重複性,則依舊是個迷。韓春雨事件所引發的學術爭論也並未因此結束。韓春雨主動撤稿也並不意味著就是學術造假,相反,韓春雨主動撤稿卻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學術研究的一些信心。
  • 媒體:韓春雨事件,學術界能否自證清白?
    對韓春雨研究成果的質疑一波接一波,利益相關者和機構也逐漸浮出水面原標題:韓春雨事件,學術界能否自證清白「實驗可控性非常高在韓春雨的陳述中,能夠重複其實驗的實驗室是存在的。最初,他聲稱有20家實驗室重複出了他的實驗,後來改口說有六七家。10月14日,河北科技大學校方發表一份聲明稱:已經有獨立於我校之外的機構運用韓春雨團隊的NgAgo技術實現了基因編輯,該機構與韓春雨團隊的合作正在洽談中。在此信息中,重複出實驗的機構似乎又變成了一家。
  • 河北科大承諾公布韓春雨實驗驗證時間已到(附韓春雨事件表)
    我們相信,針對該事件的專業化調查將對我國的科研文化、科研風氣和對未確認的科學成果如何報導產生至關重要的深遠影響。《賽先生》將對此事件持續關注,報導此成果的確認情況。  作者 林小鹿(歐洲某研究所生物學博士)  深陷實驗重複性爭議漩渦中的韓春雨事件已經過去兩個多月,河北科技大學承諾的一個月給出調查結論之期將近,公眾仍未看到水落石出的跡象。
  • 河北科大讓韓春雨事件謎團加深:未定學術不端,但有疑似處理—新聞...
    韓春雨事件的結論究竟是什麼?這目前仍是「懸案」, 河北科技大學在結論中對韓春雨是否「學術不端」並沒有明確認定。相較之下,另一所高校武漢大學在1月29日回應該校李紅良團隊被舉報學術造假時,直接認為李紅良 「不存在學術造假行為」。儘管如此,李紅良學術造假事件當下仍有爭議。
  • 從「諾獎學者」到「學術騙子」,韓春雨事件給全社會上了一課
    紛紛擾擾兩年多,「韓春雨事件」終於有了新進展——河北科技大學日前公布調查結果,認為撤稿論文已不再具備重新發表的基礎,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韓春雨本人也回應稱,實驗設計有缺陷、研究過程不嚴謹。提起韓春雨,對科學圈稍有興趣的人想必都不陌生。
  • 被遺忘的韓春雨與NgAgo
    韓春雨的NgAgo已經過去了四年,現在是否造假已經杳無音信。2017年國家知識產權局消息,以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員沈嘯為發明人的專利——以Argonaute核酸酶為核心的基因編輯技術,因申請人未在規定期限內答覆國家智慧財產權的第一次審查意見通知書,該專利的申請被視為撤回。2017年1月9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該專利申請的「視為撤回通知書」。
  • 如何讓賀建奎、韓春雨事件不再重演?清華教授呼籲「三管齊下」
    如何讓賀建奎、韓春雨事件不再重演?在昨天舉行的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專家講壇」上,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李正風教授做了題為《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問題》的報告。在他看來,近年來我國科技界發生的這幾起事件都與科研誠信缺失有關,我們一定要讓科學共同體成為學術評價的真正主體,同時政府部門要加強對科學共同體的監管,完善公共治理體系,「三管齊下」才能有效提高國內科技界的誠信指數。 韓春雨犯了「誠實的錯誤」?
  • 韓春雨論文被撤銷並非塵埃落地
    《自然-生物技術》在其社論中稱:現在,距原論文發表已過去了一年多,我們了解到當初曾報告說初步成功重複出實驗結果的獨立研究小組,無法強化初始數據,使其達到可發表的水平。在徵求專家評審人的反饋意見後,我們判定韓春雨及同事提供的最新數據不足以反駁大量與其初始發現相悖的證據。我們現在確信撤掉韓春雨的論文是維護已發表科研記錄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 媒體:韓春雨事件 學術界能否自證清白
    據財經網12月15日報導,5月2日,韓春雨作為通訊作者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論文稱,發現一種叫NgAgo的酶能夠用於編輯哺乳動物基因,而且,它可能比最時興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更精確、更通用。 這在學術界是一個重磅消息,全球許多實驗室開始跟進研究。韓春雨在媒體熱情洋溢的介紹中,迅速成為一顆耀眼的科研新星。
  • 錢江晚報:韓春雨事件背後的諾獎焦慮
    原標題:韓春雨事件背後的諾獎焦慮   一般人,只知道圖書編輯,報刊編輯;「基因編輯」,離大眾太遠,太高深。但是,這個本來遠在大眾視野之外的科研課題,眼下成了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
  • 特稿:韓春雨撤稿驗證科學界「自淨」機制
    新華社北京8月7日電  特稿:韓春雨撤稿驗證科學界「自淨」機制  新華社記者黃堃  備受關注的韓春雨基因編輯論文爭議事件近日有了結果,韓春雨團隊在英國著名學術刊物《自然》子刊《自然·生物技術》網站上發表撤稿聲明。
  • 中國新聞周刊:韓春雨的「基因剪刀」又復活了?
    當年10月,北大生科院教授魏文勝等13名國內生物學家聯名在媒體上公開發聲,表示無法重複該實驗結果,希望韓春雨公開所有原始數據,呼籲學校及相關方介入調查。2016年11月,《自然·生物技術》編輯部表示,正在調查該論文。之後,韓春雨給《自然·生物技術》編輯部補充了相關實驗數據。2017年1月,國家知識產權局撤回了韓春雨團隊以Ago為核心的基因編輯技術專利。
  • 韓春雨事件塵埃落定,河北科大:韓春雨團隊不存在主觀造假
    在韓春雨撤回《自然·生物技術》論文的 1 年零 27 天后,這件從學術圈擴散至公眾視野的事件終於等來了當事人所在高校給出的正式處理結果。對此,韓春雨表示了歉意,並對同行學者和社會的關注表達了感謝。韓春雨就公布撤稿論文調查處理結果表態來源:河北科技大學官網2016年5月2日,韓春雨在《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NgAgo-gDNA為導向的基因編輯技術》論文,全球多個實驗室均未能重複其實驗結果。
  • 河北科大決定對韓春雨成果啟動學術評議,最壞結果會是什麼?
    河北科大決定對韓春雨成果啟動學術評議,最壞結果會是什麼?此前的一年時間裡,論文中新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的重複性備受國內外學者質疑。同日早間,河北科技大學官網刊發《韓春雨團隊發布聲明》,其中提到:「鑑於該論文已撤稿,學校決定啟動對韓春雨該項研究成果的學術評議及相關程序。」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研究成果將要面臨的學術評議究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