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紛擾擾兩年多,「韓春雨事件」終於有了新進展——河北科技大學日前公布調查結果,認為撤稿論文已不再具備重新發表的基礎,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韓春雨本人也回應稱,實驗設計有缺陷、研究過程不嚴謹。
提起韓春雨,對科學圈稍有興趣的人想必都不陌生。兩年前,因在《自然·生物技術》發表「諾獎級」研究成果,這位籍籍無名的年輕副教授一鳴驚人。
可沒過多久,「無法重複實驗」的質疑四起,經歷「撤稿」等幾番風波後,事件落得一地雞毛。科學容不得「摻假」「兌水」,面對潮水般質疑,相關方面惟有給出明確、細緻的交待,才是對公眾負責、對科學負責。
「韓春雨事件」最終會作何定論,科學界自會有評判。但單一事件的是非之外,恐怕還有更值得深思的問題,那就是我們應該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來看待科研領域的成功與失敗。
科學發明的過程註定艱難,特別是要取得突破性、顛覆性的重大發現,更可能是「九死一生」。某種程度上,正是因為失敗太過平常,才需要輿論報以寬容之心,也正因為成功太過難得,才需要公眾少些炒作的衝動。可審視「韓春雨事件」,我們看到的恰恰是相反的圖景。
論文刊發之後,科學界、媒體極盡溢美之詞。可是,仔細觀之,講科學的少、說故事的多,諸如,「副教授十年沒發文章,一夜變成『諾獎級』科學家」,「『出身不好』成果卻超越哈佛」等等,如「放牛娃逆襲」一樣,草臺科研班子的勵志故事感人至深。
「各方宜謹慎對待,不宜給予過高或不必要的支持」,學者們苦口婆心勸說,也沒擋住紛至沓來的榮譽、資金,一時間韓春雨暴得大名,被推上了科學王座,晉級之速令人嘆為觀止。然而,隨著質疑聲浪漸高,其跌落同樣急速,即使事實尚不清楚,可懂或不懂的人都想踩上幾腳。且不說真相如何,但於輿論而言,面對科學研究,這種非黑即白、成王敗寇的極端邏輯,本身就很難站住腳。
極化思維背後,凸顯的是功利主義的價值觀。韓春雨聲名鵲起後,校方、地方政府、社會企業等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綁在這棵「大樹」上,只是它們形成的不是「科學共同體」,而是「利益共同體」。當純粹的科研被摻雜進了政績、利益等諸多因素,就遠不是個人所能控制的了。再加上輿論推波助瀾,事件主角更像是這場躍進中的一個只能配合的隨波逐流者。
所謂科學素養,一方面是指專業知識,另一方面是成熟心態。面對科學問題也好,我們的評判不應該只有好、壞兩個選項,如果眼睛只盯著名利,很可能會忽視真假、過程性等基本的科學事實與規律。從這個角度講,「韓春雨事件」是一堂科學課,也是一堂社會課。各界如若能從中吸取些教訓、總結點經驗,其也算得上有些積極的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