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諾獎學者」到「學術騙子」,韓春雨事件給全社會上了一課

2021-01-13 央視網新聞

紛紛擾擾兩年多,「韓春雨事件」終於有了新進展——河北科技大學日前公布調查結果,認為撤稿論文已不再具備重新發表的基礎,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韓春雨本人也回應稱,實驗設計有缺陷、研究過程不嚴謹。

提起韓春雨,對科學圈稍有興趣的人想必都不陌生。兩年前,因在《自然·生物技術》發表「諾獎級」研究成果,這位籍籍無名的年輕副教授一鳴驚人。

可沒過多久,「無法重複實驗」的質疑四起,經歷「撤稿」等幾番風波後,事件落得一地雞毛。科學容不得「摻假」「兌水」,面對潮水般質疑,相關方面惟有給出明確、細緻的交待,才是對公眾負責、對科學負責。

「韓春雨事件」最終會作何定論,科學界自會有評判。但單一事件的是非之外,恐怕還有更值得深思的問題,那就是我們應該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來看待科研領域的成功與失敗。

科學發明的過程註定艱難,特別是要取得突破性、顛覆性的重大發現,更可能是「九死一生」。某種程度上,正是因為失敗太過平常,才需要輿論報以寬容之心,也正因為成功太過難得,才需要公眾少些炒作的衝動。可審視「韓春雨事件」,我們看到的恰恰是相反的圖景。

論文刊發之後,科學界、媒體極盡溢美之詞。可是,仔細觀之,講科學的少、說故事的多,諸如,「副教授十年沒發文章,一夜變成『諾獎級』科學家」,「『出身不好』成果卻超越哈佛」等等,如「放牛娃逆襲」一樣,草臺科研班子的勵志故事感人至深。

「各方宜謹慎對待,不宜給予過高或不必要的支持」,學者們苦口婆心勸說,也沒擋住紛至沓來的榮譽、資金,一時間韓春雨暴得大名,被推上了科學王座,晉級之速令人嘆為觀止。然而,隨著質疑聲浪漸高,其跌落同樣急速,即使事實尚不清楚,可懂或不懂的人都想踩上幾腳。且不說真相如何,但於輿論而言,面對科學研究,這種非黑即白、成王敗寇的極端邏輯,本身就很難站住腳。

極化思維背後,凸顯的是功利主義的價值觀。韓春雨聲名鵲起後,校方、地方政府、社會企業等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綁在這棵「大樹」上,只是它們形成的不是「科學共同體」,而是「利益共同體」。當純粹的科研被摻雜進了政績、利益等諸多因素,就遠不是個人所能控制的了。再加上輿論推波助瀾,事件主角更像是這場躍進中的一個只能配合的隨波逐流者。

所謂科學素養,一方面是指專業知識,另一方面是成熟心態。面對科學問題也好,我們的評判不應該只有好、壞兩個選項,如果眼睛只盯著名利,很可能會忽視真假、過程性等基本的科學事實與規律。從這個角度講,「韓春雨事件」是一堂科學課,也是一堂社會課。各界如若能從中吸取些教訓、總結點經驗,其也算得上有些積極的社會意義。

相關焦點

  • 錢江晚報:韓春雨事件背後的諾獎焦慮
    原標題:韓春雨事件背後的諾獎焦慮   一般人,只知道圖書編輯,報刊編輯;「基因編輯」,離大眾太遠,太高深。但是,這個本來遠在大眾視野之外的科研課題,眼下成了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
  • 河北科大承諾公布韓春雨實驗驗證時間已到(附韓春雨事件表)
    我們相信,針對該事件的專業化調查將對我國的科研文化、科研風氣和對未確認的科學成果如何報導產生至關重要的深遠影響。《賽先生》將對此事件持續關注,報導此成果的確認情況。  作者 林小鹿(歐洲某研究所生物學博士)  深陷實驗重複性爭議漩渦中的韓春雨事件已經過去兩個多月,河北科技大學承諾的一個月給出調查結論之期將近,公眾仍未看到水落石出的跡象。
  • 論文降重|從韓春雨到翟天臨,學術不端層出不窮,應該如何避免?
    近年來,學術不端的事件層出不窮,有些著名學者也難以倖免,這些人敗壞了學術的風氣,阻礙了學術的發展,給我國的科教事業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今天,我就帶大家一起來回顧這些事件,希望從中我們能得到一些啟示。一、何為學術不端?我們總說某人學術不端,那學術不端到底是什麼呢?
  • 北大教授對韓春雨事件公開信:這是中國學術節點性事件
    「這是中國學術生態節點性事件,需要科學共同體認真對待,我們此前通過多種方式致信河北科技大學校長孫鶴旭,但似乎收效甚微,所以選擇公開這封信。」在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等多家科研院所的13位課題組負責人實名公開表示無法重複韓春雨的NgAgo基因編輯新技術的實驗後,《知識分子》主編、北京大學講席教授饒毅和邵峰公開了這封信。報導稱,他們早在9月初就嘗試與孫鶴旭校長溝通。
  • 韓春雨事件始末梳理 韓春雨事件結局是什麼韓春雨論文造假了嗎
    【河北科大發布調查結果,稱韓春雨團隊不存在主觀造假】持續兩年多的韓春雨論文事件終於塵埃落定。31日,河北科技大學官網刊發《學校公布韓春雨團隊撤稿論文的調查和處理結果》稱,該校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調查和處理結果》還稱, 2016年5月2日,韓春雨作為通訊作者在《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NgAgo-gDNA為導向的基因編輯技術》論文。
  • 在韓春雨事件中我們更該關注什麼
    熟悉科學的人都知道,大多數科學論文,包括一些發表在著名學術雜誌上的論文,最終都成為了「垃圾」,這些論文最終被證明沒有科學意義,或者被發現有致命錯誤。很多論文,甚至一些諾獎獲得者的某些成果,最終都被證實不具可重複性。在某些時候,可重複性甚至不是決定某篇論文是否有價值的最關鍵因素(儘管可重複性一般被認為是科學的定義特徵之一)。
  • 韓春雨論文被撤銷並非塵埃落地
    在中國,發表論文,尤其是在世界著名期刊上發表論文(文章)就意味著成果,而且被認為是重大突破和發現,是了不起的成就。這在韓春雨論文發表後表現得特別充分,淋漓盡致。  國內一些媒體和科學界的權威大佬大神級人物迫不及待地稱韓春雨的發現是「一鳴驚人」,是中國科學家發明了「世界一流新技術」、是「創世」之作,是「諾獎級成果」,韓春雨將成為中國為數不多的「諾獎候選人」等等。
  • 韓春雨事件:遲到的校方聲明,補上了學術自淨的最後一環
    但也應該承認,到目前為止,此事的處理結果已經滿足了學術界和社會的基本訴求。更加重要的是,韓春雨事件自始至終體現了學術共同體通過實地檢測和呼籲進行自淨的努力,而今這一努力終於有了結果。我相信,此事對中國學術界的誠信建設和學術共同體的自律,都有深遠的意義,時間將作為證明。
  • 袁嵐峰:這次的韓春雨論文撤稿事件能說明什麼?
    在歷時一年多後,這場戲劇性事件終於給出了一個科學方面的階段性結論。 如何理解這場事件? 我的專業是理論與計算化學,不是生物學,所以我無法對其中的科學原理和技術細節做太多解讀。不過,全世界的科學工作者組成了一個科學共同體,具有大致相同的價值觀和行為規範。
  • 媒體:韓春雨事件,學術界能否自證清白?
    對韓春雨研究成果的質疑一波接一波,利益相關者和機構也逐漸浮出水面原標題:韓春雨事件,學術界能否自證清白「實驗可控性非常高至11月,又有兩篇質疑文章接連在學術期刊上發表。在韓春雨的陳述中,能夠重複其實驗的實驗室是存在的。最初,他聲稱有20家實驗室重複出了他的實驗,後來改口說有六七家。10月14日,河北科技大學校方發表一份聲明稱:已經有獨立於我校之外的機構運用韓春雨團隊的NgAgo技術實現了基因編輯,該機構與韓春雨團隊的合作正在洽談中。在此信息中,重複出實驗的機構似乎又變成了一家。
  • 科技日報頭版評論:「韓春雨事件」折射實證精神缺位
    科技日報頭版評論:「韓春雨事件」折射實證精神缺位 每次討論科技界的學術不端問題,韓春雨事件總被反覆提及。
  • 河北科大決定對韓春雨成果啟動學術評議,最壞結果會是什麼?
    河北科大決定對韓春雨成果啟動學術評議,最壞結果會是什麼?不過,對韓春雨團隊的研究成果而言,目前在學術期刊領域僅僅顯示其重複性受到國內外學者的普遍質疑。上述人士表示,「現在只是撤稿,後面具體怎麼發展,還有很多種可能。」值得一提的是,從國內類似的學術調查事件來看,目前最嚴重的後果為撤銷榮譽及追繳科研經費等。
  • 河北科大讓韓春雨事件謎團加深:未定學術不端,但有疑似處理—新聞...
    韓春雨事件的結論究竟是什麼?這目前仍是「懸案」, 河北科技大學在結論中對韓春雨是否「學術不端」並沒有明確認定。相較之下,另一所高校武漢大學在1月29日回應該校李紅良團隊被舉報學術造假時,直接認為李紅良 「不存在學術造假行為」。儘管如此,李紅良學術造假事件當下仍有爭議。
  • 媒體:韓春雨事件 學術界能否自證清白
    至11月,又有兩篇質疑文章接連在學術期刊上發表。 在韓春雨的陳述中,能夠重複其實驗的實驗室是存在的。最初,他聲稱有20家實驗室重複出了他的實驗,後來改口說有六七家。10月14日,河北科技大學校方發表一份聲明稱:已經有獨立於我校之外的機構運用韓春雨團隊的NgAgo技術實現了基因編輯,該機構與韓春雨團隊的合作正在洽談中。在此信息中,重複出實驗的機構似乎又變成了一家。
  • 追問韓春雨事件調查報告的四大痛點
    據此前《中國科學報》報導,針對韓春雨論文的質疑集中在論文中的第四部分結果上,即證明NgAgo能否編輯內源人類基因組。2.撤回韓春雨基於論文的所獲是否合規合法?在經歷了質疑、撤稿和調查之後,通過校內外同行專家的指導和進一步的實驗驗證,深刻地認識到,撤稿論文的實驗設計存在缺陷、研究過程存在著不嚴謹的問題,論文的發表給國內外同行學者造成了誤導和人力物力的浪費。論文發表後,面對媒體和同行的質疑,未能冷靜理性對待,發表了一些不當言論,給社會公眾帶來了不必要的紛擾。對此,韓春雨表示了歉意,並對同行學者和社會的關注表達了感謝。
  • 「韓春雨事件」始末:「諾獎級研究」為何走向了撤稿
    「簡單說就是造假,不用再解釋」隨著撤稿,「韓春雨事件」暫時告一段落,但是關於論文、關於無法重複、關於撤稿,還有很多問題值得關注。現在,經過15個月的反覆調查後,人們的注意力早已經從「諾獎級的研究」轉移到「是否有造假行為」上。一位不願意具名的生物學家對果殼網科學人說:「簡單說就是造假,不用再解釋。」
  • 如何讓賀建奎、韓春雨事件不再重演?清華教授呼籲「三管齊下」
    如何讓賀建奎、韓春雨事件不再重演?在昨天舉行的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專家講壇」上,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李正風教授做了題為《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問題》的報告。在他看來,近年來我國科技界發生的這幾起事件都與科研誠信缺失有關,我們一定要讓科學共同體成為學術評價的真正主體,同時政府部門要加強對科學共同體的監管,完善公共治理體系,「三管齊下」才能有效提高國內科技界的誠信指數。 韓春雨犯了「誠實的錯誤」?
  • 20名中外學者聯名質疑韓春雨 過去半年無人重複試驗(3)
    「這只是一個科學討論事件,如今我已經重複出自己的實驗。只是這個還沒法給出確定期限,科學實驗很難有明確的時間要求。」韓春雨對時代周報記者說。  被一篇「諾獎級」論文改變的,不單是曾經籍籍無名的青年學者韓春雨,還有同樣不知名的河北科技大學。這所常年在排行榜上排名200開外的二本工科院校,擁有了一名學術明星,也擁有了進軍「雙一流」的機會。
  • 中國科學報:韓春雨事件調查結果難服眾 學界期待公布細節
    ■本報記者 甘曉 見習記者 程唯珈韓春雨圖片來源網絡8月31日晚,河北科技大學官網首頁發布了題為《學校公布學術調查和處理結果》(以下簡稱「結果」)的新聞。點開連結,這正是學術界期盼已久的對韓春雨團隊的調查結果。
  • 韓春雨有望衝諾獎的新基因編輯技術,尚無實驗室宣布重複成功
    挑戰的是最為流行的技術,研發者來自中國一所並不出名的高校,有望衝刺諾獎,NgAgo-gDNA技術一現於世,就帶有諸多話題性。最近一個月,是否可重複的爭議更把NgAgo-gDNA推向另一個火山口。作為基因編輯的新工具,NgAgo-gDNA技術是否具有操作性?若干國內外的實驗室正在進行檢驗,但尚未有實驗室宣布重複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