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轉自《財經》,記者 賀濤,編輯 王小。36氪經授權轉載。
持續兩年多的韓春雨論文事件有了最新結果。
8月31日晚,河北科技大學官網發布該校副教授韓春雨團隊撤稿論文的調查和處理結果稱,該校學術委員會成立調查組,認真核查了該論文涉及的全部原始實驗資料,並委託第三方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重複驗證實驗,認為撤稿論文已不再具備重新發表的基礎,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
儘管在調查過程中,韓春雨主動要求退回基於撤稿論文所獲得的科研項目、績效獎勵、榮譽稱號、社會任職等。有關方面按照規定已取消了韓春雨所獲得的榮譽稱號,終止了韓春雨團隊承擔的科研項目並收回了科研經費,收回了韓春雨團隊所獲校科研績效獎勵。個別社會任職正在按法定程序辦理。
然而,校方的上述調查結果無法平息爭論,反而引發了更多的疑問:有沒有造假事實?有沒有銷毀實驗記錄和材料?為什麼韓春雨曾經向公眾給出諸多前後矛盾的說法?
「這個結論莫名其妙。」 一位來自中國科學院生物研究領域的專家表示,學術調查主要應該是對實驗記錄真實性和論文報告的實驗結果真實性進行認定。這一調查結論不提對事實的認定,不揭示真相,卻對韓春雨團隊的動機做了個「創新」的結論。「動機,不應該是學術調查工作的內容。」
「諾獎級」成果不靠譜,浪費大量科研資源
事件緣起於2016年5月2日,英國《自然》雜誌子刊《自然·生物技術》雜誌在線發表了韓春雨團隊發明的一項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根據論文,它可能比最時興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更精確、更通用。
論文甫一發表,便引起全球生物學界巨大關注,特別是在國內,韓春雨受到媒體的熱捧,甚至將NgAgo譽為「諾獎級」成果。韓春雨本人迅速成為一顆耀眼的科研新星。
然而好景不長,最早在當年5月27日,首個聲稱無法重複韓春雨實驗的帖子在海外網站未名空間BBS上出現。此後,在不同平臺的質疑聲音持續發酵。
「北大、浙大、神經所、生化所、動物所、遺傳所都重複不出來他的實驗,花了很多錢和時間,老闆們都很生氣 。」水木社區「科學」版上一個帖子寫道。知名學術打假人方舟子發表《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諾貝爾獎級」實驗的重複性問題》,對韓春雨進行公開質疑,最早將這一學術爭議引入大眾視野。
2016年10月10日晚,13名國內科學家聯名要求第三方對韓春雨的實驗進行調查。他們認為,此事處理不好的話,會嚴重影響中國科學家的聲譽,「要讓國際科學界看到我們這個領域(即基因編輯)中國科學家的態度。」
全球很多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和從事基因組編輯服務的商業公司都想重複實驗。美國羅切斯特大學醫學中心教授Joseph Miano幾次試圖重複韓春雨實驗都失敗了,要求韓春雨要麼公布秘密方法,要麼承認造假,並要求韓春雨用他獲得的巨額經費賠償各個實驗室為重複其實驗造成的金錢和人力損失,向學術界道歉。
國際轉基因技術協會原主席路易斯·蒙特柳(Lluis Montoliu)也在2016年7月29日向協會會員發信,建議停止驗證韓春雨實驗,不要再浪費時間、金錢和人員。
重複一次NgAgo實驗,實驗花費主要是人工和試劑的費用,大概在幾千到上萬元人民幣。由於重複實驗的研究團隊眾多,疊加起來所花費的研究經費不在少數,這還不算由於無法重複實驗浪費掉的精力和時間成本。
韓春雨和河北科技大都憑藉此篇爭議論文,短短幾個月就獲得了諸多榮譽和支持。2016年7月7日,河北科技大學發布公示,擬推薦韓春雨為2016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人選候選人;7月13日,韓春雨當選為河北省科協副主席。此後網友們調侃的稱呼「韓主席」,即由此而來;8月18日,韓春雨獲評「美麗河北·最美教師」榮譽稱號;8月31日,河北省發改委批覆同意投資2.24億建設河北科大基因編輯研究中心;9月30日,河北科技大學推薦韓春雨做為「萬人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基金委網站也顯示,韓春雨獲批題為「NgAgo-gDNA基因編輯技術的完善與應用探究」的100萬科學基金,自2017年1月開始,為期兩年。
2017年8月3日,韓春雨團隊撤回該論文。
各種前後矛盾的說法
如今,校方和韓春雨本人的聲明,只是承認重複不了實驗結果,並強調沒有主觀故意。
實際上,該實驗重複不出來有兩種可能:第一,韓春雨團隊在實驗過程中出現無意的失誤,如因受實驗環境、藥品、試劑、儀器等因素影響,導致錯誤的實驗結果;第二,就是故意造假。
校方的調查結果是歸因為第一種結論。「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既不承認造假,又未否認有造假,只是現階段未發現。
但這條路其實早被韓春雨自己堵死了。
「(實驗)可控性非常高,重複率在我的實驗室達到了90%。」2016年6月2日,韓春雨在浙江大學醫學院作報告時,對自己的研究信心滿滿。
韓春雨在不同場合的陳述中,能夠重複其實驗的實驗室有很多。最初,他聲稱有20家實驗室重複出了他的實驗,後來改口說是有六七家。
到2016年10月11日,他在接受微信公號《知識分子》採訪時還堅持,他在論文發表後成功重複過兩次實驗。「一次是在論文發表後,一次是在前一段時間,都在一周左右的時間完成。」
韓春雨在整個被質疑的過程中,多次堅稱「論文發表之前按要求重複過實驗,論文發表後也重複過」,卻又不願意公開原始數據、自證清白,「我為什麼要自證清白,自己有病嗎?」
韓春雨多次強調,別人重複不了實驗,細胞汙染的可能性最大,「80%是因為實驗被汙染,剩下的是實驗者的操作技術不過關」,但又不願意去其他實驗室指導,認為「不太現實」。
2016年10月10日,在《科技日報》刊發的報導中,引述韓春雨的話說,「他們(指實驗重複失敗的科學家)要是願意實名出來,我們就讓重複實驗成功的人實名出來。」 其實,在那之前,有很多國外科學家是實名質疑韓春雨的。戲劇性的一幕在當晚出現,13名國內科學家聯名發聲,實名質疑韓春雨團隊的實驗。第二天,韓春雨再次接受該報採訪改稱:誰重複出了實驗,他暫不方便透露。
如今,在河北科技大學公布了調查和處理結果後, 9月1日,該大學官網發布《韓春雨就公布撤稿論文調查處理結果表態》寫道,在國際前沿的基因編輯技術研究領域,存在許多不可預知的問題。在經歷了質疑、撤稿和調查之後,通過校內外同行專家的指導和進一步的實驗驗證,深刻地認識到,撤稿論文的實驗設計存在缺陷、研究過程存在著不嚴謹的問題,論文的發表給國內外同行學者造成了誤導和人力物力的浪費。論文發表後,面對媒體和同行的質疑,未能冷靜理性對待,發表了一些不當言論,給社會公眾帶來了不必要的紛擾。對此,韓春雨表示了歉意,並對同行學者和社會的關注表達了感謝。
但這一道歉過於輕描淡寫,而且那些自相矛盾的地方,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謊言?校方的調查結論並未涉及。
唯有用數據說話
正常的學術審查程序通常都是從原始數據入手。
2014年1月,日本女科學家小保方晴子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具有突破性的幹細胞研究論文,因而名聲大噪。不過,很快便有眾多研究人員對論文提出諸多疑點。在輿論壓力下,小保方晴子所在的研究機構——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在2014年2月中旬即成立專門委員會調查論文材料可信性,即對實驗的原始數據進行核查。到4月1日,委員會公布報告,認定小保方研究過程中存在「捏造」和「篡改」圖片行為。
對小保方晴子的學術調查,僅3個月就有了結論。河北科技大學從撤稿後啟動的調查長達1年之久,不過,已公布的上述結論缺少關鍵信息。
河北科技大學在上述調查結果中表示,「認真核查了該論文涉及的全部原始實驗資料」。但是科普作家方舟子質疑,韓春雨當年一再聲稱由於實驗室條件不好沒有留下原始實驗資料,那麼這些原始實驗資料是從哪來的?
對於造假的指控,最直接的應對方式就是公布實驗的原始數據。方舟子表示,在論文中公布的數據、圖片,是整理過的數據,作實驗時,實驗本或儀器上記錄的數據,才是原始數據,如果數據整理過程中,對數據做了加工修改,很容易看出來。公布原始數據並和論文中的數據做比較,就能知道數據是否修改過,是否有造假。甚至可能原始數據都沒有,就屬於捏造數據。
韓春雨從始至終拒絕出示原始數據來自證清白。而且,在接受《知識分子》採訪時,韓春雨曾承認實驗記錄不完整,原因是他的實驗室很窮。按照韓春雨的說法,他的實驗室條件非常有限,有時要用公共實驗室的儀器,只是把數據掃在電腦上,有些是能掃的,有些是不能掃的。
方舟子告訴《財經》記者,記錄、保存實驗數據是對科研的基本要求,是實驗真實性的基本保證。他認為,如果一個成果的真實性遭到質疑時,不能出示原始數據,可以認定實驗結果是捏造的。美國要求保存實驗原始數據至少五年,如果遭到質疑則要無限期保存。
9月1日,《知識分子》發評論文章,提出希望:
一、請河北科技大學公布該校學術委員會成立的調查組的人員名單;
二、請調查組公布「該論文涉及的全部原始實驗資料」,並給出得出「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這一結論的詳細證據;
三、請公布河北科技大學委託的「第三方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實驗室名稱和參加重複試驗的人員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