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曾經名不見經傳的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又站在了媒體關注的風口浪尖。不過,這一次並非是媒體對其於5月2日刊發在《自然·生物技術》的論文《NgAgo DNA單鏈引導的基因編輯工具》的「諾獎級」成果的讚譽,而是諸多研究作假的質疑。
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學的韓春雨團隊在《自然·生物技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稱格氏嗜鹽鹼桿菌中的蛋白質NgAgo具有核酸內切酶活性,能夠被利用到基因編輯中,成為一種DNA引導的基因組編輯工具。論文在發表後受到了國內外多個實驗室的關注,國內的多家媒體也對此結果進行了報導。
然而,經過三個月的重複跟進,不少實驗室反映無法重現韓春雨論文中的結果。儘管關於如何更好地進行重複實驗,韓春雨本人在相關論壇中曾做出個別回復,但時至7月29日,仍有多國科學家公開表示,無法重複韓春雨的結果。
目前學界與公眾對韓春雨論文結果可重複性問題的爭論愈發激烈。8月2日,《自然·生物技術》發表聲明,將對韓春雨論文展開調查。近日,河北科技大學則表示,在一個月左右時間後,韓春雨將採取適當形式公開驗證結果,屆時將有權威第三方作證。
既然韓春雨已經迅速成為科研明星,何以學界迅速提起對其研究可靠性的質疑呢?是同行科學家感到嫉妒麼?假設最終證明韓春雨真有不端行為,那為何會這麼快呢?是因為他迅速成為明星麼?如果是這樣,那麼韓國黃禹錫的造假醜聞何以要經過那麼長時間才能曝光呢?
實際上,讓韓春雨研究可靠與否迅速成為浮出的,並非是其成為科研明星這樣公眾事件,而恰恰涉及到科學共同體自身的發展邏輯。對於科學界而言,可重複性是判斷一項研究是否可靠、甚至是否有意義時最為核心的因素。何以有那麼多科學家和實驗室關注韓春雨研究的可複製性呢?因為韓春雨發現的NgAgo基因編輯技術是新的技術路線圖,從某種程度上衝擊了現在常用的名為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主導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科學家急於進行重複實驗,並不是因為不信任韓春雨的研究,更不是因為一些憤青說法,即NgAgo基因編輯技術挑戰了西方人主導的CRISPR技術的商業利益所以被質疑,而是因為很多科學家都希望能迅速利用這個新的技術路線檢驗自己的研究問題,獲得研究成果。在激烈科研競爭中,誰都希望在利用新技術方面捷足先登。
NgAgo 是一種嗜鹽菌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的 Argonaute 蛋白。NgAgo 結合 24鹼基長度左右的單鏈 DNA( ssDNA ),並由這段 guide-DNA 介導,切割具有相同/互補序列的雙鏈 DNA。圖片來源:www.nature.com
但也正是諸多捷足先登者因為無法重複韓春雨的研究,從而難以對其進行應用,質疑聲也應運而生。可以說,到目前為止有關韓春雨NgAgo基因編輯技術是否可重複這一爭議本身,既不是陰謀論的產物也不代表商業利益壓制學術,而恰恰代表了科學共同體內部最為正常的學術競爭邏輯。
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科學實驗都一定可以被複製,所有的學者都有義務為了證明自己的研究結論而進行重複實驗。很多研究,如在生態學領域,完全的複製是不可能的。而更多情況下,複製一項研究需要的時間和金錢,也不是大多數科學家和實驗室的「標配」。所以,即便是遭遇小同行的質疑,一些相對獨立性的研究,比如揭示某個基因的功能或發現某個新基因,也沒有必須的義務重複實驗,因為這樣的研究在相當程度上不會影響到同行的工作,不阻礙整個學科的發展。例如,因為造假而轟動世界的黃禹錫事件所涉及的克隆研究,就由於不是進行其他研究所需要的工具,從而沒有同行會迫不及待地進行重複試驗。
實際上,著名的《自然》雜誌在線調查了1576名研究人員後,發現其中超過70%的研究人員曾試圖複製其他科學家的實驗並以失敗告終,而超過一半的研究人員竟無法重複自己的實驗。無疑,這些不能複製的實驗並不等於作假。
Nature對1576名研究人員的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科研人員表示存在可重複危機,並且問題很嚴重。數據來源:Nature News
然而,具體到韓春雨研究的可複製性,《自然》雜誌所報導的常規情形就不能充分說明。因為韓春雨的研究成為了上百個實驗室進行重複試驗和應用試驗的目標和焦點,如果無人能成功,確實有可能說明韓春雨的研究有相當程度的疑點。
雖然到目前為止,有關韓春雨研究是否可信已經變成了一起熱點公眾事件,但其核心邏輯仍然是科學界自身發展的邏輯。公眾關注影響了檢驗科研可重複性、可利用性的工作的節奏,但並沒有改變這個工作本身。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科學共同體的一員,首先韓春雨有很大的義務來解釋,自己的研究中是否有《自然·生物技術》論文中所沒有報告的技術秘訣。其次,韓春雨或其課題組成員有必要自己進行重複試驗並嚴格記錄程序。因為如其在《自然·生物技術》論文中所聲稱的那樣,NgAgo代表了重要的新的研究方向,那其目的就不應該是在知名期刊上發表一篇論文了事,而是要為這一新的研究方向負責。
韓春雨似乎還沒有認識到這種情況,中國的學術文化還沒有來得及為研究者的責任意識做出充分準備。但這種責任意識,應該是科學共同體行為邏輯的基本組成部分。
當然,上述說法是在該研究沒有造假的情況下。我所在的多個微信群現在已經開始討論假如韓春雨確有不端行為,該如何處理,是否會如以前若干不端學術事件一樣不了了之。基於現有證據,討論如何處理為時過早,但毋庸置疑,一旦確定性的科學證據指向了學術造假,科技主管部門的及時跟進和行政處罰,就不是對科學共同體內部行為規則的僭越。相反,科學共同體的規則,恰恰需要政治力量和行政手段進行維護,而不能因為政治力量介入了科學「造星」就低調處理和保護責任人(進而也就讓涉事官員免責)。非常遺憾的是,韓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學最近公開替韓春雨辯護並指責質疑一方,就是朝著用行政邏輯阻礙科學共同體內部邏輯的方向邁出的錯誤一步。(編輯:甘蔗西西、Sol_陽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