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網報導,中國學者韓春雨團隊的諾獎級實驗,引起同行質疑。質疑者認為這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不能重複試驗。惡意攻擊也給韓春雨團隊的工作帶來困擾。一些人稱其科研成果造假,為此圍攻韓春雨,甚至還有半夜電話騷擾和謾罵。
諾獎級的實驗成果,到底有沒有可能造假?我們先來看兩個案例:一個是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費米,他當年用中子引發核裂變,但別人卻不能重複的故事。費米後來發現原因是他用木桌子,而其他人用大理石桌面,所以不能重複,為此他還進一步總結出了慢中子理論;另一個是日本科學家小保方晴子,她於2014年1月在《自然》上發表關於一種「萬能細胞」的論文,在同行無法重複並提出質疑後,她自己無法在有監督的條件下重複實驗。最終她供職的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在當年12月宣布否定其論文結果。
這兩個案例說明了什麼問題?那就是關於韓春雨的研究成果,既可能是他人的誤解,也有可能就是主觀造假。而根據最新報導顯示,在一個月左右時間後,韓春雨將採取適當形式公開驗證結果,屆時將有權威第三方作證。我們相信,真相會在不久公開,所以,還請給真相一點時間。
只不過,對於韓春雨造假風波的價值和目的,恐怕遠非求證實驗的可行性這麼簡單,我認為還有比真相更有重要意義的是質疑他人、質疑科學的正確姿勢是什麼。說得更直白一些,對於學術問題的探討,我們更應該秉承理性質疑、科學質疑的精神。
是的,質疑並不可怕,回顧近代科學的發展與進步,人類在某一領域的突破,都與這一寶貴的精神不無關係。更應該看到,允許質疑並不代表可以用有色眼鏡去看人,更不代表可以對質疑對象進行人身攻擊,反觀這些天對於韓春雨造假的質疑,有些聲音實在讓人反感。比如,有些人就喜歡抓住韓春雨「三無」(無名校身份、無名氣、無職位)副教授的身份不放,從預設的立場出發去質疑;更有甚者,直接給人家扣個「沽名釣譽」的大帽子,並打電話進行騷擾和謾罵̷̷
其實,不少國際學者對韓春雨的質疑,遠不是對其進行「學術造假」的定性,這其實告訴我們一個最為樸素的道理,何謂理性質疑、科學質疑?那就是在自己沒有確鑿證據證實的情況下,請保持一種審慎的表達方式,而不是懷著一種誅心之論,極其腹黑地去妄自猜度。假如事後證明韓春雨的實驗具有可行性,這豈不是對當事人的傷害?
事實上,不少人對韓春雨學術的造假質疑,僅僅是網絡空間中非理性質疑的冰山一角,與此同時,還有那麼多對他人「作秀」的質疑,與前者在本質上的邏輯都是如出一轍。所以,對韓春雨造假的質疑,仍舊是理性質疑的一個負面典型。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心態陽光,這樣的樸素品質不能丟。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儀器信息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默認儀器信息網有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