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韓春雨NgAgo實驗可重複性的爭議已經持續了幾個月,日前爭議再次升級。
7月29日,來自澳大利亞、美國、西班牙等國的多位科學家公開表示,無法重複韓春雨NgAgo系統的基因組編輯結果,並呼籲《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介入,要求韓春雨公開原始數據。
爭議來源於今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發表的題為《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的論文,提出新的基因編輯技術,引發國內外強烈關注。與目前最為普遍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不同,韓春課題組發明的新的基因編輯技術,利用格氏嗜鹽鹼桿菌(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的Argonaute核酸內切酶,以DNA為介導進行基因組編輯,簡稱NgAgo-gDNA。由於該技術具有嚮導設計製作簡便、特異性高、脫靶率低等明顯優勢,若能廣泛應用,比CRISPR-CAS9更簡便、經濟,因此也被國內媒體稱為「顛覆性的第四代基因編輯技術」、「諾獎級」實驗成果。
不過隨後,實驗的可重複性遭到國內外研究者的質疑。目前國內外尚未有實驗室宣布能完全成功重複實驗。面對可重複性質疑時,韓春雨曾在各類報告上回應稱,需要「高超的實驗技巧」。
來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基因學家蓋坦·布爾焦(Gaetan Burgio)此前曾稱可以重複出韓春雨的實驗結果。7月21日晚,蓋坦·布爾焦在個人Twitter上表示,在小鼠受精卵上重複韓春雨的實驗後,他看到有序列發生插入缺失,且和目標序列有相似性,這意味著基因組可能發生了編輯。但他同時提到,目前無法排除這一現象是否是由引物二聚體或質粒的問題引起,並且蓋坦·布爾焦得到的序列存在部分紊亂的情況,需要重新實驗才能下定論。
但就在7月29日,事情發生了反轉。蓋坦·布爾焦髮長文質疑NgAgo結果,他稱:儘管他和同事在過去的一個月做了多次嘗試,但最終發現,NgAgo無法進行基因組編輯。「與此同時,我從我的Twitter帳戶、TAGC大會、E-mail、Google討論群的多次討論中發現,很多人都嘗試著利用韓春雨的實驗步驟對人類細胞株、小鼠或斑馬魚進行基因組編輯,但是不論是使用NgAgo的DNA,mRNA還是蛋白質,他們都未能檢測到基因組編輯 。」他寫道,建議《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介入,要求韓春雨公開原始數據。
據「賽先生」消息,國際轉基因技術協會(ISTT)也在其Twitter和群發郵件中對韓春雨的實驗可重複性提出質疑:「迄今為止,最重要的信息就是:NgAgo無法在哺乳動物細胞中進行基因編輯。看清楚,不要再浪費你的時間、金錢、人力和課題。如果任何人有任何線索表明Ago可以作為基因編輯器,請務必像蓋坦·布爾焦一樣分享這些結果。」
此外,還有前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現就職於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下屬研究機構Janelia Farm的科學家David Stern表示,無法利用NgAgo在果蠅中進行編輯。西班牙科學家Lluis Montoliu稱,他們在NgAgo之前就已經利用TtAgo進行了兩年的實驗,並無法實現基因組編輯。
據了解,多位科學家都建議《自然-生物技術》雜誌對此展開調查,要求韓春雨公開原始數據和具體實驗條件。幾位科學家也在考慮將這些負面實驗結果近期投放到生物預發表伺服器bioRxiv。
「賽先生」報導中稱,國內多所知名大學的從事或關注基因編輯領域的科學家也表示,按照韓春雨論文中介紹的方法做了多次試驗,都未能重複出韓春雨的試驗結果。不止一個實驗室發現無論體內還是體外實驗,無法檢測出NgAgo的核酸內切酶活性。
科學家們認為,就科研實踐而言,對於有爭議的結果,需要經過專業途徑進行嚴謹調查。同濟大學校長、細胞生物學家裴鋼也曾在採訪中表示,科學要經過時間的考驗,會水落石出。對於一項基於應用的技術來說,NgAgo能否重複,是否具有普遍適用性,唯有科學本身可以去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