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自然科研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神經科學》最新發表中國學者的一篇研究論文稱,每晚用藍光照射小鼠兩小時,幾周後,小鼠便會出現抑鬱樣行為。該論文闡明造成這一現象的神經通路,或能解釋過度的夜間光照會如何影響人類。
已有研究表明,光會影響哺乳動物的各種生理功能,包括情緒。雖然在白天使用光療具有抗抑鬱效應,但來自光汙染或電子設備的過度夜間光照被認為與抑鬱症狀有關。不過,這種夜間光效應背後的神經機制此前一直未明,備受學界關注。
在研究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薛天教授與合肥大學趙歡教授和同事對此開展的一項新研究中,讓小鼠每晚接受兩小時劑量的藍光照射,一共持續3周。他們觀察發現,小鼠3周內會慢慢發展出抑鬱樣行為,其衡量標準為逃避行為減少、對糖的偏嗜度降低,這種行為在實驗結束後仍能繼續維持3周。
研究人員提出解釋這種結果的一個可能神經通路:視網膜的一種特定光受體與背側周圍韁核和伏隔核這兩個腦區的連接,阻斷這兩處之間的連接能防止夜間光誘導的行為改變。他們還發現,夜間光照對這個通路的激活強度遠超過白天光照,這可能解釋了為何白天光照並未導致行為變化。
研究團隊在論文中總結說,如果光在人體中激活的是相同的通路,這些結果也許能解釋為何過度的夜間光照與抑鬱症狀有關。
該項實驗研究為何選擇藍光照射小鼠?趙歡通過網絡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表示,相關研究的前期工作都暗示,光對於情緒的調節這種不涉及成像的「非成像視覺功能」很可能是由視網膜內的自感光視網膜神經節細胞(ipRGC)所介導,而ipRGC感光的最敏感波長在480納米(nm)附近,即為藍光。所以在實際操作中,當科研人員想要強調ipRGC感光的作用時,常會選擇藍光以更有效地激活ipRGC。
至於後續研究規劃,趙歡認為,首先需要回答的問題是,類似的通路或者機制是否在人類中同樣存在。「夜間光對於人類的影響可能會涉及更為複雜和多樣的機制,而我們的發現僅僅提供了一種可能。如果我們能夠證實在人類或者至少晝行性動物中,類似的環路機制同樣起著誘發負性情緒的作用,那麼下一步就可以設計精細的手段針對這條通路或其上的分子靶點達到調節情緒的目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