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研究闡明夜間光照如何導致小鼠抑鬱樣行為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6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自然科研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神經科學》最新發表中國學者的一篇研究論文稱,每晚用藍光照射小鼠兩小時,幾周後,小鼠便會出現抑鬱樣行為。該論文闡明造成這一現象的神經通路,或能解釋過度的夜間光照會如何影響人類。

已有研究表明,光會影響哺乳動物的各種生理功能,包括情緒。雖然在白天使用光療具有抗抑鬱效應,但來自光汙染或電子設備的過度夜間光照被認為與抑鬱症狀有關。不過,這種夜間光效應背後的神經機制此前一直未明,備受學界關注。

在研究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薛天教授與合肥大學趙歡教授和同事對此開展的一項新研究中,讓小鼠每晚接受兩小時劑量的藍光照射,一共持續3周。他們觀察發現,小鼠3周內會慢慢發展出抑鬱樣行為,其衡量標準為逃避行為減少、對糖的偏嗜度降低,這種行為在實驗結束後仍能繼續維持3周。

研究人員提出解釋這種結果的一個可能神經通路:視網膜的一種特定光受體與背側周圍韁核和伏隔核這兩個腦區的連接,阻斷這兩處之間的連接能防止夜間光誘導的行為改變。他們還發現,夜間光照對這個通路的激活強度遠超過白天光照,這可能解釋了為何白天光照並未導致行為變化。

研究團隊在論文中總結說,如果光在人體中激活的是相同的通路,這些結果也許能解釋為何過度的夜間光照與抑鬱症狀有關。

該項實驗研究為何選擇藍光照射小鼠?趙歡通過網絡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表示,相關研究的前期工作都暗示,光對於情緒的調節這種不涉及成像的「非成像視覺功能」很可能是由視網膜內的自感光視網膜神經節細胞(ipRGC)所介導,而ipRGC感光的最敏感波長在480納米(nm)附近,即為藍光。所以在實際操作中,當科研人員想要強調ipRGC感光的作用時,常會選擇藍光以更有效地激活ipRGC。

至於後續研究規劃,趙歡認為,首先需要回答的問題是,類似的通路或者機制是否在人類中同樣存在。「夜間光對於人類的影響可能會涉及更為複雜和多樣的機制,而我們的發現僅僅提供了一種可能。如果我們能夠證實在人類或者至少晝行性動物中,類似的環路機制同樣起著誘發負性情緒的作用,那麼下一步就可以設計精細的手段針對這條通路或其上的分子靶點達到調節情緒的目的」。(完)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中國科學家發現夜間藍光會導致抑鬱!電子產品最好收起來!
    2020年6月4日訊 /生物谷BIOON /——中國多家機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大學、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安徽醫科大學等)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在夜間反覆將實驗室小鼠暴露在藍光下會導致抑鬱症狀的出現。
  • 手機藍光不僅傷害眼睛:還有可能增加抑鬱機率
    而這樣的後果也是嚴重的:過度的藍光輻射,會造成近視;還有可能引發視覺模糊,導致視覺疲勞;激發褐色色素使皮膚產生雀斑;甚至還有可能導致失明。藍光對人身體的危害一直被人反覆提及,勸青少年少玩手機類電子產品的做法是正確的。值得警惕的是,最近有研究表明,藍光不僅對人身體有危害,對人情緒也有影響,藍光有可能提升抑鬱機率。
  • 《自然》子刊:破解晚上刷手機易抑鬱之謎!中國科學家發現夜間燈光誘導抑鬱的神經通路,關鍵大腦區域在夜間對光更敏感丨科學大發現
    之前觀察到的抑鬱行為,是基於至少3周的夜間光照,屬於一種長期的影響。那麼短期來說,夜間光照又有什麼影響呢?研究者利用光遺傳學或者藥物刺激,直接激活了dpHb。結果顯示,在晚上激活dpHb會讓小鼠不愛吃甜,白天刺激沒啥用;另外的實驗結果顯示,這誘發了小鼠的厭惡情緒。
  • 084期抑研報|海馬區神經炎症影響阿茲海默症模型的抑鬱樣行為
    5-HT神經元中AdipoR1的選擇性缺失可導致雄性小鼠的快感缺乏(表現為對雌性小鼠嗅尿時間和對糖精偏好減少),雌性小鼠的行為絕望,以及應激增加導致的雄性和雌性小鼠對蔗糖的偏好降低。在缺乏AdipoR1的5-HT神經元的雄性(而非雌性)小鼠中,在DRN及其兩個主要投射區域,即海馬和內側前額葉皮層mPFC中,TPH2的表達水平下調,同時5-HT免疫反應活性降低。
  • 最新研究成果:miRNA-32-5p為高效抗抑鬱藥物研究提供新思路
    近日,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代謝疾病研究所所長、教授劉江華帶領以教授祖旭宇、助理研究員鍾小林、副教授趙衡、曹文宇為核心的團隊在神經內分泌領域知名醫學期刊《腦,行為和免疫》(Brain,Behavior and Immunity,IF=6.17)上發表《miRNA-32-5p敲除可通過抑制星形膠質細胞的激活從而緩解脂多糖誘導的小鼠抑鬱樣行為》(MicroRNA
  • 抑鬱小鼠外周血和大腦之間端粒長度的反向變化
    1,POMC起源的神經環路調節應激引起的攝食,抑鬱和快感不缺失 譯者:Sheena 關鍵詞 :POMC、VTA、DA 慢性應激會導致情緒和能量穩態失調,但這些改變背後的神經迴路仍有待充分闡明。
  • Nature子刊:睡前別再刷手機了,容易抑鬱
    2020年6月1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國際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在線發表了一篇名為《A circadian rhythm-gated subcortical pathway for nighttime-light-induced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 in mice》的研究論文。
  • 照度大於10lx的紅光影響小鼠睡眠覺醒行為
    小鼠是生命科學實驗中最常用的研究對象,夜間(暗期)活動,晝間(明期)休息。當暴露在白光下,夜行性小鼠的活動度迅速降低並進入睡眠。傳統觀念認為,小鼠缺乏紅色色覺感知,當實驗人員需要在暗期光照時,常採用紅光照明即可避免夜間光照對小鼠睡眠等行為的幹擾。但文獻顯示不同實驗室使用相同劑量同種促眠藥所產生的藥效或對照組的基礎值差異較大,提示不同條件的紅光可能影響小鼠的睡眠覺醒行為。
  • Nature子刊:睡前愛玩手機的你,小心抑鬱找上門!
    6月1日,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發現夜間藍光可誘導類似抑鬱的行為。研究人員建立了一種小鼠夜間照明(LAN)和白天照明(LID)模型,分別在白天和黑夜給予2小時藍光照射,3周後結果與基線相比,遭受LAN的小鼠表現出類似抑鬱的行為,表現為強迫遊泳試驗(FST)不運動的增加,和蔗糖偏好測試(SPT)的偏好降低。實際上,LID和LAN都沒有改變動物的一般晝夜節律,這是由它們的輪轉活動以及時Per1蛋白的節律表達所決定的。
  •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發現不同照度的紅光對小鼠睡眠覺醒行為的影響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發現不同照度的紅光對小鼠睡眠覺醒行為的影響時間:2017/5/8 10:31:23 來源:中國新聞網        選稿:陳樂 復旦大學6日披露,該校基礎醫學院、腦科學研究院黃志力教授團隊張澤等研究人員測定了不同照度紅光對小鼠睡眠覺醒行為的影響,糾正了「紅光不影響小鼠等夜行性動物睡眠覺醒行為
  • Molecular Psychiatry: 山大張利寧團隊發現調控抑鬱發生新機制
    來源:吉凱基因抑鬱症是世界範圍內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神經精神疾病,嚴重的抑鬱會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甚至導致自殺。以往的研究表明,神經突觸可塑性調節的異常是抑鬱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作為腦內廣泛表達的一種神經營養因子,在調節神經突觸可塑性改變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 睡前刷手機易抑鬱;幹細胞培育毛囊或拯救禿頭;四成脂肪肝患者並不...
    睡前刷手機容易抑鬱#健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薛天與合肥學院教授趙歡帶領的合作團隊在6月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的研究中指出,長時間的夜間藍光照射,會通過小鼠大腦特定的神經環路,引起抑鬱相關症狀。
  • 抗衰老研究速遞:NMN增強NAD+合成酶,改善抑鬱行為
    近幾年的研究提出了「對付」抑鬱的新角度:抑鬱症或許並不只是神經內分泌疾病,也是一種線粒體功能障礙疾病[2]。02研究假設:抑鬱症是線粒體病線粒體功能障礙可由慢性壓力引起,它影響細胞外基質蛋白,並引起氧化應激,導致腦神經發生病變,引發抑鬱[2]。
  • 018期抑鬱症研究簡報:激活大腦海馬新生神經元可緩解抑鬱樣行為
    我們以前的數據顯示多巴胺通過刺激D1樣和D2樣受體增加原代人巨噬細胞對HIV進入的易感性,從而增加人巨噬細胞中的HIV感染。這些數據表明,在巨噬細胞中,多巴胺受體亞型都可以通過共同的信號傳導機制起作用。為了更好地定義這種作用的潛在機制,本研究探討了原代人單核細胞衍生巨噬細胞(hMDM)中多巴胺激活的特定信號傳導過程。
  • 研究:睡前刷手機讓人抑鬱,中子星的中心是自由夸克?
    根據近日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的一項研究,長期暴露在夜間光線下——無論這光線來自燈光、光汙染,還是電子設備屏幕——會影響大腦中特定的神經迴路,繼而產生與抑鬱症相關的症狀。在這項研究中,實驗小鼠接受每晚2小時,持續3周的夜間藍光照射,雖然小鼠的晝夜節律沒有發生變化,但是它們隨後出現了一些反常的行為。
  • 夜間睡眠為何出現爭吵、尖叫等異常行為?復旦上醫團隊成功構建帕金森病快動眼睡眠期行為障礙動物模型
    現實生活中,有人夜間睡眠常出現與人爭吵、尖叫、歌唱、跌落床下、拳打腳踢甚至打鬥等異常行為,傷及自身或床上伴侶,但其本人對此卻渾然不知,民間常將其誤讀為「鬼附身」或「鬼壓床」。事實上,這是快動眼睡眠期行為障礙的典型臨床表現。
  • 超聲信號闡明小鼠社交功能
    超聲信號闡明小鼠社交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8 15:41:25 美國德拉瓦大學Joshua P.
  • 試試抑制這類神經元;不同壓力下的焦慮或抑鬱樣行為;患有...
    當然,這群來自哈佛醫學院的研究者理解動物語言的目的,並不在於如何科學地飼養寵物。他們更關心如何更好地檢測藥物的有效性。在給將近700隻小鼠們分別餵食了16種不同的精神藥物後,研究者用深度相機,給每一隻小鼠分別拍下20分鐘的3D行為視頻。
  • 015期抑鬱症研究簡報:高脂飲食促進抑鬱行為的機制研究
    本研究模型解釋了中風後廣泛性焦慮風險56%的差異。在沒有嚴重抑鬱症狀的患者中(n = 193,75%),仍然只有年齡及抑鬱症狀嚴重程度這兩個因素與廣泛性焦慮風險有相關。結論:即便在沒有嚴重抑鬱症狀的患者中,中風及TIA後的焦慮症狀也十分常見,並與中風後的抑鬱症狀及年齡有著高度相關。
  • 精神科丨植物乳桿菌PS128可改善焦慮和抑鬱
    沒有MS的小鼠被認為是無ELS對照組(NELS;n = 10)。2. 試驗設計為了評估PS128的精神作用,研究人員對ELS實驗組和單獨的naïve成年雄性組(naïve組)進行PS128給藥。ELS和naïve實驗組分別從PD29和8周齡每日灌胃進行經生理鹽水重新懸浮的PS128(10^9CFU /小鼠/天)給藥,持續4周;而ELS和naïve對照組在同一時期經灌胃給予生理鹽水。在PS128治療期結束時,當ELS組小鼠為8周齡且naïve組小鼠為12周齡時,對小鼠進行了一系列行為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