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中國科學家發現夜間藍光會導致抑鬱!電子產品最好收起來!

2021-01-11 生物谷

2020年6月4日訊 /

生物谷

BIOON /——中國多家機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大學、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安徽醫科大學等)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在夜間反覆將實驗室小鼠暴露在藍光下會導致

抑鬱症

狀的出現。在他們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的論文中,該小組描述了他們用實驗室老鼠和藍光進行的實驗,以及他們的結果對人類可能意味著什麼。


除了產生視覺,光調節各種生理功能,包括情緒。眾所周知,白天使用的光療法具有抗抑鬱作用,但據報導,夜間過多的光照與

抑鬱症

狀有關。先前的研究表明,上夜班的人比上白班的人更容易患

抑鬱症

,但原因還不清楚。最近的研究表明,經常在晚上使用智慧型手機也可能會導致抑鬱。

圖片來源:Nature Neuroscience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想知道夜間眼睛感受到的光線是否也是問題的一部分--或者在這種情況下,是否只是藍光產生了影響。為了了解更多細節和相關機制,研究人員進行了一些實驗,將實驗室老鼠暴露在藍光下。


研究人員讓實驗鼠每晚暴露在藍光下兩小時,連續三周,然後仔細觀察這些老鼠,以確定藍光是否對它們的行為有明顯的影響。研究人員發現,起初,這些老鼠根本沒有任何變化的跡象。但三周後,老鼠開始不那麼努力地工作以獲得糖的獎勵,並且在有可能逃跑時也不那麼拼命地逃跑--這兩種情況都被認為是老鼠抑鬱的跡象。研究人員還發現,

抑鬱症

狀會持續長達三周,甚至在停止夜間燈光照射後也會如此。


為了理解為什麼向老鼠發出藍光會導致抑鬱,研究人員研究了老鼠的大腦--尤其是從眼睛到大腦的神經通路。他們在老鼠的視網膜上發現了一種特殊的光受體,這種光受體通向大腦中與情緒有關的區域:伏隔核( nucleus accumbens)和背側核(dorsal perihabenular nucleus)。當研究人員斷開它們時,老鼠並沒有因為暴露在夜晚的藍光中而變得抑鬱。研究人員還發現,與白天相比,夜晚接觸藍光時,這些通路變得更加活躍。他們認為,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白天處理藍光不會導致抑鬱。


總的來說,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夜間藍光在不影響晝夜節律的情況下誘導類似抑鬱的行為。視網膜黑視蛋白表達神經節細胞通過一條神經通路從背側核到伏隔核介導這一效應。重要的是,背側核受到晝夜節律的控制,在晚上比白天更容易興奮。


研究人員表示這說明ipRGC→dpHb→NAc通路在夜間優先傳導光信號,從而介導夜間燈光誘導的抑鬱樣行為。在考慮工業世界普遍的夜間照明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時,這些發現可能是相關的,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睡前別再刷手機了,容易抑鬱
    科學家們已經發現,藍光會使眼睛內的黃斑區毒素量增高,嚴重時甚至誘發致盲眼病。夜間的藍光讓生物抑鬱視網膜感光器使得哺乳動物能夠感受到光,除了成像杆和視錐細胞外,視網膜中還有第三組感光器:感光性視網膜神經節細胞(ipRGC)。ipRGC細胞可以十分靈敏的檢測到藍光,並及時傳達信息到大腦皮層下核。
  • Nature子刊:睡前愛玩手機的你,小心抑鬱找上門!
    作者:一沐編輯:小怡本文為小狗科研平臺原創,轉載請在【後臺】留言究竟什麼讓現在的年輕人這麼喜歡熬夜,可能是因為白天繁重的工作,仿佛只有晚上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一天,躺在床上愜意地刷微博、看知乎、追劇、玩遊戲,但是近期中國科研團隊發現半夜玩手機是會導致抑鬱的
  • 中國學者研究闡明夜間光照如何導致小鼠抑鬱樣行為
    中新社北京6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自然科研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神經科學》最新發表中國學者的一篇研究論文稱,每晚用藍光照射小鼠兩小時,幾周後,小鼠便會出現抑鬱樣行為。該論文闡明造成這一現象的神經通路,或能解釋過度的夜間光照會如何影響人類。
  • 手機藍光不僅傷害眼睛:還有可能增加抑鬱機率
    而這樣的後果也是嚴重的:過度的藍光輻射,會造成近視;還有可能引發視覺模糊,導致視覺疲勞;激發褐色色素使皮膚產生雀斑;甚至還有可能導致失明。藍光對人身體的危害一直被人反覆提及,勸青少年少玩手機類電子產品的做法是正確的。值得警惕的是,最近有研究表明,藍光不僅對人身體有危害,對人情緒也有影響,藍光有可能提升抑鬱機率。
  • Nature子刊:每天暴露於藍光,果蠅壽命縮短 | 人長時間看手機,或會折壽!
    但,你知道手機屏幕所放射的藍光有多可怕嗎?是,你肯定會說:「藍光傷害視力嘛!沒關係,我有抗藍光的眼鏡,不怕!」或許事情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呢!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17日在國際著名期刊《Nature》的子刊、衰老與疾病機理期刊《Aging and Mechanisms》發表的論文《Daily blue-light exposure shortens lifespan and causes brain neurodegeneration in Drosophila》指出,暴露在現在常見於手機、計算機屏幕的藍光下
  • 《自然》子刊:破解晚上刷手機易抑鬱之謎!中國科學家發現夜間燈光誘導抑鬱的神經通路,關鍵大腦區域在夜間對光更敏感丨科學大發現
    之前觀察到的抑鬱行為,是基於至少3周的夜間光照,屬於一種長期的影響。那麼短期來說,夜間光照又有什麼影響呢?研究者利用光遺傳學或者藥物刺激,直接激活了dpHb。結果顯示,在晚上激活dpHb會讓小鼠不愛吃甜,白天刺激沒啥用;另外的實驗結果顯示,這誘發了小鼠的厭惡情緒。
  • 夜間手機藍光可能導致抑鬱;5億年前就存在寄生現象
    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周一至周五第一時間掌握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健康·夜晚藍光照射可能導致抑鬱但《自然-神經科學》的新研究給出了一些線索:夜晚的藍光可能是致鬱的原因。每天夜晚經過藍光照射2小時的小鼠,會在大約3周後開始出現抑鬱症狀,這些小鼠不會再為了獲得食物獎勵而努力。進一步研究發現,藍光會影響伏隔核和背側韁核兩個與情緒相關的腦區,並且這兩個腦區活動在夜晚更活躍。論文提示,夜晚長時間玩手機,看電腦很有可能會導致抑鬱症狀的出現。
  • 《Nature》子刊:雷射直接測繪阿秒脈衝的電子動力學
    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Nature子刊《Nature Photonics》上。 ,來自上海光機所的研究人會員觀察到使用飛秒雷射場誘導的周期性的 電子束條紋。 科學家們首次為大家展示了 前所未有的的時間解析度的阿秒電子動力學的直接計量學結果。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Nature子刊《Nature Photonics》上。 電子和光子的相互作用是微觀物理學的基礎。在一個光場的驅動下對超快電子動力學真相的揭示會導致超快電子衍射和微觀分析,超快條紋相機,自由電子雷射的巨大進展。
  • Lancet子刊:圍產期抑鬱或可增加後代精神病風險!
    進入21世紀以來,抑鬱這一詞被頻頻提出,從前人們將抑鬱歸於不好的心情而未重視它,而現在隨著人類情緒研究的開展,科學界已經將人類情緒障礙定性成疾病,如抑鬱症,躁狂症等。今天小編要與大家所探討的主題,就是準媽媽可能會落入的圍產期抑鬱。
  • 新研究:夜間暴露於藍光,結直腸癌風險高60%
    來自這兩個城市的研究結果均顯示,暴露在藍光下最多的參與者比暴露較少的人群患結直腸癌的風險高60%,且未發現與全光譜光具有相關性。研究人員表示:「夜間暴露在光線下,尤其是藍色光譜光,會減少褪黑激素的產生和分泌,並與光的強度和波長有關。」
  • 實驗發現藍光最傷眼 檯燈最好用黃色光源
    人造光源,具體怎麼樣引起疲勞和損害還在進一步的研究,目前我們的研究只是找到了切入點,接下來,我們會研究什麼樣的產品更護眼,比如推出能防藍光的眼鏡或貼膜等。未來的目標是優化人造光源,讓人造光源即節能又護眼。」
  • 手機發出的藍光會損害腦細胞?
    但是我們也常常在新聞中讀到,手機、電腦發出的藍光有種種危害,近期一項研究甚至發現藍光可能損害腦細胞和視網膜,並加速衰老過程。需要注意的是,這項研究的實驗對象是果蠅,研究結論不能直接推廣到人類身上。不過很多人還是會關心:手機、電腦的危害到底有多大?防藍光眼鏡、貼膜到底有用嗎?其實,藍光對人體的危害並沒有商家所說的那麼誇張,並且市面上的防藍光眼鏡質量參差不齊。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2019年2月24日,Nature官網正式上線了一個新子刊:Nature Food。這是一本在線期刊,將於2020年1月正式啟動。
  • Nature子刊:耶魯大學團隊發現快速抗抑鬱作用的一個充分必要條件
    接著,作者測試了三種CNO注射方式,探究哪種方式能更持久的抑制Gad1神經元,發現使用3x的CNO會產生顯著性的抗抑鬱藥行為。接下來,作者同樣在CUS模型下檢測到,3x CNO的注射會使感染hMD4Gi病毒的WT小鼠產生抗抑鬱效應。圖註:化學遺傳學激活mPFC中的Gad1中間神經元產生時間和劑量依賴的快速抗抑鬱樣作用。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然而,某些分子可通過單線態裂分使單個光子產生兩個激子,這類分子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兩個激子的「存活時間」非常短(幾十納秒),科學家們很難將它們以電的形式收集起來。研究團隊通過新的設計規則,開發出了迄今為止最有效和技術上最有用的分子內單線態裂變材料。
  • Nature子刊,今年首個IF就突破12分,明年或可衝18分
    來自WoS截圖今年是Nature Sustainability拿到的第1個IF,作為Nature子刊,首個IF就超12分,確實值得我們關注~期刊基本信息關於此刊的具體情況,大家可以看看:https://www.nature.com/natsustain/
  • Nature子刊:耶魯大學團隊發現快速抗抑鬱作用的一個充分和必要條件
    接著,作者測試了三種CNO注射方式,探究哪種方式能更持久的抑制Gad1神經元,發現使用3x的CNO會產生顯著性的抗抑鬱藥行為。接下來,作者同樣在CUS模型下檢測到,3x CNO的注射會使感染hMD4Gi病毒的WT小鼠產生抗抑鬱效應。
  • 防藍光屏幕是智商稅?藍光是否會對眼睛造成傷害?
    先用一句話回答你的這個問題:根據我的調研,目前有初步證據表明視網膜感光細胞如果過度暴露在藍光中,有可能會觸發眼睛的黃斑變性,最終導致失明。許多設備都有夜間設置,可以使夜晚的藍光曝光最小。儘管人們經常把藍光和電腦、手機聯繫在一起,但最大的藍光光源其實是陽光。其他來源包括螢光燈、節能燈泡和 LED 燈。我們接觸到的來自屏幕的藍光遠遠少於我們接觸到的來自太陽的藍光。庫拉那博士表示,來自屏幕的藍光也不會比來自太陽的藍光更具有破壞性。
  • 藍光真的會影響睡眠嗎?
    哈佛醫學院在一份題為《夜間使用發光電子閱讀器會對睡眠、晝夜節律和次日清晨的警覺性產生負面影響》研究報告當中這樣寫道。這份報告對兩組人進行了評估。其中一組會連續5天晚上閱讀4個小時的普通紙質書,而另一組會使用相同的時間來閱讀發光的電子閱讀器。經過觀察,使用電子閱讀器的測試者未能產生足量的褪黑素,他們平均需要花費額外10分鐘來入睡,睡眠中的快速動眼運動(REM)也要比另一組測試者少得多。
  • 《Nature》子刊:不含全氟化合物的疏油織物整理劑
    《Nature》子刊:不含全氟化合物的疏油織物整理劑 發表時間:202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