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觀察到的抑鬱行為,是基於至少3周的夜間光照,屬於一種長期的影響。那麼短期來說,夜間光照又有什麼影響呢?
研究者利用光遺傳學或者藥物刺激,直接激活了dpHb。結果顯示,在晚上激活dpHb會讓小鼠不愛吃甜,白天刺激沒啥用;另外的實驗結果顯示,這誘發了小鼠的厭惡情緒。但是,這並不會像長期光照那樣導致小鼠活動減少。
研究者的猜想是,ipRGC-dpHb-NAc這條通路的短期激活主要是導致快感缺乏(anhedonia),隨著時間的經過和反覆刺激,最終導致一種類似抑鬱的狀態,表現為不愛吃甜和呆著不動。這一點在長期研究中也得到了一部分驗證。
不過呢,要注意的是,實驗中使用的小鼠是缺乏褪黑素的,這一點與人類不同;對於嚙齒類動物來說,光本來就是一種厭惡信號,可能有額外的影響;最後,所謂「抑鬱」到底在動物中是如何定義如何表現的,至今也還有一些爭議。
那麼這項研究的內容我們就介紹完了,如果你那裡天已經黑了,不如趕快關掉手機和燈光,準備睡覺吧~
由奇點糕歷時3個月打造的音頻課程《小細胞肺癌8講》重磅上線啦~ 我們用8講的課程,幫您回顧了小細胞肺癌領域近30年來的重要探索和進展。只需80分鐘,即可縱覽小細胞肺癌領域的前沿學術進展。
長按識別下圖中的二維碼,即可購買這套超值的音頻課程。認證用戶,僅需9.9元!
此外,我們還準備了少量紙質版講義,購買課程後加主編微信即可免費申領,先到先得!
參考資料: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3-020-0640-8
[2]Vandewalle, G., Maquet, P. & Dijk, D. J. Light as a modulator of cognitive brain function. Trends Cogn. Sci. 13, 429–438 (2009).
[3]Bais, B. et al. Bright light therapy in pregnant women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BMC Psychiatry 16, 381 (2016).
[4]Zielinska-Dabkowska, K. M. Make lighting healthier. Nature 553, 274–276 (2018).
本文作者 | 代絲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