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子刊:破解晚上刷手機易抑鬱之謎!中國科學家發現夜間燈光誘導抑鬱的神經通路,關鍵大腦區域在夜間對光更敏感丨科學大發現

2021-01-14 奇點網

之前觀察到的抑鬱行為,是基於至少3周的夜間光照,屬於一種長期的影響。那麼短期來說,夜間光照又有什麼影響呢?


研究者利用光遺傳學或者藥物刺激,直接激活了dpHb。結果顯示,在晚上激活dpHb會讓小鼠不愛吃甜,白天刺激沒啥用;另外的實驗結果顯示,這誘發了小鼠的厭惡情緒。但是,這並不會像長期光照那樣導致小鼠活動減少


研究者的猜想是,ipRGC-dpHb-NAc這條通路的短期激活主要是導致快感缺乏(anhedonia),隨著時間的經過和反覆刺激,最終導致一種類似抑鬱的狀態,表現為不愛吃甜和呆著不動。這一點在長期研究中也得到了一部分驗證。


不過呢,要注意的是,實驗中使用的小鼠是缺乏褪黑素的,這一點與人類不同;對於嚙齒類動物來說,光本來就是一種厭惡信號,可能有額外的影響;最後,所謂「抑鬱」到底在動物中是如何定義如何表現的,至今也還有一些爭議。


那麼這項研究的內容我們就介紹完了,如果你那裡天已經黑了,不如趕快關掉手機和燈光,準備睡覺吧~


由奇點糕歷時3個月打造的音頻課程《小細胞肺癌8講》重磅上線啦~ 我們用8講的課程,幫您回顧了小細胞肺癌領域近30年來的重要探索和進展。只需80分鐘,即可縱覽小細胞肺癌領域的前沿學術進展。


長按識別下圖中的二維碼,即可購買這套超值的音頻課程。認證用戶,僅需9.9元!



此外,我們還準備了少量紙質版講義,購買課程後加主編微信即可免費申領,先到先得!


參考資料: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3-020-0640-8

[2]Vandewalle, G., Maquet, P. & Dijk, D. J. Light as a modulator of cognitive brain function. Trends Cogn. Sci. 13, 429–438 (2009).

[3]Bais, B. et al. Bright light therapy in pregnant women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BMC Psychiatry 16, 381 (2016).

[4]Zielinska-Dabkowska, K. M. Make lighting healthier. Nature 553, 274–276 (2018).

本文作者 | 代絲雨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中國科學家發現夜間藍光會導致抑鬱!電子產品最好收起來!
    除了產生視覺,光調節各種生理功能,包括情緒。眾所周知,白天使用的光療法具有抗抑鬱作用,但據報導,夜間過多的光照與抑鬱症狀有關。先前的研究表明,上夜班的人比上白班的人更容易患抑鬱症,但原因還不清楚。最近的研究表明,經常在晚上使用智慧型手機也可能會導致抑鬱。
  • Nature子刊:睡前別再刷手機了,容易抑鬱
    科學家們已經發現,藍光會使眼睛內的黃斑區毒素量增高,嚴重時甚至誘發致盲眼病。夜間的藍光讓生物抑鬱視網膜感光器使得哺乳動物能夠感受到光,除了成像杆和視錐細胞外,視網膜中還有第三組感光器:感光性視網膜神經節細胞(ipRGC)。ipRGC細胞可以十分靈敏的檢測到藍光,並及時傳達信息到大腦皮層下核。
  • Nature子刊:睡前愛玩手機的你,小心抑鬱找上門!
    ,躺在床上愜意地刷微博、看知乎、追劇、玩遊戲,但是近期中國科研團隊發現半夜玩手機是會導致抑鬱的,心裡不由得咯噔一下。6月1日,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發現夜間藍光可誘導類似抑鬱的行為。睡前暴露在過多的區域網中(無論是「天空發光」,還是使用電子設備,例如行動電話或個人計算機),都會導致抑鬱症狀的發生風險增加。在不同的晝夜節律階段,這些相互矛盾的影響表明,曝光時間可能是一個關鍵因素,對這種明顯的悖論背後的神經機制的見解是我們理解光對情緒調節的基礎。
  • 中國學者研究闡明夜間光照如何導致小鼠抑鬱樣行為
    中新社北京6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自然科研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神經科學》最新發表中國學者的一篇研究論文稱,每晚用藍光照射小鼠兩小時,幾周後,小鼠便會出現抑鬱樣行為。該論文闡明造成這一現象的神經通路,或能解釋過度的夜間光照會如何影響人類。
  • 研究:睡前刷手機讓人抑鬱,中子星的中心是自由夸克?
    挑戰生存極限:極端早產兒也可以健康生活01睡前刷手機,小心抑鬱症如果你平時習慣在睡覺前長時間地刷手機,現在可能要改改了。根據近日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的一項研究,長期暴露在夜間光線下——無論這光線來自燈光、光汙染,還是電子設備屏幕——會影響大腦中特定的神經迴路,繼而產生與抑鬱症相關的症狀。
  • 科學家找到光療抗抑鬱的神經通路新機制
    如今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發現,不僅是季節性抑鬱患者,光療對重度抑鬱、產前產後抑鬱等非季節性抑鬱患者也有不同程度的治療效果。   光究竟是如何調節情緒的?近日,來自暨南大學的研究者在小鼠腦內找到了一條從視網膜到大腦外側韁核的神經通路,為人們進一步理解光療的抗抑鬱作用機制提供了線索。相關研究於2月19日發表於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神經元》。
  • 科學家找到光療抗抑鬱的神經通路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如今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發現,不僅是季節性抑鬱患者,光療對重度抑鬱、產前產後抑鬱等非季節性抑鬱患者也有不同程度的治療效果。   光究竟是如何調節情緒的?近日,來自暨南大學的研究者在小鼠腦內找到了一條從視網膜到大腦外側韁核的神經通路,為人們進一步理解光療的抗抑鬱作用機制提供了線索。相關研究於2月19日發表於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神經元》。
  • 手機藍光不僅傷害眼睛:還有可能增加抑鬱機率
    近期,韓國崇信女子大學研究人員發表在美國的《睡眠》期刊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睡前看手機推遲睡眠時間,影響心理健康,更易患上抑鬱和焦慮症。而其中的 " 兇手 " 很有可能就是黑夜裡手機發出的光。該研究調查了 160 個年齡在 20 歲到 30 歲之間的人,睡前玩手機的時間是普通人 5 倍。
  • 睡前刷手機易抑鬱;幹細胞培育毛囊或拯救禿頭;四成脂肪肝患者並不...
    睡前刷手機容易抑鬱#健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薛天與合肥學院教授趙歡帶領的合作團隊在6月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的研究中指出,長時間的夜間藍光照射,會通過小鼠大腦特定的神經環路,引起抑鬱相關症狀。
  • 腦科學日報:父母抑鬱子女更易抑鬱;年輕時血壓高會加速認知衰退
    2,埃克塞特大學郭歌等發現人原始態多能幹細胞中沒有高致癌突變來源:小柯生命近日,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生物系統實驗室(LSI)的科學家們發現,當使用特定的培養體系在體外將人胚胎幹細胞維持在原始態或者更早期的狀態時,其不會產生任何可能致癌的突變。
  • ...毒性並未減弱,睡前刷手機容易抑鬱,「天眼」9月啟動地外文明搜索
    接受瑞德西韋5日療程的患者在第11天時更易出現臨床改善,且改善相比較於標準治療組高出65%。但與標準治療相比,瑞德西韋10日療程結果尚未達到統計學意義。研究人員發現,通過強化個體的群體身份能夠使團體間的歧視和敵對性增加、抑制衝動的神經活動降低,並使攻擊一方團體內達成共識的神經同步活動增加。
  • 夜間手機藍光可能導致抑鬱;5億年前就存在寄生現象
    但《自然-神經科學》的新研究給出了一些線索:夜晚的藍光可能是致鬱的原因。每天夜晚經過藍光照射2小時的小鼠,會在大約3周後開始出現抑鬱症狀,這些小鼠不會再為了獲得食物獎勵而努力。進一步研究發現,藍光會影響伏隔核和背側韁核兩個與情緒相關的腦區,並且這兩個腦區活動在夜晚更活躍。論文提示,夜晚長時間玩手機,看電腦很有可能會導致抑鬱症狀的出現。
  • 遠離抑鬱,有四妙招!英國8.5萬人研究
    抑鬱,就像一團陰影一樣侵蝕人的精神心理。一項納入約8.5萬人的英國研究則表明,更少的屏幕時間、保持充足的睡眠(7~9 h)、健康飲食和堅持鍛鍊有助於讓人遠離抑鬱。以前有研究顯示睡前經常刷手機容易讓人抑鬱。而中國有研究發現,這是由於夜間藍光暴露的原因,這影響了從眼睛到大腦這條神經通路。
  • 腦科學日報:Science子刊揭示嗜酒成癮之謎;老年聾的真正原因
    《Nature》子刊發布!全球獨一無二的資料庫,揭示人類和130種哺乳類動物大腦連通性守恆!來源:腦友記BrainUp以色列的研究人員對大約130種哺乳動物的大腦進行了先進的擴散MRI掃描,生成了一個全新的、全球獨一無二的資料庫。這項史無前例的研究,旨在調查130種哺乳動物的大腦連通性。
  • 星形膠質細胞釋放ATP有快速抗抑鬱作用
    新華社 □廣東科學家發現快速抗抑鬱物質,為解開抑鬱之謎、研究靶向藥物提供方向 □文章發表於《自然—醫學》子刊,是世界上首次報導三磷酸腺苷的抗抑鬱作用他們在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子刊《自然—醫學》上發表文章「星形膠質細胞來源的三磷酸腺苷調節抑鬱樣行為(Astrocyte-derived ATP modulates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稱,星形膠質細胞釋放的ATP(三磷酸腺苷)有著快速抗抑鬱作用。
  • 腦科學日報:運動員腦成像研究發現與意志品質相關的大腦結構組織
    這樣一套表觀遺傳可塑性遺傳機制的核心是基於對鄰近區域甲基化水平敏感的DNMT1活性的「調節-穩定」系統(neighbor-guided correction)。研究人員相信類似系統可能在表觀遺傳修飾的傳遞過程中廣泛存在。
  • 腦科學日報:讓人貪吃的神經元;越刷朋友圈越不快樂?
    腦脊液通過由星形神經膠質細胞所控制的管道系統流入大腦內部,類淋巴系統(glymphatic)(大腦中的廢物清理系統)便是英文中神經膠質(glia)和淋巴(lymphatic)的合成詞。 近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美國羅切斯特大學醫學中心(URMC)的研究人員發現控制類淋巴系統的是晝夜節律,即調節睡眠-清醒周期的生物鐘,而不是睡眠。
  • 夜晚刷手機會導致失明嗎?
    (視覺中國/圖)智慧型手機眼盲症無論是成年人還是青少年,中國人至少有2/3使用手機並上網,而且很多人是刷手機到深夜或徹夜刷手機。不過,網上流傳的一則消息則讓整天刷手機的人惴惴不安:驚嘆!晚上熄燈後千萬不要再看手機,黑暗中對著手機30分鐘以上,會造成眼睛黃斑病變、視力極速惡化甚至失明。
  • 最新研究發現:抑鬱了這麼吃,效果超級棒
    2者都存在海馬體中皮質結構功能障礙 神經通路過度活躍以及神經遞質失衡(涉及GABA和穀氨酸)等問題,線粒體氧化應激損傷,會導致癲癇發作以及情緒失調症狀。 2者的炎症水平都很高 炎症會干擾大腦中神經遞質的產生,從而出現癲癇、抑鬱的症狀。
  • 柳葉刀子刊綜述:抗抑鬱藥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而神經生化的改變如何逆轉五花八門的抑鬱症狀,我們也需要更有力的解答。近年來,人們在理解抗抑鬱藥作用機制時,不僅聚焦於患者情感及社會行為方面的早期改變,同時將目光投向神經可塑性及神經認知心理學所扮演的角色。一篇1月30日在線發表於《柳葉刀·精神病學》的綜述中,來自牛津大學和耶魯大學的研究者回顧了現有抗抑鬱藥起效機制的兩大理論,並對如何整合這些理論以研發新的抗抑鬱手段進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