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刷手機易抑鬱;幹細胞培育毛囊或拯救禿頭;四成脂肪肝患者並不...

2020-12-04 澎湃新聞

睡前刷手機容易抑鬱

#健康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薛天與合肥學院教授趙歡帶領的合作團隊在6月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的研究中指出,長時間的夜間藍光照射,會通過小鼠大腦特定的神經環路,引起抑鬱相關症狀。

他們構建了夜間光幹擾模型,模擬當前社會的不正常光照模式。持續3周,每晚9點至11點用藍光照射小鼠兩小時。儘管小鼠晝伏夜出與人類相反,但它們的行為同樣受到每日光照變化和晝夜節律的影響。

研究發現,增加夜間照明後,小鼠的晝夜節律沒有明顯改變,但逐漸出現了一些異樣的行為。比如,當被迫遊泳時,它容易表現出一副愛動不動的放棄狀態;面對糖水,偏嗜度下降了——對「快樂水」的興趣降低了!

由於這些行為與人類抑鬱行為有一定相似性,科學家將其定義為抑鬱樣行為。不僅如此,取消每晚的藍光照射後,小鼠也沒有馬上恢復,抑鬱樣行為仍持續了長達3周的時間。

不過,在這項研究中,作者提醒道,小鼠實驗存在一定局限性,能否由小鼠推及人類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事實上,科學家此前已經在人類的視網膜裡找到了自感光神經節細胞,也就是這條神經環路的第一站。

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機不離手」「眼不離屏」靡然成風,如何應對由此帶來的潛在健康危害?作者表示,人類不過百餘年的工業化歷程帶來了大量全新的生存環境變化,人類機體可否有效適應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這項研究提示,應該保持規律作息,尊重生物學規律,避免擾亂機體的正常運作,從而保持個體的健康。

(澎湃新聞)

科學家利用人類幹細胞培育出毛囊

#生物

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在《自然》上的一項新研究為脫髮和燒傷患者帶來了希望,他們用人類幹細胞培育出毛囊組織,並成功在老鼠身上長出毛髮。

脫髮和脫頂大多是由於毛囊受損導致的,因此最有效的治療途徑就是移植新的毛囊組織。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利用人體幹細胞成功在培養皿中培養出皮膚類器官使這一治療方法實現了。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幹細胞可以形成任何類型的皮膚組織,在移植到缺少毛髮的小鼠身上後,有超過一半的移植物上長出了2到5毫米的新毛髮,這些新長出的毛髮幾乎與自然形成的毛髮無異。

哈佛醫學院的整形外科醫生卡爾·科勒教授(Karl Koehler)說:「這表明類器官能夠與小鼠表皮融合併形成長出毛髮的新皮膚。這些皮膚類器官在生長因子和其他化學物質的混合物中需要培養4到5個月,就能產生皮膚表皮和真皮。」

由於皮膚的結構和質地非常複雜,因此也是人體最難模仿的器官之一。它有毛囊、腺體等附屬物,對調節體溫和體液至關重要,這些有助於保護身體免受疾病和傷害,並控制觸摸和疼痛感。

科勒教授表示,由於皮膚的複雜性,在培養物和生物工程移植物中重建皮膚附屬物是一個尚待解決的挑戰。現在,我們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並可用於脫髮治療。

此外,皮膚類器官或還可以治療包括癌症在內的其他疑難雜症。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模型用於研究皮膚類器官發育的細胞動力學,以便用以探索一系列遺傳性皮膚病和癌症的治療方法。一旦該方法應用於臨床,那些脫髮、傷疤、遺傳性皮膚病、燒傷等患者都將得到革命性的治療。

(快科技)

地球首個生命或由RNA和DNA混合而成

#生物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網站近日報導,英國研究人員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關鍵組成部分可由相同原料製成。這表明,地球上出現的第一個生物或許並非由純RNA或DNA組成,而由這兩者混合而成。

許多研究人員懷疑,RNA首先出現,隨著生命體變得日益複雜,發展出製造DNA的能力,而DNA最終取代RNA成為基因的載體。

RNA和DNA的組成部分名為核苷酸。RNA和DNA都使用一組4個核苷酸。每個RNA核苷酸對應1個DNA核苷酸,兩者稍有不同。

在最新研究中,英國劍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約翰·薩瑟蘭及其同事用簡單的碳基化學物質製造出DNA的兩個核苷酸。在生命出現於地球之前,這些碳基化學物質可能很豐富,其中包括氰基乙炔,其每個分子僅包含5個原子,在宇宙中也很常見。在此之前的2009年,薩瑟蘭團隊使用同樣的化學物質製造出了RNA的兩個核苷酸。

薩瑟蘭團隊將RNA核苷酸與新的DNA核苷酸結合在一起,獲得了全套4個核苷酸。他說,基於該核苷酸集合的雜交分子可能先於純RNA或DNA出現。薩瑟蘭說:「當我們研究RNA和DNA時,發現它們密切相關,我們的最新研究表明它們是『兄弟』而非『父子』。」

此前也有研究人員發現了DNA可能很早就已形成的證據。那麼,地球上第一個生命體內的RNA和DNA如何協同工作?薩瑟蘭猜測,這個原初的遺傳分子不是純RNA或DNA,而是半個RNA和半個DNA組合在一起。

(科技日報)

四成脂肪肝患者並不肥胖

#健康

很多人認為,只有體型肥胖的人才是脂肪肝的高危群體。不過,《柳葉刀-胃腸病學和肝病學》最新發表的一項涉及24個國家或地區、覆蓋1057.6萬受試者的數據分析顯示,全球脂肪肝患者中約40%為非肥胖人群,近1/5還是瘦子。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副主任醫師徐京杭介紹,肥胖和脂肪肝密切相關,卻不是胖人的專利,「即便總體上體重不超標,算不上肥胖,但可能存在肝臟內脂肪過度堆積的情況,從而表現為脂肪肝。」

徐京杭表示,迅速減肥、營養不良等都是瘦人患上脂肪肝的常見原因。迅速減肥時,體內大量脂肪需要通過肝臟排出體外,這時候肝臟內脂肪原料過多,無法及時進行處理,多餘的脂肪組織就會沉積在肝臟,出現脂肪肝。

營養不良導致脂肪肝是因為肝臟在代謝脂肪時需要多種物質參與,比如需要一些蛋白質運輸脂肪,在營養不良,尤其是蛋白質不足時,肝臟代謝脂肪的能力受損,無法把脂肪及時排出,就會讓脂肪大量沉積於肝臟,形成脂肪肝。

此外,長期大量飲酒、不愛運動、喜歡甜食、濫用藥物、遺傳代謝問題等也是瘦人出現脂肪肝的原因。

據《中國脂肪肝防治指南(科普版)》顯示,我國成人脂肪肝患病率達12.5%~35.4%,脂肪肝已成為我國第一大肝臟疾病。脂肪肝不僅可導致肝硬化、肝癌,還可誘發動脈硬化、高血壓等疾病,降低人體免疫功能。

徐京杭提醒,管住嘴邁開腿,早期、輕中度脂肪肝比較容易被逆轉。「少吃甜食、甜飲料、精製米麵、油膩食物,而蔬菜、蛋白質類食物是不能少的;避免久坐,保持健康的體重,儘量將腰圍控制在健康範圍,男性不超過90cm,女性不超過85cm。同時,要保證每晚7-8小時的充足睡眠。」

(新京報)

大氣二氧化碳含量2300萬年來最高

#環境

當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濃度,達到很長時間以來的最高值。據近日發表在《地質學》期刊上的一項最新研究,科學家發現當今大氣CO2濃度超過了過去2300萬年的最高紀錄,且其飆升的速度也前所未有。

自從工業化以來,人類不斷升級發展需求,溫室氣體的排放越來越強勁。長期研究表明,從19世紀初開始,CO2濃度急劇上升,這一時間點就在工業革命的前後。目前,CO2被認為是溫室效應最強的汙染物之一,而CO2濃度升高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目前,已有的直接記錄可以追溯到幾百年前,但在這之前,情況就非常模糊了。科學家們鑽出的冰芯,可以讓人們「看」到遠在270萬年前的情景——當時的CO2濃度還不到300ppm。

此次最新研究中,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將目光投向了更遠的時間,追溯到2300萬年前。團隊通過研究古代植物的化石遺骸來實現這一目標。因為當植物生長時,它們會從大氣中吸收CO2,植物的組織會保留某些穩定的碳同位素,尤其是碳-12和碳-13。當這些植物變成化石後,科學家們就可以研究同位素的含量,以確定植物生長時的CO2濃度。

研究團隊通過這一方法發現,在整個2300萬年的時間裡,CO2濃度大多在230ppm到350ppm左右波動。這遠遠低於現代水平。研究同時發現,在過去的漫長歲月裡,CO2濃度從未像我們現在所經歷的這樣,如此劇烈地攀升。

研究人員指出,在過去2300萬年中,變暖事件都與CO2濃度的上升幅度有關,其中包括發生在1500萬到1700萬年前的中新世中期,以及300萬到500萬年前的上新世中期。

去年5月,夏威夷的莫納羅阿天文臺測量的數據顯示,CO2濃度創下了415.26ppm的新高,該濃度也是人類歷史上最高。如今這項最新研究,進一步證明了當前人類所面臨挑戰的嚴重性。

(科技日報)

穿山甲升至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動物

我國將中華穿山甲從國家二級保護提升至一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高度支持及讚揚這一升級舉措。隨之增強的保護措施不僅有利於對穿山甲的救助、棲息地恢復和保護、種群保護和物種研究,同時執法及處罰力度的加大會使得犯罪成本增加,也有利於控制穿山甲盜獵行為、加強打擊其非法貿易,並提升公眾對穿山甲的保護意識。

WWF此前多次建議加強對中華穿山甲的保護,並提出將其保護升級。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WWF從未停止在國內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工作,通過研究和實踐獲得經驗,並向有關部門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同時希望所倡導的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可以為國家相關法制的完善提供建設性思路和建議。

此次的穿山甲保護升級舉措,無疑向社會和公眾傳遞了積極的信號,WWF也將繼續支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已開啟的對現行《中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修訂工作。

全球共有八種穿山甲均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公約)附錄I中,其活體、死體及製品的國際商業性貿易被嚴格禁止。中華穿山甲保護升級後,意味著所有穿山甲已全部列入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目前,中華穿山甲,馬來穿山甲和菲律賓穿山甲已處於極度瀕危。瀕危物種,無論是用於食物還是藥物,無論其是否有效,都不應再被經營利用,因為它們已經瀕危或處於滅絕的邊緣。「沒有哪一種文化或傳承,值得以一個物種的滅絕為代價!」WWF北京代表處副總幹事(項目)周非說,穿山甲在生態系統中的價值遠遠超過它們的肉和鱗片的價值。」保護穿山甲,拒絕穿山甲及其製品消費,任重而道遠。

(新浪科技)

人類細胞首次實現可控可逆變透明

#生物

據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日發表一項生物技術研究,一個美國研究團隊稱,首次在實驗室內成功將人類細胞可控、可逆地變成透明。這一成果有助於開發材料科學和生物工程的獨特生物光子工具,並極大推進人類對多種生物系統的透徹理解。

儘管自然界許多動物出於隱藏目的,已經進化出可受自身控制的透明度,但是迄今為止,對於活的人類細胞和組織的動態(即可控和可逆的)透明性的發展,仍然難以捉摸。

科學家們已知有許多頭足類動物能夠改變其皮膚傳播、吸收和反射光的方式,實現偽裝的目的。譬如,雌性乳光槍烏賊就可以通過這種機制,將外套膜從近乎透明的顏色變成白色以躲避攻擊。不論是哪種情況,這個過程都是通過一系列白色素細胞來控制的,白色素細胞包含的反光蛋白質能夠改變細胞的光學性質。

此次,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研究人員阿隆·格羅德斯基及其同事,受頭足類動物的適應性皮膚細胞的啟示,並從其結構和功能中汲取靈感,著手設計並改造了人類細胞。這些細胞包含可重構的基於蛋白質的光子結構,能夠有控制地、可逆地變為透明。

研究團隊選擇的是人類胚腎細胞,通過改造使它們表達乳光槍烏賊外套膜中的反光蛋白質A1。之後,他們研究了表達該蛋白是否影響人類胚腎細胞與光的互作,以及這些性質是否可控。他們在實驗室使用不同濃度的氯化鈉溶液,改變了工程細胞的透明度。

透明化可以讓科學家們對細胞中的每一個細微之處都精確觀察,而可控、可逆的掌握這一變透明過程,將對細胞內部動態過程有更深刻的了解。研究人員總結表示,他們的最新成果將能更加清晰地顯示活細胞和活組織內部所有的發生過程,並通過這一步加深科學家們對於各種生物系統的認識。

(科技日報)

原標題:《睡前刷手機易抑鬱;幹細胞培育毛囊或拯救禿頭;四成脂肪肝患者並不胖 | 聞周周》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毒性並未減弱,睡前刷手機容易抑鬱,「天眼」9月啟動地外文明搜索
    德國擬培育「迷你肺」研究新冠病毒為了在最自然的條件下研究新冠病毒感染人體的細節情況,德國科學家正在利用人體幹細胞培育肺部類器官,他們希望用這些類器官研究新冠病毒感染的進程,從而確定抗病毒物質。瑞德西韋中度新冠患者三期試驗結果公布:療效有限美國時間6月1日,吉利德科學宣布中度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住院患者SIMPLE三期試驗的概要結果,可謂喜憂參半。接受瑞德西韋5日療程的患者在第11天時更易出現臨床改善,且改善相比較於標準治療組高出65%。但與標準治療相比,瑞德西韋10日療程結果尚未達到統計學意義。
  • Nature子刊:睡前別再刷手機了,容易抑鬱
    研究發現,如果睡前長時間玩手機或電腦,抑鬱症的患病風險將會增加。藍光對眼睛有害對於人類在內的大多數物種而言,光(light)無疑是至關重要的。除了產生視覺作用外,光還可以調節多種生理功能,例如生物節律、睡眠/喚醒、認知和情緒等。正常情況下,動物在一天內會受到12小時的連續光照。
  • 研究:睡前刷手機讓人抑鬱,中子星的中心是自由夸克?
    睡前刷手機,小心抑鬱症2. 寵物、牲畜……哪些動物可能把新冠傳給人?3. 各種類型的腫瘤中均發現細菌出沒4. 太空中的「色散實驗」:搜尋重子的蛛絲馬跡5. 中子星的中心是自由夸克?6. LHC再度搜尋強CP破壞7.
  • 禿頭低齡化,植髮已成大市場-虎嗅網
    從行業大佬到格子間民工,從搶救癱瘓伺服器的程式設計師到熬夜刷榜的追星少女,都已經身體力行地證明了「頭禿,不再只是中年男性的通病」。從食補到外用,從生發儀器到植髮手術,古往今來的治禿偏方層出不窮,根治頭禿成為了古今中外全球人民的共同追求。
  • 幹細胞回輸療法是如何達到抗衰老效果的,抗衰老從未如此簡單
    隨著近些年生物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幹細胞等生物領域的核心技術也到了極大的突破,被應用於各種醫療手段中去。而隨著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的除了科技,脫髮、禿頭現象也是加速了他們的步伐。不少當代青年更是將早禿、早脫髮現象當做「一生之敵」,無時無刻不在搜尋自救的方式。這不,能否通過幹細胞回輸等治療手段進行拯救,也是逐漸成為了近期熱度頗高的一個話題。
  • 生物細胞,幹細胞療法,幫您改善脂肪肝,脂肪肝有什麼危害?
    脂肪肝是遺傳—環境—代謝應激相關因素所致的以肝細胞內脂肪肝堆積為主的臨床病理症候群。正常肝內脂肪佔肝重3%—4%,若肝內脂肪含量超過5%即為輕度脂肪肝,超過10%為中度脂肪肝,超過25%為重度脂肪肝。按照致病因素脂肪肝可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兩大類。據統計,全球每100個成年人中有20-30例脂肪肝患者。
  • 幹細胞療法發揮3個功能,有望改善全球2.6億脂肪肝患者的肝功能
    其中,在肝臟疾病中,幹細胞療法已被用於病毒性肝炎誘導的肝硬化,我國已有五項幹細胞療法針對肝硬化的臨床備案項目,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來聊聊幹細胞療法在脂肪肝轉化為肝硬化中的應用,幹細胞療法改善肝功能具有顯著的效果。
  • 禿頭有救了!幹細胞技術讓人造皮膚長出毛髮
    此前,利用幹細胞技術只能獲得特定類型的皮膚細胞,無法再生出包含毛囊、汗腺等附屬結構的完整皮膚。而《自然》雜誌報導的最新研究,首次在體外培育出包含這些附屬結構的皮膚類器官,並在移植到小鼠背部後長出了2—5毫米的毛髮。人的皮膚結構複雜而且極為重要。
  • 真實案例:幹細胞讓禿頂的人重新擁有一頭秀髮
    直到近年來出現的研究表明,幹細胞可能是治療禿頭症狀的「良藥」。近期,英國《每日郵報》網站講述了幹細胞讓頭髮重新長出來的真實案例[1]。長期以來,幹細胞治療一直是再生醫學的希望之源。科學家們通過從血液、脂肪或皮膚中提取幹細胞,在實驗室中對其進行培育和修飾,然後重新注射使其與組織融合,從而幫助修復和再生。研究表明,幹細胞具有治療退行性神經疾病、多發性硬化症、心臟病甚至失明的潛力。
  • Nature 研究迎來新突破,禿頭有救了
    雖然禿頭不是病,但禿起來卻「要人命」。不過,Nature 近期一項研究給日漸禿頭的少男少女們帶來了希望——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等機構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出了可以長出毛髮的皮膚類器官。大概十年後,新的研究表明,從燒傷患者身上分離出的角質能夠給形成細胞薄片重新移植回患者身上。到了 2017 年,研究又取得了新進展。通過基因修正細胞,一名患有大皰性交界性表皮鬆解症(皮膚在受到輕微摩擦或碰撞後出現水皰及血皰)的男孩成功替換了皮膚。
  • ASCBAM:陳明衝等預測毛囊幹細胞再生機制
    Baker)博士合作使用一種「細胞自動機(cellular automaton)」模型來描述毛囊的群體行為。使用這種預測性模型,研究人員發現,人每個成體毛囊在沒有大環境(macro-environment)中附近毛囊的幫助下能夠依靠它的內在性促進生長的信號。相反,兔子和小鼠毛囊的生長依賴於來自周圍毛囊的信號。
  • 近四成中國人失眠 醫院設「睡眠病房」患者多為中青年
    近日,微博話題 #近四成中國人失眠# 火了。有報導稱,1/3的90後在凌晨1點才入睡。對此,大家有太多話想說……微博截圖「白天是工作是交際,只有晚上的時間是屬於我自己的。」「也不是不知道熬夜的危害,但總是捨不得手機,捨不得這難得的只屬於自己的時間。」雖然上床之前的自己是有困意的,可拿起手機那一刻,仿佛自己「又來了精神」,再刷一會手機也是可以的。「我的手機可能隨時都會亮起來。」
  • 禿頭有「治癒」的曙光了?
    澎湃新聞記者 張唯2004年,美國科學家第一次用老鼠皮膚中的幹細胞培育出毛囊,當時美國知名脫口秀《今夜秀》的主持人Jay Leno開玩笑說,科學家「治癒了禿頭……至少在老鼠身上是這樣」。16年後的今天,學術期刊《自然》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終於向「治癒」人類禿頂邁出了重要一步。
  • Nature子刊:睡前愛玩手機的你,小心抑鬱找上門!
    作者:一沐編輯:小怡本文為小狗科研平臺原創,轉載請在【後臺】留言究竟什麼讓現在的年輕人這麼喜歡熬夜,可能是因為白天繁重的工作,仿佛只有晚上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一天,躺在床上愜意地刷微博、看知乎、追劇、玩遊戲,但是近期中國科研團隊發現半夜玩手機是會導致抑鬱的,心裡不由得咯噔一下。
  • 拯救荒野裡的抑鬱患者
    如果抑鬱症患者出現嚴重的自殺行為,這種情緒會「傳染」身邊人。另外,一位抑鬱症患者自殺,可能引起數十位抑鬱症患者效仿。數據顯示,60%~70%抑鬱症患者曾有自殺念頭或行為,約15%抑鬱症患者最終以自殺結束生命。抑鬱症患者什麼樣「抑鬱症病因複雜,既與個性特徵和生活特徵有關,也與周圍環境因素有關,是多因素綜合的結果。」
  • 造血幹細胞首次培育成功!白血病將無需骨髓移植
    本文轉載自創新地標(ID:kejitouzi)公眾號上周,人類第一次將多功能幹細胞分化成出造血幹細胞。
  • 「艾莎發量」成熱搜,當代恐怖故事——精神性禿頭
    原創: 簡單心理 簡單心理圖 / fubiz.net前兩天看完《冰雪奇緣2》後回家,照慣例躺在沙發上刷微博,本以為會看到首頁對艾莎的白雪亮晶晶美麗變裝一陣猛誇,沒成想,衝上熱搜排行榜的關鍵詞,竟然是:艾莎 發量。
  • 小學生都開始禿頭了?該如何守護好我們的髮際線
    醫生診斷後確認為「斑禿」,得了斑禿的患者不癢不痛,都不會察覺啥時候掉了頭髮。所以斑禿又俗稱「鬼剃頭」,它就是那種突如其來的脫髮,頭髮莫名其妙地就這少一塊那少一塊。並且它常常是快速發作的,沒什麼感覺就發現頭上禿了一塊兒,一般是圓形的,可以向外擴展,容易反覆發作。小學生為何會得斑禿?
  • 睡前喝牛奶?該拿什麼拯救你我的「睡眠君」
    童茂清說,從患者的就診情況看,年輕人失眠跟工作緊張、生活壓力大、睡前玩手機、玩電腦等因素有關。醫生發現,很多年輕人手機一玩就玩到凌晨,上床半小時後還不能睡著,凌晨三四點就醒了,但他們中的很多人並不認為這些是睡眠問題。  寧波市心理衛生協會還做了與睡眠相關的其他事項調查。
  • 最新研究:40%的脂肪肝患者並不胖!問題到底出在哪?如何逆轉?
    只有肝細胞在處理脂類物質的功能出現了某些障礙,脂肪才會在肝臟中堆積,超過一定程度後就會形成脂肪肝。造成肝臟脂肪堆積的原因,身體肥胖當然是最主要的原因,但絕不是唯一的原因。最近,發表在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子刊《胃腸病與肝病學》上的一篇文章指出,在對1057.6萬名脂肪肝患者病因的薈萃分析之後,發現約40%的脂肪肝患者並不屬於肥胖人群,還有超過7%的患者屬於體重偏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