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荒野裡的抑鬱患者

2021-01-08 人民資訊

受訪專家:北京回龍觀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 王紹禮

本報記者 張 健

美國作家海明威因抑鬱症於1961年開槍自殺,港星張國榮在抑鬱症折磨20年後自殺……抑鬱症,離我們很遠嗎?北京回龍觀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王紹禮告訴《生命時報》記者,中國還需對抑鬱症進一步重視。北京大學在《柳葉刀》雜誌上發表的研究顯示,中國抑鬱症終身患病率為6.9%。據此估算,中國有超過9500萬的抑鬱症患者。

患抑鬱症,如同置身荒野

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趙向陽曾兩度陷入抑鬱症的泥淖,一次是他20歲,一次是他43歲。他說:「20年前,我還年輕,一切還可以重新來過,但現在,43歲了,人到中年,去日無多,過得如此失敗,根本沒有翻牌的機會了。」

他用文字記錄了自己患抑鬱症後的變化:首先是情緒低落,美食、性、旅行、閱讀、金錢等,都無法引起興趣,人根本笑不出來。然後是記憶力下降,思維水平大打折扣。例如,他和同事一起吃飯,竟想不起在座一位特別熟悉的同事名字;工作時,經常呆坐1小時也無法改動課件,思維像泥漿一樣,越流越慢;半年裡,沒有產生過任何活潑的新想法,只是反反覆覆圍繞幾個老問題原地打轉,且沒有絲毫進展。後來有很長一段時間,他每次出門求醫問藥,只要一見高樓,就不由自主地數這個樓有多少層,琢磨著從哪層跳下來可以最快、最少痛苦地結束生命。到了中後期,他沒了自殺的勇氣,睡覺之前總是安慰自己,「不管怎麼樣,多活一天再說吧,明天再想這個問題,先睡覺。」他每天翻來覆去、昏昏沉沉地至少睡15個小時,沒有任何動力去做任何事情。整整半年,他沒有工作過,也很少接觸家人之外的其他人,以前隨時能背起背包去全世界旅行的人,如今不敢出門,不敢坐計程車、地鐵和火車。「如果沒有我的妻子和女兒,我一個人無法穿越抑鬱症的荒野,活著回來講述我的故事。」趙向陽說。

王紹禮表示,抑鬱症是一種慢性病,發生抑鬱症後,認知能力、思維、行為等各項身體機能都會下降,嚴重影響個人的工作、生活和人際交往。不僅如此,抑鬱症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如果抑鬱症患者出現嚴重的自殺行為,這種情緒會「傳染」身邊人。另外,一位抑鬱症患者自殺,可能引起數十位抑鬱症患者效仿。數據顯示,60%~70%抑鬱症患者曾有自殺念頭或行為,約15%抑鬱症患者最終以自殺結束生命。

抑鬱症患者什麼樣

「抑鬱症病因複雜,既與個性特徵和生活特徵有關,也與周圍環境因素有關,是多因素綜合的結果。」王紹禮介紹,如果要給抑鬱症畫個像,一般來說,抑鬱症患者往往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性格較內向;二是「不是朋友就是敵人」「不完美就是有問題」「不拔尖就是落後」等「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三是「盲人摸象」式的以偏概全思維定勢,總是用自己的主觀意願去揣度事物;四是總拿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做比較;五是經歷離婚、家人突發重大疾病、喪偶、失業等負性事件以及長期高壓工作導致生活壓力大。

另外,有三類人群尤其值得關注,他們是抑鬱症的高發群體:

女性。女性一生中要經歷初潮、孕產和絕經期等幾個特殊時期,激素水平會發生劇烈變化,這是抑鬱症高發的原因之一,同時這幾個階段也是女性抑鬱症高發期。數據顯示,中國女性患抑鬱症的概率是男性的2倍。

老年人。老年人很容易抑鬱,且形成惡性循環。一方面,家庭角色從「頂梁柱」變為「輔助」,及慢性病等,都易造成心理負擔,引發情緒低落、煩躁、自責等;另一方面,抑鬱導致食慾下降或進食不規律,態度消極不配合治療,反過來又加重慢性病。老年抑鬱症患者的自殺概率比年輕人要高。

兒童青少年。抑鬱症不是遺傳病,但有遺傳傾向,如果父母一方或雙方患有抑鬱症,孩子發生抑鬱症的風險明顯升高。如果孩子有沉迷網絡、厭學、自殘,甚至自殺或違法亂紀行為,可能就是孩子長期存在情緒低落的問題。他們的神經系統和心理還沒發育成熟,會用各種行為來暫時緩解負面情緒。兒童青少年患抑鬱症,如果不及時治療,病情反覆波動,會影響生長發育,甚至對成年後產生負面影響。

遭遇挫折及時尋求支持

「抑鬱症的可怕之處不在於疾病本身,而是70%~80%的抑鬱症患者都不能發現情緒問題並主動就醫,耽誤了治療。」王紹禮說,有的是對抑鬱症存在偏見或顧忌,不敢承認自己患了抑鬱症;有的是在診治時隱瞞陳述,導致醫生誤診;有的是因早期主要表現是軀體不適,跑錯科室。再加上,我國精神科醫生的缺乏,導致很多抑鬱症患者沒能及時被發現,或者沒有堅持規範治療。

王紹禮表示,目前治療抑鬱症有三個階段:一是急性期治療,通過藥物、運動等幹預,6~8周迅速控制症狀,最終達到消除症狀。二是鞏固期治療,防止病情波動和復發,治療持續半年左右。三是維持期治療,根據患者情況和藥物反應來決定治療時間。通常,首次發病患者,維持期治療需1~2年;如果有自殺行為、家族史、精神異常表現、發病年齡較早等因素,維持期治療時間要2~3年;如果經過系統規範治療後,再次抑鬱,維持期治療可能要3~5年;病情反覆三次以上,建議終身治療。患者病情每復發一次,因對藥物的敏感性下降,以及自殺機率的增加,後續治療會更加困難。

王紹禮呼籲,全社會都應把維護心理健康作為一種自覺的行動。加強人際溝通是預防抑鬱非常重要的方法,建立強大的人際支持體系,遇到困難時,周圍提供及時、有效的支持,能幫助我們提高應對挫折和壓力的能力。因為個人對情緒有一定耐受能力,早期不易感知情緒出了問題,如果下列情況存在4種及以上,且持續兩周以上,排除了軀體因素,就可確診為抑鬱症:1.興趣喪失、無愉快感;2.精力減退或疲乏感;3.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越(如思維緩慢或跳躍、行為失控等);4.自我評價過低、自責、有內疚感;5.聯想困難或自覺思考能力下降;6.反覆出現想死的念頭或有自殺、自傷行為;7.睡眠障礙,如失眠、早醒、睡眠過多;8.食慾降低或體重明顯減輕;9.性慾減退。抑鬱症的核心症狀是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和精力不足。臨床上,抑鬱症病情可劃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其中,中度是已嚴重影響生活工作,明顯情緒低落、人際交往障礙,部分患者有輕生念頭;重度是思維和行為嚴重遲滯,有時有嚴重自殺傾向和行為,基本不能正常生活工作。▲

相關焦點

  • 睡前刷手機易抑鬱;幹細胞培育毛囊或拯救禿頭;四成脂肪肝患者並不...
    睡前刷手機容易抑鬱#健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薛天與合肥學院教授趙歡帶領的合作團隊在6月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的研究中指出,長時間的夜間藍光照射,會通過小鼠大腦特定的神經環路,引起抑鬱相關症狀。
  • 拿什麼來拯救抑鬱的我?《生命的真相》如是說
    拿什麼來拯救抑鬱的我?首先拿出真誠的心來接納它;再次拿出如磐石一般的堅心信戰勝它;最後拿出善心來調伏自我的心識和身體,讓其和合共生。要知道抑鬱的我,是還不夠愛自己,是還不夠了解自己,是還不夠懂得自己的真心。是老天想給我一次機會重新了解自我的身心,同時給自己一次好好善待自己的機會。能得抑鬱的人,大多數都是心存善意的人,都是情感細膩且敏感之人,都是重情重義之人。其實大多數抑鬱的人還挺有才情和才華的人。
  • 約50%的帕金森氏病患者會抑鬱,如何治療?
    隨著神經病理學及神經影像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臨床觀察已經證實帕金森患者還存在非運動症狀,包括抑鬱、睡眠障礙、認知影響等。與運動症狀相比,它們的存在更隱匿,發生更早、危害更大,是降低患者生活質量更為主要的原因。抑鬱是帕金森病非常常見的非運動症狀之一,嚴重影響患者情緒和生活。但是在臨床工作中,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鬱卻很少被診斷,更難以做到規範有效地治療。
  • 科學家發現精神分裂症伴發抑鬱患者大腦結構異常
    抑鬱症狀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狀之一,在首發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佔比高達25%-50%(Herniman et al., 2019; Dai et al., 2018),與心理社會功能受損、自殺風險及高復發率均有較為密切的關係。目前,尚無明確證據闡明伴發抑鬱患者具有特異性行為和腦形態學特徵。
  • Front Aging Neurosci:AD患者抑鬱症狀的神經解剖學基礎
    除了認知領域的漸進性損傷之外,神經精神症狀(NPS)和行為障礙也是AD患者的常見問題。在AD患者中常見四種神經精神亞症狀:精神病(妄想,幻覺和睡眠障礙),情感症狀(抑鬱和焦慮),冷漠(食慾和食慾障礙)和活動過度。大約一半的AD患者在臨床過程中至少經歷過一次抑鬱發作。核磁共振成像(MRI)被認為是確定疾病階段和評估AD進展的有效方法。
  • 心理所發現精神分裂症伴發抑鬱患者大腦結構異常
    抑鬱症狀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狀之一,在首發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佔比高達25%-50%(Herniman et al., 2019; Dai et al., 2018),與心理社會功能受損、自殺風險及高復發率均有較為密切的關係。目前,尚無明確證據闡明伴發抑鬱患者具有特異性行為和腦形態學特徵。因此,將抑鬱症狀作為獨立的精神分裂症診斷依據始終飽受爭議。
  • 失眠抑鬱患者根源在大腦 沈城有了最新檢測
    不B超、不共振「大腦掃描」就能輕鬆查病因,EFG腦神經遞質檢測,掃描9種神經遞質,10分鐘查明病因諮詢電話:024-2255 5959新技術推介:瀋陽市失眠抑鬱患者有救了遼寧省總隊醫院失眠抑鬱專科主任告訴筆者,「EFG腦神經遞質檢測技術」打破了傳統的診療手段,通過對患者大腦神經的掃描,能快速針對病情、病因和病理進行全方位檢查,準確定量檢測出患者的中樞神經遞質,最後將中樞神經遞質中的「易感基因」完全呈現在電腦屏幕上方。醫生再根據病人的「易感基因」分布結構圖,就可以分析其病情、病因和病理,解除過去盲目用藥物治療的誤區。
  • 李雪琴:當一個抑鬱患者在說脫口秀
    很難想到這個在熒幕中帶給我們很多歡樂的脫口秀新星,曾經是一個抑鬱症患者。很多人可能會奇怪,高中讀了遼寧最好的省重點,本科上了北大,研究生去了紐約大學,明明前途一片光明,為什麼會得抑鬱症呢?李雪琴上初三的時候,家庭出現一些變故,從小就是媽媽的唯一的精神支撐。
  • 沒有什麼比親友的理解與陪伴更重要,這是抑鬱患者活下去的理由
    抑鬱對人類的困擾,遠比我們想像得更廣泛、更久遠。一半的人口可能在一生中經歷一些抑鬱狀況,10%會發作一次重性抑鬱——這還只是就醫確診的部分。夫妻各向第三方傾吐自己的抑鬱,卻彼此蒙在鼓裡;貧困者、前現代文明的人一樣飽受抑鬱的折磨乃至社會的苛待,卻長期得不到正視。戰戰兢兢隱藏自己的抑鬱患者,可能就是我們的至親好友,甚至我們自己。
  • |心理諮詢|抑鬱症患者|抗抑鬱藥物_網易新聞
    專家指出,公眾人物的自殺,很容易對重度抑鬱症患者產生影響,甚至導致跟風效仿。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值此之際,本版特邀精神科專家,對極易導致自殺的抑鬱症進行解讀,找出行之有效的預防策略,爭取早發現、早治療,避免悲劇發生。人們對於抑鬱症的恐懼心理日益增加,其實,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並不是名人的「專利」。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3.4億抑鬱症患者,發病率為11%。
  • 以正念為基礎的認知療法可以保護患者防止抑鬱復發
    美國看病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最近一項針對抑鬱症患者的研究表明,基於正念的認知療法(MBCT)可以改善患者在困難情況下的自我感覺,這可能有助於防止抑鬱症狀的復發。研究結果發表在《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研究》雜誌上。
  • 抑鬱和焦慮有什麼區別?又抑鬱、又焦慮該怎麼辦?
    抑鬱障礙的診斷標準不涉及焦慮症狀,但有調查表明,超過半數的抑鬱症患者感到有一定程度的焦慮。 抑鬱狀態中,患者常表現出自罪、自責,認為自己不夠好、做什麼都沒有意思、未來一切都沒有希望,行為上也會感到做事困難、想要迴避過去顯得簡單或有趣的活動。
  • 《荒島求生記》| 拯救白日夢想——如何在荒野裡度過舒適的一段旅程?
    畢竟是荒野求生了11年的男人,生吃過各種蟲魚走獸、喝過各種尿液補水、零下30度裸體過河,甚至給自己灌過腸……經典電影《荒野生存》中說:自然不偏袒任何人,想要在荒野中生存下去,你需要的不僅僅是強大的體能,還要有足夠的求生智慧!
  • 你也抑鬱嗎?幾幅插畫,帶你了解抑鬱患者的真實感受!
    每天將分享推薦權威精神心理相關的治癒經驗、科普資訊 抑鬱症是一種難以捉摸的感受,普通人很難想像抑鬱的真實感受。下面讓我們跟隨著插畫家生動的描繪,看看抑鬱症病人講述他們真實的抑鬱體驗。 感覺自己的大腦像是生病了 明明外邊看上去完好無損,但感覺自己的大腦已經不受控制了。
  • 與抑鬱陪伴數年的時光裡,我把快樂弄丟了
    「抑鬱就像一條甩不掉的狗」,時時刻刻陪伴了我數年的時間。在焦慮症,社交恐懼症,強迫症這些可怕的心理疾病的共同陪伴下,抑鬱症就像一個魔鬼一樣,時時刻刻張牙舞爪。曾經多少個夜晚焦慮的睡不著,吃不下飯,學習一會停下來大口呼吸喘氣。
  • 抑鬱復康者:恢復1種力,輕鬆治抑鬱
    雖然抑鬱症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但已發現生物、遺傳、心理與社會環境諸多方面因素參與了抑鬱症的發病過程,抑鬱的根子在於受遺傳因素、成長環境、教育方式、家庭環境、文化背景的長期影響形成的不正確的認知和思維模式,而應激事件又是觸發器。為什麼很多抑鬱患者堅持自救最終能成功走出來?我的感悟是自勝力起了關鍵作用。
  • 白茶裡的荒野茶是什麼茶
    哈哈,我取笑她,你最近天天喝的不是荒野冬片,就是荒野秋壽眉餅,喝慣了荒野茶,還有什麼好茶能入你的口!那麼,白茶裡的荒野茶是什麼茶?之前有很多白茶茶樹因為時代的原因拋荒,在市場經濟最初的那些年,茶山、茶樹都歸置到茶農個人去了。茶農為了增加收入,提高產量,也開始「用心護理」這些茶樹了。
  • 擺脫抑鬱後的心理學家卡倫·霍尼,領悟了什麼?
    弗洛伊德很多關於抑鬱的理論,比如攻擊性理論,他說如果一個人可以健康的表達攻擊性或者升華,這個人大概不會患上抑鬱,但如果一個人無法表達攻擊性,甚至把攻擊性轉向內部,這個人大概率會患上抑鬱。卡倫·霍尼從抑鬱走出後的感悟晚年的卡倫·霍尼寫了很多經典的理論,對我影響最深的就是她的著作《我們內心的衝突》。她認為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內心有太多的衝突,只有解決了這些衝突,一個人才能真正擺脫痛苦。
  • 懷疑抑鬱了怎麼辦?這份心理評估表來幫你,可確定抑鬱的嚴重程度...
    用於抑鬱障礙輔助診斷的量表有很多: 有的簡單、便捷,可供患者和家屬自測,多用於初篩; 有的比較複雜,一般需要由醫生進行評估,但結果更權威,是幫助醫生診斷的有力「武器」; 還有一些量表可用於確定抑鬱的嚴重程度、自殺風險,以及和其他疾病鑑別。
  • 抗衰老研究速遞:NMN增強NAD+合成酶,改善抑鬱行為
    ,療法簡直不可思議(下圖)......直到20世紀,大家才意識到抑鬱屬於生理疾病,該觀點促進了抗抑鬱藥的研發,為患者們帶來曙光。目前,藥物是治療抑鬱的主力軍,獲批的抗抑鬱藥包括下表幾類:這些藥物用於調節患者大腦紊亂的單胺類物質: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它們具有影響情緒、經歷,塑造世界觀的作用。照理說這些藥物夠「對症」了,然而臨床實戰結果卻是見效慢、易復發——這說明我們對抑鬱症的機制認識還不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