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念為基礎的認知療法可以保護患者防止抑鬱復發

2021-01-07 騰訊網

美國看病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最近一項針對抑鬱症患者的研究表明,基於正念的認知療法(MBCT)可以改善患者在困難情況下的自我感覺,這可能有助於防止抑鬱症狀的復發。研究結果發表在《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研究》雜誌上。

在這項研究中,68人隨機接受了MBCT或等候名單。接受MBCT的患者更有可能經歷自我不足感的減少和自我安慰的改善。同時,自我安慰改善的個體在MBCT幹預後2年內抑鬱復發的可能性更小。

自我批評使人容易抑鬱。這項研究表明,MBCT可以影響人們如何對待自己,對自己的支持可以防止抑鬱症復發。」Elisabeth Schanche博士,研究通訊作者,卑爾根大學

相關焦點

  • 真愛正念,真愛自己—一位抑鬱焦慮者的八周正念之旅
    我二十年間有三次抑鬱症和焦慮症的經歷,今年疫情期間,我的抑鬱症又復發了,焦慮症病情也加重了,朋友推薦「渡過」公眾號,我看到「渡過」推出七天正念訓練營,就報名了參加體驗。  聽了7天正念課程,很喜歡課程的內容,那七天狀態有很大提升,我開始有進一步深入了解正念和練習正念的願望,於是毫不猶豫地選擇八周正念營課程。
  • 虛擬實境戒毒、正念防復發訓練……這些新型心癮戒治方法了解一下
    據了解,該系統利用VR技術還原真實吸毒場景,以刺激誘發成癮者心理渴求,並通過眼球追蹤技術與生理數據的記錄分析來評估戒毒人員對毒品的渴求程度,通過VR場景及虛擬交互技術構建高仿真的康復訓練環境,通過厭惡療法、脫敏療法、回歸療法等逐步減輕成癮者對毒品的依賴和渴求,幫助成癮者逐漸戒除心癮,再進一步配合認知康復訓練,減輕或修復成癮者大腦的認知損傷。
  • 認知行為矯正療法,解決焦慮、抑鬱、失眠、社恐等心理障礙
    鄭州市精神病防治醫院的認知行為矯正治療,就是通過了解患者這些消極的想法和認知的誤差,重構來挑戰舊有的認知規則。認知行為矯正治療,對於焦慮、抑鬱、失眠、社恐等心理障礙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就是因為它讓我們察覺到自己平時不自覺的內在思維和行為習慣,可以讓患者看到這些看不見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其實環環相扣。
  • 多項研究表明正念有如下好處,尤其第2、3、6個跟你有關!
    《消費者報告》對美國心理學協會心理學家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正念,連同認知療法和問題解決,都是「優秀」或「良好」的減肥策略。減少老年人的孤獨感 變老有它的挑戰,但關係可以是深刻的滿足和個人豐富。然而,對許多老年人來說,由於失去配偶或伴侶而產生的孤獨感,在他們同時面臨醫療、心理狀況或其他問題時,會變得更糟。一項研究發現,一個為期八周的正念減壓療法(MBSR)可以減少老年人的孤獨感和相關的促炎基因表達。
  • 正念和冥想可能會加重你的抑鬱焦慮情緒:8%的人會經歷負面效果
    正念和其他類型的冥想通常被視為簡單高效又實用的減壓方法,但它有時會讓人的境況更糟。根據對現有證據的整理分析,大約每12個嘗試冥想的人中,就會有1個人產生並不想要的負面效果,這些通常都是抑鬱或者焦慮情緒的惡化,有極少數人甚至會通過冥想而首次出現抑鬱或者焦慮的情況。
  • 097期抑研報|抑鬱症,用心理療法還是藥物療法?
    使用個人症狀薈萃分析得出個性化精神病學的症狀導向療法指標譯者:Lenore關鍵詞 :抑鬱藥;心理治療;系統綜述;薈萃分析;精確精神病學;症狀導向療法指標背景:抗抑鬱藥(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ADM)療法和心理療法是治療重度抑鬱症(MDD)的有效療法,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治療方法在症狀水平上的有效性是否不同,以及是否可以利用症狀來協助療法的分配
  • 正念大師卡巴金:人們正在失去理智,這正是我們需要覺醒的原因
    前言:本文講述了正念大師卡巴金博士的另外一面;卡巴金博士通過把禪修從佛教中拿出來,首創了一種正念靜觀的方式讓整個世界都可以用來治療痛苦和抑鬱。他談及了川普、「快餐正念」和1979年一次十秒鐘的願景如何導致整個世界意識的改變。在1979年的五月,麻省劍橋市的警察對喬.卡巴金沒有半點憐憫。
  • 困擾女性的產後抑鬱,臨床案例探究幹細胞療法抑制抑鬱症的可行性
    抑鬱症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以抑鬱為主要症狀的精神神經障礙性疾病,臨床上呈慢性進展,反覆發作,主要表現思維遲緩.情緒低落、認知和意志力減退等症狀。目前由於社會競爭激烈,工作和生活節奏加快,以及慢性病的精神壓力,使抑鬱症患病率復發率、自殺率及疾病負擔均居高不下,已成為 公共健康中的主要問題之一。加強抑鬱症的防治研究,探索更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及藥物,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 正念mindfulness ▎專注當下的力量
    警示到正念不是完全無害的。正念根植於東方哲學和宗教傳統,尤其是佛教,正念通常被定義為以一種客觀中立,非批判的方式去關注一個人當下的,此時此地的體驗。一些心理學家和臨床實踐者的定義更為廣泛,認為正念是表達對世界的同情和好奇。
  • 正念與腦神經科學筆記
    過去的 15 年中, 增加我們對認知、為、 理健康、 醫藥及 病理學理解 AI foundations. 為現代 智能法提供了巨的基礎 Eric Kandel: neuroscience is the ultimate challenge of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 "強制失眠"可以治抑鬱?
    缺覺常常和抑鬱掛鈎,大多數抑鬱症患者都經歷過徹夜難眠的睡眠障礙,而長期缺覺也會加重抑鬱的病情。這兩種症狀加在一起只能被折磨得「人憔悴」了。然而最新的研究就顛覆了既往結論,讓人們對缺覺有了新的認識。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發現,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睡眠剝奪竟然戲劇性地可以治療抑鬱症。
  • 正念Mindfulness
    林麗玲老師參加過的正念培訓:  ◆正念減壓(MBSR)創始人卡巴金 (Jon Kabat-Zinn)博士正念工作坊  ◆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正念中心正念減壓(MBSR)師資訓練  ◆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正念中心正念減壓(MBSR)導師鮑伯‧史鐸博士(Bob Stahl,PhD)二日正念工作坊及五日專修
  • 讀書分享《穿越抑鬱的正念之道》
    本周咱們的讀書任務是讀《穿越抑鬱的正念之道》這本書的第3章和第4章,上一周咱們主要是了解了抑鬱症以及其背後的行動模式,並且指出了另一種與之相對的存在模式,那麼這一周我們就進一步去了解存在模式以及如何去訓練自己進入存在模式,培育正念。這周的讀書內容,無論是知識點還是練習介紹,都很熟悉。
  • Front Aging Neurosci:AD患者抑鬱症狀的神經解剖學基礎
    除了認知領域的漸進性損傷之外,神經精神症狀(NPS)和行為障礙也是AD患者的常見問題。在AD患者中常見四種神經精神亞症狀:精神病(妄想,幻覺和睡眠障礙),情感症狀(抑鬱和焦慮),冷漠(食慾和食慾障礙)和活動過度。大約一半的AD患者在臨床過程中至少經歷過一次抑鬱發作。核磁共振成像(MRI)被認為是確定疾病階段和評估AD進展的有效方法。
  • 拯救荒野裡的抑鬱患者
    北京大學在《柳葉刀》雜誌上發表的研究顯示,中國抑鬱症終身患病率為6.9%。據此估算,中國有超過9500萬的抑鬱症患者。患抑鬱症,如同置身荒野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趙向陽曾兩度陷入抑鬱症的泥淖,一次是他20歲,一次是他43歲。他說:「20年前,我還年輕,一切還可以重新來過,但現在,43歲了,人到中年,去日無多,過得如此失敗,根本沒有翻牌的機會了。」
  • 新型CAR-T療法 為腫瘤患者帶來生命曙光
    與傳統藥物療法相比,CAR-T細胞具有明顯優勢,CAR的腫瘤靶向性聯合T細胞的免疫效應使它成為攻克腫瘤的「活武器」。理想情況下,它不僅能夠清除腫瘤,同時循環內長期存活的記憶性CAR-T細胞還可發揮免疫監視作用,預防腫瘤復發。這種來源於患者自身的細胞製劑還可避免傳統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與患者和諧共存。但從目前CAR-T細胞抗癌的進展來看,現實與理想還有距離。
  • 心理學博士送你最實用的抗抑鬱心理術!
    在人們為其逝去而唏噓不已之時,眾多消息將其逝去原因指向了抑鬱症導致的自殺。 又是抑鬱症??我們很多人還記得當年一代男神張國榮離世的爆炸消息,不少人也知道,遭受抑鬱症折磨的名人不在少數:黛安娜王妃、周華健、白巖松、崔永元....甚至扮演憨豆先生的著名笑星羅溫·艾金森也是嚴重的抑鬱症患者。 抑鬱者到底有多普遍?我們如何讓自己與親友幸福、喜樂地行走在人生路上呢?
  • 如何用正念療法進行自我心理療愈?
    思維產生念頭, 念頭有時會帶動行動,所謂身隨念動,正念就是正確的念頭,妄念就是不正確的念頭。那麼,何謂正確,何謂不正確?強迫焦慮抑鬱狀態下的念頭無疑是不正確的,是一種妄念,因為患者正是被這些念頭苦惱,想立即驅除為快。正念呢,凡能給自己帶來心靈的安詳、寧靜和快樂的念頭,都是正念。
  • 腦科學日報:父母抑鬱子女更易抑鬱;年輕時血壓高會加速認知衰退
    研究表明,這隻10歲的雄性食蟹猴具備了幾乎所有帕金森病的經典表型,可以診斷為原發性帕金森病。基於1500多隻食蟹猴群體的11個帕金森病風險基因的測序結果表明,此猴的LRRK2與ATP13A2基因出現了罕見的錯義突變,體外細胞功能驗證實驗表明上述LRRK2錯義突變很可能促進了帕金森病相關的病理發生過程。該研究首次證明,除了人類,猴子也會自發罹患帕金森病,其表型與發病機制與人類患者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