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7期抑研報|抑鬱症,用心理療法還是藥物療法?

2021-01-10 腦科學君

01,用心理療法還是藥物療法?使用個人症狀薈萃分析得出個性化精神病學的症狀導向療法指標

譯者:Lenore

關鍵詞 :抑鬱藥;心理治療;系統綜述;薈萃分析;精確精神病學;症狀導向療法指標

背景:抗抑鬱藥(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ADM)療法和心理療法是治療重度抑鬱症(MDD)的有效療法,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治療方法在症狀水平上的有效性是否不同,以及是否可以利用症狀來協助療法的分配。本研究綜合對比了ADM與心理治療MDD在症狀水平的隨機對照實驗中的有效信息,並開發及測試了進行精確治療分配的症狀導向療法(Symptom-Oriented Therapy, SOrT)指標。

結果:本研究以系統綜述採用了38個隨機對照實驗。其中,採用漢米爾頓抑鬱評定量表(HAM-D)的實驗有27個用於總分水平的定量分析,9個用於個人症狀水平的定量分析;採用貝克抑鬱量表(BDI)的的實驗有19個用於總分水平的定量分析,4個用於個人症狀水平的定量分析。兩種薈萃分析方法均未發現這兩種抑鬱測量方法能體現ADM和心理治療在有效性上的顯著差異。

SOrT指標未顯示與慕尼黑抗抑鬱藥反應標誌(Munich Antidepressant Response Signature, MARS)樣本中其他臨床變量的顯著關聯,對個體和綜合治療對抑鬱緩解的預測因素(Predictors of Remission in Depression to Individual and Combined Treatments, PReDICT)數據的分析也未表明該指標可用於更好地分配治療方法。

結論:該報告顯示,在總分和症狀水平上,ADM和心理治療對MDD的治療沒有顯著差異。基於症狀的度量標準(例如本研究提出的SOrT度量標準)無法幫助療法分配,但症狀信息的預測價值需要參考其他治療方法來進行進一步對比測試。

a. 總體與b. 特定研究的誤差風險(risk of bias)

參考文獻:Kappelmann, N., Rein, M., Fietz, J., Mayberg, H. S., Craighead, W. E., Dunlop, B. W., ... & Husain, N. (2020). Psychotherapy or medication for depression? Using individual symptom meta-analyses to derive a Symptom-Oriented Therapy (SOrT) metric for a personalised psychiatry. BMC Medicine, 18(1), 1-18. doi: doi.org/10.1186/s12916-020-01623-9

02,三氯化鋁通過激活IL-1β/JNK信號通路,導致大鼠海馬神經細胞死亡和抑鬱樣行為

譯者:Sheena

關鍵詞 :三氯化鋁、抑鬱症、凋亡

鋁(Al)是一種無機汙染物,可引起神經細胞凋亡和壞死,從而引起抑鬱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IL-1β /JNK信號通路可調節細胞凋亡和壞死。然而,IL-1β /JNK信號通路是否參與Al誘導的海馬神經細胞凋亡和壞死的調控尚不清楚。

為探討Al對大鼠神經細胞凋亡和壞死的作用機制,使大鼠口服不同劑量的AlCl3 90天。曠場實驗結果表明,AlCl3可引起大鼠的抑鬱行為。組織病理學證據表明,AlCl3誘導海馬神經細胞凋亡和壞死。Al暴露組海馬Bax/Bcl-2 mRNA表達率、caspase-3活性、mRNA表達及TUNEL陽性率上調,TNF-α mRNA及蛋白表達水平升高,TNFR1、RIP1、RIP3及MLKL蛋白表達水平升高,caspase-8蛋白水平降低。

結果表明,AlCl3可誘導海馬神經細胞凋亡和壞死。結合組織病理學和相關分析,我們推測AlCl3高劑量(450 mg/kg)更易導致海馬神經細胞壞死,而低於150 mg/kg時更易誘導細胞凋亡。最後我們發現,AlCl3提高了IL-1β、IL-1RI、IL-1RAcP、JNK和p-JNK的蛋白水平,說明AlCl3激活了IL-1β和JNK信號通路。而IL-1受體拮抗劑(IL-1Ra)的應用抑制了AlCl3引起的凋亡和壞死中JNK的磷酸化和相關基因的表達。因此,我們認為AlCl3通過激活IL-1的JNK信號通路,誘導大鼠海馬神經細胞死亡和抑鬱樣行為。

AlCl3對海馬神經細胞凋亡的影響

參考文獻:Zhang H, Wei M, Lu X, et al. Aluminum trichloride caused hippocampal neural cells death and subsequent depression-like behavior in rats via the activation of IL-1β/JNK signaling pathway. Sci Total Environ. 2020;715:136942. doi:10.1016/j.scitotenv.2020.136942

03,抑鬱症患者前額葉未摺疊蛋白反應基因表達升高:自殺的影響

譯者:He

關鍵詞 :背外側前額葉皮層 內質網應激 UPR

背景:重度抑鬱症(MDD)是世界範圍內精神殘疾的主要原因。儘管進行了許多研究,但與MDD腦有關的病理生理學還不是很清楚。據報導,細胞應激與抑鬱症狀有關。在應激條件下,細胞內穩態過程可能會被破壞,這可能會在內質網(ER)亞細胞腔中誘導未摺疊蛋白質反應(UPR)。這項研究的目的是闡明UPR是否在抑鬱患者的大腦中活躍。

方法:比較43名MDD患者和23名非精神病對照組的背外側前額葉皮層(dlPFC)。通過qRT-PCR測量UPR相關基因(GRP78,GRP94,XBP-1,CHOP,ATF4C和ATF6C)的表達水平。

結果:與非精神病對照組相比,MDD患者中GRP78(p = 0.008),GRP94(p = 0.018)和ATF4C(p = 0.03)的mRNA表達水平顯著更高。進一步的分析表明,與非精神病對照組相比,這些基因的表達變化僅在那些死於自殺的MDD患者中更高,而在非因自殺而死的受試者中則沒有。

局限性:這項研究僅在自殺死亡的MDD受試者中進行。研究對象需要包括患有其他精神疾病的自殺對象。

結論:鑑於UPR參與了大腦的許多生理過程,包括炎症反應和細胞凋亡,UPR基因表達的增加表明內質網應激和介導的UPR可能是抑鬱症患者自殺傾向的關鍵因素。

內質網應激在MDD發病和自殺傾向中的可能作用示意圖。GRP78、GRP94和ATF4表達升高可激活免疫應答和細胞凋亡,可能參與了MDD的發病和自殺傾向

參考文獻:Y. Yoshino and Y. Dwivedi. Elevated expression of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genes in the prefrontal cortex of depressed subjects: Eect of suicide.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62 (2020) 229–236.

04,Memantine可通過Kir6.1通道抑制改善嗅球切除小鼠的抑鬱樣行為

譯者:Navy

關鍵詞:Memantine;抑鬱樣行為;Kir6.1通道抑制;神經發生;嗅球切除的小鼠

先前的研究已證明嗅球切除(olfactory bulbectomized,OBX)的小鼠有異常的抑鬱樣行為。在這裡,我們證明Memantine增強了海馬齒狀回(dentate gyrus,DG)的亞顆粒區的成年神經發生,並通過抑制OBX小鼠的ATP敏感性鉀(KATP)通道改善了抑鬱樣行為。

Memantine(1-3 mg / kg;口服)14天可顯著改善OBX小鼠的抑鬱樣行為(包括懸尾實驗和強迫遊泳實驗)。Memantine處理還增加了OBX小鼠DG區中BrdU陽性神經元的數量。在免疫印跡分析中發現,CaMKIV(Thr-196)和Akt(Ser-473)的磷酸化在接受Memantine處理的OBX小鼠的DG區中顯著增加,但ERK(Thr-202 / Tyr-204)的磷酸化沒有顯著改變。

此外,OBX小鼠的DG區中GSK3β(Ser-9)和CREB(Ser-133)的磷酸化水平以及BDNF蛋白表達水平顯著增加,這可能是由於Akt激活導致成年神經發生增加。相反,抑鬱樣行為的改善和DG區中BrdU陽性神經元的增加在接受Memantine處理的Kir6.1雜合小鼠中不明顯,而不是Kir6.2雜合小鼠中。

此外,在OBX處理的Kir6.1雜合小鼠中也未觀察到CaMKIV(Thr-196)和Akt(Ser-473)磷酸化和BDNF蛋白表達水平的增加。總的來說,我們的研究表明Memantine通過Kir6.1通道抑制作用增加海馬DG區中的成年神經發生,從而改善OBX誘導的抑鬱樣行為。

參考文獻:S. Moriguchi, R. Inagaki, H. Shimojo, Y. Sugimura, K. Fukunaga, Memantine improves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 via Kir6.1 channel inhibition in olfactory bulbectomized mice, Neuroscience (2020), doi: https://doi.org/10.1016/j.neuroscience.2020.06.002

05,線上正念認知治療對患者殘餘抑鬱症狀的療效:一項隨機臨床試驗

譯者:UTCS

關鍵詞:正念認知治療;抑鬱症;隨機臨床試驗

重要性 :目前,在對患者的殘餘抑鬱症狀進行治療方面存在缺口,因為很少有資源可以被用來控制他們所患疾病所帶來的持續性影響。

目的 :評價以正念情緒平衡(MMB)(一種基於網絡的能夠提供基於正念的認知治療)配合常規的抑鬱治療,相比於單獨使用常規的抑鬱症治療,在治療患者的殘餘抑鬱症狀方面的療效差異。

設計,設置,和被試 :這項隨機臨床試驗是在科羅拉多州丹佛市Kaiser永久性初級衛生和行為健康診所進行的。在2015年3月2日至2018年11月30日期間,招募了有殘餘抑鬱症狀的成年人。對15個月的結果進行了評估,其中包括3個月的幹預期和12個月的隨訪期。

幹預措施 :患者被隨機分配到了常規抑鬱治療(UDC;n=230)組或MMB+UDC組(n=230),幹擾措施包括為期3個月的8次在線治療,外加少量的電話或電子郵件指導支持。

主要結果和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結果是:使用患者健康問卷-9(PHQ-9)評估所獲得的患者殘餘抑鬱症狀嚴重程度的降低;患者的抑鬱復發率(PHQ-9評分15);以及患者的緩解率(PHQ-9評分<5)。次要結果包括:患者沒有抑鬱發作的天數、焦慮症狀(一般焦慮障礙-7項量表)和功能狀態(12項簡短調查)。

結果 :在460名隨機被試中(平均[SD]年齡,48.30[14.89]歲;其中有346名女性[75.6%]),分析了有治療意向樣本的數據,其中包括在研究第3個月接受評估的362名被試(78.7%)及在研究第15個月接受評估測量的330名被試(71.7%)。接受MMB+UDC治療的被試,比那些僅接受UDC治療的被試,在殘餘抑鬱症狀方面有更為顯著的降低(平均[SE]PHQ-9得分,0.95[0.39],P<0.02)。

與UDC組相比,MMB+UDC組獲得抑鬱症狀緩解的患者的比例更高(PHQ-9得分,<5:β[SE],0.38[0.14],P=0.008),並且MMB+UDC組的抑鬱復發率顯著低於UDC組(優勢比,0.61;95%置信區間,0.39-0.95;P<0.03)。

與UDC組相比,MMB+UDC組無抑鬱發作的天數有所減少(平均[SD],281.14[164.99]天vs 247.54[158.32]天;差值,-33.60[154.14]天;t=-2.33;P=0.02),焦慮減少(平均[SE]一般焦慮障礙-7項量表得分,1.21[0.42],P=0.004),心理功能得到了改善(平均[SE]12項簡短問卷得分,-5.10[1.37],P<0.001),但兩組被試在身體機能方面無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

結論和相關:與單純的UDC治療相比,使用MMB加UDC療法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抑鬱症狀和功能預後。MMB基於網絡治療可能為患者的殘餘抑鬱症狀的治療提供一種擴展性方法。

正念情緒平衡(MMB)加常規抑鬱治療(UDC)組與單純的UDC組在主要測量結果和次要測量結果上的差異

參考文獻:Segal Z V, Dimidjian S, Beck A, et al. Outcomes of online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residual depressive symptom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AMA psychiatry, 2020, 77(6): 563-573.

06,中國男同性戀人群中抑鬱,焦慮及自殺流行率:一項系統性回顧及元分析

譯者:Kagima

關鍵詞 :焦慮症狀;中國;抑鬱症狀;男同性戀;自殺

目標:中國男同性戀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中有著較高的抑鬱,焦慮以及自殺風險。這些精神疾病的預估流行率對於公共健康政策的制定來說是必須的,但是目前已發表的相關數據十分稀少。本項元分析旨在評估中國男同性戀者中抑鬱症症狀,焦慮症狀,以及自殺的流行率。

方法:本研究在EMBASE,MEDLINE,PsycINFO,CNKI以及Wanfang資料庫中,系統性搜索語言為中文或英文,且發表時間在2019年9月10日之前的有關於中國男同性戀人群中抑鬱症症狀,焦慮症狀,自殺觀念,自殺計劃,以及自殺企圖流行率的相關文章。

其中發表在經過同行評議的期刊上,或使用了經過驗證的儀器評估抑鬱以及焦慮水平的相關文章被納入後續分析中。對於研究的性質,抑鬱症,焦慮症狀,自殺觀念,自殺計劃以及自殺企圖的流行率數據,分別被獨立抽出進行統計。

群體比率(pooled rates)使用隨機效應模型(Random-effects modelling)進行評估。潛在的異質性源使用亞組分析以及單變量元回歸(univariate meta-regression)進行檢測。本項研究遵循PRISMA及MOOSE。

結果:本研究中共包含67項獨立研究。其中,有52項研究報告了抑鬱症症狀的流行率,合計37376人樣本中共有12887人(43.2%;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38.9-47.5)具有抑鬱症症狀。27項研究報告了焦慮症狀的流行率,合計10531人中共有3187人(32.2%; 95% CI, 28.3-36.6)具有焦慮症狀。

23項研究報告了自殺觀念的流行率,合計15034人中共有3416人(21.2%; 95% CI, 18.3-24.5)具有自殺觀念。9項研究中報告了自殺計劃的流行率,合計5271人中共有401人(6.2%; 95% CI, 3.9-8.6)曾有自殺計劃。最後,19項研究中報告了自殺企圖的流行率,合計27936人中共有1829人(7.3%; 95% CI, 5.6-9.0)曾有過自殺企圖。

結論:相較於正常人群,中國男同性戀群體的精神健康水平較差。未來需要發展相應幹預手段以阻止或減輕該弱勢群體中的精神健康問題。

中國地方地區男同性戀人群抑鬱及焦慮的流行率

參考文獻:Wei, D., Wang, X., You, X., Luo, X., Hao, C., Gu, J., Peng, S., Yang, X., Hao, Y., Silenzio, V. M. B., Li, J., & Hou, F. (2020).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uicide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in Chin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pidemiology and Psychiatric Sciences, 29. https://doi.org/10.1017/s2045796020000487

前文閱讀

1,096期抑研報|母體應激和/或抑鬱症症狀與孕期飲食質量的關聯

2,095期抑研報|「神藥」二甲雙胍或可作為抗抑鬱症的輔助藥物

相關焦點

  • 085期抑研報|炎症-線粒體反應在抑鬱症研究中的證據和挑戰
    在現有的精神障礙類疾病中,重度抑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已成為全球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並影響到患者的一生。當前,MDD影響了15%的美國成年人。在過去的50年中,藥物療法、心理療法和腦部刺激已被用於治療MDD。最常見的方法仍然是藥物療法, 但是,研究表明,大約40%的患者對現有治療無效。
  • 080期抑研報|抗抑鬱藥可以促進成人海馬體的神經發生嗎?
    另外,本研究還試圖利用外部資料庫數據驗證先前分析中的不同抑鬱症症狀響應軌跡是否有效。實驗參與者為具有雙向或單向抑鬱(unipolar depression)或輕度至重度抑鬱症(蒙哥馬利-阿茨伯格抑鬱症量表得分(Montgomery Asberg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score, MADRS)>19)的醫院門診成年患者(18-70歲),並且患者接受過兩種不同抗抑鬱藥物且沒有療效。
  • 084期抑研報|海馬區神經炎症影響阿茲海默症模型的抑鬱樣行為
    01,重度抑鬱症前額葉皮層的單核轉錄組可影響少突膠質細胞的前體細胞和興奮性神經元譯者:Lenore關鍵詞 :基因表達;OPC;神經元;單核轉錄組;前額葉重度抑鬱症(MDD)對全球的疾病負擔有著巨大影響,影響了全球數百萬人,並在近三十年來一直是致殘的主要因素之一。
  • 099期抑研報|建立統一的模型對理解抑鬱症有重要意義
    研究結果表明,未接受藥物治療的MDD患者的NAc中vGAT和橋尾蛋白mRNA的減少與易感小鼠的NAc中抑制性突觸標記物的減少及微型抑制性突觸後電流(mini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 mIPSCs)頻率的降低平行發生。此證據表明,NAc抑制突觸與抑鬱樣行為有一定相關。
  • 【科普】B肝在研新藥:2期臨床藥物大盤點!
    小編也在持續的關注有關B肝新藥的最新消息,下面隨我來一同看一下有哪些B肝在研新藥已達到臨床2期。今年早些時候,這款新療法進入的2期臨床試驗,數據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得到公布。ALN-HBV是一款針對B肝病毒基因的在研RNAi療法。
  • 相比抗抑鬱藥物 鍛鍊和飲食等天然療法也能有效改善抑鬱症患者的症狀
    1)鍛鍊2017年來自杜克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隨機指定參與者每周步行或慢跑三次(每次30分鐘),服用抗抑鬱藥物左洛復或安慰劑,研究結果表明,鍛鍊相比藥物治療更加有效。2016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多篇研究鍛鍊對抑鬱症影響的文章進行回顧性分析後發現,鍛鍊或許是一種有效的抗抑鬱療法。
  • 036期抑鬱症研究簡報|抗炎藥治療重度抑鬱症的功效和安全性
    第036期1,標題:電痙攣療法前後抑鬱症患者的色氨酸代謝產物濃度譯者:Lenore色氨酸及犬尿氨酸通路(kynurenine pathway, KP)代謝產物與抑鬱症的病理生理學機制有關。本研究旨在調查與年齡和性別相匹配的藥物治療的抑鬱症患者(n = 94)與健康對照者(n = 57)的血漿濃度,以及在真實臨床環境下接受電痙攣療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ECT)後的抑鬱症患者的血漿濃度,並查驗了ECT實施方式及異質心理病理學機制等協變量。
  • 前沿科學:幹細胞療法有望為抑鬱症患者「排憂解難」
    導語:科學發展至今已有了巨大突破,幹細胞療法的發現與發展為人類的醫學理念帶來了巨大的轉折,面對日益增多的抑鬱症,幹細胞療法有望為其「排憂解難」。幹細胞的應用推進了抗抑鬱的發展,幹細胞療法具有調節情緒、抗抑鬱的作用,為抑鬱症患者「排憂解難」,成為幹預抑鬱症的潛在有效方法。幹細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低免疫原性,在中樞神經系統既可參與神經免疫調控也參與神經元分化及神經營養因子分泌,修復腦部受損組織;又可發揮廣泛的免疫調節作用,抑制中樞神經炎症反應,促進小膠質細胞轉化為Arglhigh的抑炎狀態,改善抑鬱症狀。
  • 渤健與Sage合作研發突破性抑鬱症和運動障礙療法
    (下稱 「Sage」,Nasdaq:SAGE)宣布,雙方已達成一項全球合作和許可協議,將共同開發和推廣用於治療重度抑鬱症(MDD)、產後抑鬱症(PPD)和其他精神疾病的 zuranolone(SAGE-217),以及用於治療原發性震顫(essential tremor)和其他神經系統疾病的 SAGE-324。
  • B肝在研新藥DCR-HBVS和RNAi新療法
    目前,B肝一線治療藥物存在諸多不足,但及時發現肝炎活動表現,可以於早期通過核苷酸類似物(NAs)或幹擾素(IFN)進行抗病毒治療。除NAs與IFN之外,全球依然在研的B肝新靶點藥物當中,基於RNAi療法的DCR-HBVS,值得醫藥學界關注後續進展。
  • 研究稱Psilocybin療法用於治療重度抑鬱症時效果比抗抑鬱藥好4倍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一項新研究調查了賽洛西賓(psilocybin,又名裸蓋菇素)輔助療法對重度抑鬱症的影響。 這項隨機臨床試驗發現,psilocybin輔助療法可有效地對重度抑鬱症患者產生大的,快速的和持續的抗抑鬱作用。
  • 幹細胞療法對抑鬱症的最新研究進展
    2020年9月10日是世界預防自殺日,抑鬱症作為高自殺率疾病,引起了大眾的關注。據統計,抑鬱症影響全球大約3億5千萬人,每年約有1百萬人因此而自殺,意味著每天約有3000人死於抑鬱症。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情感性精神障礙症候群,發病原因包括了疾病因素、生活壓力、情感因素等,以持續心境低落、行為及認知異常等主要病症。患病率、復發率、自殺率居高不下,難以治癒給家庭和社會均造成了沉重負擔,加強抑鬱症的防治研究,探索更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及藥物變得尤為重要。幹細胞是一類具有多向分化潛能的和免疫調節的原始細胞群。
  • 阿爾茨海默症在研藥物盤點:從抗β澱粉樣蛋白到基因療法
    一些批評者認為藥物效果被誇大了。有人質疑,即使獲得批准,這是否代表著向前邁進一大步,還是像目前已批准的AD藥物一樣,最終帶來的益處微不足道,無助於減輕AD負擔。不過,療效微弱並沒有阻止諸如衛材和輝瑞對症治療藥物Aricept(多奈哌齊)的25億美元峰值銷售。Aducanumab如果批准,將為Aβ靶點注入新的熱情,特別是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
  • 這些免疫治療藥物來了!免疫治療在研臨床研究盤點
    這是一種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治療方式,在手術及放化療等傳統療法之外,開闢了新的戰場,已成為癌症治療的重要手段,研發最早並且也是最成熟的CTLA-4及PD-1抑制劑,在非小細胞肺癌及黑色素瘤領域已逐漸成為一線治療藥物。免疫治療藥物並非沒有弱點,藥物的使用可能會誘導腫瘤細胞額外免疫檢查點活性的上調,這凸顯了開發新型抗腫瘤免疫激活劑的重要性。
  • B肝在研新藥GS-9688,聯Vir-2218,啟動2期合作
    B肝在研新藥GS-9688,聯Vir-2218,啟動2期合作 根據公告,兩家藥企已達成一項臨床合作,以評估新組合療法,作為未來開發出一種針對慢性B肝病毒
  • 抗抑鬱症藥物副作用大?解優寧教你科學抗抑鬱
    確實,抗抑鬱藥物的不良反應是困擾很多抑鬱症病友的問題,抗抑鬱藥物的不良反應和作用機理相關,具有相同作用機理的抗抑鬱藥通常會有相似的不良反應,常見的抗抑鬱藥物會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便秘、食慾下降、心率失常、失眠、焦慮、噁心等不良反應。哪怕是同一種藥物,不同患者服用後所產生的不良反應也不一定相同,甚至完全相反,如何應對這些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呢?
  • 這些「電刺激」療法,對抑鬱症的有效率有多高?
    在臨床中,要對付抑鬱症,除了常見的精神科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之外,「電刺激」療法也可派上用場。現在,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最為常見,改良電休克治療(MECT)次之,而腦深部電刺激術(DBS)的應用相對較少。
  • 010期抑鬱症研究簡報:基因共表達網絡分析揭示抑鬱症新調控基因
    第010期1標題:針對有自殺危機及其共現風險因素的抑鬱青少年實施的家庭中心認知行為療法譯者:Lenore自殺是青少年人群中第二大死亡原因。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一個隨機II期療效試驗中測試一種以家庭為中心的非住院認知行為療法(family-focus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reatment, F-CBT)方案。此方案適用於因自殺未遂或有自殺意圖而接受精神看護的抑鬱青少年,以及那些具有相關共現風險因素(在參與研究前曾有自殺性行為、非自殺性自傷和/或藥物濫用障礙)的青少年。
  • B肝在研新藥HepTcell,啟動多國2期,對T細胞重新激活
    一種治療性B肝疫苗在研藥物HepTcell,啟動多國第2期臨床試驗。HepTcell為Altimmune公司正在開發的一種新的治療慢性B肝免疫療法,該藥為新的肽鏈型免疫治療藥物,針對慢性B肝病毒感染方向。
  • 抑鬱症非同兒戲,幹細胞療法有效預防其自殺傾向
    抑鬱症患者應最少包括其中兩項。  02、早發現早治療對抑鬱症患者非常重要  抑鬱症的危害非常大,嚴重會危及生命。所以及早發現疾病,及早治療,對抑鬱症的患者非常重要。  藥物治療是中度以上抑鬱發作的主要治療措施。簡單地說,抑鬱症患者的神經細胞遞質不太發揮作用了,抗抑鬱藥正是讓這些神經細胞遞質正常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