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免疫治療藥物來了!免疫治療在研臨床研究盤點

2020-12-04 健康大學堂

引言:不斷發展的免疫療法(上海市胸科醫院 王家明)

過去幾年,癌症免疫領域發展迅速,免疫治療可以說是其中發展最為迅猛,療效最為確切的新療法。其是一種通過增強免疫系統中某些成分的活性,或者解除癌症細胞對免疫系統的抑制,來達到對抗癌症目的的治療方式,屬於生物治療的一種。廣義的免疫治療包括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免疫細胞治療、溶瘤病毒、治療性抗體、癌症疫苗以及免疫系統調節劑等。這是一種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治療方式,在手術及放化療等傳統療法之外,開闢了新的戰場,已成為癌症治療的重要手段,研發最早並且也是最成熟的CTLA-4及PD-1抑制劑,在非小細胞肺癌及黑色素瘤領域已逐漸成為一線治療藥物。免疫治療藥物並非沒有弱點,藥物的使用可能會誘導腫瘤細胞額外免疫檢查點活性的上調,這凸顯了開發新型抗腫瘤免疫激活劑的重要性。新出現的藥物不僅可以通過封閉免疫抑制性檢查點,或作為免疫刺激信號通路的激活劑而靶向於獲得性免疫淋巴細胞,還可靶向於自然免疫過程中的巨噬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這兩者廣泛存在於多種類型的實體瘤及血液系統癌症中。今天,我們便盤點一下這些在在演的免疫治療藥物或正在進行的臨床研究。

國產原研免疫治療藥物持續發力(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吳梅娜)

近年來,我國免疫治療研究進展可謂是突飛猛進,以替雷利珠單抗為代表的國產原研PD-1抑制劑在國內外各大學術會議表現出色。今年ASCO上百濟神州發布了一項替雷利珠單抗聯合紫杉類含鉑雙藥化療一線治療鱗狀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關鍵Ⅲ期臨床研究(BGB-A317-307研究),更目前首個成功的、樣本量最大的、針對中國人群的晚期一線肺鱗癌III期臨床研究,同時也是全球第二個成功的的晚期一線肺鱗癌III期臨床研究。但是國內PD-1抑制劑前進的腳步不止於此,替雷利珠單抗仍在不斷的探索新的可能性,期望造福更多腫瘤患者。替雷利珠單抗聯合化療作為一線療法用於治療晚期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2期臨床試驗(NCT03432598),以及作為單藥用於治療晚期實體瘤患者的1、2期臨床試驗(CTR20160872),還有一項針對一線肝細胞癌(HCC)患者的3期臨床研究;一項針對二線食管鱗狀細胞癌(ESCC)患者的3期臨床研究;一項針對一線胃癌(GC)患者的3期臨床研究均已啟動,期待這些研究能取得好的結果,造福更多中國腫瘤患者。

即將問世的TIM-3單抗(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 周建婭)

2016年,Nature子刊發表了題為《免疫療法:再見PD-1,你好TIM-3》的文章,以此為起點,TIM-3這一靶點被更多人所關注。TIM-3(T cell immunoglobulin domain and mucin domain-3)是一類T細胞表面抑制性分子,能夠引起癌症與慢性病毒感染過程中T細胞衰竭,研究發現其在對腫瘤細胞的殺傷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是腫瘤免疫治療的有效靶點。另外抗TIM-3單抗還有望與PD-1/PD-L1等抗體起到協同作用,對於PD-1/PD-L1耐藥的患者是一大福音,並且可以用於雙免疫治療以提高療效。

目前研發進展最快的是諾華的MBG453和葛蘭素史克的TSR-022,處於2期臨床階段,均為與PD-1抗體聯合的雙免疫療法;還有禮來的LY3321367處於1期臨床試驗,同樣是用於雙免疫治療。由羅氏研發的RO7121661是一種TIM-3/PD-1雙特異性抗體,可同時靶向TIM-3和PD-1。國內目前同樣有公司進入賽道,目前邁入臨床階段的有四款:由恆瑞醫藥研發的SHR-1702處於1期臨床階段,單藥或聯合PD-1抗體治療晚期實體瘤,是中國國內研發進展最快的一款產品。科倫博泰與安源醫藥共同開發的KL-A293於2019年9月獲批臨床。除此之外還有百濟神州的BGB-A425。另外復宏漢霖的HLX52處於臨床前開發階段。

TIGIT抑制劑:下一個爆款免疫療法?(遼寧省腫瘤醫院 王笑新)

TIGIT(T cell immunoreceptor with Ig and ITIM domains),全稱為T細胞免疫球蛋白和ITIM結構域蛋白,是主要在T細胞和NK細胞表面表達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研究發現,大多數腫瘤的NK細胞都有表達TIGIT,TIGIT在腫瘤免疫抑制中的作用和PD-1/PD-L1類似,亦可與PD-1/PD-L1抑制劑發揮協同抗腫瘤作用。目前,全球尚無TIGIT抗體獲批上市,但是已有多家跨國藥企在這一靶點領域有管線布局。比如百時美施貴寶的BMS-986207、OncoMed Pharmaceuticals公司的OMP-313M32、基因泰克的MTIG7192A、默沙東旗下的MK-7684、以及Arcus Biosciences的AB154等。國內也有多家企業投入到TIGIT抗體的研發。根據各公司官網以及公開信息,百濟神州在研TIGIT單克隆抗體BGB-A1217已啟動一項跨國臨床試驗,研究BGB-A1217聯合替雷利珠單抗用於治療晚期實體瘤患者的1a/1b期臨床;復宏漢霖的HLX53、君實生物的JS006和思坦維生物的mAb-7三款在研TIGIT抗體正處於臨床前階段。

LAG-3抑制劑:挽救T細胞活性(徐州市四院 劉勇)

LAG-3全稱為淋巴細胞激活基因-3,是效應T細胞和調節性T細胞表面表達的一種免疫檢查點受體。在癌症和慢性感染情況下,T細胞可能出現衰竭而不再對抗原產生反應,且表面LAG-3的表達水平升高,而抑制LAG-3能夠讓T細胞重新獲得細胞毒性活性,從而增強對腫瘤的殺傷效果。此外,抑制LAG-3還可降低調節T細胞抑制免疫反應的功能。因此,LAG-3被認為是一個較為吸引人的靶點。國外多家公司均有在研的LAG-3抑制劑,包括GSK、再生元、百時美施貴寶在內,也有針對LAG-3與PD-1/PD-L1的雙特異性抗體在研。國內包括信達生物、再鼎醫藥以及維立志博在內的多家公司均擁有在研LAG-3抗體。截止2019年12月,信達生物在研的LAG-3抗體IBI110的1期臨床完成首例患者給藥;再鼎醫藥已在中國提交PD-1/LAG-3雙特異性抗體MGD013注射液的臨床申請。MGD013由MacroGenics公司開發,再鼎醫藥擁有其在大中華區的獨家開發權。

分布超廣泛的PVRIG/PVRL2(遼油寶石花醫院 陳強)

PVRIG是一種表達在T細胞和NK細胞表面的免疫抑制分子,在肺癌、腎癌、子宮內膜癌、乳腺癌、皮膚癌中,PVRIG或其配體PVRL2均高表達,且PVRL2在PD-L1陰性的腫瘤中廣泛表達。2018年7月2日,Compugen公司宣布其針對PVRIG治療性抗體COM701獲美國FDA批准進入臨床試驗,這是全球首個獲批進入臨床的針對PVRIG的抗體,擬用於治療惡性實體瘤。臨床前研究表明,COM701靶向PVRIG能有效刺激某些癌症的抗腫瘤免疫反應,且和PD-1和TIGIT抗體具有協同作用,能夠增強T細胞的功能,提高抗腫瘤反應。值得一提的是,兩個月之後的2018年10月,百時美施貴寶和Compugen宣布達成合作,評估PVRIG抗體COM701與BMS的Opdivo(nivolumab)聯用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同時BMS對Compugen進行1200萬美元的股權投資。從此可以看出藥企對PVRIG/PVRL2抗體寄予厚望。但很遺憾目前國內還沒有針對本靶點的藥物進入臨床試驗。

未來免疫治療發展新趨勢(漳州市醫院 詹麗芬)

綜合多位國內腫瘤治療領域專家的觀點,筆者認為免疫治療有以下幾個比較明確的發展趨勢:

首先,免疫治療在惡性腫瘤治療領域,特別是晚期腫瘤的地位,是牢不可破的,其療效是毋庸置疑的,在臨床實踐中應用無須有疑慮,並且將越來越取代傳統療法成為腫瘤治療一線方案。

第二個趨勢,對於免疫治療生物標記物的檢測,現在已經逐漸變得清晰。探索更精準的、更有效預測免疫治療療效的生物標記物,是大勢所趨。而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的介入,可以對大量有潛力的標記物進行系統的綜合分析,可能會成為完善預測標準的新方向。

第三,免疫治療藥物將不斷擴展適應證,並通過多免疫療法,或與放化療等傳統療法結合的方式,在多種腫瘤的治療中嶄露頭角,例如PD-1抑制劑已經從非小細胞肺癌專用發展到小細胞肺癌、胰腺癌、膀胱癌等多種腫瘤。

最後,多藥聯合、目前少見的免疫激動劑等多種作用於免疫系統的療法將大放異彩。一種藥物將腫瘤細胞免疫抑制解除,另一種將免疫細胞激動起來,二者的結合可能會創造出碰撞出炫目的火花。

相關焦點

  • ​全球腫瘤免疫治療研究進展
    腫瘤免疫治療在癌症治療中具有獨特優勢,受到越來越多研究機構和製藥企業的青睞。鑑於免疫系統的複雜性,腫瘤免疫治療涵蓋了多種作用機制和藥物形式,發展情況各不相同。本文從發展階段、作用機制和研發機構等情況進行分析,旨在闡述腫瘤免疫藥物開發的總體趨勢和方向,為抗腫瘤藥物研發提供依據。
  • 腫瘤免疫治療發展史
    2013 年《科學》雜誌將腫瘤免疫治療列為十大科學突破之首,免疫治療有望成為繼手術、化療、放療、腫瘤靶向治療後的新一代的腫瘤治療手段。從PD-(L)1抗體到CAR-T,腫瘤免疫學的進展正在改變許多癌症類型的治療標準,而且藥物開發和癌症治療的範式也常被重新書寫。目前,大量新的在研品種和公司正在以史無前例的數量進入腫瘤免疫治療領域。
  • 腫瘤免疫治療生物標誌物大盤點
    與此同時,腫瘤免疫治療生物標誌物的探索也成為了腫瘤免疫治療研究的熱點。 2018年12月16日召開的2018 CSCO腫瘤免疫治療年會暨第二屆廣州國際腫瘤免疫治療論壇上,來自上海同濟大學附屬肺科醫院腫瘤科的蘇春霞教授對腫瘤免疫治療的生物標誌物進行了盤點,醫脈通根據蘇教授的報告整理如下。
  • 新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登場 免疫治療迎來新進展
    日前,羅氏在ASCO2020會議上公布了TIGIT單抗Tiragolumab聯合PD-L1藥物Tecentrip(阿特珠單抗,簡稱T藥)作為一線療法,在治療PD-L1陽性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2期臨床研究CITYSCAPE的首批數據,並且根據發布的摘要來看,該研究取得了積極的結果。
  • 腫瘤免疫治療的風向標——生物標誌物大盤點
    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諸多臨床研究已證實腫瘤免疫治療可改善腫瘤患者的預後,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存期。與此同時,腫瘤免疫治療生物標誌物的探索也成為了腫瘤免疫治療研究的熱點。
  • 盤點2020 | 王寶成教授:春風拂面定格局,免疫治療藥物現狀盤點...
    對於既往接受過一線免疫治療且耐藥的患者,臨床醫生可能會推薦免疫治療+化療+抗血管生成藥物等多藥聯合方式。對於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臨床醫生會推薦同步放化療序貫免疫治療。  在中國發病率和死亡率非常高的原發性肝癌患者中,對於不可切除或晚期患者或手術後復發患者,一般情況下臨床醫生會推薦免疫治療+抗血管生成治療,必要時還可以再聯合局部治療,包括射頻消融或微波消融治療等。
  • 李進教授丨消化系統腫瘤迎來免疫治療新突破,期待免疫治療藥物納入...
    近年來,免疫治療在多種惡性腫瘤中相繼獲得成功,掀起了腫瘤免疫治療的新浪潮。在消化系統腫瘤領域,免疫治療亦於近兩年斬獲重磅新突破,為廣大消化系統腫瘤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在療效令人欣喜的同時,免疫治療藥物的臨床可及性問題亦是臨床關注的焦點。能否做到質優且價廉,甚至能否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對於免疫治療能否惠及更廣泛人群意義重大。
  • 三陰性乳腺癌免疫治療的研究進展
    值得注意的是,通過重塑宿主免疫系統來根除腫瘤細胞的癌症免疫治療方法最近已成為一個被廣泛關注的研究領域,並在治療TNBC方面顯示出了巨大的前景。CAR-T細胞治療是利用基因工程來修飾T細胞,通過特異性的嵌合抗體來識別和殺死腫瘤細胞。SONG等構建了一個嵌合抗原受體,並將編碼此受體的基因插入到T淋巴細胞中。這些T淋巴細胞在體外被擴增純化,然後輸入體內殺死TNBC細胞,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和侵襲。CAR-T療法只適用於免疫系統完好的患者,需要在患者免疫未被抑制時進行。
  • 肺癌免疫治療
    為了克服以上的問題,研究人員找到了幫助免疫系統識別癌細胞並增強其反應能力的方法,從而殺死了癌細胞。這就是免疫治療(有時也在不同場合被稱為生物治療),是調動自身免疫系統去攻擊殺傷癌細胞。2、為什麼醫生患者都在關注免疫治療?免疫治療之所以受到患者和醫生的關注,是因為之前的腫瘤藥物治療往往不如人意。
  • 腫瘤的免疫治療研究
    近年來,許多醫院相繼開展免疫細胞治療腫瘤的臨床研究與應用,療效被過度宣傳,反映了腫瘤免疫細胞治療的臨床研究與應用亟待規範。「魏則西事件」的發生是免疫細胞治療腫瘤領域一個典型案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會加強了對免疫細胞治療臨床研究的管理。
  • 乳腺癌免疫治療及免疫生物標誌物研究進展
    但Tolaney等開展的Ⅱ期臨床研究(NCT03051659)比較了化療藥物甲磺酸艾瑞布林聯合或不聯合派姆單抗治療HR+轉移性乳腺癌的效果,中期結果表明,兩組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PFS)無明顯差異。因此,尚需更多的研究結果以證實PD-1/PD-L1抗體對HR+乳腺癌的有效性。
  • 腦膠質瘤免疫治療研究進展
    術後一般都輔以放、化療,但因為放射劑量限制及放療抗拒,其臨床效果不佳。對於化療,儘管替莫唑胺的出現被稱為近40年來腦膠質瘤化療的最大進步,但其整體治療效果仍不理想。因此膠質瘤的預後極差,成人惡性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規範化治療後的中位生存期僅14.2個月,急需尋求新的治療方法改善其預後。
  • 三陰性乳腺癌免疫治療研究進展
    轉移性TNBC(mTNBC)的治療通常以化療為主,但患者的平均總生存期(OS)僅為12至18個月,生存獲益有限,治療策略急需改進。多種實體瘤的臨床研究均證實免疫治療可有效延長患者生存,這種治療方式也有望為TNBC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療選擇。在腫瘤的免疫治療中,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的研究最為成熟,ICIs可阻斷免疫抑制受體,改善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s)的細胞毒性和增殖能力。
  • ...腫瘤藥物治療史上的三次革命——從化學治療到靶向治療、免疫治療
    從這些數據就足以說明對手的「兇猛」,但是人類從來沒有因為恐懼而停止對癌症病因、疾病機制和治療方法的探索。 腫瘤的治療包括三大金剛:外科治療、放射治療、藥物治療。而這三大金剛「組合」治療成為對抗這個頑疾的主要方法,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值得一提的是,藥物治療也經歷了三次革命,腫瘤患者的生存狀況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 免疫治療藥物為食管鱗癌開啟治療新篇章
    近日,全球首個獲批食管癌免疫治療的藥物帕博利珠單抗(俗稱「K藥」)在國內獲批,用於通過充分驗證的檢測評估腫瘤表達PD-L1(綜合陽性評分(CPS)≥10)的、既往一線全身治療失敗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食管鱗狀細胞癌(ESCC)患者的治療。這是帕博利珠單抗在國內獲批的第5個適應證,之前獲批適用於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等。
  • 免疫治療:臨床腫瘤治療的新型策略——訪北京協和醫學院免疫學系副...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副所(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免疫學系副主任、中國免疫學會副秘書長黃波教授團隊研究提出的載藥囊泡調動中性粒細胞的腫瘤免疫治療方式備受關注,目前在一些瘤種上已顯示出長期生存獲益的優勢。同樣地,免疫治療近年來在腫瘤治療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家和臨床腫瘤學家已經感知到腫瘤免疫治療時代的來臨。
  • 知己知彼 優化免疫治療策略——乳腺癌免疫治療現狀及進展
    110位非三陰性乳腺癌患者中,僅有1位達到CR,1位達到PR,總體反應率為1.8%,臨床獲益率為26.4%。對於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臨床前研究結果表明,抗PD-1抗體可以提高抗HER-2的治療效果,提示免疫治療和抗HER-2靶向治療聯合的可能性。
  • 免疫治療是什麼?細胞免疫治療的「前世今生」
    細胞免疫治療是通過人體自身免疫細胞來抵禦、治療疾病,目前主要被應用於腫瘤治療與感染性疾病(如HIV、HBV)治療的領域。在2013年,癌症免疫治療被《科學》雜誌評為年度最重要的科學突破之一。
  • 20%的癌症病人因免疫治療獲益,免疫治療成為癌症最有前景的治療
    近幾年腫瘤的免疫治療一直是熱門話題。據相關數據統計,大概20%的癌症病人因為免疫治療而獲益,其中有部分癌症病人甚至可以長期獲益。所謂長期獲益,就是有部分癌症晚期的病人經過免疫治療後可以長期生存,這對癌症晚期的病人來說是一種革命性的治療方式和治療藥物。
  • 專訪| 姜豔芳:哪些人可以用免疫治療?腫瘤免疫治療標誌物大盤點
    「2019肺癌免疫先鋒論壇(長春站)」期間,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基因診斷中心、吉大一院檢驗檢測司法鑑定中心主任姜豔芳教授接受了MED24醫學傳媒的專訪,並就腫瘤免疫治療標誌物進行了盤點。腫瘤免疫治療已成為一線治療方案之一,標誌物的選擇非常重要。PD-L1是最早被大家認可的一個標誌物,其次是TMB(腫瘤突變負荷)、MSI(微衛星不穩定),這三個指標都是臨床和專家共識已經認可接受的標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