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療:臨床腫瘤治療的新型策略——訪北京協和醫學院免疫學系副...

2020-11-25 騰訊網

編者按:7月11-12日,2020中國免疫學會臨床免疫分會年會線上會議召開。為期2天的會議,大咖眾多、精彩紛呈、乾貨滿滿,在線參會人數高達1.5萬人次。北京協和醫學院免疫學系副主任黃波教授在會上作了重要報告,近日記者就免疫治療在臨床腫瘤治療中的進展對黃波教授進行了專訪。

► 黃波

當前,惡性腫瘤已成為嚴重威脅中國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惡性腫瘤佔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且近十幾年來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呈持續上升態勢,每年惡性腫瘤所致的醫療花費超過2200億元,防控形勢嚴峻。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副所(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免疫學系副主任、中國免疫學會副秘書長黃波教授團隊研究提出的載藥囊泡調動中性粒細胞的腫瘤免疫治療方式備受關注,目前在一些瘤種上已顯示出長期生存獲益的優勢。同樣地,免疫治療近年來在腫瘤治療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家和臨床腫瘤學家已經感知到腫瘤免疫治療時代的來臨。

免疫治療正逐步成為臨床腫瘤治療的主流

記者:您長期致力於腫瘤免疫學相關研究,請您介紹一下目前免疫治療在腫瘤治療中佔據什麼樣的地位?與傳統治療相比,免疫療法具有哪些優勢?

黃波教授:在目前臨床腫瘤治療上,傳統治療手段主要包括手術、放療、化療等,傳統的放化療往往具有很大的毒副作用,面臨著腫瘤復發和轉移的最終結局。對於很多放化療均失敗的腫瘤患者,採用相應的免疫治療手段,能使他們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顯示出免疫治療的優勢。與傳統的治療手段比較,免疫治療可以有效延長患者的生存期,且毒副作用較小。當前,免疫治療正逐步成為臨床腫瘤治療的主流治療方法。

載藥腫瘤囊泡:抗腫瘤免疫治療新策略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中性粒細胞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黃波教授:我們研究發現,在癌性胸水的患者中,經載藥囊泡灌注後,通過巨噬細胞趨化因子的釋放,將大量的中性粒細胞趨化至癌性胸水,所趨化來的中性粒細胞能夠有效殺傷腫瘤細胞。同時,這群中性粒細胞在死亡之際,將其細胞核內的DNA和組蛋白釋放出來,形成網狀結構的複合體,醫學上將其稱為中性粒細胞胞外誘捕網(NET)。由於DNA具有高度黏滯性,這種網狀結構、具有高度黏性的NETs,就能夠作為有效的生物材料,如同膏藥般貼附在受損的血管表面,阻止血管內液體的流出,使得惡性胸水快速消退,從而使臨床上難治的癌性胸水能夠得到治癒。

中性粒細胞是人體內數量最龐大的免疫細胞,正常時在我們的血液中循環流動,其壽命僅為7~9 h。人體每天死亡的中性粒細胞在10億數量級以上,但一旦有病原體入侵,成千上萬的中性粒細胞聚集到感染部位將病原體清除。

除了進入感染部位外,中性粒細胞亦可以進入腫瘤部位,能夠發揮抗腫瘤功能(學術上稱之為N1型),但中性粒細胞往往受到腫瘤細胞的「教育」,進而轉變為N2型,發揮促進腫瘤生長和轉移的作用。如何將循環系統中數量龐大的中性粒細胞動員至腫瘤部位且呈現抗腫瘤的N1型,是腫瘤免疫治療一個潛在方向。

我們團隊一直圍繞腫瘤細胞來源囊泡開展其抗腫瘤的免疫相關研究,發現腫瘤囊泡具有多重免疫激活功能。前期我們發現腫瘤細胞囊泡包含豐富的腫瘤抗原,這種細胞膜形成的囊泡大小在300~500 nm,易於被樹突狀細胞攝取,進而通過樹突狀細胞激活腫瘤特異性的T細胞,後者在腫瘤部位能夠識別並殺傷腫瘤細胞。我們最近的研究發現,載藥腫瘤囊泡通過其包含的生物活性物質UDPG、C5可以有效趨化大量的中性粒細胞至膽管癌部位,對膽管癌產生治療作用。

腫瘤免疫治療相關研究任重而道遠

記者:關於腫瘤的免疫療法,目前還有哪些新的研究進展?下一步將會從哪些方面開展研究?

黃波教授:近10年來,腫瘤免疫治療取得了飛速發展。美國FDA於2010年批准治療前列腺癌的樹突狀細胞疫苗Provenge上市,2014年批准針對PD-1的抗體類藥物Pembrolizumab與Nivolumab上市,2015年批准溶瘤病毒T-Vec藥物,2016年批准針對PD-L1的抗體藥物上市用於治療黑色素瘤和肺癌,2017年批准首個適用於兒童和成年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CAR-T細胞藥物tisagenlecleucel上市。以上用於臨床腫瘤免疫治療的藥物,其原理都是調動和激活T細胞的抗腫瘤免疫反應,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腫瘤免疫治療主要包括免疫檢查點阻斷療法、溶瘤病毒療法、CAR-T細胞療法。這些療法均是圍繞T細胞活化來展開,以達到治療效果,但目前似乎都遇到了瓶頸。研究人員一方面努力尋找新的免疫檢查點,另一方面主要是採用聯合治療的手段,以期增強療效。我們實驗室當前從全新的角度審視腫瘤免疫機理,一方面我們更加關注腫瘤的種子細胞是如何逃避免疫細胞的攻擊,另一方面我們將從物理的角度即採用生物機械力學的原理研究腫瘤的免疫及其治療策略。另外,我們還正在從代謝的角度研究腫瘤免疫的一些根本性問題,希望這些研究能夠進一步推動腫瘤免疫治療的進步。

(文/孫富康)

編輯:王麗

排版:鄭夢瑩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王立新——東南大學——基因免疫的增強策略、腫瘤免疫生物學治療...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免疫學 研究領域: 基因免疫的增強策略、腫瘤免疫生物學治療和新型腫瘤疫苗的研究
  • 腫瘤的免疫治療研究
    腫瘤免疫治療的適應症  王福生說:「目前腫瘤免疫細胞治療尚處於臨床研究或臨床應用的早期階段,選擇免疫治療要基於個體化治療策略,根據患者腫瘤的種類、病程、免疫治療可能的效果和風險、患者的自身狀況和意願等進行綜合考慮,並選擇合適治療方案,如anti-PD-1/PD-L1單抗治療的對象最好選擇腫瘤細胞表面高表達
  • 第五屆全國肝病免疫和生物治療研討會--會議嘉賓
    長期致力於 癌症 發生的分子機制及臨床應用研究,近五年主要針對 肝癌 生物治療 的關鍵科學問題,開展建立高效、靶向、可調控表達的基因導入系統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和技術平臺的建設,為腫瘤的生物治療提供多個安全有效的基因治療載體並實現腫瘤「細胞 - 病毒 - 基因聯合治療」的新策略。
  • 腫瘤細胞免疫治療時代到來的機遇與挑戰
    基因組和表觀基因組水平上的高度多變性,從轉錄物到蛋白等多個生物層面的極度異質性及對環境極強的適應性,是腫瘤成為診治最為乏術的疑難重症的根本原因。新一代測序技術、新的分子標誌物、新的影像學工具、新型分子診斷方法等轉化醫學的新發展與新應用,為腫瘤的研究和臨床提供了新的思路。以腫瘤免疫治療為代表,最近在癌症研究和治療方面有非常新穎的突破。
  • 張毅:撬動癌症治療的「支點」——腫瘤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分為兩種,採取措施來激活或放大免疫系統反應的策略為激活免疫療法,反之,抑制免疫系統反應則稱為抑制免疫療法。免疫療法通過採用調控免疫系統的策略來達到恢復免疫系統平衡的目的。大量的臨床研究已經證明,腫瘤患者免疫功能受到極大抑制,因此,目前採用激活免疫系統療法來用於腫瘤的治療。
  • 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曹雪濤任南開大學校長(簡歷)
    曹雪濤此前系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個人簡歷1981年至1990年在第二軍醫大學攻讀本科、碩士、博士學位;1990年至2010年於第二軍醫大學擔任免疫學教研室講師、教授、免疫學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第二軍醫大學副校長兼免疫學研究所所長、全軍免疫與基因治療重點實驗室主任、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任中國醫學科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副院校長;
  • 《免疫學雜誌》:曹雪濤院士解析腫瘤免疫逃避機制
    浙江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系特聘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所長,第二軍醫大醫學院教授曹雪濤院士繼08年歲末在《血液》(Blood)發表免疫學成果後,2009年開年又於《免疫學雜誌》(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發表文章。
  • 首屆海峽兩岸腫瘤生物治療大會舉辦
    11月21日至23日,由福建省抗癌協會、福建省腫瘤醫院、福建省腫瘤生物治療重點實驗室聯合主辦的首屆海峽兩岸腫瘤生物治療大會暨第一屆福建省細胞治療治療研討會在福州隆重召開。來自國內外及海峽兩岸著名腫瘤生物治療專家與300多位參會代表就目前國內外細胞治療基礎研究、臨床研究及應用的最新進展進行深入交流與探討。何維教授在開幕式上致詞
  • 免疫影像學:分子影像引導下的腫瘤免疫治療
    然而,基於免疫檢查點阻斷的腫瘤免疫治療仍然存在響應率低等問題,腫瘤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往往只有20~30%。如何提高免疫檢查點阻斷療法的響應率是目前臨床上十分關注的問題,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PD-L1的高表達被認為是預測PD-1/PD-L1阻斷治療有效性的生物標誌物之一。然而,由於腫瘤的異質性以及PD-L1表達的動態變化,傳統的免疫組化檢測方式難以實現對PD-L1表達的實時定量準確檢測。
  • 清華醫學院院長董晨:臨床是國內免疫學最大短板|專訪
    (來源:清華大學)免疫療法作為當今最火熱的癌症治療方法之一,最早在 2013 年被 Science 雜誌評為年度最重要的科學突破,此後,腫瘤免疫治療一直備受關注。自 2014 年第一個用於黑色素瘤的藥物被批准以來,FDA 近年來已經批准了此療法用於十幾種腫瘤,2017 年,CAR-T 療法獲批上市;以 PD-1/PD-L1 為代表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在不同的癌症治療中頻獲批准,一度成為明星靶點。免疫療法從研發到商業化的進程明顯加快。
  • 探尋治療自身免疫病的「萬能鑰匙」 !協和張烜團隊建立CAR-T精準...
    北京協和醫院張烜教授團隊與北京大學藥學院聯合,創新性地開發了基於自身抗原肽的可控、通用型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新技術,並將其應用於自身免疫病的治療。CAR-T是一種革命性的新型細胞免疫治療方法,通過基因工程技術為T細胞裝上導航系統CAR並激活,研究發現其可精準、高效地識別腫瘤細胞,並通過免疫作用持久地殺滅腫瘤細胞。該療法因其較好的靶向性和長效性,近幾年在臨床腫瘤治療中得到較多應用。
  • 分泌白介素9的人CAR-T細胞用於腫瘤免疫治療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自2013年Science 雜誌將腫瘤免疫治療評定為年度重大科研突破以來,腫瘤免疫療法發展迅速。2018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頒給了PD-1抗體對腫瘤的免疫治療這一工作,更是將腫瘤的免疫治療推向了新的高峰。腫瘤免疫臨床試驗和治療目前正在前世界範圍內大規模的開展,並取得了重大進展。
  • 清華大學教授:腫瘤免疫治療,為什麼能獲得諾貝爾獎?
    董晨(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教授)近幾年,有關腫瘤免疫治療的好消息不斷傳來。一系列成果的出現,使美國《科學》雜誌在2013年把腫瘤免疫治療推為當年最大的科學突破。,並提前結束肺癌第三期臨床試驗;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技術在白血病治療方面也有巨大成功。
  • 一種基於氟化高分子個性化腫瘤疫苗構建策略用於術後腫瘤免疫治療
    開發更有效的腫瘤治療性疫苗載體是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的當務之急。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劉莊教授課題組和彭睿教授課題組近些年基於生物材料與納米醫學技術,發展了新型腫瘤疫苗技術,探索了免疫聯合治療策略這也為構建預防型和治療型疫苗(例如腫瘤疫苗和病毒疫苗)奠定了免疫學基礎。
  • 腫瘤免疫治療發展史
    腫瘤免疫治療的作用目標是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並不直接針對腫瘤細胞,這種新型的治療方法會促使人體2013 年《科學》雜誌將腫瘤免疫治療列為十大科學突破之首,免疫治療有望成為繼手術、化療、放療、腫瘤靶向治療後的新一代的腫瘤治療手段。從PD-(L)1抗體到CAR-T,腫瘤免疫學的進展正在改變許多癌症類型的治療標準,而且藥物開發和癌症治療的範式也常被重新書寫。目前,大量新的在研品種和公司正在以史無前例的數量進入腫瘤免疫治療領域。
  • 免疫成像技術、策略及在免疫治療中的應用
    嵌合抗原受體可結合各種腫瘤相關抗原,新一代的CAR-Ts將胞外結合域與胞內膜特性物質結合,提高了治療特異性和療效。到目前為止,CAR-Ts在治療血液惡性腫瘤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也一直努力在實體腫瘤治療中嘗試。然而,CAR-Ts療法也存在嚴重的不良反應,包括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神經毒性作用等,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導致死亡。
  • 王榮福教授:腫瘤免疫治療——目前的狀況和未來的方向
    休斯頓衛理公會醫院研究所炎症和表觀遺傳學中心主任、康奈爾大學威爾醫學院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王榮福教授參加了會議並為我們帶來了精彩的報告:「Cancer immunotherapy: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
  • 2020 CSCO│張濤教授:直腸癌免疫治療進展與探索
    「八天五地,精彩紛呈」,第二十三屆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暨2020年中國臨床腫瘤學會會議期間,醫脈通有幸邀請到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張濤教授為大家介紹目前直腸癌治療的最新進展以及免疫治療在直腸癌領域的發展方向,詳情如下: 專家簡介
  • 專家齊聚 粵港澳大灣區第一屆腫瘤免疫細胞治療論壇圓滿成功
    為了抓住免疫治療浪潮中的時代機遇,11月20日,粵港澳大灣區第一屆腫瘤免疫細胞治療論壇在香港萬麗海景酒店成功舉辦。楊選明教授的演講主要囊括三點:腫瘤免疫治療的研究背景、隆耀生物的產品研發管線、隆耀生物細胞免疫治療的研發和臨床進展。
  • Nature | 抑制PCSK9增強腫瘤免疫治療效果
    這促使全球科學研究團隊致力於探索新的腫瘤免疫治療靶點,以開發可用於PD-1/L1抗體不應答或耐藥患者的新型免疫治療藥物,或增強PD-1/L1抗體療效的方案。本研究發現PCSK9是腫瘤免疫治療的新靶點,為PCSK9抑制劑應用於腫瘤治療臨床實驗提供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