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醫學院院長董晨:臨床是國內免疫學最大短板|專訪

2021-01-13 DeepTech深科技

「免疫學對醫學來說非常重要,但我們國家這個領域比較薄弱,當時在亞洲都很難排在前幾名,所以我覺得應該建一個世界級的免疫學研究機構,能夠按照世界通用的機制來培養年輕人。」清華醫學院院長、免疫學研究所所長董晨說。

(來源:清華大學)

免疫療法作為當今最火熱的癌症治療方法之一,最早在 2013 年被 Science 雜誌評為年度最重要的科學突破,此後,腫瘤免疫治療一直備受關注。自 2014 年第一個用於黑色素瘤的藥物被批准以來,FDA 近年來已經批准了此療法用於十幾種腫瘤,2017 年,CAR-T 療法獲批上市;以 PD-1/PD-L1 為代表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在不同的癌症治療中頻獲批准,一度成為明星靶點。

免疫療法從研發到商業化的進程明顯加快。海外市場具備先發優勢,已經形成了競爭梯隊,而國內也初步出現了恆瑞醫藥、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復星凱特等等本土頭部企業。在國內醫療體制改革以及資本浪潮的助推下,國內免疫治療的基礎研究和臨床轉化情況如何,過程中有哪些難點和問題,此問何解?

就此,SciPhi 與董晨聊了聊。談話全程佩戴口罩,以拱手取代握手打招呼的方式開始。

專才太多,複合型人才太少

清華免疫學研究所在 2014 年正式成立,研究人員陸續入駐醫學科學樓。「我們現在有 14 個實驗室,還有兩位外裔學者會在今年到崗,屆時會有 16 個實驗室。每一個實驗室研究的領域和方向都不太一樣,但是不同實驗室之間會通過學生的 Open Seminar(開放研討)相互交流和答疑。」2016 年董晨正式擔任清華醫學院院長。

「國內醫學院的發展偏重教學,是金字塔式的結構,教研室主任決定每個人的研究領域,他們只能按照一個思路做科研。另外,相對生命學院來說,國家對醫學院的科研不夠重視,支持也比較少,所以我國基礎醫學研究能能力比較差。當然這也和前段時間醫學院合併到綜合性大學有一些關係。」

為了儘快趕上世界一流,清華免疫所請了七位有影響力的美國科學院院士作為科學顧問團,平均每年對免疫所的科研情況做一次評估,一方面可以為研究方向作參考,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引進更多的年輕學者。經過過去幾年的發展,清華免疫學研究所已經有十多位 PI,研究方向涉及免疫學的方方面面。

「現在大家都開始重視評價標準,我們不只是看一個人發了多少文章,而是說他在他所在的領域裡是否有建樹和影響力。這也是我們邀請外國知名學者來做顧問的原因,我們希望他們能站在國際的水準來評價,一個是可以繞開國內同行互相評的利益關係,另一個是國際水準來看相對比較準確。」

「總的來說,現在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比如基礎和臨床的界限、學界和工業界的界限、科研和金融的界限,因此很多時候需要機制上的靈活性和創新,能夠跨界進行交流合作,培養更多複合型的人才。」

董晨說:「在此次疫情中也體現出一個問題:專才太多,複合型人才較少。包括我們的科研機構、臨床、和公衛三部分比較分散,公衛沒有做很多科研,而高校沒有生物等級的實驗室去做研究病毒。還是應該放在同一個架構裡面。今後的人才培養模式需要鼓勵跨界培養。」

據了解,為培育更多醫學界複合型人才,清華大學醫學院和五道口金融學在去年聯合舉辦了「健康中國—產業領袖高級培訓」,簡稱「精英班」,參與培訓的學員大多為在職人員,大家在周末集結上課,講師包括產學研各界的專家,不同板塊有不同的主題,學員也會參觀一些醫院和產業園,做信息交流。目前第二期活動已經開課。

先依葫蘆畫瓢,再當梵谷

「國內的免疫學越來越呈現出它的生命力,而我們與國外免疫學現在最大的差距就在於臨床免疫。」

國內免疫學研究所普遍屬於基礎的免疫學研究機構,類似於國外醫學院的免疫學系,一邊做醫學研究,一邊進行教學。國外,免疫同時幾乎滲透到了每一個臨床科室,因為所有的疾病都有炎症的成分。在國外醫院的每一個科室幾乎都有一個 physician-scientist(臨床醫學科學家,也叫醫生科學家,同時擁有臨床學位和科研能力),MD-PhD 雙博士模式是美國一流醫學院校的高精尖醫學人才培養的學制,我國的醫學教育主要是 MD 和 PhD 獨立培養。

清華醫學院為了培養 physician-scientist,率先建設了 MD/PhD 博士 3+3+3 九年一貫制項目,在原來 3+2+3 八年制國際化 MD 培養項目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年科研時間。學生除達到臨床醫學專業型博士(MD)的臨床診療水平, 同時要求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並寫一部符合清華大學基礎醫學 PhD 水平的科研論文,達到學術型博士(PhD)的科研水平。

(來源:amjmed.com)

「國內的醫生也開始做一些科研,但實際上是跟著國外走,copy 別人做的東西。所以這些人讓他發 SCI 是好事,先依葫蘆畫瓢有了基礎素養之後,畫好了再看看能不能當梵谷和莫奈。一方面我們的臨床免疫學家比較缺,另外因為他們缺乏科研訓練,用在科研的時間太少,導致水平相比國外也比較差。」

董晨認為近兩年情況有所緩解,一些國外深造的人陸續回國,對整個國家來說,技術人才隊伍已經翻番甚至更多。這得益於外國藥廠近些年關閉了在中國的研發機構,所以留下了大量的技術人才,而國內業界的不斷投入又吸引了另一波海歸,在國外大藥廠面臨瓶頸的情形下,國內市場似乎更有可為。

「我們的很多學生或者博後還沒做完就被百濟給挖走,所以我們也間接地推動了產業的發展,當然也希望產業能反哺學界,給我們的教授更多支持。」董晨說。

「您怎麼評價百濟神州這家企業?」SciPhi 問道。

「它是在正確的時間做了一件正確的事情,剛好國家的經濟發展到這個程度,人民對健康的需求也到了一個地步,然後它開始做創新藥的嘗試,當然這種創新是一個比較基本的創新,不是源頭創新。但是它能夠證明一種創新能力,接下來它有可能會有創新 2.0,或許能夠做 global-first、first-in-class。」

解決 「灰色地帶」 問題

董晨認為,大量真正的技術人才回來之後,下一階段就是資本注入,產業要很好地和科學創新結合起來,這會對產業的 3.0 創新提供很大的幫助。

「結合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問題?」SciPhi 追問。

「這在美國也是一個難題,難題在於大家都不碰『灰色地帶』。學界是為了發文章、為了創新,但是它並不主要做產品,企業大多是『發展』,就是把想法變成產品。企業具備技術能力,但是研究能力缺失。」

他補充說,美國的很多企業有研究的成分,團隊中的研究人員會把學界的新發現進行評估和導入,完善 pipeline,但國內的大多數企業只有「發展」,沒有研究,而且因為資本運作比較強勢,公司不願意做一些又投入但不一定有產出的事情。

現在的情況是,國外找到了靶點,國內企業扎堆跟人家拼生產速度,而不是拼原創。如果不解決 「灰色地帶」 的問題,我們永遠找不到靶點。

(來源:wordpress)

「學術和產業的對接出了問題,要麼成果沒被轉化,要麼是很倉促地被資本拖下水去做轉化。這方面可能需要一些政府引導和機制創新。」董晨呼籲政府、高校和產業關注中間地帶,讓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更好地結合起來。

SciPhi 了解到,董晨此前創辦了新藥研發公司鑫康合,已經完成了 A 輪 1.15 億元的融資,目前正在考慮新一輪融資。

採訪最後,董晨分享了他比較看好的一些細分領域:一個是免疫學和疾病的結合,就是能夠用最新的現代免疫學方法發現一些疾病的機制,從而提出幹預的一種策略,包括新藥的研發、細胞治療等;另一個是這次新冠之後,跟傳染病相關的一些技術,比如檢測和疫苗等,過去一段時間大家比較忽視傳染病,認為現在社會的主要問題是老年化和慢性病,現在要重新評估一下科研和工作重點;最後就是基因編輯技術,將之用在體細胞上是符合倫理的,而且一些傳統意義上不能成藥的靶點都能通過基因編輯來實現。

董晨簡介

董晨教授是國內知名的免疫學專家,專注免疫學近三十年。他師從 T 細胞和 B 細胞的發現者 Max D. Cooper 教授,Max D. Cooper 於去年獲得美國最具聲望的、號稱是 「小諾貝爾獎」 的生物醫學獎項 「拉斯克獎」。「他現在年紀也比較大,86 歲了,如果能在這次疫情中不被感染的話,沒準在三到五年之內有可能拿到諾貝爾獎。」 董晨說。

董晨從武漢大學畢業之後,去往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攻博,之後在美國耶魯大學免疫學系從事博士後工作,基於對免疫濃厚的興趣,董晨在 T 細胞分化和自身免疫疾病領域做出了多項開創性貢獻,他是 Th17 和 Tfh 細胞研究領域的奠基者之一,其團隊也有很多突破性研究。他在 Nature、Science 等雜誌上發表了 200 篇左右的論文,總被引用次數達 27000 餘次,連續六年上榜全球「高被引科學家」。

在回國之前,他是美國德克薩斯大學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終身講席教授、炎症與腫瘤中心主任。在 2013 年回國進入清華之後,向學校提出了免疫學應作為一個重點醫學學科來建設。

相關焦點

  • 清華醫學院院長董晨被質疑24篇論文造假
    (董晨和學生在一起。圖/清華大學醫學院官網)本刊記者/李想俁自5月起,國外學術交流在線平臺PubPeer上陸續有人匿名發帖,質疑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中科院院士董晨的20多篇論文存在一圖多用和重複使用等問題。
  • 祁海出任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前任院長董晨已赴上海交大任職
    清華大學醫學院原院長董晨2020年赴上海交通大學任職後,原任清華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的祁海已任醫學院院長。祁海教授 清華大學官網 圖據學院網站近日消息,2020年12月,醫學院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完成了行政班子換屆,由祁海教授任院長,程功教授、李海濤教授、廖洪恩教授任副院長。12月31日,醫學院2020年度幹部述職及民主評議會在醫學科學樓B323報告廳舉行。
  • 清華醫學院院長董晨被質疑 24 篇論文造假,本人回應:基本排除惡意...
    而最近的一個「造假」事件是:PubPeer有人質疑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董晨24篇文章有些許展圖存在問題。更為具體,舉報者表示:在這24篇論文裡,出現了部分實驗圖像在不同項目中重複出現,但標記數值不同;兩幅實驗圖像相似度極高;不同指標的直方圖完全一致的情況。6月27日,董晨對這一質疑的本人回應是:「基本上排除惡意造假,展圖沒有經過人為加工,造假是不成立的。」
  • 清華醫學院院長董晨被質疑24篇論文造假,本人回應:「基本上排除惡意造假」
    本文轉載自中國新聞周刊作者李想俁自5月起,國外學術交流在線平臺PubPeer上陸續有人匿名發帖,質疑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中科院院士董晨的20多篇論文存在一圖多用和重複使用等問題。截至發稿時,PubPeer網站上能檢索到有上述被質疑圖像異常、作者署名包括董晨的論文24篇。
  • 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董晨院士回應「24篇論文造假質疑」
    「24篇論文造假質疑」 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董晨。圖片來源:清華大學 近期,pubpeer網站上陸續有人匿名發帖,質疑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董晨院士共24篇論文可能存在一圖多用和重複使用等問題。這些被質疑的論文發表時間在2003年至2019年期間,大部分在董晨供職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腫瘤中心期間發表,還有部分論文是董晨在華盛頓大學、清華大學醫學院期間發表的。
  • 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成立
    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成立健康醫學前沿論壇同時舉行清華新聞網3月8日電 3月4日,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成立大會暨健康醫學前沿論壇在主樓舉行。校長邱勇,常務副書記、副校長姜勝耀,中國醫師協會會長張雁靈,臨床醫學院首任院長董家鴻,醫學院院長董晨等出席。
  • 清華醫學院祁海教授榮獲2018美國免疫學家協會研究者獎
    清華醫學院祁海教授榮獲2018美國免疫學家協會研究者獎清華新聞網1月15日電 1月5日,美國免疫學家協會(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Immunologist)宣布,授予清華大學醫學院祁海教授2018碧迪生物科學研究者獎(2018 AAI-BD Biosciences Investigator Award),以表彰其在職業生涯早期為免疫學領域所做出的突出貢獻
  • 諷刺,清華大學董晨院士涉嫌論文造假
    近期著名學術質疑網站Pubpeer爆出了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中科院2019年 新院士董晨有21篇論文存在一圖多用和重複使用等問題,被舉報的論文檔次很 高,有多篇Nature,Immunity, Nature immunology等雜誌的論文,從國外單位 發表的論文到近年來以清華大學醫學院發表的論文,時間跨度十餘年。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耶魯大學免疫代謝研究院」正式啟動建設
    3月23日,以「21世紀免疫生物學」為主題,由耶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共同主辦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耶魯大學聯合高峰學術論壇在醫學院懿德樓二樓報告廳舉行,在開幕式上,由兩校強強聯合共同組建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耶魯大學免疫代謝研究院」宣告啟動建設。
  • 專訪清華醫學院教授張林琦
    專訪清華醫學院教授張林琦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2020-04-07 15:23
  • 免疫治療:臨床腫瘤治療的新型策略——訪北京協和醫學院免疫學系副...
    編者按:7月11-12日,2020中國免疫學會臨床免疫分會年會線上會議召開。為期2天的會議,大咖眾多、精彩紛呈、乾貨滿滿,在線參會人數高達1.5萬人次。北京協和醫學院免疫學系副主任黃波教授在會上作了重要報告,近日記者就免疫治療在臨床腫瘤治療中的進展對黃波教授進行了專訪。
  • 兒科臨床專家、著名免疫學教授陳同辛接受專訪:提高免疫力可適當...
    (原標題:兒科臨床專家、著名免疫學教授陳同辛接受專訪:提高免疫力可適當補充牛初乳)
  • 天境生物宣布頂尖免疫學及血液腫瘤學專家加入公司科學顧問委員會
    上海和美國蓋瑟斯堡2020年12月1日 /美通社/ -- 天境生物(「公司」)(納斯達克股票代碼:IMAB)是一家處於臨床階段的生物藥公司,致力於全球範圍內創新生物藥的靶點發現、臨床開發和產品商業化。
  • 董晨院士團隊Immunity:細胞因子啟動Th17細胞分化的新機制
    生命科學Life science2020年8月21日,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董晨院士團隊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期刊Immunity上發表題為「The conserved non-coding sequences CNS6 and
  • 北大醫學部、清華醫學院、協和和首醫北京四大醫學院哪個更好?
    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大學醫學部、清華大學醫學院和首都醫科大學四所大學的分數都很高,各有特點,都非常優秀,看你適合哪個。北京協和醫學院:高考招生目錄在清華大學的臨床醫學大類裡:臨床醫學(協和);所以分數至少達到清華的分數線。
  • 高校「臨床醫學」排名公布,榜首實至名歸,清華醫學院是第79名
    在眾多醫學專業中,臨床醫學專業備受關注,這個專業畢業生發展前景很好,基本不愁就業,因此醫學高校中的臨床醫學專業成為考生心目中的理想專業。在醫學類高校中,臨床醫學專業需要學習的知識點眾多,內容複雜繁瑣,學起來並不簡單。臨床醫學的學制最低是五年,五年臨床專業本科畢業生社會認可度很低,學生要想學好這個專業,最好的辦法是讀研。
  • 首屆中英免疫學高峰論壇順利召開
    2017年5月24-28日,由中國醫學科學院、牛津大學、中國免疫學會、英國免疫學會聯合主辦,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的「首屆中英免疫學高峰論壇&2017第五屆醫科院-牛津免疫學轉化醫學中心研討會」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勝利召開。
  • 河南大學臨床醫學院2020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
    教師解析專區|考研真題答案專區   河南大學的醫學教育始於1928年,2016年,河南大學與河南省人民醫院合作共建新的河南大學醫學院。隨後成立臨床醫學院,由河南大學人民醫院、淮河醫院、第一附屬醫院組成,醫學院院長兼任臨床醫學院院長。   學院有一支教學、醫療、科研水平高,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
  • 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第二屆餘㵑論壇在交大醫學院舉行
    11月26日,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第二屆餘㵑論壇在上海交大醫學院懿德樓二樓報告廳舉行。論壇特邀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聞玉梅教授擔任主講嘉賓。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國強院士,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袁正宏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黨委書記陳洪,以及來自交大醫學院、免疫所、周邊高校、科研院所逾300名師生全程參與。在論壇期間陳國強教授與聞玉梅院士親切交談,並感謝聞院士在耄耋之年親自到訪醫學院和免疫所,為母校師生傳道解惑並給予指導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