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基於氟化高分子個性化腫瘤疫苗構建策略用於術後腫瘤免疫治療

2020-11-07 BioArt

責編 | 兮


近年來,作為一種主動的腫瘤免疫治療策略,腫瘤治療性疫苗引起的抗腫瘤細胞免疫反應在大多數情況下並不理想。產生腫瘤特異性的CD8 T細胞是疫苗發揮作用的關鍵所在,這個過程涉及對抗原輸送到抗原呈遞細胞(APC)的時空控制、抗原在抗原呈遞細胞中的胞質輸送及其交叉呈遞。近年來,腫瘤納米疫苗隨著越來越多腫瘤新抗原的鑑定和納米載體被開發的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開發更有效的腫瘤治療性疫苗載體是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的當務之急。


2020年11月2日,來自蘇州大學劉莊教授、彭睿教授和華東師範大學程義雲教授等人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在線發表了題目為「A general strategy towards personalized nanovaccines based on fluoropolymers for post-surgical cancer immunotherapy」 的研究成果,報導了一種基於氟化高分子(F13-PEI)個性化腫瘤疫苗的構建策略,用於術後腫瘤免疫治療。經研究發現,F13-PEI與抗原組成的簡單複合物不僅可以有效促進抗原在抗原遞呈細胞中的胞質輸送、顯著增強對抗原的交叉呈遞,還可以通過激活Toll 樣受體4(TLR4)刺激產生細胞因子,從而顯著增強該納米疫苗的抗癌效應。



含氟烷基鏈既疏水又疏油,可同時提高陽離子高分子的血清穩定性、細胞攝入、內含體逃逸。此外,含氟高分子在水溶液中易自組裝成納米膠束或納米聚集體,同時兼具陽離子高分子和脂質體類載體的優點。華東師範大學程義雲教授課題組前期研究發現,利用含氟高分子優異的自組裝性能以及其在胞外、胞內的獨特理化性質可以將蛋白質分子與含氟高分子共組裝形成高分子複合物,進而打破蛋白質胞內遞送過程中存在的多重屏障,實現高效的蛋白質遞送。


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劉莊教授課題組和彭睿教授課題組近些年基於生物材料與納米醫學技術,發展了新型腫瘤疫苗技術,探索了免疫聯合治療策略(如圖二)。作者考慮到聚乙烯亞胺(PEI)雖然具有免疫刺激的佐劑作用但是其作為遞送載體對細胞的毒性一直限制其被應用。他們推測氟化烷基鏈修飾的PEI(F-PEI)可能具有促進抗原胞質輸送和免疫刺激的能力。


這種F-PEI與蛋白質抗原在30分鐘內簡單混合即可自組裝成尺寸均一的納米顆粒。在這個系統中,F-PEI可以有效地與抗原蛋白(OVA)結合,形成納米複合物F-PEI/OVA。氟化程度更高的F13-PEI能顯著增強DC對抗原(OVA)的攝取,並能高效地從內涵體逃逸進而更顯著誘發抗原的交叉呈在無佐劑的情況下促進抗原呈遞並刺激固有免疫反應納米疫苗卻不是很多,這也是目前納米疫苗組分複雜和阻礙納米疫苗實驗臨床轉化的最主要原因。在本章工作中,我們發現在無佐劑的情況下,F-PEI可以通過激活TLR4和釋放IL-1β細胞因子誘發DC細胞的成熟。


與細胞水平結果相似,注射了F13-PEI/OVA的小鼠體內淋巴結部位抗原呈遞細胞不僅被活化,同時小鼠體內產生了更多的OVA特異性CD8+T細胞,小鼠體內產生的OVA特異性T細胞免疫反應會被激活並釋放出IFN-。這也為構建預防型和治療型疫苗(例如腫瘤疫苗和病毒疫苗)奠定了免疫學基礎。


重要的是,與CpG和Alum等傳統免疫佐劑相比,這種基於F-PEI的納米疫苗在治療B16-OVA黑色素瘤有更好的療效,這可能是因為它的胞漿抗原遞送能力促進了抗原交叉呈遞,此外它還能夠觸發DC的激活。F-PEI通過利用氟烷鏈獨特的疏水和疏油化學特性,將是一種獨特的抗原載體和免疫佐劑,可用於構建預防和治療型納米疫苗。


利用F-PEI包裹腫瘤細胞膜的能力,將F13-PEI與切除腫瘤的癌細胞膜簡單混合,即可製備出個性化的抗腫瘤疫苗。在兩個皮下腫瘤模型和自發轉移的原位腫瘤模型中證明,F13-PEI/Mem個體化納米疫苗聯合免疫檢查點可以治療無法完全切除的轉移腫瘤。此外,在原位腫瘤模型中,我們觀察到該聯合策略具有強大的免疫記憶效應,可以有效地保護治癒的小鼠免受腫瘤的再次攻擊。總體而言,這種基於F-PEI的個體化抗癌疫苗與免疫檢查點療法的協同作用在腫瘤術後的個體化免疫治療臨床轉化中可能有很大的價值。


除了使用手術切除的腫瘤製造個性化的腫瘤疫苗外,腫瘤消融治療(例如HIFU)後,將F13-PEI局部到注射到腫瘤中,顯著抑制遠端腫瘤的生長。除了本工作中展示的蛋白質疫苗和細胞膜疫苗外,這種基於F-PEI的載體還可用於核酸疫苗(例如mRNA疫苗)的開發。此外,除了抗癌疫苗之外,這種含氟聚合物還可以進一步擴展到製造其他類型的重要疫苗,例如針對病毒感染的疫苗(例如COVID-19)


據悉,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劉莊教授、彭睿教授以及華東師範大學程義雲教授為本文通訊作者,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徐駿為第一作者。華南理工大學博士後呂佳博士在該課題中做出重要貢獻。莊齊、楊宗瑾等人參與共同研究。合作實驗室包括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汪超課題組,蘇州大學放射醫學與防護學院楊凱課題組。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65-020-00781-4

相關焦點

  • 可變形納米遞送系統增強腫瘤免疫治療研究獲進展
    10月2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梁興傑課題組與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李景虹課題組合作,在可變形納米遞送系統增強腫瘤免疫治療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Proton-driven transformable nanovaccine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為題,在線發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自然
  • 為什麼新抗原疫苗可能成為下一個重大的癌症免疫治療突破口?
    2017年7月,英國科學雜誌《Nature》同期發表兩項獨立臨床I期試驗結果,通過對腫瘤細胞進行DNA和RNA測序,尋找腫瘤細胞因基因突變而特異表達的新抗原(neoantigen),然後構建個性化的腫瘤疫苗,回輸到體內激活免疫細胞,並殺死帶有上述抗原的腫瘤細胞。這是首次在臨床試驗中取得成功的癌症疫苗研究。
  • 不斷創新的聯合免疫治療策略 或可有效防治腫瘤
    效應免疫細胞可以攻擊生長在手術無法治療的區域的癌細胞。此外,免疫治療優先針對腫瘤,而不是健康的細胞和組織。因此,副作用是可以治療的,比化療和放療的副作用要輕。最後,免疫治療與免疫記憶的產生有關,在治療結束後維持長期的抗腫瘤反應。最近的研究結果表明,免疫治療可能是一種對抗癌症的新方法。細胞因子治療癌症在20世紀80年代的臨床試驗中得到了廣泛的研究。
  • 空間轉錄組測序用於免疫治療研究
    腫瘤免疫治療現狀 近年來,免疫療法,這種通過激活患者的免疫系統來殺死癌細胞的策略,已成為對抗癌症的新希望。目前的免疫療法主要基於癌症疫苗,細胞因子(例如白介素2),繼細胞轉移(ACT)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基於他們的特點,特別針對程序性細胞死亡-1 /程序性細胞死亡配體1(PD-1 / PD-L1)途徑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被批准為用於黑色素瘤,淋巴瘤和其他惡性腫瘤。   但是,現有研究顯示,只有少數患者對治療有積極反應,一些患者最終因治療而產生抗藥性或遭受不良反應和自身免疫毒性。
  • 知己知彼 優化免疫治療策略——乳腺癌免疫治療現狀及進展
    免疫治療的最終目的就是使這一循環持續下去,最終導致腫瘤細胞的大量死亡,從而起到臨床治療作用。2.乳腺癌免疫治療策略2.1.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免疫檢查點作為免疫系統的保護性效應分子,生理狀態下可以避免炎症引起的T細胞過度活化,以保持自身的免疫耐受性。
  • 基於樹突細胞的癌症免疫治療手冊(患者版)
    腫瘤的免疫治療雖發展晚,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入臨床,並有望最終成為治癒腫瘤的重要武器。目前的免疫治療策略包括針對腫瘤細胞或免疫調節分子的單克隆抗體,基於細胞的療法,例如離體活化T細胞和天然殺傷(NK)細胞的過繼轉移,以及癌症疫苗。在參與免疫應答的免疫細胞中,樹突細胞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強的抗原提呈細胞,相當於免疫抗癌大軍的司令塔。
  • CCS Chemistry |高分子鍵合阿司匹林,活性氧響應助力腫瘤免疫治療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陳學思院士和宋萬通副研究員團隊提出了一種基於Passerini三組分反應和銅催化點擊化學反應的新型羧基藥物敏感鍵合方法,製備得到一種活性氧(ROS)響應性的阿司匹林高分子鍵合藥(P3C-Asp)。單獨使用P3C-Asp可以有效地延緩腫瘤生長,改善腫瘤的免疫抑制微環境;P3C-Asp聯合PD-1抗體能夠清除小鼠皮下腸癌腫瘤。
  • 三陰性乳腺癌免疫治療的研究進展
    Durvalumab作為一種檢查點抑制劑藥物,於2017年獲得FDA批准用於癌症免疫治療。在GeparNuevo第二階段研究中,Durvalumab已被用於早期TNBC患者,且與安慰劑治療組患者相比療效有顯著改善(P=0.045)。
  • 張毅:撬動癌症治療的「支點」——腫瘤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分為兩種,採取措施來激活或放大免疫系統反應的策略為激活免疫療法,反之,抑制免疫系統反應則稱為抑制免疫療法。免疫療法通過採用調控免疫系統的策略來達到恢復免疫系統平衡的目的。大量的臨床研究已經證明,腫瘤患者免疫功能受到極大抑制,因此,目前採用激活免疫系統療法來用於腫瘤的治療。
  • 個性化癌症疫苗、諾華CAR-T 免疫治療進入了怎樣的新階段
    導語:7月11日,《自然》雜誌刊登德國和美國兩支團隊針對不同腫瘤突變研發的個性化癌症疫苗,分別在黑色素患者中大獲成功,這是癌症疫苗研究首次在臨床試驗中取得重大突破。首先是美國和德國兩個研究團隊報導了「個性化癌症疫苗」小規模臨床實驗的利好消息。讓免疫治療領域中相對冷門的研究領域一下子紅火起來了。另一個是諾華公司的CAR-T產品 CTL-019獲得美國FDA專業委員會10名專家的一致支持通過。按照慣例,該細胞免疫治療產品獲批上市應該沒有懸念了,值得一提地是,10:0的全票通過非常出人意料,這在FDA歷史上並不多見,也讓我們開了眼界。
  • 王立新——東南大學——基因免疫的增強策略、腫瘤免疫生物學治療...
    所在院校: 東南大學       所在院系: 基礎醫學院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免疫學 研究領域: 基因免疫的增強策略
  • 腫瘤的免疫治療研究
    2010年美國FDA批准Provenge(DC疫苗)治療晚期前列腺癌,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批准自體免疫細胞用於治療惡性腫瘤,Science雜誌發表評論文章稱這是「向癌症進軍40年」的裡程碑性成果。在我國,免疫細胞特別是CIK/DC-CIK細胞治療在各地眾多醫院開展了臨床研究,但尚缺乏大樣本臨床數據證實其療效。
  • 免疫 | 5年0復發,這個腫瘤疫苗厲害了
    疫苗無疑是人類與疾病鬥爭頗具裡程碑意義的發明之一,同樣的在癌症的治療過程中,疫苗也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果把PD-1/PD-L1比作免疫治療的第一張"王牌",過繼性細胞免疫治療比作第二張"王牌",那麼免疫治療的第三張"王牌"無疑是腫瘤疫苗。
  • 胰膽管腫瘤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進展
    在ASCO20虛擬教育項目中,教育課程「超越化療治療胰膽管腫瘤:靶向和免疫治療策略」,聚焦這些探索的新途徑,以及如何根據患者疾病的分子特徵量身定製可以改善預後的治療策略。 BTCs的靶向治療 Rachna T.
  • 實體腫瘤開創性療法!TILs個性化免疫治療有望2022年上市
    近兩年,基於T細胞的免疫療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血液腫瘤領域,CART細胞成為主導,給血液腫瘤患者帶來顛覆性的生存獲益,目前FDA批准了3種CAR-T療法用於血液腫瘤的治療。
  • 免疫治療:臨床腫瘤治療的新型策略——訪北京協和醫學院免疫學系副...
    免疫治療正逐步成為臨床腫瘤治療的主流記者:您長期致力於腫瘤免疫學相關研究,請您介紹一下目前免疫治療在腫瘤治療中佔據什麼樣的地位?與傳統治療相比,免疫療法具有哪些優勢?當前,免疫治療正逐步成為臨床腫瘤治療的主流治療方法。載藥腫瘤囊泡:抗腫瘤免疫治療新策略記者:請您介紹一下中性粒細胞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 免疫成像技術、策略及在免疫治療中的應用
    靶向用於免疫治療的細胞或小分子的顯像方法會提供對免疫療法的有效及失效機制的特異性信息。例如,Heskamp等開發了一種111In標記的單克隆抗體,用於人類PD-L1表達的小鼠SPECT/CT成像。Rashidian等研發了89Zr標記的PEGylated單域抗體片段以CD8位標靶的免疫成像,跟蹤T細胞在體內的行蹤。
  • 我國學者開發出白血病精準治療疫苗,持續釋放腫瘤抗原肽和PD-1抗體
    基於已批准的生物材料和巧妙的設計思想,創建新的疫苗遞送系統,是提高疫苗免疫效果並拓展其應用範圍的重要策略。與其他免疫療法相比,治療性疫苗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但是仍面臨缺少合適靶點、製備繁瑣複雜、免疫應答水平低、需要多次注射等一系列難題。為此,過程工程所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基於獨創的自癒合大孔微球底盤提出了疫苗免疫治療新策略,並聯合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進行了新型白血病精準治療性疫苗研發。
  • 腫瘤免疫治療的作用機制
    近20年來,以腫瘤疫苗、過繼細胞免疫療法(ACT)和免疫檢驗點單抗療法為代表的腫瘤免疫治療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其作為一種全新的腫瘤治療方法在臨床上凸顯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腫瘤疫苗也稱為腫瘤主動免疫療法,其來源於自體或異體腫瘤細胞或其有腫瘤特異性抗原(TSA)或腫瘤相關抗原(TAA)。
  • 腫瘤細胞免疫治療時代到來的機遇與挑戰
    考慮到微顆粒與人工納米顆粒在大小、結構和載體功能上的相似性,本研究建立了一種新型全天然的載藥體系,即採用腫瘤細胞本身來源的微顆粒作為載體將化療藥物選擇性地輸送到腫瘤細胞,從而克服化療藥物對正常組織損傷所造成的毒副作用,建立了一套基於腫瘤細胞微顆粒包裹化療藥物靶向治療腫瘤的新技術。此研究已進入腫瘤患者惡性胸腔積液的臨床試驗階段,且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