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矽酸鹽所在多糖基響應型藥物遞送系統及其腫瘤聯合治療研究中獲進展
腫瘤在生長惡化過程中,常伴隨產生乏氧、低pH值、失衡的氧化還原狀態等一系列具有異常特徵的微環境,這些微環境特徵為開發更加智能的響應型藥物遞送系統提供了可能。多糖類物質具有毒性低、生物相容性好、可化學修飾基團豐富等優勢,在抗菌、醫用敷料等領域被廣泛應用。
-
人造靶點和免疫識別雙導向治療腫瘤研究獲進展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蔡林濤領銜的納米醫學研究小組,在人造靶點和免疫靶點雙導向治療腫瘤方面取得新突破,相關論文《T細胞膜仿生納米藥物通過生物正交靶向與免疫識別增強腫瘤光熱治療》(T Cell Membrane
-
:納米NO載體促進腫瘤血管正常化並增強抗癌治療
腫瘤血管異常對腫瘤的進展和治療反應有重要影響。一氧化氮(NO)調節血管生成和維持血管穩態,因此可以被遞送以使腫瘤脈管系統正常化。
-
國家納米中心基因沉默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在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系統用於腫瘤治療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Branched Antisense and siRNA Co-assembled Nanoplatform for Combined Gene Silencing and Tumor Therapy為題,發表在
-
上海交大基礎醫學院方超課題組研究促進納米藥物腫瘤靶向遞送和深...
該研究構建了基於介孔二氧化矽納米載體的一氧化氮(NO)供體(亞硝基硫醇)與阿黴素靶向共遞送系統,該系統可通過NO對腫瘤微環境膠原的降解作用增強納米藥物的腫瘤靶向性和深部滲透。FDA已經批准上市了多種抗腫瘤納米藥物(Doxil、Abraxane、Onivyde等),然而這些納米藥物對患者生存期的延長作用仍十分有限。研究發現,納米藥物雖可通過EPR(Enhanced Permeation and Retention)效應聚集在腫瘤部位,卻由於腫瘤基質(膠原、透明質酸等)的阻礙大多數僅滯留在腫瘤血管周邊,進一步向腫瘤深部滲透的作用很弱。
-
靠細胞膜「偽裝術」 納米載體「騙過」免疫系統
該組裝體引入仿生偽裝理念,猶如身穿迷彩服隱身在草地裡的「士兵」,能成功逃脫生物體內免疫系統的清除,顯著改善藥物分子在體內的遞送效率及腫瘤的光治療效果。 近日,該課題組基於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的發展狀況,在《國家科學評論》上發表綜述文章,總結了細胞膜「偽裝」納米載體的研究進展,闡釋人工合成納米藥物載體與天然細胞膜相結合的優勢與重要性,展望了其在未來臨床醫學中的應用潛能。
-
新一代腫瘤藥物革命的出現——納米藥物
研究人員設計合成了基質金屬蛋白酶(MMP-2)-透明質酸-PLGLAGG-DOX(HA-Psi-DOX)來發揮抗腫瘤免疫作用。 化療藥物通過增強細胞特異性重排促進免疫識別,這一過程稱為「ICD」。研究表明HA-Psi-DOX可導致小鼠黑色素瘤細胞的「ICD」過程,進而引發抗腫瘤免疫應答。 該藥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啟動免疫應答,提高PD-L1在腫瘤中的表達。
-
上海矽酸鹽所在多糖基響應型藥物遞送系統及其腫瘤聯合治療研究中...
腫瘤在生長惡化過程中,常伴隨產生乏氧、低pH值、失衡的氧化還原狀態等一系列具有異常特徵的微環境,這些微環境特徵為開發更加智能的響應型藥物遞送系統提供了可能。多糖類物質具有毒性低、生物相容性好、可化學修飾基團豐富等優勢,在抗菌、醫用敷料等領域被廣泛應用。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0.28 星期三
5、營養與健康所闡述血液中細胞特異性的DNA甲基化改變6、昆明植物所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7、研究發現表面活性劑分子包覆的銀膠體納米顆粒具有更強穩定性8、武漢植物園在鉀肥對農田一氧化二氮排放的調控機理研究方面獲進展
-
華中大楊祥良教授、甘璐教授團隊與中國醫學科學院黃波教授合作《Nat Biomed Eng》在抗腫瘤藥物遞送系統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納米藥物由於具有滲透與滯留增強效應(EPR)、智能響應性、可靶向修飾、不同作用機製藥物共輸運等優勢,在腫瘤精準治療和診療一體化方面受到極大關注。但如何進一步提高抗腫瘤納米藥物的靶向輸送效率和臨床治療效果仍面臨諸多挑戰。
-
NBE | 趙宗敏等開發紅細胞免疫療法治療轉移性腫瘤
相比於以化療和放療為代表的傳統療法,免疫療法激活病人自身免疫系統以對抗腫瘤,並表現出獨特的優勢。免疫療法的效果依賴於激活機體免疫系統並引發特異性免疫反應以清除腫瘤細胞。雖然這種方法極具前景,但是在原位固體瘤中引發有效的抗腫瘤免疫反應仍然面臨巨大挑戰。一方面,固體瘤的大型體積和複雜結構阻斷了腫瘤細胞與免疫細胞的有效接觸。另一方面,固體瘤自身的抑制性腫瘤微環境為引發抗腫瘤免疫反應增加了另一層屏障。
-
全球腫瘤免疫治療研究進展
腫瘤免疫治療在癌症治療中具有獨特優勢,受到越來越多研究機構和製藥企業的青睞。鑑於免疫系統的複雜性,腫瘤免疫治療涵蓋了多種作用機制和藥物形式,發展情況各不相同。本文從發展階段、作用機制和研發機構等情況進行分析,旨在闡述腫瘤免疫藥物開發的總體趨勢和方向,為抗腫瘤藥物研發提供依據。
-
一種基於氟化高分子個性化腫瘤疫苗構建策略用於術後腫瘤免疫治療
開發更有效的腫瘤治療性疫苗載體是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的當務之急。經研究發現,F13-PEI與抗原組成的簡單複合物不僅可以有效促進抗原在抗原遞呈細胞中的胞質輸送、顯著增強對抗原的交叉呈遞,還可以通過激活Toll 樣受體4(TLR4)刺激產生細胞因子,從而顯著增強該納米疫苗的抗癌效應。
-
南京大學胡一橋/吳錦慧綜述:水凝膠在治療癌症的研究進展
水凝膠MN在將藥物輸送至淋巴結以抑制腫瘤進展、通過淋巴系統轉移方面起著協同作用。與卵磷脂納米結構凝膠(LNG)結合後,由透明質酸製成的可溶性MN顯著改善了靶向淋巴結的遞送。微針的溶解促進了LNG的皮下釋放,從而增強了淋巴結封裝藥物的系統交付。在大鼠模型中,將微針插入皮膚,並通過降解有效地皮下釋放阿黴素LNG(DOX-LNG)。
-
基因沉默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在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系統用於腫瘤治療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Branched Antisense and siRNA Co-assembled Nanoplatform for Combined Gene Silencing
-
中科大劉世勇團隊:用於化學動力學療法的高分子納米載體研究進展
雖然細胞內氧化還原失衡與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癌症等眾多疾病密切相關, 然而選擇性放大腫瘤細胞內氧化應激能夠誘導腫瘤細胞死亡, 這也為腫瘤治療提供了CDT這一新興的策略. 本文雖然只選取了少數具有代表性的實例展示如何構建智能高分子納米載體放大腫瘤細胞內氧化應激, 但是不難看出, 這一領域備受關注並取得了諸多進展.
-
杭師大謝恬教授團隊發明鍺烯納米水凝膠藥物遞送系統,用於腫瘤手術...
杭州師範大學謝恬教授團隊發明鍺烯納米水凝膠藥物遞送系統用於腫瘤手術輔助治療新策略手術是目前實體瘤治療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創口感染和術後腫瘤復發是實體瘤手術治療面臨的兩大挑戰。新輔助治療和術後輔助治療在改善患者預後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腫瘤的免疫治療研究
清除階段是指機體免疫系統(包括天然免疫系統和特異性免疫系統)識別、殺傷腫瘤細胞的階段,在此階段由於新生的腫瘤大多具有較強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容易被免疫系統識別並清除;平衡階段是指經過清除期後殘留的腫瘤細胞與機體免疫系統之間處於平衡狀態的階段, 這種帶瘤生存狀態可以維持幾年、十幾年甚至終身都不發生變化;而逃逸階段指腫瘤細胞通過多種機制逃逸免疫系統的識別和攻擊,並且大量增殖、進行性生長的階段。
-
抗4-1BB抗體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研究進展
前言腫瘤免疫治療是通過人體免疫系統恢復或增強對腫瘤的自然防禦的一種治療方法。這種治療通常針對癌細胞表面的特定生物分子,如腫瘤相關抗原(TAAs)。抗腫瘤活性是通過將宿主免疫系統導向TAAs來實現的,從而建立或誘導針對癌細胞的適應性免疫反應。
-
膠質母細胞瘤免疫治療的研究現狀及進展
貝伐單抗是一種通過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阻斷腫瘤血管生成的人源單克隆抗體,貝伐單抗僅改善GBM無進展生存期,並不延長總生存期。至今尚無新的治療方法能夠延長GBM生存期。腫瘤免疫治療是利用自身免疫系統激活,殺滅腫瘤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