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師大謝恬教授團隊發明鍺烯納米水凝膠藥物遞送系統,用於腫瘤手術...
杭州師範大學謝恬教授團隊發明鍺烯納米水凝膠藥物遞送系統用於腫瘤手術輔助治療新策略手術是目前實體瘤治療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創口感染和術後腫瘤復發是實體瘤手術治療面臨的兩大挑戰。新輔助治療和術後輔助治療在改善患者預後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中國醫學科學院黃波團隊破解T細胞耗竭之謎—新聞—科學網
腫瘤免疫治療後為何會復發?中國醫學科學院黃波團隊破解T細胞耗竭之謎而當前無論是免疫檢查點療法還是CAR-T 細胞療法都是通過增強腫瘤特異性T細胞的殺傷功能實現的。」黃波表示,殺腫瘤的T細胞在對腫瘤細胞殺傷過程中,會逐漸進入一種過渡疲勞的狀態,逐漸喪失與腫瘤細胞「搏鬥」的能力,免疫學上將之稱為T細胞耗竭。 由此可見,阻斷T細胞耗竭或者逆轉耗竭的T細胞,使其恢復先前殺腫瘤細胞的能力,是提升臨床腫瘤免疫治療的一個關鍵點。
-
...張其清教授雜誌封面論文解析自組裝納米抗腫瘤藥物載體系統
日前,在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召開的2010年度科研工作表彰大會上,生物材料及人工器官研究室張其清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表的論文包攬了該年度的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其中2010年6月發表在國際核心一區刊雜誌納米技術(Nanotechnology)的論文「Self-assembled nanoparticles of cholesterol-conjugated carboxymethyl
-
外泌體仿生納米顆粒,有效殺傷腫瘤幹細胞,解決癌症復發難題
納米藥物具有增強滲透滯留效應(EPR)、可修飾性、智能響應性以及多種藥物共輸送等獨特的性質,在腫瘤精準協同治療、增強療效和降低毒副作用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019年8月23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發表了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學院、國家納米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楊祥良教授、甘璐教授課題組合作的題為:Tumor exosome-based nanoparticles are efficient drug carriers for chemotherapy的研究論文
-
Nature子刊:外泌體仿生納米顆粒,有效殺傷腫瘤幹細胞,有望解決癌症...
總的來說,腫瘤幹細胞是導致腫瘤復發、轉移和耐藥的主要原因,發展靶向腫瘤幹細胞的策略是腫瘤臨床治療最有效的策略之一。納米藥物具有增強滲透滯留效應(EPR)、可修飾性、智能響應性以及多種藥物共輸送等獨特的性質,在腫瘤精準協同治療、增強療效和降低毒副作用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骨髓增殖性腫瘤診療進展——訪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張磊教授
骨髓增殖性腫瘤(MPN)系一組克隆性造血幹細胞疾病,其特徵為髓系細胞一系或多系增殖,臨床表現為外周血一種或多種血細胞增多,常伴有肝、脾腫大、出血傾向、血栓形成及髓外造血。針對MPN的定義、診斷、治療以及研究進展等內容,本刊特採訪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副所院長張磊教授。
-
中國學者開發出新一代mRNA藥物遞送系統,團隊將創辦新公司
mRNA 疫苗是一種基於信使 RNA 的新型疫苗,最近幾年,mRNA 疫苗吸引了國際上各大製藥公司的關注,並積極投入到 mRNA 疫苗用於細菌感染、病毒感染和腫瘤的治療研究。完成這項研究的團隊陣容堪稱豪華。
-
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在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為了進一步利用碳化鐵納米顆粒的生物酶活性,侯仰龍教授團隊開發了一種基於腫瘤微環境「解鎖」的具有納米酶活性的多功能磁性納米診療探針Ag2S@Fe2C-DSPE-PEG-iRGD,成果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Sci. Adv.2020, 6, eabc8733)。
-
我校自動化學院宋永端教授團隊和生命科學學院林正紅教授團隊分別取得研究領域重要突破
宋永端教授團隊在控制學科相關領域取得重要突破自動化學院宋永端教授團隊通過與國際著名控制專家密西根州立大學的Hassan Khalil 教授團隊深入合作,成功破解了非線性非最小相位系統輸出調節控制難題。合作團隊巧妙提出並嚴密論證了一套全新的解決方案,通過積分控制和高增益技術,基於狀態反饋對系統進行有效鎮定,同時利用擴展高增益觀測器(Extended High-Gain Observer)將狀態反饋擴展到輸出反饋,藉助奇異攝動理論及李雅普洛夫(Lyapunov)理論證明了系統的穩定性,完整解決了這一極具挑戰性的控制難題。
-
腫瘤治療重大進展!東北教授團隊突破技術難題,成果登上Science子刊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納米顆粒藥物遞送系統(nano-DDS)已經被廣泛地用於腫瘤研究,然而由於傳統的納米載體與藥物親和力差,導致製劑的載藥量低(通常少於10%)、穩定性差、藥物易滲漏,只有很少的產品能成功地轉化為臨床應用,此外,如何實現藥物在腫瘤部位的特異性釋放也是目前面臨的技術難題。
-
北京大學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在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領域取得重要...
研究成果2012年2012年,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在碳化鐵 (Fe5C2) 的可控制備及其費託合成催化性能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其首次在相對溫和的條件下 (623 K, 0.1 MPa),液相製備出了形貌可控的Fe5C2納米顆粒,解決了目前碳化鐵存在的製備方法繁瑣,常常採用成本高、形貌難以控制和操作較繁複等問題。
-
生物谷專訪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俞強教授
國內對於中醫藥應用研究的支持是勿庸置喙的,昆明、上海等地的天然藥物研究或篩選中心紛紛入選創新工程,勢將大力推動國內的天然藥物研究與開發。本次生物谷採訪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俞強教授。俞強教授長期致力於中草藥的作用機理研究; 從以中草藥為主的天然產物中發現和開發抗腫瘤和抗炎症新藥。是中醫藥研究領域的資深學者。
-
西南大學崔紅娟教授在腫瘤生物學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小編推薦會議:2018腫瘤與轉化醫學國際大會 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幹細胞與轉化研究方向在西南大學崔紅娟教授的帶領下,以幹細胞生物學為依託,近期在腫瘤生物學及其家蠶疾病模型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最新研究進展。
-
免疫治療:臨床腫瘤治療的新型策略——訪北京協和醫學院免疫學系副...
編者按:7月11-12日,2020中國免疫學會臨床免疫分會年會線上會議召開。為期2天的會議,大咖眾多、精彩紛呈、乾貨滿滿,在線參會人數高達1.5萬人次。北京協和醫學院免疫學系副主任黃波教授在會上作了重要報告,近日記者就免疫治療在臨床腫瘤治療中的進展對黃波教授進行了專訪。
-
科技人物|張冬梅教授:實幹創新,抗腫瘤新藥研究獲突破
2008年初張冬梅進入暨南大學藥學院工作,結合自己在天然藥物化學和生物化學專業的學習和研究背景,依託暨南大學藥學院在中藥和天然藥物活性成分研究方面的優勢,選擇研究方向為腫瘤藥理學,主要開展中藥和天然藥物來源抗腫瘤藥物先導物的分子機制研究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新藥研發。
-
2020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健康管理研究所張志新教授科研團隊招聘公告...
我院健康管理研究所主要通過建立健康人和各種疾病的免疫大資料庫,利用人工智慧系統判斷各種疾病,現根據工作需要,擬招聘健康管理研究所工作人員。一、團隊負責人及研究方向介紹張志新教授長期從事B淋巴細胞發育以及抗體基因重組的分子調控以及自身抗體、抗病毒抗體和抗腫瘤抗體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
-
黃波團隊揭示體內T細胞「警察」記憶之謎—新聞—科學網
■本報記者 張思瑋 或許,免疫系統應該被認為是人體內最複雜且最精密的系統。
-
楊道科教授:腫瘤熱療領域重要進展
目前醫學上全身熱療方式主要有紅外線直接輻射和體外循環加熱等兩種方式,全身熱浴(水、蠟、空氣等)由於其副作用大、治療費用高等問題已經漸漸被淘汰。 超聲治療 熱效應和空氣效應是其主要機制。
-
可變形納米遞送系統增強腫瘤免疫治療研究獲進展
10月2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梁興傑課題組與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李景虹課題組合作,在可變形納米遞送系統增強腫瘤免疫治療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Proton-driven transformable nanovaccine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為題,在線發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自然
-
上海交大基礎醫學院方超課題組研究促進納米藥物腫瘤靶向遞送和深...
該研究構建了基於介孔二氧化矽納米載體的一氧化氮(NO)供體(亞硝基硫醇)與阿黴素靶向共遞送系統,該系統可通過NO對腫瘤微環境膠原的降解作用增強納米藥物的腫瘤靶向性和深部滲透。FDA已經批准上市了多種抗腫瘤納米藥物(Doxil、Abraxane、Onivyde等),然而這些納米藥物對患者生存期的延長作用仍十分有限。研究發現,納米藥物雖可通過EPR(Enhanced Permeation and Retention)效應聚集在腫瘤部位,卻由於腫瘤基質(膠原、透明質酸等)的阻礙大多數僅滯留在腫瘤血管周邊,進一步向腫瘤深部滲透的作用很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