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草藥在治療疾病上具有廣闊的前景,隨著國家對於中醫藥現代化的重視,相關研究工作在近年來備受關注。國內對於中醫藥應用研究的支持是勿庸置喙的,昆明、上海等地的天然藥物研究或篩選中心紛紛入選創新工程,勢將大力推動國內的天然藥物研究與開發。
本次生物谷採訪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俞強教授。俞強教授長期致力於中草藥的作用機理研究; 從以中草藥為主的天然產物中發現和開發抗腫瘤和抗炎症新藥。是中醫藥研究領域的資深學者。
2009年,俞教授在國際腫瘤研究權威雜誌《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上發表了關於治療腫瘤的中藥狼毒中有效成分的抗腫瘤作用新機理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此次生物谷就中醫藥理論的爭議、天然藥物的臨床轉化以及如何科學地發展中醫藥等問題對俞教授進行了專訪。
生物谷:俞教授您好,據了解您是研究中醫藥作用機理領域內的專家,能否為我們簡單介紹一下您在這方面正在進行的一些研究和主要成果?
回答:我們主要的工作就是解決中醫藥的科學問題,即物質基礎問題。第一是解決物質的質和量的問題,第二是解決物質的功能和機理問題。不僅僅是解決中藥的物質基礎問題,更重要的是解決中醫理論的物質基礎問題。為解決中藥的物質基礎問題,我們10多年來對中國藥典中和市場上流行的約1500種中藥材進行了系統的生物活性的分析和評價,並據此建立了一個中草藥材生物活性資料庫,對每種中藥材的生物活性和活性物質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總結,同時對每種活性物質展開了靶點和機理的研究工作。為解決中醫理論的物質基礎問題,我們和南京中西醫結合醫院合作展開了舌苔物質基礎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生物谷:大家都知道國內對於中醫藥理論方面的爭議比較大,我們通常說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您認為中醫藥的"精華"和"糟粕"都有哪些?
回答:中醫藥理論的精華是它的哲學觀點,主要有三點:整體觀、平衡論、個性化。它的糟粕是它的內容中有些被科學方法證偽的非科學成分。
生物谷:中藥、天然藥方面的基礎研究,在臨床轉化的過程中有哪些困難?
回答:最困難的也是最重要的是中藥中有效和有毒成分在質和量上的確定和控制。這個基礎工作沒有做好,就談不上中藥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評價。而要把這個基礎工作做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財力。
生物谷:近來國家對於中醫藥產業進行了大力的扶持,也加大了監督的力度,可見國家對於相關領域的發展是非常重視的。您認為我們應該怎樣正確、科學地發展中醫藥?
回答:第一是尊重中醫藥,認真學習和理解中醫藥的哲學思想和經驗總結。第二是用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來分析評價中醫藥的理論和方法,用現代科學的語言來表述中醫藥。在國家政策層面上要加強中醫藥的基礎理論的科學研究工作,而不是以大躍進的方式,急功近利地想開發出類似於青蒿素的、和單分子西藥媲美的中藥或天然單體化合物。青蒿素是一個中藥的例外,不具有普遍性,不代表和體現中藥的特點。(生物谷Bioon.com)
俞強 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俞強,1982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生物系生化專業,同年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推薦考入CUSBEA項目赴美國麻省布蘭達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88年獲博士學位,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1992年受聘于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先後擔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併兼任美中生物醫學專家協會理事,秘書長。美中生物醫藥開發協會理事。2002年應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邀請回國受聘於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擔任研究員,課題組長,博士生導師,學術委員會委員。同時擔任上海浦東新區生物醫藥協會理事,中華醫藥雜誌編委,中國天然藥物雜誌編委。中國抗癌協會抗癌藥物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藥理學會腫瘤化療專業委員會主任。俞強教授從事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多年,先後在"Nature","Science",等國際一流雜誌上發表論文70餘篇,申請專利20餘項。
相關會議推薦
2016天然藥物研討會—探索與發現
會議時間:2016.08.19-2016.08.20 會議地點: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