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滇人才獎」獲獎者巡禮」中國不同民族永生細胞庫創建者——記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教授褚嘉祐

2020-10-25 雲南網

周一醫學遺傳學研究實驗室例會;周二下午部門學術討論;周三指導研究生;周四前往實施項目單位交流……年逾七旬的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遺傳學重點學科主任褚嘉祐教授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滿滿的。

一大早,褚嘉祐脫下白大褂,換上中山裝從實驗室趕到辦公室接受記者的採訪。

「1969年3月至1975年8月擔任雲南省潞西縣(現芒市)遮放公社赤腳醫生。」褚嘉祐介紹,在做赤腳醫生時,受到上海醫療隊的培訓,堅定了自己對醫學的熱愛與堅持。為了更好地從事醫療工作,1975年9月至1978年8月,他前往昆明醫學院醫療系學習臨床醫療;1982年2月至1989年8月,他在武漢同濟醫科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並擔任臨床醫師;1989年9月至1991年8月,他在北京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做博士後;1996年至2006年,他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所長;2009年,衛生部批准他作為有突出貢獻專家延遲退休。2012年12月,他正式退休後一直被返聘,並擔任國家項目課題負責人。

世界最大規模不同民族永生細胞庫在雲南建成

「中國有13億多人口,56個民族,許多民族有單獨的聚居地。不同群體在疾病易感性、發病率或疾病表型以及對疫苗和藥物的敏感性方面存在差異,這是中國獨特的人類遺傳資源也是國際爭奪的焦點。由於近年來一些群體與外界通婚或遷徙,其單純的基因組面臨消失危險,亟待進行搶救性保存。」褚嘉祐說,多年前,在國家自然基金兩個重大項目的支持下,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哈爾濱醫科大學、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共同承擔的中國不同民族永生細胞庫已初具規模。這是目前規模最大、較為完整的中國各民族永生細胞庫,可供永久性研究需要。

「經過10餘年的努力,該項目組走遍全國邊遠地區,按照嚴格的採樣標準和『知情同意』原則,建立國際先進的永生細胞轉化技術,建成了包括85個民族群體(含民族支系)的6000多株永生細胞和7000多份DNA的基因庫。可以永久提供代表不同民族的DNA供醫學、藥物和疫苗研究。這一在昆明保存的細胞庫被列入國家重要遺傳資源,譽為中華民族基因的『諾亞方舟』。」 褚嘉祐說,基於永生細胞庫,我國科學家展開了疾病遺傳多樣性研究,並參與亞洲群體國際合作研究。

啟動研發全球首個Sabin株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

2015年6月30日10時,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在昆明馬金鋪產業園舉行了全球首個Sabin株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的新產品上市儀式,該疫苗是我國擁有完全自主產權的「中國創造」新疫苗。

該疫苗上市的背後是醫學生物所科研人員10餘年來不斷的艱苦努力。褚嘉祐曾10餘年從事疫苗研製和生產管理,作為項目負責人2000年啟動以姜述德、廖國陽等為骨幹的全球首創Sabin株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研製,策劃組織3次脊髓灰質炎疫苗應用策略高層論壇,達成在中國消滅脊髓灰質炎應加入滅活疫苗的共識,擔任中國消滅脊髓灰質炎工作委員會成員。經全所10餘年努力,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2015年獲正式生產文號。《減毒株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培養方法》和《減毒株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後處理方法》 取得7.88億元經濟效益。

「相比國外進口的注射用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該產品生產安全係數提高,生產成本更加低廉,尤其適合在發展中國家生產和使用,將為在我國乃至全球範圍內徹底消滅脊髓灰質炎做出重大貢獻。」褚嘉祐說。

同時,褚嘉祐組織陳統球教授等從A肝毒種分離選育、建立三級毒種種子庫、建立規模化生產工藝、疫苗免疫機理、穩定性和效期研究到臨床研究,2003年取得A型肝炎滅活疫苗新藥證書,2005年投產,至今獲得17.6億元經濟效益。此外,褚嘉祐牽頭爭取和規劃非典疫情後首批立項的國家高等級生物安全靈長類動物實驗中心落戶昆明。

讓更多年輕人愛上科學知識

「阿根廷首都為什麼叫好空氣?」「澳大利亞的鴨嘴獸、模里西斯的土著人、秘魯的印第安人、火地島的海豹對達爾文學說的形成有著怎樣的意義?」褚嘉祐帶著對達爾文學說的思考,陸續花了10多年時間,從倫敦出發到非洲維德角,巴西火地島,到法國大溪地、紐西蘭,再到澳大利亞、非洲模里西斯,他踏過潘帕斯草原,登過巴塔哥尼亞高原,還趕上過太平洋小島的火山爆發……他把自己的所遇所思寫成科普書,並多次面對小學、中學、大學的學生深入淺出地將達爾文航行線路與自身經歷結合,把達爾文的進化論、共同祖先學說、自然選擇和漸變論等科學知識,用一個個有趣的故事串聯起來,讓書本上刻板的知識一下子生動活潑起來。

褚嘉祐熱心青少年科普工作,為了對青少年進行科普教育,豐富他們的課外知識,除了《中華民族遺傳多樣性研究》《疫苗遺傳學》等學術專著外,他還出版了《沿著人類祖先遷徙的腳步旅行》《沿著達爾文五年環球考察的足跡旅行》等科普書籍。

雲南網記者 陳鑫龍

相關焦點

  • 「「興滇人才獎」獲獎者巡禮」中國不同民族永生細胞庫創建者...
    周一醫學遺傳學研究實驗室例會;周二下午部門學術討論;周三指導研究生;周四前往實施項目單位交流……年逾七旬的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遺傳學重點學科主任褚嘉祐教授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滿滿的。為了更好地從事醫療工作,1975年9月至1978年8月,他前往昆明醫學院醫療系學習臨床醫療;1982年2月至1989年8月,他在武漢同濟醫科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並擔任臨床醫師;1989年9月至1991年8月,他在北京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做博士後;1996年至2006年,他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所長;2009年,衛生部批准他作為有突出貢獻專家延遲退休。
  • 【雲南省第五屆「興滇人才獎」獲獎者巡禮】黃必志:育出「雲嶺牛...
    黃必志工作照  供圖  1984年,一架飛機載著中國農業部門特別  雲南網記者 陳怡希   相關連結:  【雲南省第五屆「興滇人才獎」獲獎者巡禮】 中國民族政治學的探路人——記雲南大學民族政治研究院教授周平
  •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
    歡迎點擊↑「醫學實驗動物」關注我們!
  •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揭曉 醫學領域4人獲獎
    4月29日,國家博物館白玉廳,10位來自醫學、生物學、地球科學等領域的女科學家走上領獎臺,成為鏡頭裡的焦點。第十五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在這裡正式揭曉。10位獲獎者分別是:中國醫學科學院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馬瑜婷、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牛書麗、四川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劉小華、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劉穎、西北工業大學教授楊慧、南開大學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研究員張曉丹、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口腔科教授陳莉莉、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教授趙維蒞、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袁媛
  • 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揭曉 喬傑施一公等獲獎—新聞—科學網
    活動揭曉了「2017第二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獲獎者名單: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憑藉其在生命醫學領域所做出的傑出成果收穫「成就獎」,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榮譽教授Andrew James McMichael獲「國際合作獎」。
  • 健康報:中科院參與中華民族永生細胞庫建設 已初具規模
    ■永久保存中國不同民族的基因組    ■研究各民族基因組結構差別    ■探索重要致病基因易感基因分布特徵    在國家自然基金兩個重大項目的支持下,由褚嘉佑研究員牽頭,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哈爾濱醫科大學、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共同承擔的中國不同民族永生細胞庫已初具規模
  • ...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造血幹細胞|王憬惺|中國醫學科學院|...
    中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憬惺給出了這些問題的答案。隨著自體臍帶血在再生醫學領域研究項目的開展,今後這方面的應用將會越來越多。在王憬惺看來,目前國內的臍帶血公共庫與家庭庫共存的模式是比較符合我國國情的,捐贈給公共庫的臍帶血可以滿足科研及老百姓不同的健康需求,自存不但為家庭成員提供保障,同時也支持了公益事業。良性的循環才能保證臍帶血事業獲得可持續發展。
  • 第二屆中國生物樣本庫倫理論壇暨第四屆組學與生命倫理學研討會召開
    前任UNESCO倫理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邱仁宗教授發言強調生物數據共享與管理務必符合社會基本倫理及國家與國際間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前任WHO副總幹事、上海交通大學胡慶灃教授就「人類生物樣本庫的倫理思考」展開深入分析;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褚嘉祐教授分享了中華民族永生細胞庫的建立經驗;衛計委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協和醫學院人文學院院長翟曉梅教授從精準醫學實踐經驗出發,深入探討精準醫學與生物樣本庫的倫理問題
  •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發出全球人才招募令
    本報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曼玉)全球新冠肺炎肆虐,人才成為應對全球健康挑戰的第一戰略資源。12月22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以下簡稱「院校」)舉辦2020年全球人才工作交流活動,面向全球廣納賢才,招募具國際視野和能力的醫界精英。
  • 科邁恩公司承擔中國醫學科學院協和藥物研究所《質譜成像及代謝組...
    2014年11月,受中國醫學科學院國家藥物及代謝產物分析研究中心委託,科邁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承擔了《質譜成像及代謝組學數據處理軟體系統》的研製開發任務。作為我國質譜成像及代謝組學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再帕爾·阿不力孜教授在中央民族大學接見了科邁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李欽董事長,田潤濤總經理一行,協和醫學院藥物研究所賀玖明副研究員,陳豔華副研究員等專家一同參加了會見。
  • 2021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學院招聘...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學院(以下簡稱為所院)成立於1978年,是一所學科齊全、設備先進、力量雄厚的科研院所。所(院)以學科建設為基礎,重視科研發展和人才培養。現承擔著科研和教學兩大任務:科研方面目前承擔著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科技創新工程、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科技支撐計劃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創新研究群體、傑出青年基金、創新引智計劃等百餘項國家級科研項目;教學方面承擔著北京協和醫學院八年制醫學本科生和碩、博士研究生的教學任務,是國家首批批准的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 「基因剪刀」拿下化學諾獎,一位華人先驅與榮耀失之交臂
    「近期很少有一個發現能夠像 CRISPR 在生物領域一樣,改變整個領域的研究。它在人類健康與疾病等方面有極大的應用潛力。」2018 年 8 月,美國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委員會主席 Vincent Verdile 說道。就這樣,CRISPR 被認為是「上帝的剪刀」。還有誰發現了這把剪刀?
  • 「中國血小板之父」阮長耿榮獲2020年吳階平醫學獎|...
    吳階平醫學基金會理事謝恬教授宣布,馬駿、王行環、王潔、吉訓明、沈華浩5位教授獲得2020年吳階平醫藥創新獎。「吳階平醫學獎是我國醫療衛生界領域的高級別獎項,引領著中國醫學的發展。吳階平醫學獎獲獎者是醫學界的頂級精英,醫者的榜樣、楷模,是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最強守護者。」
  • ...訪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藥物研究所再帕爾·阿不力孜...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藥物研究所(簡稱藥物研究所)再帕爾·阿不力孜教授帶領項目攻關組,這幾年致力於開發MSI新技術,並積極開展在新藥研發和臨床病理診斷的應用研究。近日,儀器信息網編輯採訪了再帕爾·阿不力孜教授。藥物研究所賀玖明博士陪同採訪。
  • Illumina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合作建立中草藥參考基因庫
    首個1000種藥用植物參考基因庫,為中國藥典建立標準  中醫中藥歷史悠久,現代中醫藥將現代醫學與傳統中醫藥療法相結合,在疾病治療、藥物與保健品研發領域潛力巨大。
  • 2020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健康管理研究所張志新教授科研團隊招聘公告...
    我院健康管理研究所主要通過建立健康人和各種疾病的免疫大資料庫,利用人工智慧系統判斷各種疾病,現根據工作需要,擬招聘健康管理研究所工作人員。一、團隊負責人及研究方向介紹張志新教授長期從事B淋巴細胞發育以及抗體基因重組的分子調控以及自身抗體、抗病毒抗體和抗腫瘤抗體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
  • 陳化蘭榮獲首屆全國傑出科技人才獎
    2015年,經中共中央批准,中國科技協會在「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獎中增設「全國傑出科技人才」子獎項,在「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增設「中國優秀青年科技人才       「全國傑出科技人才」獎主要是表彰獎勵在承擔重大科研項目、重大工程以及前沿、重點學科領域取得原創性、標誌性重大成果,在科技界享有崇高聲譽、科技創新中起到核心領軍作用的一線科技人才。       「全國傑出科技人才」獎候選人推薦按照10個學科領域,通過兩種渠道產生。
  • 「中國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這些大學教授獲獎!
    三大獎項 十三位獲獎者出爐 12月20日,在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2020(第五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隆重揭曉。 13位中外科學家憑藉其在生命醫學領域所做出的傑出成果和突出貢獻摘得「國際合作獎」「成就獎」和「創新突破獎」三項大獎。
  • 以體外分子診斷推動精準醫學發展,「豪仕醫學」正在行動
    「腫瘤用藥是個複雜的問題,過去腫瘤治療一般採取的是循證醫學模式,即患者可能會用多種腫瘤治療藥物驗證療效和副作用以期找到適合患者的藥品,療效難以保證而且耽誤治療,萬一產生不良反應的話,那就麻煩了。」「豪仕醫學」總經理廖敏告訴36氪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