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醫學遺傳學研究實驗室例會;周二下午部門學術討論;周三指導研究生;周四前往實施項目單位交流……年逾七旬的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遺傳學重點學科主任褚嘉祐教授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滿滿的。
一大早,褚嘉祐脫下白大褂,換上中山裝從實驗室趕到辦公室接受記者的採訪。
「1969年3月至1975年8月擔任雲南省潞西縣(現芒市)遮放公社赤腳醫生。」褚嘉祐介紹,在做赤腳醫生時,受到上海醫療隊的培訓,堅定了自己對醫學的熱愛與堅持。為了更好地從事醫療工作,1975年9月至1978年8月,他前往昆明醫學院醫療系學習臨床醫療;1982年2月至1989年8月,他在武漢同濟醫科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並擔任臨床醫師;1989年9月至1991年8月,他在北京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做博士後;1996年至2006年,他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所長;2009年,衛生部批准他作為有突出貢獻專家延遲退休。2012年12月,他正式退休後一直被返聘,並擔任國家項目課題負責人。
世界最大規模不同民族永生細胞庫在雲南建成
「中國有13億多人口,56個民族,許多民族有單獨的聚居地。不同群體在疾病易感性、發病率或疾病表型以及對疫苗和藥物的敏感性方面存在差異,這是中國獨特的人類遺傳資源也是國際爭奪的焦點。由於近年來一些群體與外界通婚或遷徙,其單純的基因組面臨消失危險,亟待進行搶救性保存。」褚嘉祐說,多年前,在國家自然基金兩個重大項目的支持下,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哈爾濱醫科大學、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共同承擔的中國不同民族永生細胞庫已初具規模。這是目前規模最大、較為完整的中國各民族永生細胞庫,可供永久性研究需要。
「經過10餘年的努力,該項目組走遍全國邊遠地區,按照嚴格的採樣標準和『知情同意』原則,建立國際先進的永生細胞轉化技術,建成了包括85個民族群體(含民族支系)的6000多株永生細胞和7000多份DNA的基因庫。可以永久提供代表不同民族的DNA供醫學、藥物和疫苗研究。這一在昆明保存的細胞庫被列入國家重要遺傳資源,譽為中華民族基因的『諾亞方舟』。」 褚嘉祐說,基於永生細胞庫,我國科學家展開了疾病遺傳多樣性研究,並參與亞洲群體國際合作研究。
啟動研發全球首個Sabin株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
2015年6月30日10時,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在昆明馬金鋪產業園舉行了全球首個Sabin株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的新產品上市儀式,該疫苗是我國擁有完全自主產權的「中國創造」新疫苗。
該疫苗上市的背後是醫學生物所科研人員10餘年來不斷的艱苦努力。褚嘉祐曾10餘年從事疫苗研製和生產管理,作為項目負責人2000年啟動以姜述德、廖國陽等為骨幹的全球首創Sabin株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研製,策劃組織3次脊髓灰質炎疫苗應用策略高層論壇,達成在中國消滅脊髓灰質炎應加入滅活疫苗的共識,擔任中國消滅脊髓灰質炎工作委員會成員。經全所10餘年努力,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2015年獲正式生產文號。《減毒株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培養方法》和《減毒株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後處理方法》 取得7.88億元經濟效益。
「相比國外進口的注射用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該產品生產安全係數提高,生產成本更加低廉,尤其適合在發展中國家生產和使用,將為在我國乃至全球範圍內徹底消滅脊髓灰質炎做出重大貢獻。」褚嘉祐說。
同時,褚嘉祐組織陳統球教授等從A肝毒種分離選育、建立三級毒種種子庫、建立規模化生產工藝、疫苗免疫機理、穩定性和效期研究到臨床研究,2003年取得A型肝炎滅活疫苗新藥證書,2005年投產,至今獲得17.6億元經濟效益。此外,褚嘉祐牽頭爭取和規劃非典疫情後首批立項的國家高等級生物安全靈長類動物實驗中心落戶昆明。
讓更多年輕人愛上科學知識
「阿根廷首都為什麼叫好空氣?」「澳大利亞的鴨嘴獸、模里西斯的土著人、秘魯的印第安人、火地島的海豹對達爾文學說的形成有著怎樣的意義?」褚嘉祐帶著對達爾文學說的思考,陸續花了10多年時間,從倫敦出發到非洲維德角,巴西火地島,到法國大溪地、紐西蘭,再到澳大利亞、非洲模里西斯,他踏過潘帕斯草原,登過巴塔哥尼亞高原,還趕上過太平洋小島的火山爆發……他把自己的所遇所思寫成科普書,並多次面對小學、中學、大學的學生深入淺出地將達爾文航行線路與自身經歷結合,把達爾文的進化論、共同祖先學說、自然選擇和漸變論等科學知識,用一個個有趣的故事串聯起來,讓書本上刻板的知識一下子生動活潑起來。
褚嘉祐熱心青少年科普工作,為了對青少年進行科普教育,豐富他們的課外知識,除了《中華民族遺傳多樣性研究》《疫苗遺傳學》等學術專著外,他還出版了《沿著人類祖先遷徙的腳步旅行》《沿著達爾文五年環球考察的足跡旅行》等科普書籍。
雲南網記者 陳鑫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