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滇人才獎」獲獎者巡禮」中國不同民族永生細胞庫創建者...

2020-12-05 雲南網

周一醫學遺傳學研究實驗室例會;周二下午部門學術討論;周三指導研究生;周四前往實施項目單位交流……年逾七旬的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遺傳學重點學科主任褚嘉祐教授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滿滿的。

一大早,褚嘉祐脫下白大褂,換上中山裝從實驗室趕到辦公室接受記者的採訪。

「1969年3月至1975年8月擔任雲南省潞西縣(現芒市)遮放公社赤腳醫生。」褚嘉祐介紹,在做赤腳醫生時,受到上海醫療隊的培訓,堅定了自己對醫學的熱愛與堅持。為了更好地從事醫療工作,1975年9月至1978年8月,他前往昆明醫學院醫療系學習臨床醫療;1982年2月至1989年8月,他在武漢同濟醫科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並擔任臨床醫師;1989年9月至1991年8月,他在北京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做博士後;1996年至2006年,他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所長;2009年,衛生部批准他作為有突出貢獻專家延遲退休。2012年12月,他正式退休後一直被返聘,並擔任國家項目課題負責人。

世界最大規模不同民族永生細胞庫在雲南建成

「中國有13億多人口,56個民族,許多民族有單獨的聚居地。不同群體在疾病易感性、發病率或疾病表型以及對疫苗和藥物的敏感性方面存在差異,這是中國獨特的人類遺傳資源也是國際爭奪的焦點。由於近年來一些群體與外界通婚或遷徙,其單純的基因組面臨消失危險,亟待進行搶救性保存。」褚嘉祐說,多年前,在國家自然基金兩個重大項目的支持下,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哈爾濱醫科大學、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共同承擔的中國不同民族永生細胞庫已初具規模。這是目前規模最大、較為完整的中國各民族永生細胞庫,可供永久性研究需要。

「經過10餘年的努力,該項目組走遍全國邊遠地區,按照嚴格的採樣標準和『知情同意』原則,建立國際先進的永生細胞轉化技術,建成了包括85個民族群體(含民族支系)的6000多株永生細胞和7000多份DNA的基因庫。可以永久提供代表不同民族的DNA供醫學、藥物和疫苗研究。這一在昆明保存的細胞庫被列入國家重要遺傳資源,譽為中華民族基因的『諾亞方舟』。」 褚嘉祐說,基於永生細胞庫,我國科學家展開了疾病遺傳多樣性研究,並參與亞洲群體國際合作研究。

啟動研發全球首個Sabin株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

2015年6月30日10時,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在昆明馬金鋪產業園舉行了全球首個Sabin株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的新產品上市儀式,該疫苗是我國擁有完全自主產權的「中國創造」新疫苗。

該疫苗上市的背後是醫學生物所科研人員10餘年來不斷的艱苦努力。褚嘉祐曾10餘年從事疫苗研製和生產管理,作為項目負責人2000年啟動以姜述德、廖國陽等為骨幹的全球首創Sabin株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研製,策劃組織3次脊髓灰質炎疫苗應用策略高層論壇,達成在中國消滅脊髓灰質炎應加入滅活疫苗的共識,擔任中國消滅脊髓灰質炎工作委員會成員。經全所10餘年努力,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2015年獲正式生產文號。《減毒株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培養方法》和《減毒株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後處理方法》 取得7.88億元經濟效益。

「相比國外進口的注射用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該產品生產安全係數提高,生產成本更加低廉,尤其適合在發展中國家生產和使用,將為在我國乃至全球範圍內徹底消滅脊髓灰質炎做出重大貢獻。」褚嘉祐說。

同時,褚嘉祐組織陳統球教授等從A肝毒種分離選育、建立三級毒種種子庫、建立規模化生產工藝、疫苗免疫機理、穩定性和效期研究到臨床研究,2003年取得A型肝炎滅活疫苗新藥證書,2005年投產,至今獲得17.6億元經濟效益。此外,褚嘉祐牽頭爭取和規劃非典疫情後首批立項的國家高等級生物安全靈長類動物實驗中心落戶昆明。

 讓更多年輕人愛上科學知識

「阿根廷首都為什麼叫好空氣?」「澳大利亞的鴨嘴獸、模里西斯的土著人、秘魯的印第安人、火地島的海豹對達爾文學說的形成有著怎樣的意義?」褚嘉祐帶著對達爾文學說的思考,陸續花了10多年時間,從倫敦出發到非洲維德角,巴西火地島,到法國大溪地、紐西蘭,再到澳大利亞、非洲模里西斯,他踏過潘帕斯草原,登過巴塔哥尼亞高原,還趕上過太平洋小島的火山爆發……他把自己的所遇所思寫成科普書,並多次面對小學、中學、大學的學生深入淺出地將達爾文航行線路與自身經歷結合,把達爾文的進化論、共同祖先學說、自然選擇和漸變論等科學知識,用一個個有趣的故事串聯起來,讓書本上刻板的知識一下子生動活潑起來。

褚嘉祐熱心青少年科普工作,為了對青少年進行科普教育,豐富他們的課外知識,除了《中華民族遺傳多樣性研究》《疫苗遺傳學》等學術專著外,他還出版了《沿著人類祖先遷徙的腳步旅行》《沿著達爾文五年環球考察的足跡旅行》等科普書籍。

雲南網記者 陳鑫龍

相關焦點

  • 「「興滇人才獎」獲獎者巡禮」中國不同民族永生細胞庫創建者——記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教授褚嘉祐
    世界最大規模不同民族永生細胞庫在雲南建成「中國有13億多人口,56個民族,許多民族有單獨的聚居地。不同群體在疾病易感性、發病率或疾病表型以及對疫苗和藥物的敏感性方面存在差異,這是中國獨特的人類遺傳資源也是國際爭奪的焦點。由於近年來一些群體與外界通婚或遷徙,其單純的基因組面臨消失危險,亟待進行搶救性保存。」
  • 【雲南省第五屆「興滇人才獎」獲獎者巡禮】黃必志:育出「雲嶺牛...
    黃必志工作照  供圖  1984年,一架飛機載著中國農業部門特別  雲南網記者 陳怡希   相關連結:  【雲南省第五屆「興滇人才獎」獲獎者巡禮】 中國民族政治學的探路人——記雲南大學民族政治研究院教授周平
  • 健康報:中科院參與中華民族永生細胞庫建設 已初具規模
    ■永久保存中國不同民族的基因組    ■研究各民族基因組結構差別    ■探索重要致病基因易感基因分布特徵    在國家自然基金兩個重大項目的支持下,由褚嘉佑研究員牽頭,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哈爾濱醫科大學、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共同承擔的中國不同民族永生細胞庫已初具規模
  • 獎金比諾貝爾獎還高兩倍的「呂志和獎」,票選獲獎者傳遞正能量
    【百年呂獎】上線 票選 一百年前 的 「呂志和獎」 獲獎者 一百年,對個體來說是漫長的一生,對人類文明史來說,卻不過彈指一瞬。 鑑於此,以「為世界建立善美」為願景和目標的「呂志和獎」,於日前發起【百年呂獎】候選人線上評選活動。立足「呂志和獎」「持續發展、人類福祉、正能量」三個獎項核心領域,穿越近代一百多年的人文科學史,遴選三個領域內成就卓著的歷史名人,重溫他們惠澤後人的偉大功績,以期在 2020 年這個全球疫情肆虐的特殊年份,繼續傳遞社會正能量。
  • 北大30人小班豪配兩位圖靈獎導師!清華有「姚班」,北大看「圖靈」
    2017級圖靈班學生龔晨、2018級圖靈班學生潘樾陽等「少年天才」們獲頒此獎。「獲獎學生代表了中國最優秀的學生,獲得 John Hopcroft 獎學金對同學們來說是一個肯定,也將對他們在學術道路上繼續發展提供支持。」
  • 知乎成諾獎第二現場眾領域大咖現身解讀硬核科研
    今年,知乎繼續攜手中國科普博覽舉辦「2019諾貝爾獎巡禮」圓桌,邀請高校、科研院所的一線研究人員和科普機構,為科學愛好者帶來「諾獎第二現場」,聚焦前沿科學,通俗解讀諾獎,分享科學的樂趣。2019年的諾獎 從細胞呼吸開始聊今年諾貝爾獎的生理學或醫學獎項,授予了威廉·凱林、彼得·拉特克利夫及格雷格·塞門扎,用以表彰他們在理解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貢獻。
  • 今年首個諾獎,頒給三個發現了「C肝」的老頭
    前腳的「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直接取消,而今年的諾爾貝獎頒布如約而至,但把頒獎改到了線上舉行。「多虧了他們的發現,現在已經有了對病毒高度敏感的血液檢測,這些檢測基本上消除了世界上許多地區的輸血後肝炎,」委員會說道,「這一發現也使得針對C型肝炎的抗病毒藥物得以迅速發展。」目前被根除的病毒傳染病都是由於疫苗的發明,C肝可能會是第一個治癒藥物出現後被根除的傳染病。
  • 圖靈獎「擁抱」深度學習
    ACM(國際計算機協會)在美國當地時間 3 月 27 日公布了 2018 年圖靈獎的授予結果。ACM 將本屆圖靈獎頒給了深度學習領域,並且讚譽三位獲獎人為「深度學習之父」。2014 年,Bengio 與 Ian Goodfellow 共同發表生成式對抗網絡 (GANs) 的開創性文章,在計算機視覺和計算機圖形學領域引發了一場「革命」正如 ACM 在官方公布中寫道,三位獲獎者以獨立或者合作的方式,不僅為深度神經網絡奠定了概念基礎,還證實了深度神經網絡在實際應用中具有優勢。
  • 2019 年阿貝爾數學獎出爐,Karen Uhlenbeck 成首位女性獲獎者
    「2019 年阿貝爾數學獎」授予美國奧斯汀德克薩斯大學的 Karen Keskulla Uhlenbeck,以「表彰她在幾何偏微分方程、規範理論和可積系統方面的開創性成就,以及她的工作對分析學、幾何學和數學物理學的根本性影響。」
  • 聚焦諾獎!諾貝爾經濟學獎與中國,十年4獲獎者關注樓市
    獲獎的理論在中國究竟在哪些層面得到了應用?本文在此簡單回顧過去十年諾獎得主與中國的淵源。從2007年開始,共有21名經濟學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些獲獎者曾多次在不同場合談起中國經濟,其中,樓市、消費、創新和全球化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最關心的中國經濟話題。此外,2016年的獲獎者奧利弗·哈特更是在20多年前參與到中國經濟改革的探索中。
  • 「黑洞」贏了,霍金的戰友們捧回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Genzel)和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摘得此項榮譽,羅傑·彭羅斯「獨享」一半的獎金。他們的科研成果都與「宇宙最黑暗的秘密」——黑洞相關。從「規律」來看,大多數人認為今年獎項「又雙叒」頒給天體物理學有些意外。
  • 第 30 次搞笑諾獎公布,今年有 5 個中國老哥獲獎……
    美國當地時間 9 月 17 日晚 6 點,第 30 次「首屆搞笑諾貝爾獎典禮」假裝在哈佛大學最大講堂桑德斯劇院舉行。今年的獎盃是一個六面均不同的蟲子籠,在設計上獨出機杼,提前以 pdf 的方式發給獲獎者,讓獲獎者列印後自行組裝。
  •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都怎麼花的?
    據新華社消息,8月3日,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設立永瑞基金,用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子與信息學科人才培養。
  • 「基因剪刀」拿下化學諾獎,一位華人先驅與榮耀失之交臂
    北京時間 10 月 7 日下午,諾貝爾委員會將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兩位女性科學家,分別是來自法國的埃馬紐爾·夏彭蒂(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的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Doudna)。委員會給出的理由是她們「研發出了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
  • 北大30人小班豪配兩位圖靈獎導師!清華有「姚班」,北大看「圖靈」
    昨天,首屆北京大學圖靈班 John Hopcroft 獎學金頒獎儀式在靜園舉行,「天才少年」們獲得了屬於自己的榮譽。這個由圖靈獎獲得者John Hopcroft教授創立的班級,也是北大校園內「神一般」的存在。 昨天,北大靜園,首屆北京大學圖靈班 John Hopcroft 獎學金頒獎儀式在充滿古典氣息的五院「低調」舉行。
  • 2020年阿貝爾獎公布,又一位數學「三大獎」大滿貫得主誕生
    二人都曾獲沃爾夫數學獎,Gregory Margulis 還是 1978 年菲爾茨獎得主。阿貝爾獎、沃爾夫獎、菲爾茲獎被譽為數學界的「三大獎項」,如今,Gregory Margulis 已經成為集齊三大獎項的數學家之一。阿貝爾獎以挪威數學家 Niels Hendrik Abel 的名字命名。自 2003 年起,該獎項每年頒發給為數學界帶來重大影響的人。
  • 俄羅斯億萬富翁的「全息永生」計劃,預計30年內將大腦上傳至電腦
    他在接受BBC採訪時說: 「在未來30年內,我將確保我們都能長生不老。我百分之百相信這會發生,否則我不會開始這項工作。」 「2045倡議」認為,有朝一日人腦的複雜結構將被精確的繪製出來,通過解碼人腦信息,再編碼,最終完整上傳至電腦上。「一個人的個性和思想」會完全「印」在人造大腦中。
  • 2020年達爾文獎出爐,無裝備登富士山、懸崖欄杆倒立同得此獎
    獲獎通常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各種獎項也大多頒給那些在某個領域有特殊貢獻的人才,但有一個獎項卻沒有人願意得獎,這就是「達爾文」獎,這個獎項專門頒給那些因愚蠢方式喪命、受傷從而導致無法繁殖下一代的人,以表彰他們通過花樣作死成功「讓自己的愚蠢基因無法延續」。
  • 「專題」狂歡的「城市客廳」:紫川河
    隨著傳統工業的衰落和人口的流失,北九州市在1988年提出了以「全球科技城市」為主題的城市更新計劃,開始大力整治河流汙染和開展河流綠化。此後的「我的城市和我的河流」工程,以及後續的商業開發,讓紫川煥然一新,從市民避而不談的汙水溝,一躍成為市民歡聚的「城市會客廳」。
  • 專注iPSC誘導多能幹細胞技術,「艾爾普」完成5000萬A+輪融資
    據悉,「艾爾普」已於近日完成5000萬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南京動平衡資本和老股東聯想之星領投,紫牛基金、南京高科等老股東全部跟投。本輪融資所募集資金將主要用於中、美雙報IND的申請,並持續加大工業化產線優勢,提升優化下遊體細胞生產製備工藝,將再生醫學細胞製品推向臨床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