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曼玉)全球新冠肺炎肆虐,人才成為應對全球健康挑戰的第一戰略資源。12月22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以下簡稱「院校」)舉辦2020年全球人才工作交流活動,面向全球廣納賢才,招募具國際視野和能力的醫界精英。
擔當「首席人才招募官」的院校長王辰院士表示,「渴求天下賢才加入協和,與我們共創偉業。」他介紹,有著深厚歷史淵源的協和醫學院和中國醫學科學院作為中國醫學界的精神附著之地和國家醫學核心基地,有著群星璀璨、鴻儒雲集的過往,步達生、吳憲、陳克恢、林可勝、張錫鋆、蘭安生、諸福棠、李宗恩、鍾惠瀾、黃家駟、宋鴻釗、顧方舟……他們獻身醫學,做出中國當代醫學史和醫學教育史上的系列開創性工作和「關鍵第一」,取得了脊髓灰質炎疫苗的研製及應用等重大科技進展。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院校迅速組織多領域科研攻關,取得對疫情防控發揮關鍵作用的系統性科技成果。協和人一直秉承「科學濟人道」的精神,歷經百餘年發展,院校如今擁有以23名兩院院士和500餘名高層次人才為代表的人才隊伍。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將中國醫學科學院建設成為我國醫學科技創新體系的核心基地的要求,需要進一步廣納天下賢才,推動事業發展。
王辰院校長介紹了院校「適才適所、適類適法」的人才工作理念,「養募結合、全球育賢」的人才工作方式,院校擁有由24個研究所、6家醫院、9個學院、80個創新單元、22個國家級科研基地、56個部級科研基地等組成的國家醫學科技創新體系;有包括219名學部委員在內的學術諮詢委員會和六大學部組成的高端智庫;有12個ESI(基礎科學指標庫)排名世界前1%、2個排名前1‰的學科,6個獲評教育部A類學科所代表的深厚學科積澱;有為人才提供的工作與生活保障等,讓大家感受到了「天下賢才,在此可得其所」的環境與誠意。
在大會的交流互動環節,王健偉副院校長具體介紹了院校近年來開展醫學教育和人才聘任領域的改革探索,率先在國內醫學院校中實施的準聘長聘教職和臨床醫學教職制度,努力營造讓優秀學者鑽研學術的良好氛圍,釋放人才潛能。院校還從平臺好、學科全、支持足、氛圍好等方面入手,推進全面的人才支持模式,希望種好梧桐樹,讓金鳳凰在此成才成就、成家。
活動請來海外歸國人才,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院長程濤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王利教授現身說法。他們表示,院校多元包容的學術環境,尊才愛才的良好氛圍,培植了肥沃土壤,幫他們回國後快速找準定位成長、成才,誠懇建議中青年學者早日歸來,找到知己,找對氛圍,找好平臺,在符合科學規律的評價機制導引下,定會有所成就。
程濤談到,當年放棄美國知名大學的終聘教授職務回國是因為在國內開展科技創新,更能幫助自己實現自我價值。「儘管直到今天為止,我也不認為國內條件都比歐美好,我們還在發展中。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國家的發展和氛圍,讓所有人都感覺並堅信,明天會更好」。
2016年回國的青年科學家王利曾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和國立衛生研究院工作,現擔任我國心血管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他寄語青年學者:「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軌跡都是平凡的。只有這些平凡的軌跡與國家的命運、生命的厚重交織在一起,才能成就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願你我共同走進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不負韶華,在醫學發展的星辰大海中留下自己的足跡。」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0年12月29日 10 版)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