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科學院增補28名學部委員,曹彬、陳薇、饒毅在列

2021-01-11 北晚新視覺網

記者從中國醫學科學院新聞中心方面獲悉:2020年12月18日,中國醫學科學院正式發布了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諮詢委員會2020年增聘學部委員名單,28名傑出專家獲聘。

這28名專家分別是:曹彬、陳子江(女)、賈偉平(女)、劉良、尚紅(女)、宋爾衛、田偉、仝小林、王俊、王琦、王寧利、王擁軍、王松靈、周學東(女)、陳薇(女)、董晨、董爾丹、馬蘭(女)、饒毅、張學、郝小江、蔣建東、李校堃、王軍志、夏寧邵、金奇、沈洪兵、駱清銘。

記者注意到,這28名學者中不乏今年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挺身而出的個人,例如來自中日友好醫院的曹彬、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還有的是來自學界的知名學者,例如首都醫科大學饒毅。

中國醫學科學院於2019年8月成立學術諮詢委員會,邀請在醫學衛生健康領域取得傑出成就、享有卓著聲譽的專家作為學部委員,為國家醫學科技創新體系與核心基地的建設、國家醫學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提供戰略諮詢和智力支撐。

2019年,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諮詢委員會創立伊始,首批聘任191名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院士、8名北京協和醫學院「百年協和」一級教授,共計199名醫學衛生健康領域傑出專家擔任學部委員。學術諮詢委員會決定,在首批學部委員產生以後,今後由學部委員提名、遴選新學部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聘任。學部委員的遴選增聘每兩年一次,逢雙數年進行。

據中國醫學科學院新聞中心方面介紹:學術諮詢委員會針對國家醫學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特別是國家醫學科技創新體系與核心基地建設中的疑點難點問題,研究提出諮詢建議;承擔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科技創新工程項目、人才隊伍建設、事業發展規劃等重大事項的諮詢任務;受中國醫學科學院委託,組織開展國內外學術合作與交流活動;完成學術諮詢委員會和學術諮詢執行委員會決定的各項任務。

學術諮詢委員會共設置覆蓋醫學衛生健康主要科技領域的六個學部,包括:臨床醫學部,口腔學部,基礎醫學與生物學部,藥學部,衛生健康與環境學部,生物醫學工程與信息學部。

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 | 嶽懷讓

流程編輯:u016

相關焦點

  • 中國醫學科學院增補28名學部委員,曹彬、陳薇、饒毅在列
    記者從中國醫學科學院新聞中心方面獲悉:2020年12月18日,中國醫學科學院正式發布了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諮詢委員會2020年增聘學部委員名單,28名傑出專家獲聘。這28名專家分別是:曹彬、陳子江(女)、賈偉平(女)、劉良、尚紅(女)、宋爾衛、田偉、仝小林、王俊、王琦、王寧利、王擁軍、王松靈、周學東(女)、陳薇(女)、董晨、董爾丹、馬蘭(女)、
  • 饒毅、陳薇等入選,中國醫學科學院增補28名學部委員
    12月18日,中國醫學科學院正式發布了2020年增聘學部委員名單,28名傑出專家獲聘。本次選聘工作完成後,學部現有委員數量達到219名。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諮詢委員會2020年增聘學部委員名單按學部順序排列,同一學部內按學部委員姓名拼音字母順序排列。
  • 9位黨派成員入列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
    12月18日,中國醫學科學院正式發布了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諮詢委員會2020年增聘學部委員名單,28名傑出專家獲聘。其中不乏抗擊新冠疫情的傑出代表,如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也有不少醫學界的知名專家學者,如首都醫科大學饒毅。
  • 嶽陽醫院國醫大師朱南孫教授當選首批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
    嶽陽醫院國醫大師朱南孫教授當選首批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 2020-12-22 18: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饒毅卸任北大理學部主任,新主任來歷非凡,擁有「四院院士」頭銜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謝曉亮受聘擔任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校長郝平,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柴真,理學部原主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謝曉亮,以及理學部、理學部各院系、學科建設辦公室等相關負責人出席聘任儀式。
  • 57歲謝曉亮接替饒毅任北大理學部主任,去年正式全職回國
    據北京大學新聞網11月11日發布的消息,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謝曉亮受聘擔任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北京大學校長郝平,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柴真,理學部原主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謝曉亮,以及理學部、理學部各院系、學科建設辦公室等相關負責人出席聘任儀式。北京大學理學部成立於1999年,現由數學科學、物理學、化學與分子工程、生命科學、城市與環境、地球與空間科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建築與景觀設計等8個學院組成。謝曉亮此番接替的是北京大學生物學講席教授、神經生物學家饒毅。
  • 中國科學院學部和院士
    1956年7月28日,物理學數學化學部更名為數學物理學化學部。1957年5月23日,在北京召開了中國科學院第二次學部委員大會,經過各學部學部委員推薦,自然科學方面遴選增聘了18位學部委員。5月27日,將生物學地學部一分為二,成立生物學部和地學部。1960年4月17日,在上海召開了中國科學院第三次學部委員大會。1960年後,哲學社會科學部劃歸中共中央宣傳部領導。
  • 江風益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胸外科學奠基人,生前長期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1955年當選為首屆中國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61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生畢業。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4.葉嘉安城市規劃、地理信息科學、城市地理學家。祖籍江西南康,1952年生於香港。1974年畢業於香港大學地理及地質系。1976年獲泰國亞洲理工學院碩士學位。
  •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表示,其團隊每天追蹤全球...
    文 / 夏洛特2020-09-19 05:32:39來源:FX168 【陳薇稱病毒變異對疫苗無明顯影響】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表示,其團隊每天追蹤全球提交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數據,截至今年9月,在全球公共資料庫中已上傳新冠病毒序列超過
  • 最幸運的院士:回國直接成一級教授,僅半年當選學部委員
    他回國直接被評一級教授,於回國半年後就被增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後改稱為院士)。他一生只在祖國工作9年,是一個中年回國效力的華人科學家。他沒有獲得過任何科技獎項,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國工作就坐直通車。他是最幸運的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他就是微生物學家王善源先生。
  • 「四院院士」新任北大理學部主任,這位頂尖科學家有多牛?
    校長郝平,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柴真,理學部原主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謝曉亮,以及理學部、理學部各院系、學科建設辦公室等相關負責人出席聘任儀式。 饒毅回顧了任職期間相關工作,簡要總結了理學部各院系過去三年的發展。他認為,過去幾年來,學校理學學科發展迅速,但也存在可以改進的空間,希望學部要進一步發揮好學術職能,推動學科交叉與融合,特別是與醫學的交叉融合,為學校學科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發出全球人才招募令
    他介紹,有著深厚歷史淵源的協和醫學院和中國醫學科學院作為中國醫學界的精神附著之地和國家醫學核心基地,有著群星璀璨、鴻儒雲集的過往,步達生、吳憲、陳克恢、林可勝、張錫鋆、蘭安生、諸福棠、李宗恩、鍾惠瀾、黃家駟、宋鴻釗、顧方舟……他們獻身醫學,做出中國當代醫學史和醫學教育史上的系列開創性工作和「關鍵第一」,取得了脊髓灰質炎疫苗的研製及應用等重大科技進展。
  • 落聘學部委員的原中研院院士
    王揚宗  1948年,中央研究院通過嚴格的選舉,產生了我國現代第一批院士81人,其中數理組28人,生物組25人,人文組28人。1949年,中研院的總辦事處和歷史語言所等遷往臺灣,其餘多數研究所留在了祖國大陸。當時,滯留海外的院士有12位,遷臺的9位,1位已故,留在大陸的院士有59位。
  • 不再候選院士的饒毅能否將「鯰魚」做到底
    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因落選者饒毅「從今以後不候選」的博客文章而眾所關注。但暫時,我們還不知道這是一個花絮,還是一個風波?  科學院、工程院的院士增選,向來為人關注。饒毅聲明「從今以後不候選」,實屬難得。  從「從今以後不候選」的聲明,可以讀到複雜的態度。這裡面既有對不出所料的落選的不滿,也有對中國院士制度的決絕,還有對自己學術能力的自信,以及對學術前途的信心。  不過,饒毅留下的只是意猶未盡的說法:「任何學生物的人都會知道原因」。我們並沒有學生物,所以不能明白饒毅所說的落選原因,更無從知道他認為的原因是否正確。
  • 關於增補鄧建華等21名同志為湖南省政協委員的決定
    紅網時刻1月12日訊(記者 王詩穎 )經政協湖南省第十二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協商決定,增補下列21名同志為第十二屆省政協委員(以姓氏筆畫為序):鄧建華 朱水平 劉宏海 江 波 李 民李少陽 李文化(土家族) 肖凌之
  • 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公布(含11位地學部新增院士簡介)
    通 知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2019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現予公布。1955年學部成立時選聘172名學部委員,1957年增聘18名學部委員,1980、1991年分別選舉283、210名學部委員。1992年4月,第六次學部委員大會制定並通過《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章程(試行)》,經國務院同意後由中國科學院發布,明確學部委員和外籍學部委員的標準和選舉程序,院士增選工作步入規範化軌道。
  • 四名溫州人當選中國科學院新院士
    據悉,本次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為數學物理學部11人,化學部9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3人,地學部10人,信息技術科學部6人,技術科學部12人。在新當選的6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男性58人,女性3人。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為54.1歲,最小年齡46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佔91.8%。截至目前,中國科學院共有院士 800人,外籍院士92人。
  • 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大會
    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大會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大會於1955年6月1日至10日在北京召開。出席大會的學部委員199名,有34名學部委員請假。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董必武、陳毅、陸定一、李濟深等出席會議並講話。國務院各部委負責人、蘇聯科學院代表團、波蘭科學院代表團,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國、蒙古、匈牙利和日本等國科學家以及幫助我國建設的蘇聯專家,國內有關研究單位、高等院校和中國科學院各研究機構的負責人應邀出席了大會。郭沫若院長致開幕詞,並作關於中國科學院工作的報告。
  • 2017年中國科學院當選院士名單
    11月28日,2017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座談會在北京召開。這次院士增選工作是改進完善院士制度後進行的第二次增選,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科技界和全社會廣泛關注。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1人,化學部9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3人,地學部10人,信息技術科學部6人,技術科學部12人。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4.1歲,最小年齡46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佔91.8%。新當選院士中有3名女性。
  • 軍事科學院戰疫故事:陳薇過生日當天疫苗研製取得重要進展
    由該院抽組赴武漢抗疫的軍事醫學專家組7名成員代表,將驚心動魄的百天戰「疫」故事娓娓道來,在場觀眾無不感到軍科人的擔當和奉獻、使命和榮光。逆行!逆行!到疫情防控一線去,到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軍令如山,衝鋒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