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候選院士的饒毅能否將「鯰魚」做到底

2021-01-12 搜狐網

  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因落選者饒毅「從今以後不候選」的博客文章而眾所關注。但暫時,我們還不知道這是一個花絮,還是一個風波?

  科學院、工程院的院士增選,向來為人關注。公眾關注,看到的多是表象,例如院士之爭越來越非關個人而是單位集體公關項目,院士中多「學官」乃至行政官員,院士成為挖角引進的搶手貨,以及院士數量多學術創造力弱等。科學界、工程界關注,當是更加切實,例如學術水平、資源分配、學術發展的方向以及學術承認(榮譽與利益)。

  每年院士評選,都會有公共話題,多少而已。科學界內曝料,很少有過,這應與身在其中受到諸多牽絆有關,個人利益、學術團體的利益、圈子的相互關係,或者還包括管理體制方面的羈絆等等,都能使人慾言而不能不止。饒毅聲明「從今以後不候選」,實屬難得。

  從「從今以後不候選」的聲明,可以讀到複雜的態度。這裡面既有對不出所料的落選的不滿,也有對中國院士制度的決絕,還有對自己學術能力的自信,以及對學術前途的信心。

  不過,饒毅留下的只是意猶未盡的說法:「任何學生物的人都會知道原因」。我們並沒有學生物,所以不能明白饒毅所說的落選原因,更無從知道他認為的原因是否正確。即使饒毅的判斷屬實,一般來說,生物學界也不太可能有足夠份量的人把話說明。

  饒毅近期在傳媒上介入一些公共討論。去年與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在美國《科學》雜誌刊發社論,認為中國科研基金分配更多的是靠關係,「浪費資源、腐蝕精神、阻礙創新」,引起相當多的科學工作者共鳴。這些自可見仁見智,應與院士評選無關。他的專業成就,對於外行來說,能夠看到的就是琳琅滿目的履歷、榮譽表,以及論文和著作目錄,顯然,外行不足以評價他的水平。院士增選,評定的是國家在科技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和終身榮譽,正是學術界進行的評價。

  據百度百科,饒毅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現為美國籍。中國尚未承認雙重國籍。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可有外籍院士,由全體院士實行無記名投票選舉。但從現在的程序看,饒毅並非以外籍身份候選。饒毅的國籍到底是中國籍、美國籍?是應該候選院士,還是外籍院士?中科院院士工作局應該解釋。

  當然,無論饒毅國籍如何,都不能掩蓋饒毅落選事件對中國科學發展的思考價值。

  饒毅已列名有效候選人,在產生初步候選人階段落選。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初步候選人由各學部實行通訊評審:學部按專業劃分評審組,院士對按專業劃分的有效候選人打分,學部主任會議確認打分結果,院士對本學部的全部有效候選人打分,學部確認初步候選人。如果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尊重了增選程序,那麼饒毅就是因本學部院士投票而落選。

  饒毅的學術貢獻是否應當通過初選,這是一個問題,屬於專業評價。如果他應予通過的話,是投票的院士未能準確判斷其貢獻,還是故意壓低其評價,這是另一個問題。「任何學生物的人都會知道原因」,到底所指何事?說不說,說多少,固然是個人的自由,不過,如果人們無法通過具體的事實去辨析實情,就難於揭開真相而只能停留於籠統指責。

  中國的院士遴選制度、學術評價制度、科學職業道德、科研管理制度、經費配置制度等等,都存在諸多問題。現象如同禿子頭上蚤子,人人都可以看到。制度改變,向有「看到問題主動改」和「抓住案例推著改」兩種路徑。現在,無論什麼領域,「看到問題主動改」都如天方夜譚,「抓住案例推著改」也或是案例既出抹平而止,或是連案例都不會出現,模糊放過。饒毅被媒體稱為「中國科學界的鯰魚」,曾經直斥科研弊端,此次自己落選院士,豈不正宜將 「鯰魚」做到底,讓人具體地剖開一個案例?

  (作者為資深評論人士)

(責任編輯:鄧躍)

相關焦點

  • 饒毅、施一公、舒紅兵曾一起候選院士,如今兩個校長,一個副校長
    而且我們的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等白衣天使醫護人員們都在一線奮鬥,他們盡職盡責、赫赫業業地做事,這些人都值得我們一輩子去尊敬。相信很多人都知道9年前2011年年初的時候,饒毅、施一公、舒紅兵曾一起候選過院士,不過到年底的時候只有舒紅兵當選了中國科學院院士,而饒毅和施一公都紛紛落選了。落選之後的饒毅表示以後不再候選院士。
  • 放棄候選院士的饒毅: 棄美籍歸國, 呼籲人才回國效力, 追求中國夢
    這對於國家來說,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只有他們願意為祖國建設做貢獻,中國才能夠離中國夢越來越近。北大院長饒毅,他就是一個願意放棄美國優渥待遇,回歸祖國懷抱的精英人才。他說:「我希望本世紀的華人,不分地域、國籍,努力建設一個群體幸福的中國。」中國十分重用這樣的頂尖人才,一回到國內,就邀請他成為首都醫科大學的校長,影響更多的在校學生。
  • 北大教授饒毅為何永不參加院士增選?真正原因來了,出人意料
    也就是說院士在所有榮譽當中是老大,是代表了一個國家最高水平和世界領先水平的科技頂尖人物和最高學術權威,這真是無上的光榮啊!因此,院士稱號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啊!但是,就有人對院士不感冒,他就是北大教授饒毅,他參加過一屆的院士增選,也是他人生中唯一一屆參加的院士增選,因為在那之後他發表聲明表示放棄院士增選,而且他也做到了!先回顧,北大教授饒毅在2011年參加院士增選的情況!
  • 清華施一公對饒毅的第一印象:喜歡多管閒事,敢於批判一些院士
    大學校園之中的一些優秀教授,所講授的課程長期獲得學生喜愛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是因為教授的名氣和各種頭銜嗎?還是因為教授的學術成就嗎?這些都難以成為學生心目中的統一答案。一個教授的課程之所以受到學生的普遍喜愛,還是在於教授的思想內容和講課方式。
  • 院士落選之痛:顏寧入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饒毅成科學界魯迅
    在中國知識分子的心目中,含金量最高的榮譽,莫過於「院士」頭銜了吧?正所謂「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得到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認可,無疑是一件光榮的事兒。所以,面對這學術領域的無上榮譽,不管是本國發展的賢能之士,還是留學回來的海歸精英,都會怦然動心。但偏偏中國這院士又捉摸不定,所以也上演了無盡的離合悲歡,其中爭議最大的,莫過於「學術女神」顏寧以及「現代魯迅」饒毅了。
  • 饒毅:今後永遠不再參與院士評選;施一公:請大家繼續叫我教授
    施一公,西湖大學校長;饒毅,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兩位同為科學教育領域的著名人物,按理說不論是成就還是身份都能相當。但是施一公有一個"中科院院士"的榮譽稱號,而饒毅卻沒有。憑藉兩人的學術地位與成果,完全都應該具備被授予院士稱號的資格,為什麼會有這樣不同的情況呢?
  • 那年院士評選,饒毅落選他當選
    2011年8月,饒毅在博客貼出簡短聲明:「在2011年8月17日後,將不再成為候選人」。饒毅稱此舉「也許這樣做了,對改變風氣有一定促進作用。」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饒毅第一輪落選。這個消息在學術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 饒毅公開放話:以後專心搞科研,永不參選院士
    無論落選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饒毅始終是中國出色的科學家之一,一心為國、堅守原則、極有遠見、深愛科研,理應得到世人的尊敬和佩服。至於他不再參選科學院院士這件事,雖然同他自身品性有些許關聯,但更多的卻是饒毅足夠清醒,他明白什麼東西是自己一定要完成的,什麼東西是可以捨棄的,故而他只是選擇了自己該選擇的那一份罷了。
  • 院士制度改革,不肯向歪風邪氣低頭、被排擠的饒毅,還有機會嗎
    「四無」科學家屠呦呦獲獎,打了部分院士的臉,也揭露了我國院士制度存在的缺陷。為此,科技部表示將改革院士制度,在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方面,進一步出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硬措施,並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行動,讓院士回歸學術性、榮譽性。
  • 饒毅:我國這2人能獲得諾獎,卻都不是院士,這眼光太準了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曾這樣評價饒毅。饒毅何許人?他是現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和講席教授,同時他也是世界著名的神經生物學家,他曾與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頭銜檫肩而過。作為競爭對手,施一公對饒毅有著這般評價,其實不為別的,只源於饒毅對於科學事業堅守的風骨,以及勵志維護科學界風氣的那一份決絕。
  • 饒毅拒絕國外高薪、終身教職,從美國回到中國,又放棄了院士夢
    「其學術水平不僅遠在同領域的第二輪候選人之上,也高於部分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曉東也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稱,饒毅是國際一流的科學家,而國內的院士也紛紛表示,饒毅的學術水平沒有問題,國內科學家也都認可。但是饒毅卻在2011年12月評選院士中落選。
  • 施一公與饒毅:一位院士校長,一位校長,不一樣的人生
    施一公與饒毅:不同的處事風格,不同的結局說起施一公與饒毅兩位生物科學研究領域的大咖,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他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學會外籍會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饒毅,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理學部主任、生物學講席教授,北大麥戈文研究所創始所長,北京腦科學中心創始主任。
  • 饒毅:我國有2人應獲得諾貝爾獎!現在都不是院士
    饒毅的成就,主要體現在生物學方面,在世界頂級期刊發表了多項重大研究成果,也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饒毅之所以知名度極高,除了他的科研成就和職務之外,還在於他性格剛烈,敢說敢做。其中有兩件事大眾較為熟知。第一件事是在2011年,中科院公布院士初選名單,饒毅遺憾出局
  • 饒毅:「以後專心搞科研,永不參選院士」
    為了祖國科研的發展,饒毅放棄了在美國體面高薪的工作,毅然選擇回國。在投身科研的過程中,他為人耿直犀利,看不得半點弄虛作假。然而,作為一位海外歸來的優秀科學家,擁有累累成就的他為何在落選院士後,表示自己將永遠不參選院士呢?
  • 舒紅兵、王延軼和饒毅之間的那些事你都知道嗎?
    而且我們的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等白衣天使醫護人員們都在一線奮鬥,他們盡職盡責、做事兢兢業業,這些人都值得我們一輩子去尊敬。也正是由於疫情的發生,很多學術界的大佬紛紛走紅了網絡。先是疫情一開始的時候「人不傳人」高福院士,然後到因「雙黃連事件」走紅的王延軼所長,再到被網友「拔出蘿蔔帶出泥」的舒紅兵副校長,最後是致信舒紅兵院士的饒毅校長。
  • 醫大校長饒毅,曾畢業於非211醫科大學,落選院士卻敢質疑權威
    隨後便選擇了前往美國進行留學深造,先後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攻讀神經學博士學位,在學校期間,饒毅還跟隨著美國科學院的院士一起做著各項醫學科學研究,並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此後更是進入了哈佛大學,並獲得了其博士後資格,在美國的那些年中,饒毅一邊完成自己的學業,一邊在跟隨著各種醫學領域內的院士專家在做著研究,積累了豐富的專業知識以及實際操作的能力。
  • 怒斥「幾個老院士圍著一個處長賠笑」,北大饒毅言論為何如此大膽
    他的好朋友施一公曾經這樣評價饒毅:「說話或做事從來不會故意討人喜歡,但他有自己信奉的原則,並嚴格按照這些原則來做事,即使這意味著他的所作所為會引起別人的誤解。」北大教授饒毅可謂敢做敢為,敢於直言,說話大膽得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那些「大膽」的言論。一、落選院士後直言夾著尾巴做院士有損自尊。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饒毅榜上有名。
  • 饒毅說:「在國內,目前還沒有人能像梁漱溟、馬寅初那樣有脊梁」
    饒毅是一位愛國的科學家,主動放棄美國國籍,回國實現「中國夢」的理想。「與其在國外批評、抱怨,不如在國內批評、在國內做具體工作。在國外批評中國無需很大的勇氣,起的作用也有限。在國外不是不能為中國做事,但不如在國內做的多。 」美國駐華大使館問饒毅:「你為什麼要放棄美國國籍?」
  • 饒毅是一個怎樣的人?院士落選再不參與評選,勸舒紅兵夫人辭職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了解到如今饒毅是一名大學教授,也是首都醫科大學的校長,但是他卻不是我國中科院的院士,那麼他到底為何會被稱為牛人呢?原因有如下三點。其二:饒毅為人正直,敢說敢做,在競選院士落選後,饒毅表示今後不會參選院士饒毅參加中科院院士增選計劃的那一年可以說是比較特殊的一年,那一年參加評選的科學家都十分出色,其中以饒毅、施一公、高福、舒紅兵為代表的科學家們一同參加了這次競選。
  • 他與施一公同年落選院士後來施一公當選,他卻宣稱:不再競選院士
    在我國如今的院士已經形成了2年一次的評選機制,而且為了可以優中選優,需要經過一輪一輪篩選,能夠進入候選並最終出現在公示名單中的人員也不足百人,比如在19年的院士增選名單中可以看到最終只有75人入選,其中國內院士只有50人,而從年齡構成來看,除了一位出生於1970年外,大部分都是50後和60後,甚至不乏一些40後群體,雖然這些年我國強調了院士隊伍的年輕化,但可以看到想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