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院士評選,饒毅落選他當選

2021-01-13 土豆飛行車

2011年8月,饒毅在博客貼出簡短聲明:「在2011年8月17日後,將不再成為候選人」。饒毅稱此舉「也許這樣做了,對改變風氣有一定促進作用。」

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饒毅第一輪落選。這個消息在學術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美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曉東表示,饒毅是國際一流的科學家,其學術水平不僅遠在同領域的第二輪候選人之上,也高於部分院士。這是一個非常準確的評價。從目前流傳出來的候選人排名信息來看,饒毅排名相當靠後,施一公也是勉強進入第一輪末尾,排在基礎生物組第一的正是近日沸沸揚揚的武大舒紅兵。這個結果提供了一個絕好的參照系,它完全顛覆了學術界的共識。不說它排倒了,也絕對不是候選人學術水平的真實反映。如果是的話,那只能是中國院士的水平太低了。

在得知饒毅出局後,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表達了自己的「不理解」,「為了更好地在中國鼓勵科技創新,保持創造力、學術活力,應該提倡把學術水平及科學貢獻與科學家的個性和做事方式分開,要給有個性的科學家提供寬鬆的空間。」

對於饒毅的落選,有人開始為他鳴不平,認為是他一貫的「大嘴巴」為自己找來了麻煩。但饒毅笑著搖搖頭對記者說:「我可能話多一點,這可能是一個因素,但不是唯一的。不說話的照樣被冷藏、被打壓。」

院士增選中的潛規則已不是什麼秘密。有一定的學術成就,加上有實力的行政職務和大力度的公關已經成為進軍院士的有效途徑,現在申報人中帶長字的居多。難怪王曉東說「華人科學界特別是生命科學領域的科研人員,鮮有不感到震驚和疑惑的」。在這種情況下,饒毅的落選和舒紅兵的第一無疑是饒毅的光榮。支持饒毅,希望饒毅能夠繼續為推動國家科學的健康發展出力。

郭德綱自稱「非著名」相聲演員,結果他火了;饒毅宣布要當「非院士」科學家,結果他的落選比當選還引人注目。實際上,普通人並不具備判斷專業問題和衡量科學成就的能力,但是公眾反感院士的功利化、庸俗化、娛樂化,也有權要求更為公開、透明、獨立的院士遴選制度。

相關焦點

  • 饒毅是一個怎樣的人?院士落選再不參與評選,勸舒紅兵夫人辭職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了解到如今饒毅是一名大學教授,也是首都醫科大學的校長,但是他卻不是我國中科院的院士,那麼他到底為何會被稱為牛人呢?原因有如下三點。其二:饒毅為人正直,敢說敢做,在競選院士落選後,饒毅表示今後不會參選院士饒毅參加中科院院士增選計劃的那一年可以說是比較特殊的一年,那一年參加評選的科學家都十分出色,其中以饒毅、施一公、高福、舒紅兵為代表的科學家們一同參加了這次競選。
  • 清華施一公當選美國雙院院士 曾落選中科院院士
    鄧興旺等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當地時間30日消息,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當選2013年該院外籍院士。此前25日,他還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耶魯大學終身冠名教授鄧興旺和陳雪梅、YangWei等三名華裔美籍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新科院士。
  • 他與施一公同年落選院士後來施一公當選,他卻宣稱:不再競選院士
    40歲左右評選上院士還是十分困難的,每年40歲左右評選上的院士人數寥寥無幾,甚至有些年份呈現出來了顆粒無收的局面。,我們可以看到在13年院士評選當中,他通過過五關斬六將的方式擠到了最後,成為了中科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的一位院士成員,當年也僅有46歲而已,施院士的當選被很多人視為實至名歸,畢竟從其的學術成就和履歷來看,對得起這個頭銜。
  • 饒毅:今後永遠不再參與院士評選;施一公:請大家繼續叫我教授
    這無疑讓許多人大跌眼鏡,而之後施一公的沉默,饒毅的"怒懟",更是讓人對這次評選院士充滿疑問。究竟是因為什麼,導致兩人落選?當時人們能想到的最好的解釋就是國籍問題,因為中科院院士必須有中國國籍,也許是因為施一公與饒毅都尚未恢復中國國籍。很快,中科院學部主席團作出解釋:兩人在評選之前就已經申請恢復中國國籍,但是中間的處理需要些時間。
  • 人民日報:是時候改進兩院院士的評選標準了
    評選是否客觀、公正,不僅事關院士群體自身的尊嚴和公信力,更影響著廣大科技人員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熱情,甚至海外留學人員的來去選擇。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無博士學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歷史條件所致,落選院士則值得探究。據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參評院士,但均未當選。
  • 院士落選之痛:顏寧入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饒毅成科學界魯迅
    在中國知識分子的心目中,含金量最高的榮譽,莫過於「院士」頭銜了吧?正所謂「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得到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認可,無疑是一件光榮的事兒。所以,面對這學術領域的無上榮譽,不管是本國發展的賢能之士,還是留學回來的海歸精英,都會怦然動心。但偏偏中國這院士又捉摸不定,所以也上演了無盡的離合悲歡,其中爭議最大的,莫過於「學術女神」顏寧以及「現代魯迅」饒毅了。
  • 饒毅、施一公、舒紅兵曾一起候選院士,如今兩個校長,一個副校長
    而且我們的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等白衣天使醫護人員們都在一線奮鬥,他們盡職盡責、赫赫業業地做事,這些人都值得我們一輩子去尊敬。相信很多人都知道9年前2011年年初的時候,饒毅、施一公、舒紅兵曾一起候選過院士,不過到年底的時候只有舒紅兵當選了中國科學院院士,而饒毅和施一公都紛紛落選了。落選之後的饒毅表示以後不再候選院士。
  • 饒毅和施一公的若干個人生相似點:比如都曾經落選過院士
    說起饒毅和施一公,很多人都會不自覺地豎起大拇指,二人年輕有為,在國際學術界都很名望。他們既是生物科學領域的研究同行,也在人生經歷上有很多相似點,公眾也經常看見他們相互打CALL,還曾多次合作撰文,共同致力於國內科研生態的進步。
  • 北大院長饒毅:放棄美籍回國卻落選院士,他說:早就預料到結果
    對於廣大的科研從事者來說,院士是他們在這個行業一直為之奮鬥的榮譽,自己這一生的努力就是為了能評選出這個頭銜。有了這份榮譽,不僅能代表自己的能力,還能使自己更多的科研成果得到大家的認可。可是有人卻對這個不屑一顧,這個人就是饒毅。
  • 細數那些實力超強,卻評不上院士的超級大神,屠呦呦、袁隆平在內
    2003年,李愛珍當選為亞洲太平洋材料科學院院士;2007年5月,李愛珍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就是這麼優秀的人才,曾前後四次申請中科院院士,最後因為種種原因,全部落選了。到如今,李愛珍已經是花甲老人,對中科院院士已經不再執著了,現在的李愛珍更加著重於培養下一代,因為在她看來,人會消逝,但知識不會消失。
  • 細數那些實力超強,卻評不上院士的超級大神,屠呦呦、袁隆平在內
    2003年,李愛珍當選為亞洲太平洋材料科學院院士;2007年5月,李愛珍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至於為什麼落選,公認的原因有三個:得罪人、學歷低、論文少。袁隆平教授是出了名的直腸子,當年因為心直口快得罪了有些評選院士的評委,導致現在依然被壓著不放。曾有記者採訪中科院院長路甬祥問道:「袁隆平教授為什麼落選院士?」
  • 屠呦呦再次落選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消息不實。真實情況怎樣?
    比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94年以前曾經三次申報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但均落選。直到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後,袁老才在1995年最終當選。2011年饒毅和施一公落選,饒毅之後公開發布聲明,稱今後永遠不再參選院士。
  • 棄美歸國的饒毅:發誓永不參選院士!是誰在澆滅歸國人才的熱忱
    在現在的歸國才子中,最優秀的要數施一公和饒毅這兩位科學家了。他兩不僅是回國那麼簡單,還放棄了美國國籍,放棄了一切美國的優厚待遇。施一公和饒毅都是生命科學領域世界頂級的科學家,回國後兩人同時參選中科院院士,第一次兩人都遺憾落選,其中施一公在第二次參選中成功當選為中科院院士,而饒毅卻發誓永遠不再參選院士。
  • 不再候選院士的饒毅能否將「鯰魚」做到底
    公眾關注,看到的多是表象,例如院士之爭越來越非關個人而是單位集體公關項目,院士中多「學官」乃至行政官員,院士成為挖角引進的搶手貨,以及院士數量多學術創造力弱等。科學界、工程界關注,當是更加切實,例如學術水平、資源分配、學術發展的方向以及學術承認(榮譽與利益)。  每年院士評選,都會有公共話題,多少而已。
  • 師徒兩人相繼落選院士,施一公辭去清華副校長,顏寧當選美國院士
    而且我們的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等白衣天使醫護人員們都在一線奮鬥,他們盡職盡責、赫赫業業地做事,這些人都值得我們一輩子去尊敬。武漢疫情的出現,很多學術界大佬紛紛走紅網絡,其中饒毅校長、施一公校長是早就聞名於學術界的,而舒紅兵院士、王延軼所長和高福院士則是在這次事件中新走紅的學術大佬。
  • 兩位清華美女教授,國內評選院士落選,為何在美國能成功當選?
    李飛飛教授成為2020年度入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名單中唯一當選為中國籍教授。而且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教授,既有才華橫溢又有科學研究能力,在國內院士評選中,也與李飛飛教授不相上下。顏寧教授作為國內分子生物學領域的權威人物,也多次參加國內院士評選,同樣是第二次入選。2017年,顏寧教授因種種原因,離開清華大學,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教授,在美國工作兩年後,他也參加了美國院士評選,最終成功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 兩位清華美女教授,國內評選院士落選,為何在美國能成功當選?
    清華大學女教授李飛飛說到人工智慧,不能不提李飛飛,他是史丹福大學人工智慧實驗室的主任。是她對計算機視覺的卓越研究,推動了人工智慧在相關領域的發展。但是,比起媒體爭相報導的成就,這位傑出學者背後的人生故事卻是毫不遜色的。
  • 清華教授顏寧中國院士落選,出走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原因為何?
    對於科研、學術工作者而言,院士這個頭銜是大家努力奮鬥的目標,不僅象徵著地位、身份,更多的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認可,為社會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於是,每年的院士評選都是聚集了國內一流的科研學術工作者,優中選優。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能當選,其中部分人難免經歷落選的命運。
  • 饒毅:「以後專心搞科研,永不參選院士」
    為了祖國科研的發展,饒毅放棄了在美國體面高薪的工作,毅然選擇回國。在投身科研的過程中,他為人耿直犀利,看不得半點弄虛作假。然而,作為一位海外歸來的優秀科學家,擁有累累成就的他為何在落選院士後,表示自己將永遠不參選院士呢?
  • 顏寧國內院士落選,出走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主要是4點原因
    ,遺憾落選。那麼大家可能會好奇,為什麼顏寧在國內評選院士就落選了,到美國才過了2年就被評選為外籍院士呢其實主要是以下4點原因:1、評選方式差異中國院士和美國外籍院士的評選方式存在著較大的區別。首先國內的院士需要自己提出申請,同時還需要其他院士的推薦。這兒就體現了人脈的重要性。當然,這樣設置的目的也是為了增加一些評選門檻,提高院士的含金量。此外,參與推薦的院士中還不能全部都是自己相關專業的,會控制一定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