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離開清華,到美國任教的顏寧女士再次斬獲世界大獎:佛羅倫斯·薩賓傑出研究獎。再次讓大家把目光關注在我國人才流失上。
人才交流本來就非常正常,有人出走,就有人回國。
在現在的歸國才子中,最優秀的要數施一公和饒毅這兩位科學家了。他兩不僅是回國那麼簡單,還放棄了美國國籍,放棄了一切美國的優厚待遇。
施一公和饒毅都是生命科學領域世界頂級的科學家,回國後兩人同時參選中科院院士,第一次兩人都遺憾落選,其中施一公在第二次參選中成功當選為中科院院士,而饒毅卻發誓永遠不再參選院士。
為何饒毅會落選,又高調的稱永不參選呢?
根據當時參與投票的院士稱,「學術上沒有什麼可爭論的」「學術水平沒問題,國內的科學家也都認可」「其學術水平不僅遠在同領域的第二輪候選人之上,也高於部分院士」。
既然學術沒問題,那麼問題出在哪兒了?很多院士解釋為,中科院院士評選章程規定,候選人必須是中國人,雖然饒毅已經申請放棄美國國籍,但是美國方面還沒有同意,所以原則還屬於美國國籍。
而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委會秘書長曹效業回應稱,兩人落選院士與「國籍」無關,中科院學部主席團經過討論後,認定他們擁有中國國籍。
之後又有人稱,饒毅評選不上院士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剛剛回國,還沒有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按照中科院院士參選章程,「對於長期不在國內工作的院士候選人,在堅持院士標準的同時,還應特別考慮其對國家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事業發展所作的貢獻」。
還有人指出,原因在於饒毅曾發布過抨擊我國科研體制的問題。
2010年饒毅和施一公聯合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評論,他們稱:「我國投入的研究經費以每年超過20%的比例增加,從理論上講,它應該能讓中國在科學和研究領域取得真正突出的進步,與國家的經濟成功相輔相成。但在現實中,研究經費分配中的嚴重問題卻減緩了中國潛在的創新步伐。在中國,為了獲得重大項目,一個公開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不如與官員和他們賞識的專家拉關係重要。」
饒毅的科研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回國前任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神經科教授、美國西北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在高等動物發育的分子信號,細胞遷移的分子機理、及其在控制腫瘤轉移的應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回國後,先後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並和施一公等一起聯合發起了西湖大學的籌建,並成為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會成員。
「高調不是壞事,對壞事低調才是壞事。」饒毅的高調在一定程度改變了我國科研界官本位的思想,讓科研真正的回歸到科研中去。
科學家是抱著極強的愛國熱忱回國的,我們應該淨化好國內的科研環境,少做沒必要的幹預,讓科研回國本質。
顏寧、許晨陽回國後又出走的教訓我們一定要汲取,不能再讓學術不端、按資排輩澆滅了歸國人才熱忱的愛國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