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美歸國的饒毅:發誓永不參選院士!是誰在澆滅歸國人才的熱忱

2020-09-05 世魚說教育

最近,離開清華,到美國任教的顏寧女士再次斬獲世界大獎:佛羅倫斯·薩賓傑出研究獎。再次讓大家把目光關注在我國人才流失上。

人才交流本來就非常正常,有人出走,就有人回國。

在現在的歸國才子中,最優秀的要數施一公和饒毅這兩位科學家了。他兩不僅是回國那麼簡單,還放棄了美國國籍,放棄了一切美國的優厚待遇。

施一公和饒毅都是生命科學領域世界頂級的科學家,回國後兩人同時參選中科院院士,第一次兩人都遺憾落選,其中施一公在第二次參選中成功當選為中科院院士,而饒毅卻發誓永遠不再參選院士。



為何饒毅會落選,又高調的稱永不參選呢?

根據當時參與投票的院士稱,「學術上沒有什麼可爭論的」「學術水平沒問題,國內的科學家也都認可」「其學術水平不僅遠在同領域的第二輪候選人之上,也高於部分院士」。

既然學術沒問題,那麼問題出在哪兒了?很多院士解釋為,中科院院士評選章程規定,候選人必須是中國人,雖然饒毅已經申請放棄美國國籍,但是美國方面還沒有同意,所以原則還屬於美國國籍。



而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委會秘書長曹效業回應稱,兩人落選院士與「國籍」無關,中科院學部主席團經過討論後,認定他們擁有中國國籍。

之後又有人稱,饒毅評選不上院士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剛剛回國,還沒有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按照中科院院士參選章程,「對於長期不在國內工作的院士候選人,在堅持院士標準的同時,還應特別考慮其對國家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事業發展所作的貢獻」。



還有人指出,原因在於饒毅曾發布過抨擊我國科研體制的問題。

2010年饒毅和施一公聯合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評論,他們稱:「我國投入的研究經費以每年超過20%的比例增加,從理論上講,它應該能讓中國在科學和研究領域取得真正突出的進步,與國家的經濟成功相輔相成。但在現實中,研究經費分配中的嚴重問題卻減緩了中國潛在的創新步伐。在中國,為了獲得重大項目,一個公開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不如與官員和他們賞識的專家拉關係重要。」



饒毅的科研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回國前任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神經科教授、美國西北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在高等動物發育的分子信號,細胞遷移的分子機理、及其在控制腫瘤轉移的應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回國後,先後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並和施一公等一起聯合發起了西湖大學的籌建,並成為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會成員。



「高調不是壞事,對壞事低調才是壞事。」饒毅的高調在一定程度改變了我國科研界官本位的思想,讓科研真正的回歸到科研中去。

科學家是抱著極強的愛國熱忱回國的,我們應該淨化好國內的科研環境,少做沒必要的幹預,讓科研回國本質。

顏寧、許晨陽回國後又出走的教訓我們一定要汲取,不能再讓學術不端、按資排輩澆滅了歸國人才熱忱的愛國之心。

相關焦點

  • 饒毅:「以後專心搞科研,永不參選院士」
    為了祖國科研的發展,饒毅放棄了在美國體面高薪的工作,毅然選擇回國。在投身科研的過程中,他為人耿直犀利,看不得半點弄虛作假。然而,作為一位海外歸來的優秀科學家,擁有累累成就的他為何在落選院士後,表示自己將永遠不參選院士呢?
  • 歸國任教的舒紅兵、饒毅、施一公、高福,如今有差距,兩人被質疑
    從世界頂尖大學歸國任教的教授,來到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通常都有一種故土情結,懷揣對教育教學和科研文化的熱忱,都曾有過教育強國的理想。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年歸國任教的精英,無論有多少赤子之心,都已難再重提當年之志。
  • 北大院長饒毅,棄美籍歸國,曾怒斥:幾位老院士圍著一個處長陪笑
    ——饒毅清華北大是中國最為頂尖的兩所高校,也是中國無數學子夢寐以求的學校。這兩所學校承載著中華民族太多的希望,他們將是中華民族發展與復興的翅膀。這兩所高校為我國培育了大量的人才,雖然近些年來,這兩所高校被很多專家學者批為留學基地,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國內的各行各業幾乎都活躍著這兩所高校的人才。
  • 饒毅:我國有2人應獲得諾貝爾獎!現在都不是院士
    饒毅這個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同為海外學成歸國的頂尖人才,可以說是和施一公齊名的存在。饒毅歸國之後,先後在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北京大學工作,饒毅也是西湖大學的創校校董會成員,現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
  • 華裔科學家朱松純棄美歸國,領銜人工智慧
    科學家有祖國,因為這句話錢學森、鄧稼先、施一公、饒毅等科學家要麼放棄美國的優渥待遇,要麼放棄美國國籍,選擇為祖國科技發展奮鬥不息。人工智慧被認為是開啟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鑰匙,誰在人工智慧科技領先,誰就能夠掌握全球科技命脈。我國人工智慧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和美國相比,差距依然存在,最大的差距就是頂尖人才數量。如今,朱松純教授的回國,剛好彌補了這方面的差距。
  • 饒毅和施一公的若干個人生相似點:比如都曾經落選過院士
    同為海歸:放棄美國優越的生活工作條件,毅然回國,二人回國被視為科技界吸引力增強的標誌之一 2007年,時年45歲的饒毅從美國西北大學歸國
  • 30歲顏寧當選美國院士,13年後又棄美歸國,靠AR技術撈金498億
    30歲顏寧當選美國院士,13年後又棄美歸國,靠AR技術撈金498億科技無國界!!!科技的進步離不開科學家的貢獻,許多科學家投身做創新性的科研,奔赴美國留學深造,在5G與AR技術上取得了重大成果。30歲顏寧當選美國院士
  • 放棄候選院士的饒毅: 棄美籍歸國, 呼籲人才回國效力, 追求中國夢
    比起關注娛樂八卦新聞,科學人才的相關事件才值得我們關心。隨著祖國越來越強大,更多的頂尖人才,願意放棄海外的生活,甚至放棄國籍,毅然決然回到中國。這對於國家來說,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只有他們願意為祖國建設做貢獻,中國才能夠離中國夢越來越近。北大院長饒毅,他就是一個願意放棄美國優渥待遇,回歸祖國懷抱的精英人才。
  • 同樣是歸國博士夫婦,饒毅和吳瑛受追捧,舒紅兵與王延軼受質疑
    浙江大學的李蘭娟院士和鄭樹森院士,作為學術界的重量級學者,可以稱得上志趣相投的「中國居裡夫婦」。而曾在哈佛大學一同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的饒毅和吳瑛,先後歸國任教,滿懷教育強國和科研強國的理想,也可以說是國內學術界的「中國居裡夫婦」。饒毅從美國西北大學來到北京大學,擔任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對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都堅持一顆赤子之心,保持純粹的學者風範。
  • 汶川地震後,毅然棄美歸國,如今成果領先國際
    &34;然而,在可延展柔性無機薄膜器件這一出現不到15年的新領域裡,有一位歸國科學家積極推動力學、材料學、微電子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研製出&34;等系列可延展無機薄膜傳感器,並因此站上了國際科技新高地。
  • 饒毅公開放話:以後專心搞科研,永不參選院士
    無論落選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饒毅始終是中國出色的科學家之一,一心為國、堅守原則、極有遠見、深愛科研,理應得到世人的尊敬和佩服。至於他不再參選科學院院士這件事,雖然同他自身品性有些許關聯,但更多的卻是饒毅足夠清醒,他明白什麼東西是自己一定要完成的,什麼東西是可以捨棄的,故而他只是選擇了自己該選擇的那一份罷了。
  • 饒毅:我國這2人可以獲得諾獎,都不是院士,這眼光也太準了
    饒毅目前擔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北大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和施一公一樣,這位也是學成歸國的頂級學者,在國內外都享有極高的聲譽。他也是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會成員。饒毅的研究方向是神經生物學研究,在他的研究領域中,成果斐然,他也是《細胞》,《自然》等頂級刊物的常客。
  • 中國重金挖在美科學家歸國效力?
    【編譯/觀察者網馬雪】香港《南華早報》29日發文稱,中國近年來利用經濟刺激、激發愛國情懷以及提供更好的事業發展前景,努力吸引海外機構科學家歸國,「已在軍事上取得了回報」。這篇題為《中國武器研究上的美國隱秘角色》的報導稱,一名中國國家安全專家指出,美國政府清楚地意識到人才流失的逆轉,但可能不了了之,「即使是美國總統川普也做不了什麼。
  • 被舒紅兵力壓,落選院士的饒毅,究竟有多厲害?竟遭到美國記恨!
    然而,當國家需要他的時候,他放棄了美國極其優渥的條件,毅然回歸祖國,掀起了一股人才歸國狂潮。如果說錢老是老一輩回國潮的代表,那麼曾任美國西北大學教授的饒毅,就是現如今的歸國潮第一人!2011年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醫學學部院士增選,迎來了眾多學術大咖的巔峰對決,施一公、舒紅兵、高福、饒毅、張明傑……這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是一份沉甸甸的科研成就。最終,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舒紅兵脫穎而出,力壓其餘三位科學家,成功當選院士。
  • 「亞洲第一人」胡海嵐:棄美歸國的科學家,點亮3.5億人的希望
    她用切實的行動,印證了這句話的存在,也感染了更多海外的學子,為祖國吸引了更多的歸國人才。她的心裡始終裝著對祖國的愛戀,這真是難能可貴的一種精神。回國後,她加入了中國科學院的神經研究所,幾年之後,她被浙江大學聘為求是高等研究院、醫學雙聘教授。
  • 北大院長饒毅:放棄美籍回國卻落選院士,他說:早就預料到結果
    棄美回國,報效祖國在饒毅的眼裡,院士這個頭銜遠不如自己的科研成果值錢,他覺得自身的實力比這些寫虛無縹緲的東西重要千倍萬倍。饒毅是中國著名的分子神經生物學家,現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這也是饒毅的心願。落選院士稱永不再選回國之後,在2011年的時候參加了院士增選的活動。在這他也是呼聲最高的一位,因為他做出的貢獻是在太多了,兩張A4紙都未必能填完他在醫學的成就,光發表的中英文著作就有好幾十篇。
  • 「亞洲第一人」胡海嵐:棄美歸國的北大才女,點亮3.5億人的希望
    她用切實的行動,印證了這句話的存在,也感染了更多海外的學子,為祖國吸引了更多的歸國人才。她的心裡始終裝著對祖國的愛戀,這真是難能可貴的一種精神。回國後,她加入了中國科學院的神經研究所,幾年之後,她被浙江大學聘為求是高等研究院、醫學雙聘教授。
  • 中美院士含金量差幾何?
    落選中科院院士的施一公,為何能夠當選美國院士   財新記者 崔箏    美國當地時間2013年4月30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增選院士名單,曾折戟於中科院院士增選的施一公,獲得了這項代表美國科學界最高榮譽的稱號。
  • 清華顏寧、北大許晨陽,歸國人才再度出國,我們的教育怎麼了?
    然而,每年留學歸國的碩士研究生人數僅佔當年出國留學人數的一半。多數留學生選擇留在國外,利用國外資源繼續進行學術研究。一部分留學生選擇學成之後回國,但是在歸國數年之後選擇再度出國,先是清華大學教授顏寧,後是北京大學許晨陽,國家太多青年人才已經流失,導致很多領域後繼乏力,只有幾位老教授還在苦苦支撐。
  • 女科學家顏寧棄美歸國,靠AR技術撈金500億,並助力中國科技發展
    女科學家顏寧棄美歸國,靠AR技術撈金500億,並助力中國科技發展當今,科技飛速發展,許多科學家都投身做創新性的科研,在5G與AR技術上取得了重大成果。AR技術也慢慢的滲透人們的日常生活,應用於各行各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