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我國這2人可以獲得諾獎,都不是院士,這眼光也太準了

2020-09-07 我女兒最喜歡藍色

饒毅目前擔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北大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和施一公一樣,這位也是學成歸國的頂級學者,在國內外都享有極高的聲譽。他也是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會成員。

饒毅的研究方向是神經生物學研究,在他的研究領域中,成果斐然,他也是《細胞》,《自然》等頂級刊物的常客。



饒毅性格剛烈,敢於直言。他為大眾熟悉主要源自於兩件事,其一是2011年,饒毅參選中科院院士評選出局後,當即宣布,以後不再參加院士評選。

第二件事是他曾經實名舉報武漢大學的李紅良院長,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研究員裴鋼院士和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耿美玉所長學術不端。

特別有意思的是在媒體採訪時,饒毅給出這樣的答案,「沒有發過,有過草稿。」這句話翻譯一下,意思很清楚。造假是事實,但我還沒有舉報。



2011年8月22日,饒毅在其個人博客上發文,「今天中國,誰最該做院士?」該文中,饒毅明確指出,中國有二位學者成果未獲應有的肯定,應該助其獲得諾獎。這兩位學者就是屠呦呦和和張亭棟。他們都不是院士。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這是我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屠呦呦獲得諾獎打破了好幾個紀錄,她沒有博士學位,沒有留洋背景,沒有院士頭銜,她的研究成果也沒有在國際期刊上發表過SCI論文。嚴格說來,她是在三流科研條件下創造出了一流的科研成果。

屠呦呦因為年齡的關係,不能參選院士評選,自然也不可能當選為院士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僅僅4年,饒毅就預言成真,這眼光真的太準了。那麼饒毅說的另外一位學者張亭棟呢?



張亭棟1950年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隨後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工作;2011年9月,張亭棟獲頒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

張亭棟是三氧化二砷對白血病治療作用的主要發現者。和屠呦呦極為相似的是,這兩個發明都來源於中藥,且都是上個世紀70年代發現的。

無論是屠呦呦還是張亭棟的研究成果,國際國內都認可,也得到了具體應用,起到了治病救人的直接效果。



但二人因為課題組內部外部的矛盾,以及英文的論文數量較少的原因,並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二人都不是院士,甚至張亭棟都從未被推薦過。

正是由於這些原因,張亭棟在國際上知名度不大,雖然研究成果很牛,但缺乏相應的國際肯定,這也是他參評諾獎的短板。



近日,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出爐,總共4人獲獎,張亭棟就是其中的一員。他能和屠呦呦一樣,再次獲得諾獎呢?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知道答案!

相關焦點

  • 饒毅:我國這2人能獲得諾獎,卻都不是院士,這眼光太準了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屠呦呦的這個獎項耗費了她的一生,其中的坎坷與辛酸無數,作為第一個中國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屠呦呦的成功彰顯了在未來中國科學界的美好前途。中國籍的科學家要想獲得諾貝爾獎是很難的,饒毅在他的新書中談到了屠呦呦先生的這段諾獎之路,在書中饒毅寫道,2011年獲得拉斯克獎對於屠呦呦的諾貝爾獎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正是這個獎讓屠呦呦在國外的知名度提高了。
  • 饒毅:中國這2人能獲得諾獎,都不是院士,這眼光也太準了
    直到2012年的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為止,我國在這個領域都始終是一片空白,也因此像莫言、屠呦呦這樣的諾貝爾獎才尤為珍貴,那麼,他們有什麼貢獻使得他們獲得了這一殊榮呢? 饒毅表示,這兩名學者的成果斐然,卻沒有受到嘉獎,比如說屠呦呦至今都仍然沒有獲得院士的稱號,到了獲得諾貝爾獎之後,也由於年齡太大而與這一榮譽失之交臂,這一點對於她來說著實有些遺憾。
  • 饒毅:中國這2人能獲得諾獎,都不是院士,這眼光也太準了
    直到2012年的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為止,我國在這個領域都始終是一片空白,也因此像莫言、屠呦呦這樣的諾貝爾獎才尤為珍貴,那麼,他們有什麼貢獻使得他們獲得了這一殊榮呢?就連普京大帝也曾經受到過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呢,甚至在獎項公布以前有人猜測今年的生理學獎要頒發給鍾南山,而和平獎要頒發給新冠病毒。既然諾貝爾獎並沒有什麼學歷、身份的門檻,那麼其實中國有望獲得諾貝爾獎的人還是不少的,在這裡,早早預測過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一些預言家們就有話要說了。
  • 饒毅:我國這2人可以獲得諾貝爾獎,都不是院士
    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也欣賞著一類人,就是在自己的領域上默默奉獻,不求回報的人,因為他也和這些人一樣,為自己的領域而奉獻,他們從來都是一類人。饒毅曾經就說過,我國這2人可以獲得諾獎,都不是院士,他們分別是屠呦呦和張亭棟。
  • 饒毅:我國有2人應獲得諾貝爾獎!現在都不是院士
    饒毅這個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同為海外學成歸國的頂尖人才,可以說是和施一公齊名的存在。在饒毅落選院士的那一年,饒毅在其個人博客上發文《今天中國,誰最該做院士?》。在文章中,饒毅明確指出了我國有兩位學者的研究成果意義重大,但是沒有獲得應有的獎勵,應該幫助他們獲得諾貝爾獎,而「神奇」的是,這兩人現在都不是院士,他們是屠呦呦和張亭棟。
  • 饒毅、魯白爭議,創新與轉化是否都應該獲得諾獎?
    對此,《知識分子》兩位有生物醫學背景的主編(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清華大學教授魯白)意見大相逕庭。兩位都認同張鋒年輕有為、聰明勤奮,且在兩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CRISPR-Cas9基因修飾技術和光遺傳學。這兩項重要工作被公認值得獲諾獎。
  • 感念「屠呦呦獲諾獎五周年」,痛憶饒毅競選院士失敗九年
    每次想到這個因為未曾評選上院士,屢受錯位關注的老人,內心都有一陣灼痛。在老將心中,屠呦呦評不評上院士,還真不算是個事。不過,有些人能擊敗饒毅評上院士,有些院士幹的那些價值扭曲、侮辱生命的醜行,在我心才是最為不平之事。希望這篇文章,能讓真正的科研者心安,讓虛偽的假道學臉紅!用心之作,誠摯自薦,願君精讀。
  • 饒毅預測,有望獲得諾獎的2個中國人,雖不是院士,但未來可期
    他捐獻了他一生的財富,成立了諾貝爾獎,希望能夠激發各個領域有建樹的人,投身科研事業當中。此後,各個國家的研究者都以獲得諾貝爾獎為榮,而中國,很多年來在這一部分都是空白的。 中國人骨子裡就有一種頑強、拼搏、不服輸的精神。
  • 中國人如何才能拿到更多諾獎?
    屠呦呦沒有當選院士,卻拿了諾獎同在東亞,截止2019年,已有27名日本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包括2名美籍日裔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是這麼個環境,還指望培養出諾獎獲得者?難道不是培養出一批見風使舵、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嗎?
  • 天才少女,擁有3個院士頭銜,讓饒毅覺得失敗,還是雙學科正教授
    中科大少年班,是天才的聚集地,這裡為我國培養出了很多頂級人才。截至到目前,已經培養出了5位院士級別的人物。莊小威就是其中一員。 莊小威的父母都是中科大的教授,在家庭氛圍的薰陶下,從小就得到了良好的啟蒙教育。這也是位天才少女。1985年,年僅13歲的她就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預備班。
  • 如何評價網傳饒毅教授曾致信舒紅兵院士建議王延軼辭去所長職務?
    作為我國學術圈以敢言聞名於世的學者,饒毅教授可謂是學術圈的一股清流。他曾拒絕同意上海交通大學引進諾獎得主蒙塔尼耶教授,原因則是他近年來如果不是在做偽科學的話,也可以說是已經滑到偽科學的邊緣。引進所謂的諾獎得主,是對國家經費不負責的做法。
  • 諾獎不如美國,是教育體制問題?錯!我國諾獎爆發只是時間的問題
    近日正是諾獎頒發的時間,美國佔據了2020諾獎的半壁江山,生理學獎有2人,物理學家有一人。在這種情況下,以前的老調又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拿出來重彈:為什麼我國諾獎不如美國?我國就只會應試教育,培養不出來真正的科學家!我國的教育體制絕對有問題!等等等等,非要藉此把我國的教育貶低的一無是處。
  • 收穫諾獎之後,屠呦呦團隊又有新突破,但屠依舊不是院士該怎麼看
    當然在很多人眼中看來,屠呦呦能夠拿到世界上榮譽最高的科學獎,為何就不能在國內獲得認可,獲得國內對於學術研究頂尖認可的「院士」的頭銜呢?可能對於學術評價不了解的一些人,立馬就覺得國內的評選不合格,甚至是評委不夠公平公正等說法甚囂塵上,但是這些說法真的有道理嗎?編者認為對於學術評價不能猜測,要去實際的探究才可以。
  • 楊振寧算在我國諾獎得主裡面?別為了一個諾獎,臉都不要了
    2020年諾貝爾獎主要獎項已經公布,美國有2人獲得生理學和醫學獎,1人獲得物理學家,1人獲得化學家,1人獲得文學家,共5人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獎項,成為最大贏家。放眼整個諾貝爾獎生涯,美國一樣是最大的贏家,有超過377人獲獎,領跑全球。反觀我國,目前只獲得了1項生理學獎,1項文學獎。
  • 饒毅成功預言化學諾獎
    10月10日下午,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G蛋白偶聯受體」的研究。巧的是,北京大學教授、生物學家饒毅半年前做出了準確的預言——今年4月15日的《北大校刊》上,饒毅發表了《一個可能的諾貝爾化學獎》,看好的就是萊夫科維茨與科比爾卡的研究。 「科比爾卡的工作屬於結構生物學,跟清華的施一公教授類似。」
  • 最新解讀:C肝領域摘得諾獎,饒毅稱「有奇怪之處」
    ,這次諾獎「發的可以」、「有給大家打氣,展示科學力量的意思」。2016年,拉斯克獎除了萊斯外還有兩位獲獎者,他們也都值得獲諾獎。」(Ralf Bartenschlager)與Arbutus生物製藥公司的麥可·索非亞(Michael Sofia),在2016年與此次獲得諾獎的萊斯共同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
  • 饒毅:放棄美國國籍堅決回國,卻因太耿直評不上院士,他卻不後悔
    近來,很多人都對清華北大頗有微詞,原因無他,只因為很多從清華北大畢業的人才都選擇留學國外,並定居其他國家,為其他國家的科研作貢獻。此時已經到了90年代,中國的經濟開始騰飛,而饒毅在美國也完成了學業,並在一所大學任教,事業非常順心,還獲得了美國國籍,是一位真正的「美國人」了。可是饒毅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也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那就是為祖國做貢獻。所以他在美國任教期間,經常會回國進行學術交流。
  • 北大教授饒毅為何永不參加院士增選?真正原因來了,出人意料
    當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公布之日,饒毅就在自己的博客上發布一份200餘字的簡短聲明,在聲明最後,饒毅稱「在2011年8月17日後,將不再成為候選人」!對此,也許有人會說,饒毅太意氣用事了,第一次選不上就第二次唄,第二次不行不是還有第三次嗎?只要實力槓槓的,總有選上的時候!難道,饒毅放棄院士增選真的是意氣用事?真的是一時衝動?其實不然,饒毅做出這個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 諾獎陸續揭曉,怎麼老是無緣中國?
    諾獎陸續揭曉,怎麼老是無緣中國?其實這句語法表述有誤,應該是中國怎麼總是無緣諾獎?2020年諾獎陸續公布,已經衰落幾年的美國獲獎人數又佔據多席。我就奇了怪了,咱們不是有新四大發明嗎,怎麼全部名落孫山了?
  • 他是「雙料」院士,科研水平不輸施一公、饒毅,卻時常遭受質疑!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教授的一些言論引起了社會的熱議,其中有一封信以他的名義發出,質疑武漢王延軼所長的資歷,對此網友議論紛紛,有人支持他,認為他性情直爽,敢吐真言,提出要保護饒毅,認為他是中國頂級科學家的最後風骨;也有人認為他有點不務正業、喜歡多管閒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