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下午,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G蛋白偶聯受體」的研究。巧的是,北京大學教授、生物學家饒毅半年前做出了準確的預言——今年4月15日的《北大校刊》上,饒毅發表了《一個可能的諾貝爾化學獎》,看好的就是萊夫科維茨與科比爾卡的研究。
「科比爾卡的工作屬於結構生物學,跟清華的施一公教授類似。」饒毅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今年4月來清華訪問,我們見過一面。科比爾卡有個中國妻子。他的工作,我們覺得應該可以拿到諾獎。」
饒毅說,諾貝爾化學獎經常會頒給化學和生物交叉的工作。2003年到200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有5年頒給了生物學研究。而視杆蛋白和G蛋白偶聯受體的結構生物學研究,幾乎肯定會獲得諾貝爾獎。
據饒毅介紹,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發現G蛋白調節很多遞質和激素的受體,都稱為G蛋白調節受體。因為發現G調節蛋白和提出概念,美國兩位科學家獲1994年生理學諾獎。
「研究視杆蛋白和研究一般G蛋白調節受體實質是同一類研究。」饒毅在文章中寫道,「在視杆蛋白是冷門的時候,沒有幾個實驗室競爭研究其結構。現在成為熱點,解一個GPCR結構發一篇文章、吸引一批讀者和引用的時候,真正突破的,還是以前幾個主要工作。」
在這方面的研究者當中,饒毅指出了那些最重要的科學家:「獲得視杆蛋白胺基酸序列貢獻最大是美國的Hargrave;最初解細菌視杆蛋白結構是日本大阪生物分子工程研究所的Yoshiaki Kimura;第一個解動物視杆蛋白結構的萊夫科維茲;第一個解非視杆蛋白的GPCR結構的科比爾卡。」
「最近幾年,因為GPCR受體結構非常熱門,所以,水平如何化學獎委員會也會知道,所以肯定會給。」饒毅寫道,「不過,縱觀其歷史失誤率,也可以猜想它(化學獎委員會)還很可能犯錯誤,比如忽略生物學重要的Hargrave做的一步,或再度忽略Kimura的工作,而只給做視杆蛋白和後面GPCR的科學家、甚至只給做GPCR受體的。」
饒毅自己恐怕也沒有想到,這段話居然在半年後精準應驗。
(原載於《科技日報》 2012-10-11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