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成功預言化學諾獎

2020-11-27 中國科學院

10月10日下午,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G蛋白偶聯受體」的研究。巧的是,北京大學教授、生物學家饒毅半年前做出了準確的預言——今年4月15日的《北大校刊》上,饒毅發表了《一個可能的諾貝爾化學獎》,看好的就是萊夫科維茨與科比爾卡的研究。

「科比爾卡的工作屬於結構生物學,跟清華的施一公教授類似。」饒毅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今年4月來清華訪問,我們見過一面。科比爾卡有個中國妻子。他的工作,我們覺得應該可以拿到諾獎。」

饒毅說,諾貝爾化學獎經常會頒給化學和生物交叉的工作。2003年到200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有5年頒給了生物學研究。而視杆蛋白和G蛋白偶聯受體的結構生物學研究,幾乎肯定會獲得諾貝爾獎。

據饒毅介紹,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發現G蛋白調節很多遞質和激素的受體,都稱為G蛋白調節受體。因為發現G調節蛋白和提出概念,美國兩位科學家獲1994年生理學諾獎。

「研究視杆蛋白和研究一般G蛋白調節受體實質是同一類研究。」饒毅在文章中寫道,「在視杆蛋白是冷門的時候,沒有幾個實驗室競爭研究其結構。現在成為熱點,解一個GPCR結構發一篇文章、吸引一批讀者和引用的時候,真正突破的,還是以前幾個主要工作。」

在這方面的研究者當中,饒毅指出了那些最重要的科學家:「獲得視杆蛋白胺基酸序列貢獻最大是美國的Hargrave;最初解細菌視杆蛋白結構是日本大阪生物分子工程研究所的Yoshiaki Kimura;第一個解動物視杆蛋白結構的萊夫科維茲;第一個解非視杆蛋白的GPCR結構的科比爾卡。」

「最近幾年,因為GPCR受體結構非常熱門,所以,水平如何化學獎委員會也會知道,所以肯定會給。」饒毅寫道,「不過,縱觀其歷史失誤率,也可以猜想它(化學獎委員會)還很可能犯錯誤,比如忽略生物學重要的Hargrave做的一步,或再度忽略Kimura的工作,而只給做視杆蛋白和後面GPCR的科學家、甚至只給做GPCR受體的。」

饒毅自己恐怕也沒有想到,這段話居然在半年後精準應驗。

(原載於《科技日報》 2012-10-11 02版)

相關焦點

  • 饒毅:我國這2人能獲得諾獎,卻都不是院士,這眼光太準了
    同時饒毅也是一個預言家,他曾預言到屠呦呦和張亭棟與諾貝爾獎的緣分,而這二人都恰好不是中國科學院的院士。饒毅何許人也?2007年的時候,他放棄了美國伊利諾州西北大學的終身教職,和神經科研究所副所長的職位而回到國內,來到北京大學任職。
  • 饒毅:我國這2人可以獲得諾獎,都不是院士,這眼光也太準了
    饒毅目前擔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北大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和施一公一樣,這位也是學成歸國的頂級學者,在國內外都享有極高的聲譽。他也是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會成員。饒毅的研究方向是神經生物學研究,在他的研究領域中,成果斐然,他也是《細胞》,《自然》等頂級刊物的常客。
  • 饒毅:中國這2人能獲得諾獎,都不是院士,這眼光也太準了
    一百多年前,一名叫做諾貝爾的年輕學者研製出了一批黃色炸藥,為了能夠進行研究,他的弟弟甚至死在了一次爆炸事故中,而這批黃色炸藥卻出乎意料地成為了他火藥公司成功的基石,後來的他在商業上一路順風順水,最終積累了驚人的財富。
  • 饒毅:中國這2人能獲得諾獎,都不是院士,這眼光也太準了
    一百多年前,一名叫做諾貝爾的年輕學者研製出了一批黃色炸藥,為了能夠進行研究,他的弟弟甚至死在了一次爆炸事故中,而這批黃色炸藥卻出乎意料地成為了他火藥公司成功的基石,後來的他在商業上一路順風順水,最終積累了驚人的財富。1895年,諾貝爾逝世了,他立下遺囑宣布將用自己的遺產成立諾貝爾獎,給予那些在各個領域有所建樹的人。
  • 饒毅預測,有望獲得諾獎的2個中國人,雖不是院士,但未來可期
    為了這個研究的繼續展開,他的弟弟曾死在了一次爆炸中,但沒想到的是黃色炸藥研製成功了。也因此,他得到了人生無盡的財富。 就連普京大帝也曾受到過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對於今年的疫情而言,有人猜測,是不是要給對新冠貢獻最大的鐘南山頒發一個諾貝爾生物學獎呢? 曾經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北大校務委員會副主任饒毅之前就預言過屠呦呦會獲獎。
  • 榮獲2019化學諾獎的「Goodenough」老爺子所在學校UT是什麼樣的?
    來自我同事的朋友圈截圖當年還在UT Austin讀書的時候就聽過老爺子的事跡,當時還和同學們聊天感嘆老爺子都九十多歲了怎麼還沒有拿諾獎,如今97歲的他終於憑藉著鋰電池拿到了2019化學諾獎。
  • 饒毅:我國這2人可以獲得諾貝爾獎,都不是院士
    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也欣賞著一類人,就是在自己的領域上默默奉獻,不求回報的人,因為他也和這些人一樣,為自己的領域而奉獻,他們從來都是一類人。饒毅曾經就說過,我國這2人可以獲得諾獎,都不是院士,他們分別是屠呦呦和張亭棟。
  • 感念「屠呦呦獲諾獎五周年」,痛憶饒毅競選院士失敗九年
    今天,又正是2020年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頒布的日子,亦即五年前屠呦呦得的那個獎。也上了微博熱搜。生物界頂級大牛王曉東也說:無論是從學術水平、學術道德,還是對國家的科學貢獻來講,饒毅都遠遠超出,此次進入第二輪的同學科候選人。而作為饒毅粉絲,我也必須要直白且有些不講理地說,我就是喜歡饒毅那種「學術魯迅」的人格力量。關於饒毅的士人風骨、批判精神和獨立人格,我寫過多次。
  • 化學諾獎花落鋰離子電池 3名美英日科學家獲獎
    原標題: 化學諾獎花落鋰離子電池,3名美英日科學家獲獎  北京時間10月9日17時45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John B. Goodenough, M. Stanley Whittingham and 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貢獻。
  • 饒毅、魯白爭議,創新與轉化是否都應該獲得諾獎?
    對此,《知識分子》兩位有生物醫學背景的主編(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清華大學教授魯白)意見大相逕庭。兩位都認同張鋒年輕有為、聰明勤奮,且在兩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CRISPR-Cas9基因修飾技術和光遺傳學。這兩項重要工作被公認值得獲諾獎。
  • 諾獎獲得者的國籍真的很重要
    預測將上榜的21名科學家中,包括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錢永健,他憑利用水母發出綠光的能量應用在實驗中,有望奪化學諾獎。(中新社10月5日)面對新一輪諾獎的揭曉,內心酸澀的國人早已習慣從名單中儘可能疏理一些聊以自慰的因素,所以錢永健與錢學森的特殊身份能夠迅速抓住公眾的眼球,儘管在他的個人介紹欄裡明確寫著"美國國籍"。
  • 對話化學諾獎得主萊維特:量子力學或助力製藥行業發展
    對話化學諾獎得主萊維特:量子力學或助力製藥行業發展 澎湃新聞記者 張唯 張靜 2019-10-28 21:42 來源:
  • 饒毅:我國有2人應獲得諾貝爾獎!現在都不是院士
    饒毅這個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同為海外學成歸國的頂尖人才,可以說是和施一公齊名的存在。有意思的是,面對媒體的採訪,饒毅給出的答案是「沒有發過,有過草稿」,意思就是情況屬實,但是並沒有真正去做。正是上述經歷,使得大眾對饒毅頗具好感,其實饒毅還有一件事,也可以說是很得人心。
  • 張鋒錯失諾貝爾化學獎,饒毅有感
    所以,諾獎最多頒給三人的規則顯然就是個問題。1993年諾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菲利普·夏普(Phillip Sharp)曾表示,一個比較明智的決定可能是:諾貝爾化學獎頒給杜德納和夏彭蒂耶,她們的工作是純生化,生理或醫學獎給徹奇和張鋒,他們在活體細胞中成功應用CRISPR,為醫學的應用鋪平了道路。
  • 饒毅能質疑王延軼,王延軼卻沒有質疑饒毅。原因或令人感動
    疫情期間,在全國上下抗擊疫情最緊張的時刻,饒毅質疑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王延軼的科研能力。但王延軼面對饒毅的無端指責和質疑,並沒有發文反駁,而是一直保持沉默。難道王延軼自覺理虧,擔心越描越黑。還是另有原因。
  • 饒毅、魯白爭議:張鋒錯失諾獎了嗎
    這兩項重要工作被公認值得獲諾獎。但對張鋒是否能夠獲諾獎,兩位主編意見相反。今日重發舊文,是基於「我們認為與其一邊倒,不如不避爭議」的共識。不僅在中文平臺記錄理性爭議,而且對如何評價學術工作,也提供一個例子。這種討論是針對科學和科學評價,而不是個人意氣。
  • 饒毅、魯白爭議:張鋒錯失諾獎了嗎
    這兩項重要工作被公認值得獲諾獎。但對張鋒是否能夠獲諾獎,兩位主編意見相反。今日重發舊文,是基於「我們認為與其一邊倒,不如不避爭議」的共識。不僅在中文平臺記錄理性爭議,而且對如何評價學術工作,也提供一個例子。這種討論是針對科學和科學評價,而不是個人意氣。
  • 那些饒毅「剛」過的「專家」們
    同一天,饒毅在博客上發布半年前即已準備好的一份聲明,表示「從今以後不候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他不僅對自己嚴苛,也見不得科研蒙塵。因為對中國教育、科研等問題提出尖銳批評,饒毅多次成為「新聞人物」。去年11月,饒毅實名舉報李紅良、裴鋼、耿美玉3位科學家學術造假的草稿郵件流出,引發公眾廣泛關注。
  • 饒毅回應來了,不光是看熱鬧——耿美玉教授發文怒懟饒毅全程始末
    2020/7/13上海中科院耿美玉團隊通過Cell Reach 怒懟饒毅。2020/7/14,饒毅教授迅速作出了回應。那麼耿美玉團隊為什麼怒懟饒毅呢?我們先來回顧一下。2018/07/17,中國本土研製的抗阿爾茨海默病(AD)原創新藥GV-971臨床3期成功揭盲,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
  • 杭高特級教師解讀化學諾獎 上過中學的你肯定能看懂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已經揭曉,這是科學界的一次盛宴,但對於大多數中小學生來說,諾獎離他們還是太遙遠了。一位中學生對記者說,他已經關注諾獎多年,獲得諾獎的那些科學研究,他基本上看不懂。「我身邊很多同學,大多數不再關注諾獎了,主要原因也是看不懂,還不如刷幾道數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