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饒毅「剛」過的「專家」們

2021-01-11 騰訊網

來源:灣區寫意

饒毅何許人也?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這樣描述:「饒毅是憂國憂民的科學大家,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犀利耿直的現代魯迅,我行我素的半老頑童。無論你是否喜歡他,他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啟蒙中國社會,也註定留下重要影響。」

作為世界著名的神經生物學家,2007年,饒毅宣布放棄自己在伊利諾州西北大學的終身教職(醫學院神經科教授),以及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的職位,回到北京大學擔任講席教授和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我希望通過我的行為,扭轉觀望的海外華人科學家的回國決心。」

2011年8月,中國科學院公布當年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此前呼聲頗高的饒毅落選。同一天,饒毅在博客上發布半年前即已準備好的一份聲明,表示「從今以後不候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他不僅對自己嚴苛,也見不得科研蒙塵。因為對中國教育、科研等問題提出尖銳批評,饒毅多次成為「新聞人物」。去年11月,饒毅實名舉報李紅良、裴鋼、耿美玉3位科學家學術造假的草稿郵件流出,引發公眾廣泛關注。近期,饒毅還就諾貝爾獎得主呂克·蒙塔尼耶「新冠病毒人造論」發表回應,大力駁斥其荒謬之處,稱後者「已經喪失基本標準,從事偽科學多年」。

實際上,對科學的堅守,敢於指出問題和批評他人,已經成為饒毅一以貫之的信條。

致信《自然》雜誌總編:希望你們能澄清記錄

2012年,美國《自然》雜誌在其網站上發表了一篇Ewen Callaway的報導,這篇題為《為什麼奧運會上的卓越表現引發懷疑》的文章認為,藥檢過關也不能證明中國遊泳運動員葉詩文沒有服用興奮劑。隨即該報導引發了中國輿論的反駁,其中就包括饒毅的聲音。

在給《自然》雜誌總編的信中,饒毅直接指出,Ewen Callaway的報導草率,帶有種族偏見。「1)最初的副標題暗示葉可能舞弊; 2)Callaway用了兩件事實說明葉驚人地異常,而兩件都錯了; 3)Callaway沒諮詢意見不同的專家,導致報導不平衡,低於公平報導的最低標準。」饒毅補充說,該報導「不負責任」,「沒有達到新聞報導的通常標準」。

饒毅提醒:「《自然》應該以這些偉大(且客觀)的科學家建立的傳統和聲譽為自豪。他們其中有些曾在《自然》發表過論文,才有《自然》的今天。」當已知葉詩文通過了奧運會賽前、賽中多次測試,而毫無證據指責她的時候,諸如《自然》這樣的刊物,渲染負面輿論多於正面,當然令人深感不平。

「我希望你們能澄清記錄,發表平衡Callaway報導的意見。」饒毅最後說。同年8月6日,《自然》雜誌就報導分析有誤一事在網站原文下方發表了道歉聲明。

致信NIH院長:科學家應該有脊梁

2018年8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院長Francis Collins,寫信給約一萬個接受NIH資助的機構,鼓勵它們與聯邦調查局(FBI)地區辦公室開會,討論對於智慧財產權的威脅和外國幹涉。但所謂「有國外實體發起了系統的計劃影響NIH研究人員和同行評審」的言論讓饒毅震驚,「因為這是和平時期第一次政府官員限制科學交流」。

早在2015年,Francis Collins自己領導的NIH與中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NSFC)宣布,共同資助美中生物醫學合作項目。事實上,30年來,NIH資助了在中國國內的多個研究。

「這些中國研究人員自然都有中國機構的經費。難道你要說這些研究人員代表外國影響?而且他們所有的智慧財產權屬於其單位,中國和美國的政府基金都不能擁有其智慧財產權,所以由NIH爭智慧財產權是虛偽的。」饒毅在給Francis Collins的信中直言。

饒毅正面指責:「NIH歪曲事實到了無恥的地步。」中國沒有試圖影響NIH研究人員或同行評議,而每個國家都有招募的權利。世界應該歡迎越來越多的國家投資科學、支持科學家,因為科學服務於全世界。

「任何願意出任你8月20日提出的顧問委員會之成員的科學家,都將染上道德汙點。這一委員會應該被解散。你的信應該撤回。」饒毅對相關言論表示抗議,「現在是美國科學家顯示自己脊梁的時刻。」

實名舉報:李紅良、裴鋼、耿美玉學術不端

「今年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耿美玉研究員作為通訊作者發表的文章,宣稱其發明的藥物GV971能夠通過腸道菌群治療小鼠的阿爾茨海默症。這篇文章,不造假是不可能的。」2019年11月,饒毅的一封舉報信草稿在網上傳播,引發學術界一次「大地震」。

信件本是饒毅發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李靜海。在信中,饒毅實名舉報了三位知名學者,其中一位是因研發抗阿爾茨海默症新藥GV-971而走入公眾視線的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耿美玉。

去年11月2日,國家藥監局網站發布公告,有條件批准批准甘露特鈉膠囊(代號GV-971,商品名九期一)上市註冊申請,用於輕度至中度阿爾茨海默病。但這也引得學界爭議不斷,稱該藥物幾經更改作用機制,關鍵理論支撐的論文被揭露造假。

在此次舉報信中,饒毅還點名了另外兩位學術不端的學者,分別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腦科學計劃專家組組長裴鋼、武漢大學醫學院教授李紅良。饒毅稱,李紅良多年持續學術造假,裴鋼在1999年發表的論文中,有3張圖片不真實,也存在造假嫌疑。

致信中科院院士舒紅兵:建議您夫人辭職

2020年2月,一張郵件截圖在網絡流傳。根據郵件內容,饒毅致信武漢大學副校長、中科院院士舒紅兵,並抄送武漢病毒所所長王延軼,勸告王延軼主動提出辭職,以免耽誤科學院。

信中,饒毅直言不諱表示,王延軼專業為細胞生物學,與武漢病毒所的核心不相關,「如果沒有相關的專業背景,卻要領導一群專業的人,難以服眾」。其次,王延軼的履歷並不是特別優秀,在病毒所內部都算不上突出,出任武漢病毒所所長同樣難以服眾。第三,王延軼年資太低,「在專業和水平都有問題的情況下,年資低恐怕就是雪上加霜」。

喊話英國首相:「群體免疫」就是謊言

新冠肺炎疫情仍舊在世界蔓延。今年3月,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稱不採取歐洲很多國家實施的遏制疫情的措施,而其部屬聲稱可以讓英國6600萬人口中60%感染冠狀病毒產生所謂 「群體免疫」 現象。

隨後,饒毅發布文章稱,英國「不斷出現問題」,「選了一個智商有問題的首相」,「他還會撒謊,更是令人失望」。「免疫都是個體的,哪來的群體免疫?一百人有免疫力,一個人沒有,碰到病毒照樣感染。」饒毅指出,事先無法知道誰是天然有抵抗力的人,這種情況下就是讓大家以身試法,而且無法知道天然免疫力的人能否形成阻擋效應。

雖然新冠病毒感染有無症狀者、有大量輕症患者,但輕症患者和無症感染者都已經證明能夠傳染給其他人,他們沒有形成天然屏障。「形成天然屏障是說他們不僅自己沒有症狀或輕症,而且不傳染給其他人。事實是,他們傳染了。」饒毅質疑稱,依賴第一輪感染後形成「群體免疫效應」,是放棄第一輪感染的一部分人,例如讓1%的人去世。

「一個國家,讓1%的人去世意味著什麼?這次是1%因新冠病毒去世,下次為什麼保護其他疾病的易感者?如果都不保護,人類文明的底線何在?」

批評諾獎得主:從事偽科學,已喪失基本標準

2020年4月17、18日,不少中文媒體報導,發現愛滋病毒的法國科學家、2008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獲得者呂克·蒙塔尼耶公開聲稱,新冠病毒含愛滋病毒的核酸序列,而新冠病毒傳播是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洩漏所致。此外還表示,「中國實驗室受到來自美國的重大的資金,甚至可能是技術援助」。

饒毅發表文章指出:「以蒙塔尼耶是諾獎得主的身份,不僅是病毒學專家而且是病毒學頂尖學者,聲稱新冠病毒的來源和新冠病毒含愛滋病毒的核酸序列,有很強的欺騙性。」但事實是,已經有很多科學家公開說明,新冠病毒不含愛滋病毒的序列。

針對呂克·蒙塔尼耶曾任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這一頭銜,饒毅附上了對2010年高校提議引進的這一專家的意見。「科學界對他的共識是:最近這些年,他如果不是在做偽科學的話,也可以說是已經滑到偽科學的邊緣。」饒毅認為,上海交大引進呂克·蒙塔尼耶,是不夠負責的行為。

主要參考資料:

[1] 致《自然》雜誌總編的信:有關葉詩文的新聞報導

[2] 饒毅致信美國科技官員:科學家應該有脊梁

[3] 饒毅向國自然基金委實名舉報李紅良、裴鋼和耿美玉學術造假

[4] 饒毅致信舒紅兵,勸其夫人武漢病毒所所長辭職

[5] 饒毅:英國首相的「群體免疫」謊言

[6] 對某校引進諾貝爾獎得主的意見

相關焦點

  • 施一公眼中的饒毅
    比我早三年做PI的饒毅卻很特別,經常寫一些與他實驗室研究課題無關的雜文,評論科學史上的人物和事件;這些文章引經據典、有時會很長,顯然花了很多時間;他把這些文章通過email群發給在美國的中國學者教授們閱讀,他英語能力很強,提高英語:蘋果手機AppStore 搜索 英語Ai說 。由於對饒毅有成見,他發來的雜文我一般都直接刪掉、不會花時間閱讀。所以,我對饒毅的第一印象是:有點不務正業、喜歡多管閒事。
  • 施一公眼中的饒毅:赤子情懷、童心未泯
    而我們真正一起做事、我比較深入地理解饒毅的想法並成為莫逆之交,則發生在2008年我全職回國以後。在別人面前我常常主動提起饒毅,評論他和他做過的事情,因為我總覺得他留給大家的印象過於片面或偏激,他的另外一面很少為人所知,所以也一直想寫篇關於饒毅的文章。但真正開寫,才發覺要把饒毅豐富多彩的性格、行事方式和做過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寫出來,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給饒毅先生的科學方法點讚
    科學成果的確立,尤其是能夠嚴格實驗證明的,專家評委的意見經常是不可靠的,除了他們做了相關的實驗,或是重複結果的實驗。2014年1月,日本女科學家小保方晴子在《自然》上發表論文,宣稱發現類似幹細胞的多能細胞。但其他科學家發現其實驗不具備可重複性,涉嫌造假。小保方導師笹井芳樹自殺。
  • 北大院長饒毅,棄美籍歸國,曾怒斥:幾位老院士圍著一個處長陪笑
    能夠進入到這樣優秀的高校,饒毅的智商和努力都有目共睹。當時中國高考才剛剛恢復饒毅也知道這樣一個學習的機會十分難得,因此在學校的他愈加的刻苦努力學習。在上大學的時候,饒毅逐漸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他想要成為一名學術專家,他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推動中國的學術發展,尤其是中國的醫學研究。
  • 饒毅和施一公們回國後科研產出降低了?
    在這麼多的海歸人才中,當先最為人們所知曉的人才就有饒毅和施一公等人,面對外界對於這些傑出的歸國人才在回國之後的科研產出的質疑,編者今天就把這兩位學者在回國之後的一些科研成果列舉一點,以便於各位讀者了解這些歸國的學者回國之後有無在做實際的研究。
  • 饒毅和施一公的若干個人生相似點:比如都曾經落選過院士
    說起饒毅和施一公,很多人都會不自覺地豎起大拇指,二人年輕有為,在國際學術界都很名望。他們既是生物科學領域的研究同行,也在人生經歷上有很多相似點,公眾也經常看見他們相互打CALL,還曾多次合作撰文,共同致力於國內科研生態的進步。
  • 舒紅兵、王延軼和饒毅之間的那些事你都知道嗎?
    哈嘍大家好,我是老王談教育99我們都知道現在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傳播的速度很快,我們奮鬥在一線的「白衣天使」醫生護士們都在盡職盡責地為人民服務,他們不僅僅沒有假期,而且還不怕危險困難,他們艱難而上,努力研製解藥出來。
  • 第n+1次美國籤證被拒,饒毅做錯了什麼?
    工作狂施一公2013年在科學網發文《饒毅其人其事》裡寫,自己剛認識饒的時候,對他印象欠佳,因為自己忙於科研正道,比他早三年做PI的饒毅卻是在那裡花很多時間寫雜文,還是跟自己實驗室研究課題無關的雜文,比如評論科學史上的人物和事件,「他把這些文章通過email群發給在美國的中國學者教授們閱讀。由於對饒毅有成見,他發來的雜文我一般都直接刪掉、不會花時間閱讀。」
  • 饒毅:「以後專心搞科研,永不參選院士」
    雖然大學的起點並不是很高,但這是饒毅學醫生涯的起點。五年的本科學習,讓饒毅對醫學有了基本的了解與認識,而他也認識到,自己需要更加深入的學習與提升。於是在身邊許多同學都選擇工作時,饒毅努力考入了上海第一醫學院攻讀碩士學位。步入新校園後,饒毅嚴格要求自己,從未停止自己對知識的渴望,僅用了兩年時間就順利畢業。
  • 醫大校長饒毅,曾畢業於非211醫科大學,落選院士卻敢質疑權威
    隨後便選擇了前往美國進行留學深造,先後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攻讀神經學博士學位,在學校期間,饒毅還跟隨著美國科學院的院士一起做著各項醫學科學研究,並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此後更是進入了哈佛大學,並獲得了其博士後資格,在美國的那些年中,饒毅一邊完成自己的學業,一邊在跟隨著各種醫學領域內的院士專家在做著研究,積累了豐富的專業知識以及實際操作的能力。
  • 饒毅:中國這2人能獲得諾獎,都不是院士,這眼光也太準了
    1895年,諾貝爾逝世了,他立下遺囑宣布將用自己的遺產成立諾貝爾獎,給予那些在各個領域有所建樹的人。 現如今,諾貝爾的權威性早已不言而喻,它的含金量更是有目共睹,各個國家都以國民獲得諾貝爾獎為榮。不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沒有中國籍人士獲得過諾貝爾獎。
  • 饒毅:中國這2人能獲得諾獎,都不是院士,這眼光也太準了
    1895年,諾貝爾逝世了,他立下遺囑宣布將用自己的遺產成立諾貝爾獎,給予那些在各個領域有所建樹的人。現如今,諾貝爾的權威性早已不言而喻,它的含金量更是有目共睹,各個國家都以國民獲得諾貝爾獎為榮。不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沒有中國籍人士獲得過諾貝爾獎。
  • 饒毅回應來了,不光是看熱鬧——耿美玉教授發文怒懟饒毅全程始末
    近日學術圈大牛們因抄襲盜竊,質疑造假等學術不端問題不斷隔空掐架。2020/7/13上海中科院耿美玉團隊通過Cell Reach 怒懟饒毅。2020/7/14,饒毅教授迅速作出了回應。那麼耿美玉團隊為什麼怒懟饒毅呢?我們先來回顧一下。2018/07/17,中國本土研製的抗阿爾茨海默病(AD)原創新藥GV-971臨床3期成功揭盲,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
  • 饒毅說:「在國內,目前還沒有人能像梁漱溟、馬寅初那樣有脊梁」
    此外,饒毅還在舉報信中提到,今年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耿美玉研究員作為通訊作者,發表的宣稱可治療小鼠阿爾茨海默症論文存在造假情況。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震動海內。這就是饒毅的風格,剛正猛烈敢說真話,絕不敷衍趨時。著名科學家施一公這樣評價饒毅:憂國憂民的科學大家、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犀利耿直的現代魯迅、我行我素的半老頑童。
  • 饒毅四年前對川普的評價
    當然,今天我們還有一位饒毅老師,饒毅教授,他不是準備來裸露身體的,我看他是準備來裸露靈魂,對吧。因為在美國大選之前,饒毅老師來我們《鏘鏘》過一次,引起廣泛的好評。 饒毅:廣泛的惡評。
  • 饒毅:即使上了哈佛,國人成材率也不高,能成教授的更是屈指可數
    首先,來講一下饒毅教授眼中的頂尖大學。援引饒毅教授的說法:"眾人皆知的美國頂尖綜合性大學本科有哈佛,耶魯還有普林斯頓以及斯坦福等,而那些一流的理工科院校也就是加州理工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如果是研究生層面,頂尖並非是大學本身而是它所涵蓋的某個專業"。 所以在饒毅教授眼中,這些學校並不是最適合中國人的。那麼,這其中有何究竟?
  • 饒毅成功預言化學諾獎
    巧的是,北京大學教授、生物學家饒毅半年前做出了準確的預言——今年4月15日的《北大校刊》上,饒毅發表了《一個可能的諾貝爾化學獎》,看好的就是萊夫科維茨與科比爾卡的研究。 「科比爾卡的工作屬於結構生物學,跟清華的施一公教授類似。」饒毅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今年4月來清華訪問,我們見過一面。科比爾卡有個中國妻子。他的工作,我們覺得應該可以拿到諾獎。」
  • 科學家饒毅放棄美國國籍10年,再赴美卻屢屢被拒
    這就是中國生命科學界著名學者、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兩年間的遭遇。 根據《南華早報》19日的報導,最近一次遭拒是饒毅收到位於維吉尼亞州亞歷山大市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邀請,於7月23日和24日在華盛頓參加一個科學研討會。但這次赴美籤證申請同之前一樣遭到美駐華大使館拒絕。
  • 北大教授饒毅:我為什麼反對中國學生上美國頂尖大學
    (一)、海外歸子的忠告饒毅的頭上頂著諸如北大教授、首都醫科大校長、西湖學院校董等多個頭銜,同時他也是很早就留過洋的人,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有過多年的求學經歷。在那裡他學習到了先進的思想和技術,也因如此,他在回國以後才成了"香餑餑"。
  • 被舒紅兵力壓,落選院士的饒毅,究竟有多厲害?竟遭到美國記恨!
    不過饒毅雖然身在美國,但是心卻一直牽掛著國內。2000年,當饒毅聽說國內的生命科學研究生教學比較落後,他迅速利用自己在學術界的地位與人脈,聯繫了20多位美國生物專家,創建了BIO2000課程(每位專家在國內的頂尖高校講授6節生物方面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