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些年,我國加大了對海外流失人才的召回政策,隨著這些海外留學或者留教的頂級人才的回歸,我國的科研和高等教育有了非常快速的進步,當然這些接受召喚歸來的頂級學者,也受到了我國各方面的政策性傾斜,這其中就包括科研經費的傾斜,以及一些重要職務上的傾斜,很多海外人才都在回國之後擔任要職。
隨著這些海外人才的歸國擔任要職,拿高科研經費,部分人就開始質疑,認為這些海外人才其實歸國只是為了名利,並不是真的為我國來做貢獻來了,甚至有的人直言,這些海外人才歸國之後的科研產出遠遠低於在國外時期,那麼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在這麼多的海歸人才中,當先最為人們所知曉的人才就有饒毅和施一公等人,面對外界對於這些傑出的歸國人才在回國之後的科研產出的質疑,編者今天就把這兩位學者在回國之後的一些科研成果列舉一點,以便於各位讀者了解這些歸國的學者回國之後有無在做實際的研究。
從時間上來說,饒毅是在2007年徹底回的國,就讓我們先來探究饒毅的在回國之後的科學成果,就從國際的頂級學術雜誌期刊的發表論文上來說,饒毅在回國之後的產量並沒有減少,不論是在《自然》、《細胞》還是《科學》雜誌上的發文數量,整體而言,並沒有減少,而且饒毅本人認為我國的學術不能過度重視SCI論文數據,這會對我國的學術發展造成負面的影響,也就是說他本人並不注重在這些學術期刊上的表現,他發表論文,是在有真實的發現的基礎之上才會發表論文。
如果說突破性的成果的話,我們就拿比較近的學術成果來說,饒毅還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期間,他的實驗室就曾經有過突破性的進展,在《神經元》這個頂級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在這篇論文中,饒毅帶領的實驗團隊使用了「化學連接組」這個概念,這是這是中國科研歷史上,第一次在同一篇論文中出現新概念、新途徑和強有力資源三者合一,因為化學連接組是一個新概念,化學連接組學是一個新途徑,應用於果蠅的相關工具是強有力的資源。當然這只是其中的一個突破性成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