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眼中的饒毅

2020-08-31 王晨陽市硬協


饒毅教授:「請貴委做些好事,為中國科學界洗刷恥辱。」


今天,中國學術界爆出大新聞: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實名舉報武漢大學醫學院李紅良教授、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裴鋼院士、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即近期填補世界空白的阿爾茲海默 GV971 中國首款該類藥物主要研究者、論文通訊作者)論文造假,稱「這篇文章不造假是不可能的,請貴委做些好事,為中國科學界洗刷恥辱。」加微信smz970,看更多內幕好文!


實名舉報者:

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



被舉報學術造假者:

武漢大學醫學院李紅良教授




李紅良,男,1974年9月出生,理學博士。武漢大學博士生導師、二級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


現任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武漢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所長、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長,武漢大學動物中心主任、武漢大學A3實驗室主任、中南醫院醫學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武漢大學模式動物協同創新中心主任。


被舉報學術造假者: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裴鋼院士




裴鋼,1953年出生於遼寧省瀋陽市,細胞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國產最高水平學術期刊 Cell Research 雜誌主編,曾任中科院上海生科院院長、同濟大學校長。


被舉報學術造假者:

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




耿美玉,女,1963年出生,山東青島人,藥理學專家,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學術所長、研究員、課題組長。主要從事抗阿爾茨海默病和抗腫瘤分子靶向藥物研發和生物標誌物研究,是首款抗艾茲海默症藥物G971的研發者。


如果論文可以輕易造假而不擔責任,那麼奶粉也可以造假、食用油也可以造假、種子也可以造假、飼料也可以造假,報表也可以造假、沒有什麼不可以堂而皇之造假。最終,所有人都會陷入謊言包圍的文明廢墟當中。加微信smz970,看更多內幕好文!



學術界和象牙塔,是文明社會最後的堡壘和底線。


學術造假,只是個別人的汙點;明知造假而無動於衷,甚至企圖反噬舉報造假者,卻是科學界和文明社會的集體恥辱了。


擴展閱讀:施一公眼中的饒毅


6月25日上午,首都醫科大學召開會議,北京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張強宣讀了北京市委市政府的任職決定,饒毅同志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


饒毅教授,這位和施一公同樣在中國生命科學領域「響噹噹」的科學大家,重新回到大家的視野。而與施一公教授不同的是,這位「落選中科院院士後表示永不再選」的智者,又讓我們產生很多好奇。以下內容作者為施一公教授,即是在饒毅教授宣布永不參選院士以後,鼎力支持之作。正如文中所說,無論你是否喜歡他,饒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啟蒙中國社會,也註定留下重大影響。


中式著裝的北大教授饒毅


「閒人」饒毅:1998-2001

說實在的,1998年,剛剛聽說和認識饒毅的時候對他印象欠佳。當時,我剛剛開始在普林斯頓大學做助理教授,天天在實驗室忙得焦頭爛額,除了自己動手做實驗花掉一半時間之外,還忙於指導學生的研究課題、講課、參加學術會議、寫論文和基金申請,天天覺得時間不夠用。比我早三年做PI的饒毅卻很特別,經常寫一些與他實驗室研究課題無關的雜文,評論科學史上的人物和事件;這些文章引經據典、有時會很長,顯然花了很多時間;他把這些文章通過email群發給在美國的中國學者教授們閱讀,他英語能力很強,提高英語:蘋果手機AppStore 搜索 英語Ai說 。由於對饒毅有成見,他發來的雜文我一般都直接刪掉、不會花時間閱讀。所以,我對饒毅的第一印象是:有點不務正業、喜歡多管閒事。加微信smz970,看更多內幕好文!

因為對饒毅的第一印象不佳,對他要做的事情我也不感興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事發生在2001年。有一天,饒毅發來email,希望我籤名支持一項中國的科學研究計劃,其核心是通過引進海外人才,創建十個針對生命科學不同領域的國家級研究所,同時政府通過高強度的財政投入建立一個充沛的基金,用其利息對這些生命科學研究所的運行和科研進行穩定支持。出發點雖好,但這一建議所需的費用在當時令人咋舌:僅僅維持這些研究所的運行就需要130億人民幣(16億美元)穩定基金的支持。看到這個建議信後,我頗有意見,在當時科研經費還相當緊張的情況下,一下子提出百億元的支持力度似乎異想天開、不負責任:為什麼不先建立一個研究所作為試點?投巨資建立這麼多研究所誰來負責、達不到預期效果怎麼辦?在當時的大環境下有多少海外科學家會願意全職回國工作?當時,我覺得饒毅的建議會帶來不負責任的奢侈和浪費,甚至負面影響國內的科研發展。第二天,饒毅打電話來解釋,我就很情緒化地把滿腹不滿一股腦倒出來。之後還嫌不夠解氣,專門打電話給包括王曉東在內的其他幾個朋友,想抵制這個計劃。當然,這個計劃最終並沒有完全付諸實施,其中的一個試點倒是在2004年起航:即王曉東、鄧興旺擔任共同所長、饒毅擔任副所長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IBS)。

很有意思的是,當時雖然我在電話裡冷嘲熱諷,饒毅卻頗有君子風度、一點都沒有生氣,而是一直耐心地給我解釋他的道理:中國國力已然很強、經濟飛速發展,但科技仍很落後,應該用生命科學的試點來帶動全國科技進步。當時,我根本聽不進去,覺得這小子在狡辯。

賢人饒毅:2002-2005

其實,早在1995年,饒毅剛剛在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取得tenure-track助理教授位置的時候,就開始積極參與中國科學的建設,在上海建立了一個小的實驗室。後來,他與魯白、梅林一起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協助蒲慕明,直接參與了中科院上海神經所的創建,並為此承擔了不少壓力。這些事情,我聽說過一些,覺得饒毅還算是個愛國的熱心人,多少對他有了一點好印象。

真正讓我改變對饒毅印象的有兩件事情。一是在2002年的一次朋友聚會上,我偶爾聽到了饒毅組織BIO2000課程的詳情。原來,早在2000年,饒毅為了改變中國生命科學研究生教學落後的狀況,聯合上海生科院的吳家睿,一起提議、推動、創辦了一門生命科學領域綜合性的研究生課程,取名BIO2000;該課程由饒毅邀請的二十多位海外優秀華人生物學家擔任主講教師,每位教師專程回國在北京和上海各講授6節課,分別針對上海生命科學院和清華、北大的一年級博士研究生。這門課程的開設在當時非常及時,深受學生歡迎,在近十年的時間裡成為中國生命科學領域裡也許是最知名和最受歡迎的研究生專業課程。為了組織這門課,饒毅花了很多時間和心血,實屬不易!將心比心,我佩服他!

第二件事情發生在2002-2005年這幾年間。眾所周知,一個中國人在美國的職場上奮鬥著實不易;要拿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比美國本土人難多了,而每升遷一步都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績;即便如此,最終還往往要面臨著一道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亞裔很難獲得學術界的領導地位、也很難得到學術界更高層面的榮譽(recognition)。和千千萬萬的留美中國學者一樣,饒毅在十多年前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很遺憾,儘管大家大都能意識到這一問題,但盡力打破這一尷尬局面的中國人實在是少得可憐。原因可能有四條:一是覺得自己的生活已經富足、知足常樂,不必追求其它;二是自己剛剛起步、還沒有面臨玻璃天花板的問題;三是不願意花時間做這樣一件儘管對大家都好但不知何時才能見效的事情;四是覺得呼籲美國主流社會關注這個問題可能對自己不利(留下負面印象)。饒毅是我認識的華人中為數不多的認認真真花時間、花精力為維護華裔乃至亞裔科學家的權益而付諸實際行動的科學家。

2003年,饒毅寫了一封長信給美國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ASBMB(American Society for BiochemistryandMolecular Biology),善意地提醒他們:在ASBMB長達一百多年的歷史上還很少有亞裔的領導,其主辦的學術刊物中也缺乏亞裔主編和副主編。後來,Duke大學的王小凡教授作為華裔教授的傑出代表受聘JBC(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副主編,也成為JBC歷史上第一位華人副主編。王小凡的聘任也許與饒毅的呼籲不無關係。有意思的是:小凡恰好是另一位為了華人和亞裔利益不懈努力的熱心科學家!小凡上任之後,又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盡力幫助中國學者,包括推薦一批有水平的中國科學家出任JBC編委,用實際行動改善亞裔科學家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同樣,饒毅也寫信給擁有三萬多名會員的美國神經科學會(Society for Neuroscience,SfN),指出該學會的上百個各種各樣的領導位置上,沒有一個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者教授。結果該會在當年的理事會上緊急增補了NIH的魯白進入幹部遴選委員會(負責各級委員會的提名工作),史丹福大學的駱利群進入年會程序委員會(負責下一年年會演講人的挑選工作)。

饒毅還用同樣的方法給CELL主編Vivian Siegel寫信,建議她增加亞裔科學家在Associate Editors裡的比例、特別是鼓勵她邀請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者加盟Boardof Associate Editors。果然,這一建議也得到了CELL的採納,來自耶魯大學的許田教授成為第一位來自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赴美留學生中產生的Associate Editor。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應該說,饒毅在客觀上幫助了一大批在美國的亞裔生物學家。我相信,在美國,因為饒毅所作所為而受益的亞裔科學家不在少數,可能其中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甚至一些人可能還對饒毅印象不佳。

盟友饒毅:2005及以後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與饒毅的接觸逐漸增多;了解加深,我在2005年前後意識到自己和饒毅在許許多多的原則問題上看法非常相似,包括對亞裔在美國發展的玻璃天花板的問題、對中國國內科技和教育發展的看法、對中國科研文化和學術界的看法、甚至包括一些政治觀點。不知不覺之間,即便在全職回國前,我們已經開始聯合做事。其中一個例子是2005年底在科羅拉多州Boulder舉行的華人生物學家協會(Chinese Biological Investigators Society)的年會上,饒毅和我作為辯論的同一方,針對是否存在亞裔玻璃天花板的問題以及如何應對這一問題與另一方展開激烈討論。我倆的共同觀點是:這一現象普遍存在,我們要對美國學術界和全社會大聲疾呼、讓大家關注和解決這一問題,而且要利用所有的機會影響身邊的科學家幫助我們一起改進亞裔的處境。當時,在華人生物學家協會的會員中,有相當一部分人不承認這種現象的存在或不願意採取任何行動。

從2005年開始,我也加入到以饒毅為代表的一批同仁的努力中來。每一次我外出講學或開會,都會向美國同事和朋友們講述亞裔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每次在普林斯頓大學接待有影響力的科學家,我更是抓住機會陳述其是。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2006年我負責接待來訪的哈佛醫學院教授、當代著名的分子生物學家Tom Maniatis,他英語能力很強,提高英語: 蘋果手機AppStore 搜索 英語Ai說 ,我決定爭取他的支持。在我的辦公室裡,我準備用30分鐘與他討論這一問題;剛剛對他講述了5分鐘,他就打斷我的陳述並贊成道:「一公,你不需要說服我,亞裔的玻璃天花板太明顯了!在七十年代末的哈佛大學已經有很多很多亞裔學生,可能百分之二十、三十,但是三十年之後的今天,每當我去參加系主任會議或高級領導的會議時,幾乎找不到亞裔的影子!他們(指以前哈佛的亞裔學生)都去哪兒啦?!」隨後的時間裡Tom給我出了一些主意,關於如何應對亞裔玻璃天花板的事情;同時,他也非常贊成我們讓美國同行意識到該問題嚴重性的做法,認為這是解決問題的必經之路。

在以饒毅為代表的一些同道的努力下,美國的一些學術團體、一大批教授專家開始意識到亞裔所面臨的尷尬處境:一方面學術成績出色、經濟狀況良好,另一方面在職場面臨難以升遷的困境。而對於這個問題的普遍認識,讓很多在美工作的華裔學者受益。2011年6月,在謝曉亮主持的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BIOPIC)的學術委員會會議上,我又遇見了Tom Maniatis教授,他告訴我,美國科學院已經意識到亞裔沒有得到合理代表的問題,並已經由一些資深科學家成立了一個專門提名委員會(Special Nominating Committee),推動美國的亞裔優秀學者入選美國科學院。2012年,一批亞裔學者通過這個委員會順利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其中也包括幾位傑出的華裔科學家。


饒毅在2007年9月正式辭去西北大學的終身講席教授職位、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我在清華的實驗室於2007年4月開始正式運行,次年辭去普林斯頓的終身教職、負責清華大學生命學科的規劃和人才引進。我們在2007-2010年的三年中聯繫密切,幾乎每周都有不止一次的交流,甚至一天之內溝通幾次。我們在原則性的問題和觀點上幾乎沒有任何分歧,在操作層面上密切配合、盡力加強清華與北大之間的合作和發展,成為理念和事業上的盟友。


兄長饒毅


2007-2010年,這期間也是我們兩人回國後感覺最艱難的三年,在工作、生活中時時有不順心的事情發生,我們也會彼此鼓勵和安慰,有時會再找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坐坐、樂觀地展望未來。饒毅和夫人吳瑛育有一女一子,2007年剛回國時,老大Elizabeth已上高中、跟著吳瑛留在芝加哥;老二David九歲半、上四年級,於是跟著饒毅回到北京、在北大附小讀書。但對於九歲多的孩子而言,適應北京的環境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儘管2007年暑假饒毅請家教給David補習了三個月的語文,開學以後還是面臨很多問題,壓力一直很大,饒毅也很為此操心。大約在當年的感恩節前,饒毅給我發了一個釋懷的簡訊,「語文64分,及格了!」。學習還算簡單問題,適應環境對孩子更難些。David回國兩年多之後,學校命題作文「假如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David毫不猶豫地寫道,「那我就立即飛回芝加哥……」這種情形對鍾愛兒子、希望兒子有中國人歸屬感的饒毅應該是非常苦惱的。聽到這些令人揪心的事情,我也只能稍稍安慰一下饒毅。好在回國三年半之後,David真正開始喜歡北京、有了中國是家的感覺。

我從小有點清高的毛病,很少會長期佩服一個人。但經過十多年的接觸和了解,我從心裡敬佩饒毅。首先是他的學問。儘管饒毅花了很多時間去管那些和他「似乎不太相關」的事情,但他是我認識的在科研上最富有創新性的科學家之一,他的思維總是比普通科學家多想兩個跨度、聚焦在一些重大的懸而未決的科學問題上。他讀很多原始文獻,即便是出行也總是帶上一本《自然》、《科學》或《自然-神經科學》閱讀。其次是饒毅的為人,我不敢說我完全理解饒毅,但十多年來我看到的是一個正直、智慧、敢言、有思想、有遠見、心口一致、忠於中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的科學家。


饒毅說話或做事從來不會故意討人喜歡,但他有自己信奉的原則,並嚴格按照這些原則來做事,即使這意味著他的所作所為會引起別人的誤解。回國六年來,我對逢場作戲、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人早已見多不怪了,也逐漸理解為何有人在不同的場合會適當改變說話的角度,「曲線救國」也不失為一種策略。但饒毅似乎不會改變語氣和講話方式,對所有人的態度總是不卑不亢。我相信,饒毅講給博士生聽的觀點會原原本本地告訴同事、媒體、和領導。這麼多年來,我從來沒有見過饒毅在領導面前奉承拍馬、也從未見過他對學生聲色俱厲。饒毅總是用相對平穩的語調說出他信奉的、不是人云亦云的觀點。


結束語

王曉東對饒毅有一個我認為非常精準的評價:predictable!(可以預測!)的確,饒毅始終如一的品行、觀念、和待人處事的方式讓熟悉他的人很容易預測和理解他做的每一件事情。說心裡話,過去三、四年,我幾乎沒有對任何一件饒毅做的事情感到過意外。

回國六年來,我和饒毅在原則問題上從來沒有分歧,包括共同執筆在2010年9月為《科學》周刊撰寫批評中國科研文化的評論文章(Editorial),但我們在具體處理問題的方式上常有不同,也反映出我們性格上的區別。所以我們決定各自發揮所長、運用自己擅長和能夠接受的方式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發揮作用、促進科教發展。每每遇到我們共同關心的具體事情、遇到實際操作時,我們總是很在乎對方的觀點,共同商議、達成共識,統一行動,比如共同建議並創立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以及中心內部的運行。加微信smz970,看更多內幕好文!

我相信我完全理解饒毅回國的赤子情懷,也理解饒毅的行事風格。我常常慶幸自己在一街之隔的北大有饒毅這樣一位好朋友。今年上半年,一位中學同學把我高中畢業時援引巴金、寫給他的臨別贈言重新轉給我:「友情在我過去的生活裡就像一盞明燈,照徹了我的靈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點點光彩。」我想,我當時對友情的理解也許僅限於中學軼事、同學意氣。現在,則是對價值觀和使命感的認同。在中國,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為了共同的理想而努力;這種感覺,很好!

饒毅,憂國憂民的科學大家,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犀利耿直的現代魯迅,我行我素的半老頑童。無論你是否喜歡他,饒毅在用自己的方式啟蒙中國社會、也註定留下重要影響。

(本文來源science後花園,iPlants)

相關焦點

  • 施一公眼中的饒毅:赤子情懷、童心未泯
    2007年饒毅決定回國,受聘出任北京大學講席教授、生命科學學院院長。2019年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今天,腫瘤分享一篇施一公教授的文章——《饒毅其人其事》。本文由施一公教授於2013年發表於科學網。這篇博客從起意動筆到完成歷時一年多,也不過是擇其一二,講講我眼中的饒毅。「閒人」饒毅:1998-2001 說實在的,1998年,剛剛聽說和認識饒毅的時候對他印象欠佳。
  • 施一公與饒毅:不同的處事風格,不同的結局
    施一公,西湖大學校長;饒毅,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兩位同為科學教育領域的著名人物,按理說不論是成就還是身份都能相當。但是施一公有一個"中科院院士"的榮譽稱號,而饒毅卻沒有。憑藉兩人的學術地位與成果,完全都應該具備被授予院士稱號的資格,為什麼會有這樣不同的情況呢?
  • 科學巨星施一公和饒毅,他們哪個更厲害?
    凡是經常瀏覽科學新聞的人,一定會記得兩個如雷貫耳的科學家的名字,一個是施一公,一個是饒毅。對於莘莘學子來說,二者都是心目中的偶像、「男神」,太陽一樣光芒四射的前輩。我曾經在百度做過志願者,認識很多人文、科學類的吧主,其中有一位化學吧的女性吧主就對我說,施一公是她的「夢中情人」。而饒毅的魅力也未遑多讓,同樣是很多學子心目中高山仰止的榜樣。
  • 科學巨星施一公和饒毅,他們哪個更厲害?
    凡是經常瀏覽科學新聞的人,一定會記得兩個如雷貫耳的科學家的名字,一個是施一公,一個是饒毅。對於莘莘學子來說,二者都是心目中的偶像、「男神」,太陽一樣光芒四射的前輩。我曾經在百度做過志願者,認識很多人文、科學類的吧主,其中有一位化學吧的女性吧主就對我說,施一公是她的「夢中情人」。而饒毅的魅力也未遑多讓,同樣是很多學子心目中高山仰止的榜樣。
  • 施一公:手撕官僚,舉報大咖的饒毅是一個怎樣的人
    饒毅在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後,表示再也不參選,這一消息一出引起了我們的好奇,而施一公也對饒毅宣布這個結果後表現出了自己的看法,也許科學家與科學家之間也是惺惺相惜的。1、二人相識當施一公和饒毅剛剛認識時,他對這個人的印象卻不是那麼的好。
  • 施一公與饒毅:一位院士校長,一位校長,不一樣的人生
    施一公與饒毅:不同的處事風格,不同的結局說起施一公與饒毅兩位生物科學研究領域的大咖,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詳。饒毅,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理學部主任、生物學講席教授,北大麥戈文研究所創始所長,北京腦科學中心創始主任。說起施一公與饒毅的性格,大家可能有所印象,就像有人說饒毅的性格就是屬炸藥的,一點就著,而且就像「老頑童」一樣喜歡管不平之事。
  • 清華施一公對饒毅的第一印象:喜歡多管閒事,敢於批判一些院士
    其實初次見饒毅的時候,施一公對他是有成見的,因為饒毅經常寫一些與自己實驗室研究課題無關的雜文,評論科學史上的人物和事件,甚至會點名批判一些沽名釣譽的院士。所以當時的施一公對饒毅的第一印象是:有點不務正業,喜歡多管閒事,敢於直接批判一些學者。
  • 饒毅、施一公、舒紅兵曾一起候選院士,如今兩個校長,一個副校長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9年前2011年年初的時候,饒毅、施一公、舒紅兵曾一起候選過院士,不過到年底的時候只有舒紅兵當選了中國科學院院士,而饒毅和施一公都紛紛落選了。落選之後的饒毅表示以後不再候選院士。饒毅、施一公、舒紅兵之間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繫。
  • 饒毅和施一公辭去國外終身教職,22年如一日,加強清華北大合作
    饒毅和施一公從認識到現在,已經有22年的時間。兩人在歸國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之前,已經是美國西北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重點培養的學者,擁有了優厚的待遇。但是饒毅教授和施一公教授都是帶有濃重故土情懷的科學家,並不想安於現狀。
  • 歸國任教的舒紅兵、饒毅、施一公、高福,如今有差距,兩人被質疑
    離開北京大學的饒毅教授,曾在美國西北大學擔任教授,擁有獨立的實驗室,無論是科研條件還是教學待遇都十分優厚。饒毅在當時並沒有過多留戀,一心想要回國任教,於是來到北京大學,直接擔任生命科學院的院長。饒毅歸國任教之時,施一公和高福差不多在相近的時間回國。
  • 饒毅:今後永遠不再參與院士評選;施一公:請大家繼續叫我教授
    施一公,西湖大學校長;饒毅,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兩位同為科學教育領域的著名人物,按理說不論是成就還是身份都能相當。但是施一公有一個"中科院院士"的榮譽稱號,而饒毅卻沒有。憑藉兩人的學術地位與成果,完全都應該具備被授予院士稱號的資格,為什麼會有這樣不同的情況呢?
  • 饒毅和施一公的若干個人生相似點:比如都曾經落選過院士
    說起饒毅和施一公,很多人都會不自覺地豎起大拇指,二人年輕有為,在國際學術界都很名望。他們既是生物科學領域的研究同行,也在人生經歷上有很多相似點,公眾也經常看見他們相互打CALL,還曾多次合作撰文,共同致力於國內科研生態的進步。
  • 施一公培養清華精英顏寧和白蕊,如今58歲的饒毅培養了多少精英?
    例如先後回國任教的饒毅教授和施一公教授,分別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和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而且是學術道路和教育事業上的摯友,但是在人才培養上的具體成效存在一定的差別。眾所周知,施一公培養的精英學生眾多,影響力比較大的學生包括清華大學兼職教授顏寧,至今保持單身的顏寧成為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講席教授,而她的老師施一公也曾是該校的教授,但是在後續的教育事業和科研發展道路上,施一公主動放棄了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講席教授待遇,選擇全職回到清華大學任教。
  • 施一公培養清華精英顏寧與白蕊,如今58歲的饒毅培養了多少精英
    例如先後回國任教的饒毅教授和施一公教授,分別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和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而且是學術道路和教育事業上的摯友,但是在人才培養上的具體成效存在一定的差別。眾所周知,施一公培養的精英學生眾多,影響力比較大的學生包括清華大學兼職教授顏寧,至今保持單身的顏寧成為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講席教授,而她的老師施一公也曾是該校的教授,但是在後續的教育事業和科研發展道路上,施一公主動放棄了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講席教授待遇,選擇全職回到清華大學任教。而施一公的另外一位知名學生則是白蕊,一個年輕有為的女科學家。
  • 曾和施一公,饒毅公開批評NIH
    李曉江夫婦是饒毅的校友2019年5月23日,世界著名的華人生物學家美國埃默裡大學終身教授李曉江被正式開除,在5月17日,還在中國做訪問的李曉江的美國實驗室被突然強制關停,實驗室相關的文件和實驗數據資料全部被轉移。
  • 舒紅兵妻子北大畢業,施一公妻子高考狀元,饒毅妻子呢?
    而且也正是由於疫情的出現,很多學術界的大佬紛紛走紅網絡,其中就有舒紅兵副校長、高福院士、饒毅校長、施一公院士。那麼,這幾位科學家都這麼厲害了,其妻子肯定也差不到哪去,舒紅兵院士的妻子王延軼是北大高材生,施一公院士的妻子趙仁濱是高考狀元,那麼饒毅校長的妻子呢?
  • 饒毅和施一公們回國後科研產出降低了?
    在這麼多的海歸人才中,當先最為人們所知曉的人才就有饒毅和施一公等人,面對外界對於這些傑出的歸國人才在回國之後的科研產出的質疑,編者今天就把這兩位學者在回國之後的一些科研成果列舉一點,以便於各位讀者了解這些歸國的學者回國之後有無在做實際的研究。
  • 他是「雙料」院士,科研水平不輸施一公、饒毅,卻時常遭受質疑!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教授的一些言論引起了社會的熱議,其中有一封信以他的名義發出,質疑武漢王延軼所長的資歷,對此網友議論紛紛,有人支持他,認為他性情直爽,敢吐真言,提出要保護饒毅,認為他是中國頂級科學家的最後風骨;也有人認為他有點不務正業、喜歡多管閒事。
  • 第n+1次美國籤證被拒,饒毅做錯了什麼?
    「這其實可以代表很大一部分知識分子的真實想法,從本質上講,他們認為ming*zhu應該是知識分子的ming*zhu……」結論:施一公恐成最大贏家饒毅和施一公關係頗好,當年都是在各方矚目下高調回國,施一公做結構,饒毅做神經,都是生命科學,大家老把他倆放一起說,不過饒毅較為耿直高調,施一公則克制沉默,所以對比還是挺好玩的。
  • 「愛國校長」饒毅:和施一公創西湖大學,放棄美國夢、贏得中國夢
    這個讓學校感到榮耀的人,就是現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的饒毅。饒毅是我國乃至世界著名分子神經生物學家,也算是後起之秀,本科畢業後考入上海第一醫學院攻讀研究生,隨後又前往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進修神經科學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