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之中的一些優秀教授,所講授的課程長期獲得學生喜愛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是因為教授的名氣和各種頭銜嗎?還是因為教授的學術成就嗎?這些都難以成為學生心目中的統一答案。
一個教授的課程之所以受到學生的普遍喜愛,還是在於教授的思想內容和講課方式。
就像獲得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高度評價的兄長「饒毅」教授一樣,他沒有當選為院士,沒有那麼多頭銜,但是他能夠挺直腰杆做學問,始終堅守自己的科研理想和教育理想,保持學者的率真風範,敢於直接批判科研文化的不當之處,所以學生多比較追捧饒毅教授這樣的老師。
饒毅和施一公教授一樣,在國內的生命科學專業領域,都是聲名遠揚的學者。
清華大學的施一公在多次接觸過饒毅之後,這樣評價他:饒毅是我認識的華人當中,為數不多的能夠認認真真花時間、花精力為維護華裔乃至亞裔科學家的權益,而付諸實際行動的科學家。他一心想提高華人在世界科研領域的影響力。
其實初次見饒毅的時候,施一公對他是有成見的,因為饒毅經常寫一些與自己實驗室研究課題無關的雜文,評論科學史上的人物和事件,甚至會點名批判一些沽名釣譽的院士。
所以當時的施一公對饒毅的第一印象是:有點不務正業,喜歡多管閒事,敢於直接批判一些學者。
有意思的是,聽到施一公的冷嘲熱諷,當時的饒毅卻頗有君子風度,一點都沒有生氣,而是一直耐心地給施一公解釋自己的道理。
饒毅在解釋中強調:中國現在的國力已然很強,經濟正在快速發展,但科技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任然有落後的地方,所以應該用生命科學的試點來帶動全國科技的進步。
初次認識饒毅的施一公教授,根本聽不進去饒毅的解釋,覺得這個小子是在狡辯。
隨著接觸時間增多,施一公慢慢發現,自己和饒毅在許多原則問題上的看法非常相似,包括對中國國內科技和教育發展的看法,已經對中國科研文化和學術界的看法。
因此,施一公在全職回到清華大學任教之前,已經開始聯合饒毅一起做事。
饒毅和施一公分別來到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任教之後,向國際權威刊物《Nature》上聯名發表了一篇文章《中國的科研文化》,直接批判當時的科研基金分配機制,影響科技的創新發展,同時也點名批判一些學者與行政人員藉助關係,獲得科研經費和重要科研項目,這是在侵蝕中國的科研文化。
施一公和饒毅聯合發表的這篇文章,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一定反響,當然也得罪了許多學者,甚至有人議論他們是因為剛回國任教,不受重視,想藉此機會提高影響力。
不管怎麼說,施一公和饒毅都因為此事而遭受了一定的排擠,所以在2011年的中科院院士增選活動中,饒毅、施一公與高福都被淘汰,而回國時間更長的武漢大學舒紅兵成為了院士。
經過院士的落選之後,饒毅在一次講座中表示:從此不會參加院士的候選。但是沒有當選為院士的饒毅,始終都在挺直腰杆做學問,抱定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和科研理想。
施一公在評價饒毅的時候說過:「饒毅說話或做事從來不會故意討人喜歡,但他有自己信奉的原則,並嚴格按照這些原則來做事,即使這意味著他的所作所為會引起別人的誤解。」
根據施一公對饒毅講述,兩人已經一起共事十多年了,但是施一公從來沒有見過饒毅在領導面前奉承拍馬,施一公也從來沒有見過饒毅對學生聲色俱厲。
在認識饒毅的學生和老師嚴重,饒毅教授總是用相對平穩的語調說出他堅持信奉的內容,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觀點。
饒毅比施一公大5歲,但是在施一公的眼裡,饒毅的性格頑皮而又天真,喜歡做一些善意的惡作劇,頗有點老頑童的感覺。
施一公綜合自己對饒毅的全面印象和看法,最終對饒毅的評價是:饒毅,憂國憂民的科學大家,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犀利耿直的現代魯迅,我行我素的半老頑童。無論你是否喜歡他,饒毅在用自己的方式啟蒙中國社會、也註定留下重要影響。
真正的學者風範經得起時代的檢驗,堅持真正學者風範的饒毅應帶被時代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