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欄目原創文章編輯:林瑜伽老師
教書育人和創新科研成果,是一些精英知識分子的畢生追求。但是隨著教育環境和科研文化的改變,精英知識分子當中的一部分「精緻利己主義者」開始通過學術途徑,為自己謀取名和利。雖然這些精英學子,也曾懷揣教育的夢想和科研的熱忱,放棄國外的優厚待遇,選擇回國任教,但是終究沒有守住最初的信念。
正如同時參加過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活動的饒毅校長、施一公校長、高福院士以及舒紅兵院士,作為當時回國任教的4個典型精英博士,帶著各自的成就,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等科研院所,擔任教育和科研領域的重要教職,如今的成就和經歷存在褒貶不一的評價。
回國任教時間比較早的舒紅兵院士,比饒毅教授早了7年來到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饒毅教授不同的是,舒紅兵來到北京大學擔任長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之時,依然擔任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副教授。在適應國內科研環境和教育環境方面,舒紅兵似乎更加懂得迎合。
在北京大學擔任特聘教授的時候,舒紅兵遇到了小14歲的北大本科生王延軼,並為王延軼成為後來的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提供了一定基礎。現在的舒紅兵已經是武漢大學的副校長,同時也是中國科學院的院士。而在參加院士增選的過程中,當時作為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的舒紅兵,直接競爭過北大的饒毅、清華的施一公、中科院的高福,在2011年當選為院士。
自從2011年的院士增選活動之後,四位回國任教的教授出現了人生的轉折,開始走向不同的發展之路。對國內科研環境和教育環境保持批判態度的饒毅教授,在學術講座上表示:不會參與今後的院士的候選活動。與此同時,饒毅教授擔心北大院長的職務影響科研和教育,於是也辭去了院長的職務,並保留了率真的學者風格。
看到學術界和教育界出現侵蝕科研和教育文化的人和事,饒毅教授就可能站出來,針砭時弊,以自己堅持的原則和理念捍衛科研和教育文化的純粹本色。正因為如此,饒毅教授的故交老友施一公教授,才會評價饒毅為「科研學術界的魯迅」。
如今的饒毅和施一公分別成為首都醫科大學和西湖大學的校長,而當上校長的饒毅依然保持耿直的品格,敢於直接對一些影響科研和教育前進方向的人與事進行直接批評。比如在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王延軼陷入「雙黃連」的爭論之時,有消息稱饒毅直接寫信給舒紅兵,建議其勸夫人王延軼辭去目前的職務,並且列舉了充分的客觀說明,有理有據,獲得網友稱讚。
相比於前面三位學者,高福院士雖然也在中科院任教,但是自身加上了更加濃重的行政風格。如今的高福是中國疾控中心的主任,在疫情防控期間,因為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了關於武漢疫情早期研究的SCI論文,瞬間陷入爭議的漩渦。
同時,高福院士的500多篇SCI論文也成為人們廣泛議論的內容之一。面對諸多爭議,高福院士選擇沉默,並在後來表示「沒有時間在網絡上爭論,正忙於疫情防控的一線工作,希望人們能夠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為疫情防控貢獻力量」。儘管如此,諸多網友依然在爭論高福院士在疫情防控前後的行為和言語。
從四位教授的發展成就來看,各自都已經是專業領域的頂尖學者,雖然獲得了褒貶不一的評價,但是目前都站在各自的崗位上繼續發光發熱。無論四位教授的未來發展如何,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都應當明白:不過於留戀職務上的名和利,踏實做好人生學問,才是長遠發展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