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雙料」院士,科研水平不輸施一公、饒毅,卻時常遭受質疑!

2021-01-11 騰訊網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教授的一些言論引起了社會的熱議,其中有一封信以他的名義發出,質疑武漢王延軼所長的資歷,對此網友議論紛紛,有人支持他,認為他性情直爽,敢吐真言,提出要保護饒毅,認為他是中國頂級科學家的最後風骨;也有人認為他有點不務正業、喜歡多管閒事。

科技人物

提起饒毅教授,很多人會不自覺地聯想起施一公和舒紅兵院士,以及高福院士,這幾位都是業內頂級科學家,很多人都認為,他們幾個是目前國內最頂級的生命科學領域專家,對此個人並不認同,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位更加傳奇的華人生命科學專家,他就是王曉東。

王曉東出生於1963年,相比饒毅(1962)、高福(1961)更加年輕,而施一公和舒紅兵院士均為1967年出生,相對而言王曉東成名更早,早在2004年他就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他是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位獲此殊榮的科學家,之後他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成為了一名雙料院士。對比而言,他當選院士的年齡要小於其餘幾位。但由於他加入了外籍,因而備受質疑,但這只是他的個人選擇,我們無權評價,此外他還榮登2019「年度影響力人物」榜單,獲「年度科技人物」稱號。

成長曆程

王曉東出生在新鄉市的農民家庭,幼年時期家庭遭遇變故,從小他跟著姥姥姥爺一起生活。初中畢業後,王曉東以高分考入河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因為喜歡生物,王曉東高考報考了北師大生物系,大學畢業後,他放棄了在本校讀研(讀過一年後),他赴美攻讀醫學研究生。

在美國他師從諾獎得主約瑟夫·戈爾茨坦和麥可·布朗,1991年獲得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生物化學博士學位,2002年擔任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曉東從事的是細胞凋亡規律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對研究治療癌症方法有重要幫助。2004年成為華人第一位美國院士,NIBS的首任所長,這些光環和頭銜,簡直是華人的驕傲。王曉東不僅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留美人員中迄今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第一人,同時,他在當選時以41歲的「低齡」,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歷史上最年輕的院士。

回國發展

2003年,王曉東和耶魯大學鄧興旺教授一同被聘為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成為研究所的創始人,2010年,他辭去美國的所有職位,回國工作,供職於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2011年,他發起創辦百濟神州,研發全球領先的抗癌新藥,該公司成為了中國首家完成美股+港股兩地上市的生物科技企業。

對比饒毅、施一公等人,王曉東走了一條截然不同的路,儘管在科研的道路上充滿激情,但是科研之外的王曉東卻一片雲淡風輕。他不看電視,沒有微博,早上跑步幾千米,晚上飽覽群書。他不與同行圈子打得火熱,每年最多只參加兩場國際學術會議,也很少接受媒體的採訪。

對於他的行為,一些人或許不理解、不認同,但是他總是不去做過多爭論,只低調地堅守著,繼續他的科學,繼續他的艱苦創業。

相關焦點

  • 饒毅:「以後專心搞科研,永不參選院士」
    為了祖國科研的發展,饒毅放棄了在美國體面高薪的工作,毅然選擇回國。在投身科研的過程中,他為人耿直犀利,看不得半點弄虛作假。然而,作為一位海外歸來的優秀科學家,擁有累累成就的他為何在落選院士後,表示自己將永遠不參選院士呢?
  • 歸國任教的舒紅兵、饒毅、施一公、高福,如今有差距,兩人被質疑
    離開北京大學的饒毅教授,曾在美國西北大學擔任教授,擁有獨立的實驗室,無論是科研條件還是教學待遇都十分優厚。饒毅在當時並沒有過多留戀,一心想要回國任教,於是來到北京大學,直接擔任生命科學院的院長。饒毅歸國任教之時,施一公和高福差不多在相近的時間回國。
  • 清華施一公對饒毅的第一印象:喜歡多管閒事,敢於批判一些院士
    就像獲得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高度評價的兄長「饒毅」教授一樣,他沒有當選為院士,沒有那麼多頭銜,但是他能夠挺直腰杆做學問,始終堅守自己的科研理想和教育理想,保持學者的率真風範,敢於直接批判科研文化的不當之處,所以學生多比較追捧饒毅教授這樣的老師。饒毅和施一公教授一樣,在國內的生命科學專業領域,都是聲名遠揚的學者。
  • 施一公與饒毅:一位院士校長,一位校長,不一樣的人生
    施一公與饒毅:不同的處事風格,不同的結局說起施一公與饒毅兩位生物科學研究領域的大咖,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詳。施一公,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西湖大學校長,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院長。他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學會外籍會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
  • 饒毅:今後永遠不再參與院士評選;施一公:請大家繼續叫我教授
    落選的背後其實,施一公與饒毅雙雙從美國回來後,就參與了2011年的中科院院士競聘。當時與他們兩人一同參與的還有如今的武漢大學副校長舒紅兵。相比於當時的施饒二人,舒紅兵當時屬實不被看好,並不是說舒紅兵的水平不夠,而是施饒兩人實在是太耀眼,幾乎所有人都覺得院士名額必會從施饒兩人之中誕生。但是結果卻令人驚詫:舒紅兵勝選,施一公與饒毅都沒能評上。
  • 施一公與饒毅:不同的處事風格,不同的結局
    相比於當時的施饒二人,舒紅兵當時屬實不被看好,並不是說舒紅兵的水平不夠,而是施饒兩人實在是太耀眼,幾乎所有人都覺得院士名額必會從施饒兩人之中誕生。但是結果卻令人驚詫:舒紅兵勝選,施一公與饒毅都沒能評上。
  • 那年院士評選,饒毅落選他當選
    2011年8月,饒毅在博客貼出簡短聲明:「在2011年8月17日後,將不再成為候選人」。饒毅稱此舉「也許這樣做了,對改變風氣有一定促進作用。」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饒毅第一輪落選。這個消息在學術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 饒毅妻子本科就讀211,博士畢業於史丹福大學,如今成就不輸丈夫
    ,比如這段時間備受關注和很多人質疑的CDC主任高福院士和因妻子王延軼處在了風口浪尖之上的武大副校長舒紅兵院士抑或是在我國率先提出以斯坦福等世界名校為藍本而放棄清華副校長一職創辦了西湖大學的施一公院士等等。
  • 科學巨星施一公和饒毅,他們哪個更厲害?
    他回到了母校清華大學,很被重視,很快就成為了我國科研領域的一面旗幟。網絡上有人說施一公的成就沒有得諾貝爾獎很是可惜,不過也有業界人士認為他的研究價值不具備開創性,不符合諾貝爾獎的評選標準。不管怎麼說,施一公團隊發表的論文經常上《自然》《科學》這類期刊,這在中國科學家群體裡面是非常罕見的。饒毅是和是施一公差不多時期從海外回國的科學家。
  • 科學巨星施一公和饒毅,他們哪個更厲害?
    施一公,著名的愛國科學家。他在回國之前,就已經是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授。據我的一位在普林斯頓任研究院的朋友說,施一公的學術水平在普林斯頓屬於中流。不要小看中流,這樣的人物回國幾乎可以橫掃中科院。網絡上有人說施一公的成就沒有得諾貝爾獎很是可惜,不過也有業界人士認為他的研究價值不具備開創性,不符合諾貝爾獎的評選標準。不管怎麼說,施一公團隊發表的論文經常上《自然》《科學》這類期刊,這在中國科學家群體裡面是非常罕見的。饒毅是和是施一公差不多時期從海外回國的科學家。他也是在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獲得終身教授的席位,然後辭掉工作回歸祖國。他回國的時間,比施一公還要早上一年。
  • 施一公眼中的饒毅
    饒毅教授,這位和施一公同樣在中國生命科學領域「響噹噹」的科學大家,重新回到大家的視野。而與施一公教授不同的是,這位「落選中科院院士後表示永不再選」的智者,又讓我們產生很多好奇。以下內容作者為施一公教授,即是在饒毅教授宣布永不參選院士以後,鼎力支持之作。
  • 饒毅、施一公、舒紅兵曾一起候選院士,如今兩個校長,一個副校長
    而且我們的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等白衣天使醫護人員們都在一線奮鬥,他們盡職盡責、赫赫業業地做事,這些人都值得我們一輩子去尊敬。相信很多人都知道9年前2011年年初的時候,饒毅、施一公、舒紅兵曾一起候選過院士,不過到年底的時候只有舒紅兵當選了中國科學院院士,而饒毅和施一公都紛紛落選了。落選之後的饒毅表示以後不再候選院士。
  • 饒毅和施一公們回國後科研產出降低了?
    隨著這些海外人才的歸國擔任要職,拿高科研經費,部分人就開始質疑,認為這些海外人才其實歸國只是為了名利,並不是真的為我國來做貢獻來了,甚至有的人直言,這些海外人才歸國之後的科研產出遠遠低於在國外時期,那麼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
  • 饒毅能質疑王延軼,王延軼卻沒有質疑饒毅。原因或令人感動
    疫情期間,在全國上下抗擊疫情最緊張的時刻,饒毅質疑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王延軼的科研能力。但王延軼面對饒毅的無端指責和質疑,並沒有發文反駁,而是一直保持沉默。難道王延軼自覺理虧,擔心越描越黑。還是另有原因。
  • 清華施一公當選美國雙院院士 曾落選中科院院士
    水平沒問題,國籍被認為是落選的首要原因對於饒毅和施一公的學術水準,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的院士都作出了正面評價,認為符合院士的標準。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副主任朱作言院士稱:「我首先肯定,他們兩個都是非常好的科學家,就我個人而言,他們的科學水平是毫無疑問的。」
  • 施一公:手撕官僚,舉報大咖的饒毅是一個怎樣的人
    饒毅在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後,表示再也不參選,這一消息一出引起了我們的好奇,而施一公也對饒毅宣布這個結果後表現出了自己的看法,也許科學家與科學家之間也是惺惺相惜的。1、二人相識當施一公和饒毅剛剛認識時,他對這個人的印象卻不是那麼的好。
  • 饒毅施一公因妻子而驕傲,舒紅兵卻因妻子遭到質疑,原因不言自明
    而饒毅雖不是院士,但是在學界卻名氣很大,這位年齡比施一公和舒紅兵還要年長的首醫大校長,常常會在一些場合以語出驚人的方式讓其成為了學術界的另類,饒毅甚至多次把矛頭直指一些高校學者,甚至還曾以實名舉報的方式在去年的時候先後揭露多位醫學界大咖的抄襲現象,這樣的勇氣讓人驚嘆。
  • 饒毅和施一公的若干個人生相似點:比如都曾經落選過院士
    說起饒毅和施一公,很多人都會不自覺地豎起大拇指,二人年輕有為,在國際學術界都很名望。他們既是生物科學領域的研究同行,也在人生經歷上有很多相似點,公眾也經常看見他們相互打CALL,還曾多次合作撰文,共同致力於國內科研生態的進步。
  • 他與施一公同年落選院士後來施一公當選,他卻宣稱:不再競選院士
    說到我國的科研界,院士無疑是最具閃耀光芒的頭銜,說到院士因為成員少加上評選上的難度高,被視為我國含金量最高的一類人群,很多科研人追逐了一生都不一定能夠拿到這個頭銜,這項可以伴隨一輩子的榮譽成為了一生的標籤,同時更是身份的象徵。
  • 第n+1次美國籤證被拒,饒毅做錯了什麼?
    科學網曹廣福在《施一公顯然比饒毅更適應中國》一文中說:「對於施饒二位的學術水平,我無資格作評判,但他們兩位回國後的成敗則是命中注定的……我相信,施終究會成功的,而且他的成功也許遠不止於院士,謂予不信,那就拭目以待。至於饒毅先生,我倒是奉勸一句,比較明智的選擇是學習王鴻飛先生復歸去兮大洋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