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才選拔的地方就有各種各樣的競爭,學術研究的領域也不例外。雖然從事學術研究的人們大部分都身處校園或者科研機構,但是這些地方的人才選拔也難以全面保證令大多數人滿意的結果,總有一些德才兼備的人會不得志。
在回國任教的精英博士之中,不乏一些高端人才對教育環境和科研氛圍存在不滿,而直接發出強有力的聲音,努力改變現狀,然而效果似乎並不理想。例如在美國西北大學擔任過教授的饒毅,以及在普林斯頓大學擔任過終身講席教授的施一公就是如此。
饒毅教授和施一公教授懷揣熱忱的故土教育情懷,先後回到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任教,建立了自己的獨立實驗室,分別擔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以及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開始了創新人才培養之路。由於長期感知西方教育,初期接觸到國內的教育環境,難免會有不適應的地方,於是兩位青年教授想要尋求改變。
經過一番探索,饒毅教授攜手施一公教授在世界權威期刊「自然」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國內科研現狀的文章,內容直指當時國內的科研氛圍,針砭時弊,稱此種科研環境阻礙科技創新,尤其是科研經費的分配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並且直接點名某些科研工作者通過人際關係獲取優勢課題和相應的科研經費。
當饒毅和施一公教授共同撰寫的「理想文章」出現在核心期刊之中,國內科研環境裡立刻呈現熱烈討論之勢。有人認為饒毅和施一公是有氣節、有風骨的科學家,是浮躁科研環境當中的一股清流,而有人卻認為饒毅和施一公是對當時的科研待遇感到失落,顯然這篇文章是在沽名釣譽。對此,筆者也難以定論,只不過想說成就一番事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聲音縈繞在耳邊,能夠始終堅持自我的人畢竟還是少數。
時至今日,風骨教授饒毅做到了「堅持自己的初心」,同時這位教授也失去了一些頭銜,比如院士的頭銜,長江學者的頭銜,甚至為了在當時專心從事教育事業和科學研究,饒毅還辭去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的職務,一心站到講臺和科研實驗室裡,踏踏實實講課,專心致志研究。
或許是因為自己特立獨行的為人風格,也或許是因為自己耿直的學者風範,饒毅在當年的院士增選活動中,與同為生命科學專家的武漢大學舒紅兵教授、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中國科學院高福教授一起參與競爭,卻在首輪評選中就被淘汰,最終武漢大學的舒紅兵教授當選為院士。
饒毅作為北大生命科學學院的前院長,惜敗於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舒紅兵,不免令人感到惋惜。後來的饒毅教授在講座中表示:不會再參與院士的增選活動,從此院士的行列少了一個耿直的科學家。
如今的饒毅教授已經是首都醫科大學的校長,而舒紅兵院士也當上了武漢大學的副校長,施一公教授成為西湖大學的校長,高福成為了疾控中心的主任。這4位教授在此次疫情期間,頻繁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但收穫的評論卻各有不同,彼此之間的種種交際也成為了學術界的爭議,當然這些已經是4個人評選院士活動的後話了。